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节效应下的需求预期:旺季特征与现实分歧
(一)饲料端:补栏出栏旺季下的需求悖论
中秋与国庆 “双节” 时期,通常被视为畜禽养殖行业的关键转折点。在此期间,生猪和禽类养殖企业为满足节日市场对肉类产品的旺盛需求,往往会提前布局,增加饲料采购量,以保障养殖动物快速生长与适时出栏,同时为下一阶段补栏做好准备。作为饲料中的重要补充原料,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等玉米副产品,理论上会随着饲料采购潮的到来,迎来需求旺季。
然而,当下市场却出现需求悖论。玉米副产品价格持续居于高位,甚至超出其本身价值,这直接导致其在市场中的性价比优势大幅减弱。据市场反馈,南方不少饲料企业为有效控制成本,已将玉米副产品在饲料配方中的使用比例下调 5%-8%。以玉米蛋白粉为例,其与豆粕的性价比价差已扩大至历史高位。豆粕作为饲料原料市场的重要角色,在价格和营养成分的综合考量下,成为许多饲料企业在原料选择上的优先选项。当玉米蛋白粉价格过高时,饲料企业为维持成本效益,便会毫不犹豫地减少玉米蛋白粉的使用,转而增加豆粕或其他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原料用量。这种原料替代行为,极大地削弱了 “双节” 备货潮本应给玉米副产品价格带来的直接拉动作用,使得玉米副产品即便处于传统需求旺季,实际需求增量也十分有限。
(二)深加工端:开工率提升下的供应压力预增
在 “双节” 消费热潮推动下,淀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主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望在短期内得到提振。业内预计,进入 10 月,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将从当前的 55% 逐步回升至 62% 左右。通常情况下,开工率的提升意味着生产活动活跃,这对于企业增加主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是积极信号,但对于玉米副产品市场而言,却带来供应压力增大的隐忧。
从过往数据来看,玉米副产品产量与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呈现高度正相关。以 2024 年同期数据为参考,当开工率每提升 10%,喷浆玉米纤维的周产量就会增加约 3.5 万吨。随着 “双节” 期间开工率上升,玉米副产品的产量也会相应大幅增长。然而,当前市场的库存情况并不乐观,华北、东北等主要产区的玉米副产品库存普遍高于 30 天的正常用量。这表明,在 “双节” 期间,尽管市场对玉米副产品的需求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增加,但由于前期库存积压以及产量快速增长,供应过剩的格局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扭转。在这种供强需弱的基本面下,即便 “双节” 带来阶段性需求,也难以改变玉米副产品市场价格上涨乏力的局面,市场价格依旧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二、价格反弹的三重基本面枷锁
(一)上游玉米主粮的成本压制
在玉米副产品的产业链中,上游玉米主粮的供应情况对其价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下,东北、华北地区作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新粮上市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预测,进入 10 月,市场上流通的粮源预计将较以往增加 20%-30%。新粮供应大幅增加,使得玉米现货价格出现明显下行趋势。与 9 月初相比,玉米现货价格已经下跌 1.2%,这一价格走势直接影响了玉米副产品的成本端。
当主粮供应处于宽松状态时,深加工企业在对玉米副产品进行定价时,就会面临诸多限制。以 2023 年同期的数据为参考,当时玉米价格每下跌 5%,玉米副产品的成本传导效率就会下降 15%。这意味着,企业难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将原材料成本的下降转化为利润的增加,从而形成 “原料跌、产品难涨” 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 “双节” 带来一定的需求增长,玉米副产品价格想要实现大幅反弹也困难重重。因为企业在成本端的压力虽然有所减轻,但却无法通过价格调整来充分受益,反而可能因为市场竞争等因素,不得不维持现有价格水平甚至进一步降价促销,以保证产品的市场份额。
(二)下游企业的利润困境与策略调整
饲料企业作为玉米副产品的主要下游需求方,目前正面临严峻的利润困境。2025 年 8 月的数据显示,猪饲料利润率降至 3.2%,创下近三年来的低位。在这样的利润水平下,饲料企业经营压力巨大,为控制成本、维持运营,它们在原料采购策略上做出重大调整。
“按需采购” 成为饲料企业当下的主要采购策略。企业不再像以往那样大规模囤货,而是根据自身实际生产需求,谨慎地进行原料采购。这种策略转变,使得玉米副产品的库存储备周期大幅缩短。以往,饲料企业的玉米副产品库存储备周期通常在 45 天左右,但现在已经缩短至 25 - 30 天。这一变化背后,是饲料企业对成本的严格把控和对市场风险的谨慎应对。由于成品销售难度较大,饲料企业不敢轻易大量采购原料,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大规模囤货不仅需要占用大量资金,还面临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一旦市场价格下跌,企业的库存价值就会缩水,进一步加剧企业的亏损。
