“原切”牛羊肉,竟藏这般猫腻?
肉类食品网 http://www.meat360.cn 2025/7/19 9:18:31 关注:60 评论: 我要投稿
|
|
“原切” 疑云起
近期,诸多消费者反馈在享用火锅或烤肉时,察觉到所食用的预包装牛羊肉存在异常,口感与以往购买的原切肉差异显著,引发对产品质量的质疑。究竟这些产品是纯正原切肉,还是添加其他物质的合成肉或调理肉,成为关注焦点。
以湖北武汉的王女士为例,其于网络平台购置标注 “原切” 的肥牛卷,收货后发现肉色发白,与常规原切牛肉差别较大。烹煮时,锅中浮沫过多,令其怀疑该产品添加了其他成分。网络检索发现,众多消费者有类似疑惑,怀疑所购为调理肉。
随着反馈增多,此现象已非个例,背后或隐藏更严重问题。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常见的牛羊肉。基于消费者疑问,开展深入调查。
十二样本揭秘,七款添加剂现身
为深入了解情况,今年 2 月开展专项采购。于天猫、抖音商城等热门线上平台选购 5 种预包装牛羊肉,同时在盒马鲜生、物美超市等北京线下平台采购 7 种。这些产品外包装看似正常,部分明确标注 “原切”,部分仅标识 “羊肉卷” 或 “牛肉卷”,且均未标注 “调理肉”。
查看配料表,多数仅标注 “牛肉”“羊肉”,部分标注 “冷冻去骨牛肉”“羊肉、水、沙葱”“去骨牛肉腹肉片” 等,无一款标注食品添加剂成分。将 12 种预包装牛羊肉通过顺丰冷链物流,寄送至权威检测机构 ——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检科(上海)测试技术有限公司。经 15 个工作日等待,收到 12 份盖有检验检测专用章的检测报告,结果令人震惊。
检测显示,12 种预包装牛羊肉中,7 种含有食品添加剂,焦磷酸盐、焦磷酸钠、三聚磷酸盐、三聚磷酸钠等磷酸盐类赫然在列。原切肉属鲜冻肉,按规定严禁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调理肉等预制肉制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使用磷酸及磷酸盐添加剂,最大使用量为 5 克 / 千克。此次检测中,2 种磷酸盐总量超出国家标准,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其余几款虽按调理肉标准添加剂未超标,但配料仅标注 “牛肉”,对添加剂未作说明,有故意隐瞒嫌疑。
原切与调理,真相大不同
检测结果引发对调理肉和原切肉区别的关注,此关乎消费者权益和市场规范。
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指出,原切肉为整块切割,未经预处理或添加,仅经物理分割和包装,不进行调味或调理,保留天然口感和外观;调理肉以肉类为主要原料,初加工后添加辅料及保水、保鲜、护色等添加剂。
营养价值方面,原切肉未经额外加工,最大程度保留蛋白质、维生素 B12、铁、锌等营养成分;调理肉加工过程中,因添加辅料和添加剂,部分营养成分可能流失,如添加防腐剂可能破坏维生素等。
口感和风味上,原切肉因动物饲养方式、年龄、部位等因素不同,各具独特味道,谷饲牛肉肉质鲜嫩多汁,有奶香味,草饲牛肉更具嚼劲,风味浓郁;调理肉因添加调味料和添加剂,口感和风味相对统一,部分添加大量香料和调味料,掩盖肉本身味道。
外观上,原切肉纹理自然连贯,每片不同,颜色自然,无染色或添加色素痕迹;调理肉经加工,纹理可能较规整,颜色可能过于鲜艳或均匀,可能是添加护色剂所致。但普通消费者仅凭观察难以准确辨别,部分添加剂如磷酸盐类,需专业检测机构和设备技术查证,给不良商家以调理肉假冒原切肉提供可乘之机,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
违规与危害,后果很严重
检测结果引发对磷酸盐类添加剂来源的疑问。专家明确表示,肉类本身不存在此类添加剂,变质腐坏也不会产生,肉类变质主要由微生物繁殖和酶作用导致,产生胺类、吲哚、酸类、酮类等腐败产物。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称,进口商一般不会添加,因海关对进口肉检测严格,添加剂超标无法入关,最大可能是国内部分生产厂商受利益驱使违规添加。
未在标签标注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剂用量超标,已触犯法律底线。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贾龙飞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预包装食品包装标签应标明成分或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食品添加剂应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明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注明 “食品添加剂” 字样。此次检测的 7 种预包装牛羊肉产品未标注食品添加剂却实际含有,不符合规定,生产厂商应承担责任。调理肉标签不规范或遗漏重要事项,误导消费者以为是原切肉,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破坏市场交易秩序,大量生产销售此类产品涉嫌以次充好、食品欺诈,性质恶劣。
生产厂商添加食品添加剂却不标注,源于利益驱动。消费者多倾向购买零添加原切肉,调理肉品质不及原切肉但成本低,以调理肉冒充原切肉可获更高利润和更好销路,促使生产商铤而走险。
添加剂用量超标不仅违法,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磷酸盐是广泛应用的食品添加剂,适量添加可改善食品品质,但过量摄入危害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臧明伍表示,大量摄入磷酸盐可致体内磷酸盐浓度过高,引发缺钙、结石、加重其他疾病等问题。长期食用添加剂超标牛羊肉,会导致钙磷代谢失衡,影响骨骼健康,对儿童、孕妇和老年人危害更大,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损害肾脏功能。
维权困境与监管难题
预包装牛羊肉问题频出,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指出,普通消费者即便怀疑肉有问题,也因检测费用高、流程复杂,不愿为一两袋牛肉花费检测,投诉时难以提供证据。
投诉渠道不畅,消费者向电商平台投诉常遇推诿。有消费者投诉后,平台客服仅回复加强监管,问题食品仍在销售;部分平台仅告知可退款,回避消费者索赔要求;还有平台要求消费者提供难以获取的证明,阻碍维权。
生鲜类产品退换货政策增加维权难度。一般生鲜产品超过 7 天,电商平台不再提供退换货服务,而检测程序耗时往往不少于 7 天,消费者易错过最佳维权时机。
网络售假监管难有深层次原因。网络售假呈跨区域产业链特征,考验产销区监管部门信息互通和联合执法能力;平台自治与行政监管边界模糊,部分电商平台对商户资质审查流于形式,质量安全责任主体难以界定。这些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亟待解决。
破局之路:多管齐下保安全
预包装牛羊肉市场问题不容忽视,需多方合作寻求解决之道,保障食品安全。
监管部门应强化全链条法律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强生产源头监管,通过网格化排查、突击抽检等方式,严格检测食品配料表真实性;建立供应链上下游溯源追责机制,发现问题迅速追根溯源,严厉打击食品欺诈行为,对违规生产厂商依法严惩,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吊销生产许可证。
商家应严格自律。原切肉制品生产厂商标注 “原切” 并公示配料表,调理肉明确标注 “调理肉” 并公示配料表,禁止误导性表述,不得遗漏添加剂。商家以诚信为本,维护消费者权益,赢得市场信任。
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检测水平。针对禁用物质及添加剂,开发便携式检测设备并下沉至基层市场,结合第三方机构抽检形成双重保障;整合全国牛羊肉添加剂使用记录,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可追溯,消费者扫码可获取产品详细信息,放心消费。
提升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水平和能力。通过制作短视频、图文教程等普及辨别原切肉和调理肉的方法;畅通投诉举报通道,建立 “一键举报” 平台;对查实的掺假行为依法赔偿消费者,维护消费者权益。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预包装牛羊肉市场规范需监管部门、商家、消费者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形成合力,让消费者享受安全健康美食,期待预包装牛羊肉市场更加规范有序,每块肉都货真价实。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