这种采购策略的调整,对玉米副产品价格的反弹形成明显抑制作用。因为没有了大规模囤货的需求,市场上对玉米副产品的资金驱动因素减弱,价格上涨缺乏足够动力。即使在 “双节” 这样的传统需求旺季,饲料企业也不会因为节日因素而改变其谨慎的采购策略,这使得玉米副产品价格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大幅上涨。
(三)库存周期的提前透支效应
贸易商与下游企业在市场预期驱动下,已经提前完成阶段性补库。当前,贸易环节的库存较 8 月增加 18%,部分地区饲料厂的库存甚至可用至节后 20 天。这种提前补库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 “双节” 需求的正常预判,但却导致库存周期的提前透支。
回顾 2024 年同期的市场情况,即可清晰看到提前补库带来的影响。当时,由于提前补库,节日周实际采购量同比减少 22%,价格提振的窗口也从传统的 15 天压缩至 7 - 10 天。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出现 “量增价滞” 现象,即虽然采购量在短期内有所增加,但价格却并未出现相应上涨,反而保持停滞甚至出现下跌。这是因为,提前补库使得市场上的库存已经处于相对充足状态,节日期间的实际需求增长被提前消化,导致价格缺乏上涨支撑。
今年,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前期的提前补库使得贸易商手头订单较多,节日期间的补库需求可能不及预期。这进一步削弱了 “双节” 效应对价格的拉动力度,使得玉米副产品价格在 “双节” 期间的上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市场价格走势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三、历史走势复盘:相似周期下的行情启示
(一)近四年双节行情的差异化表现
回顾过去四年 “双节” 期间玉米副产品的价格走势,各具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表现。
2021 年,玉米主粮减产成为市场关键变量。由于玉米产量减少,市场上玉米供应趋紧,这直接导致玉米价格上涨。在成本推动以及下游需求旺盛的双重作用下,玉米副产品价格迎来阶段性反弹。以玉米蛋白粉为例,其价格在 “双节” 期间的周涨幅达到 8%,市场交易活跃,价格一路攀升。当时,下游饲料企业对玉米蛋白粉的需求十分强劲,不仅因为节日期间畜禽养殖需求增加,还因为玉米蛋白粉在饲料配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营养优势。在这种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玉米蛋白粉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2022 年,淀粉厂开机率较低成为影响玉米副产品市场的主要因素。由于开机率低,玉米副产品的产量相应减少,市场供应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需求没有大幅增长,也会因为供应不足而推动价格上涨。数据显示,2022 年 “双节” 期间,玉米副产品价格强势上行,环比涨幅均超过 23%,并且在整个月末都持续高位盘整。喷浆玉米纤维的价格涨幅尤为明显,从 9 月初的 1500 元 / 吨左右,上涨至 10 月中旬的 1850 元 / 吨左右,涨幅超过 23%。这主要是因为喷浆玉米纤维作为饲料原料,在市场供应减少的情况下,其稀缺性凸显,饲料企业为保证生产,不得不高价采购。
2023 年,国内玉米副产品价格呈现震荡偏弱运行态势。在 “双节” 前期,豆粕及玉米价格曾对玉米副产品价格构成短暂支撑,但好景不长。进入下半月,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愈发突出,需求不及预期,导致市场价格难以支撑,出现大幅下滑。豆粕价格的下跌以及新季玉米上市,更是使得厂家现货价格逐日回落。玉米胚芽粕价格在 9 月上旬还维持在 1800 元 / 吨左右,但到了 10 月中旬,已经跌至 1500 元 / 吨左右,跌幅达 16.7%。这主要是因为新季玉米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却没有相应增长,导致玉米胚芽粕价格受到严重压制。
2024 年,玉米副产品价格整体处于高位盘整状态,供需格局有所好转。在豆粕上涨叠加需求阶段性上量备货的推动下,短期价格持续上行,库存减量明显。但到了月末,由于订单下滑,价格开始偏弱调整。玉米蛋白粉价格在 9 月中旬达到了 4800 元 / 吨左右的高位,但随着订单减少,10 月下旬价格回落至 4500 元 / 吨左右。这表明,尽管前期需求的增加推动了价格上涨,但当需求出现下滑时,价格也难以维持高位。
对比这四年的行情,2025 年与 2023 年具有一定相似特征。当前,同样处于新粮上市期,市场上玉米供应逐渐增加,而需求却不及预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但不同之处在于,目前豆粕价格低位运行,这对玉米副产品来说是一个相对有利的因素。在过去,豆粕价格较高时,其与玉米副产品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当豆粕价格上涨时,饲料企业会倾向于增加玉米副产品的使用量;反之,当豆粕价格下跌时,玉米副产品的使用量则会受到挤压。而现在,豆粕价格处于低位,对玉米副产品的替代压力较两年前减轻了 10%-15%。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玉米副产品在饲料市场中的份额相对稳定,不会因为豆粕价格的竞争而大幅下降,为玉米副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一定支撑。
(二)关键变量的周期映射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关键变量在不同周期中对玉米副产品价格走势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当深加工开工率低于 60% 且饲料企业库存低于 30 天时,市场供需关系较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节日效应,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增加,而供应相对不足,就容易形成对玉米副产品价格的有效提振。以 2021 年 “双节” 期间为例,当时深加工开工率为 58%,饲料企业库存为 25 天,正处于这个区间范围内。在节日需求的刺激下,玉米副产品价格迎来显著上涨,玉米蛋白粉价格涨幅达到 8%,喷浆玉米纤维价格涨幅也超过了 10%。这是因为开工率低导致玉米副产品产量减少,而饲料企业库存低则意味着市场上的存量不足,当节日期间需求突然增加时,供需缺口被进一步拉大,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反之,若开工率高于 65%、库存高于 40 天,市场供应相对充足,需求增长相对有限,价格多呈现震荡偏弱的态势。2023 年 “双节” 期间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开工率达到 68%,饲料企业库存为 45 天。尽管处于节日期间,但由于供应过剩,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在下半月急转直下,玉米胚芽粕价格跌幅达 12%。这是因为高开工率带来了大量的产品供应,而高库存则使得市场上的货物积压,即使有节日需求的拉动,也无法消化过剩的供应,价格自然难以支撑。
2025 年 9 月的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开工率为 58%,饲料库存为 28 天,处于 “弱提振” 区间。这预示着,在 “双节” 期间,如果没有量能的有效配合,玉米副产品价格反弹幅度可能相对有限,预计会收窄至 3%-5%。因为虽然开工率和库存数据处于相对有利于价格上涨的区间,但 “弱提振” 意味着市场供需关系并没有达到极度紧张的程度,需求的增长可能无法完全弥补供应的相对过剩,所以价格反弹的幅度会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生产和采购策略,以应对可能的价格波动。
四、短期博弈与长期趋势:跳出节日效应看本质
(一)节前两周:窄幅波动中的供需角力
在 “双节” 前的两周时间里,玉米副产品市场将进入一个关键的博弈阶段,价格预计会在一个相对狭窄的区间内波动。从 9 月中下旬的市场情况来看,需求端的阶段性补库成为影响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饲料企业在 “双节” 备货的驱动下,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原料采购,预计这将带动玉米副产品周度成交量增加 10%-15%。这种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价格提供了支撑,使得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下跌。
但新粮上市的心理压力也不可忽视。随着东北、华北等主产区新玉米的大量上市,市场上的粮源供应逐渐充裕,这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贸易商和下游企业在采购时会更加谨慎,担心新粮上市后价格下跌,从而影响自身的利益。这种谨慎的采购心态,限制了价格的上涨空间。
若玉米价格能够稳定在 2800 元 / 吨以上,对于玉米蛋白粉、纤维等品种来说,可能会出现短期脉冲式上涨。因为玉米价格的稳定意味着成本端相对稳定,而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供不应求,从而推动价格上涨。但如果主粮价格跌破 2750 元 / 吨,情况则可能相反。主粮价格的下跌会让企业对未来市场价格产生悲观预期,为了避免库存贬值,企业可能会提前甩货,导致市场供应增加,价格下探 1.5%-2%。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玉米副产品库存会迅速增加,而需求增长有限,价格自然难以支撑,只能被迫下跌。
(二)节后走向:基本面主导的趋势回归
“双节” 过后,玉米副产品价格走势将重新回归到基本面的主导之下。从长期来看,价格的拐点取决于两大核心变量:供给端和需求端。
在供给端,东北作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其天气情况对新粮收储有着重要影响。若遭遇降雨等不利天气,新粮的收储工作将受到阻碍,预计影响量在 50 - 80 万吨。收储受阻会导致市场上短期内玉米供应减少,从而对玉米副产品价格形成支撑,开启反弹周期。因为玉米供应减少会使得玉米价格上涨,进而带动玉米副产品成本上升,在需求不变或增加的情况下,价格自然会上涨。
在需求端,养殖利润的修复是一个关键因素。当猪粮比回升至 6:1 以上时,意味着养殖行业的利润状况得到改善,养殖企业的积极性会提高,会增加饲料的采购量,从而带动玉米副产品需求回暖,推动价格上涨。猪粮比的回升说明养殖成本相对降低,养殖企业的盈利空间增大,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们会加大对饲料原料的采购,玉米副产品作为饲料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反之,如果 11 月新粮供应超预期,预计增加 150 万吨,且饲料需求同比下滑 5%,价格则可能重回 2023 年四季度的震荡下行通道,跌幅空间在 5%-8%。新粮供应的大幅增加会使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严重,而饲料需求的下滑则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玉米副产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只能不断下跌。
(三)行业策略:短期谨慎与长期布局
对于贸易商而言,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需要密切关注饲料企业的补库节奏。饲料企业的补库行为直接影响着玉米副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建议贸易商在价格回调 3% 时适度建仓,这样可以在价格相对较低的时候买入,降低成本。要严格控制库存周期不超过 30 天,以避免因价格波动带来的库存贬值风险。因为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如果库存周期过长,一旦价格下跌,贸易商将面临较大的损失。
饲料企业在采购玉米副产品时,可采取 “阶梯式采购” 策略。这种策略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分阶段进行采购,避免在价格高位时大量采购,从而有效控制成本。将副产品使用比例控制在 15%-20%,可以在保证饲料质量的前提下,防止因玉米副产品价格过高而导致的性价比风险。当玉米副产品价格过高时,使用比例过高会增加饲料成本,降低企业利润,而合理控制使用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种风险。
深加工企业则需优化开工节奏,通过错峰生产降低库存压力。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错峰生产可以避免因集中生产导致的市场供应过剩,从而稳定价格。要关注豆粕价格的联动效应,历史数据显示,豆粕价格与玉米副产品价格的相关性达 0.65。当豆粕价格发生变化时,玉米副产品价格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深加工企业需要做好替代原料的预案储备,当豆粕价格大幅波动时,可以及时调整原料采购策略,使用替代原料,以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
结语:于周期波动中把握核心矛盾
2025 年 “双节” 期间,玉米副产品市场呈现的各类迹象表明,“双节” 效应为洞察短期需求与长期供需博弈提供了独特视角。在此视角下,市场于节日备货刺激下虽存在一定价格波动,但总体仍难以脱离震荡偏弱态势。此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市场供需关系在发挥作用。
行业参与者不应仅局限于节日短期博弈所引发的情绪驱动,而应将视野聚焦于产业链的核心变化。从产业链上游而言,玉米主粮的供应节奏是决定玉米副产品成本支撑的关键要素。当新粮大量上市,供应充足时,玉米主粮价格的下行压力会直接传递至玉米副产品,对其价格上涨空间形成限制。因此,密切关注玉米主产区的生产状况、收储政策以及物流运输等环节,对于精准把握玉米副产品成本端的变化极为关键。
下游养殖行业的利润修复是影响玉米副产品需求弹性的重要变量。养殖企业的利润情况直接决定其对饲料原料的采购意愿与能力。当养殖利润状况良好时,企业会增加饲料采购量,进而带动玉米副产品需求上升;反之,若养殖利润不佳,企业会削减成本,减少对玉米副产品的采购。所以,关注养殖行业的盈利水平、存栏量变化以及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有助于准确判定玉米副产品的需求走势。
深加工企业的开工变化同样不容忽视,其直接决定了玉米副产品的供应增量。开工率的提高会增加玉米副产品的产量,若此时市场需求无法同步增长,便会导致供应过剩,价格下跌。因此,了解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计划、设备检修情况以及市场竞争态势等,对于预测玉米副产品的供应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唯有当这三大核心变量 —— 上游玉米的供应节奏、下游养殖的利润修复以及深加工的开工变化,形成正向协同共振时,玉米副产品市场才有可能真正迎来趋势性反弹。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需于周期波动中保持对基本面的深度跟踪与理性研判,以便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做出正确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