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情异动:1200 万吨订单激发美豆行情,成本端呈现集结态势
 
	  (一)美盘大豆:政策利好驱动连续五日上涨,创下 15 个月新高
 
	  近期,全球农产品市场高度关注中美经贸关系回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美盘大豆无疑成为这场 “政策牛市” 的最大受益者。随着中美经贸论坛释放出积极信号,美国大豆在收割季迎来最强有力的利好因素 —— 中国确认本季采购 1200 万吨美豆,且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 2500 万吨。在这一利好消息的提振下,美盘大豆期价连续五个交易日上行,突破 1100 美分 / 蒲式耳,创下自 2024 年 7 月以来的新高。这一涨幅不仅修复了前期超跌的空间,同时带动进口成本显著上升:在现行关税条件下,美豆到港成本达到 4850 元 / 吨;若关税降至 13%,成本仍维持在 4350 元 / 吨的高位,较 8 月中旬上涨 12%。
 
  从市场反馈来看,美豆期货成交量在消息公布后激增 30%,持仓量也同步攀升,表明多空双方展开激烈博弈,且多头占据明显优势。美国大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表示,这一采购协议将有效缓解美国大豆库存压力,预计 2025/26 年度美豆期末库存将降至近三年最低水平,进而支撑价格中枢上移。 
	  (二)巴西大豆:出口 “冲刺期” 面临竞争,成本同步上升
 
	  作为中国传统的大豆供应主力,巴西大豆在这场 “美豆逆袭” 中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巴西大豆出口进度已达 85%,剩余可出口量不足 500 万吨,现货价格被推升至 4050 元 / 吨以上。尽管巴西新作播种进度正常(截至 10 月 25 日达 34.4%),但中国转向美豆采购的举措,打破了此前 “巴西独大” 的供应格局,迫使巴西豆商放缓涨价节奏,形成 “美强巴稳” 的短期博弈格局。
 
  巴西植物油工业协会主席安德烈?纳萨尔指出,虽然巴西大豆产量有望再创新高(预计 2024 - 2025 农业周期达 1.695 亿吨),但物流瓶颈限制了出口潜力的释放,加上美豆的强势竞争,未来市场份额或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不过,巴西也在积极拓展欧洲、东南亚市场,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寻求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多空博弈:供应宽松与需求回暖并存,豆粕陷入 “夹板行情” 
  (一)供应端:库存高企抑制涨价动力 
  在看似强劲的成本推动背后,豆粕现货市场却面临着 “胀库” 的潜在风险。截至 10 月 24 日,国内进口大豆库存已达 807 万吨,连续三周稳定在 800 万吨高位,较 2024 年同期增加 194 万吨,较过去三年均值更是激增 368 万吨,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而油厂豆粕库存同样不容乐观,105 万吨的水平虽同比略减 2 万吨,但与过去三年均值相比,仍高出 36 万吨,供应过剩压力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当前油厂开机率稳定在 55% 左右,周度压榨量高达 190 万吨,对应豆粕周产量 152 万吨,远超终端提货量(周均 120 万吨)。以山东某大型油厂为例,其日压榨能力达 1.2 万吨,近期日均提货量仅 7000 吨,库存积压严重,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来缓解压力。在这种 “供过于求” 的局面下,油厂挺价意愿薄弱,即便美豆成本上涨,也难以顺畅地传导至终端,从而限制了豆粕价格的上行空间。 
  (二)需求端:养殖旺季激发消费预期 
  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养殖端需求悄然升温,为豆粕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生猪存栏稳定在 4.3 亿头,家禽存栏达 135 亿羽,均处于历史同期高位。气温下降后,畜禽育肥加速,豆粕日均消费量攀升至 18 万吨,较 9 月提升 15%。广东一家大型养猪场负责人透露,“近期仔猪补栏积极,育肥猪采食量增加,每月豆粕采购量较夏季增长了 20%。” 
  与此同时,豆粕性价比优势凸显。与菜粕价差扩大至 500 元 / 吨后,饲料企业纷纷调整配方,豆粕添加比例从 18% 回升至 22%。据行业预测,11 - 12 月饲料用豆粕消费量有望达 1050 万吨,同比增加 8%,强劲的刚性需求为豆粕价格构筑了底部支撑,使其在高库存压力下仍具备一定的韧性。 
  (三)成本与现货的 “撕裂式” 走势 
  在这场多空博弈中,美豆进口成本与豆粕现货、期货价格呈现出复杂的 “撕裂” 态势。美豆成本上涨推动华东地区 43% 蛋白豆粕现货价突破 3800 元 / 吨,较 9 月底上涨 5%。但在期货市场,由于高库存预期,主力 01 合约仅维持在 3700 - 3850 元 / 吨区间震荡,基差波动收窄至 50 - 80 元 / 吨。这种成本与现实的背离,反映出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投资者在 “成本看涨、现实看空” 的矛盾中观望,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豆粕价格短期内陷入胶着状态,难以走出单边行情。 
	  三、后市展望:政策落地期的三大核心变量与操作指南
 
	  (一)关键变量解析
 
  关税政策落地节奏:关税政策是影响美豆进口成本与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若 11 月中美正式确认将美豆进口关税降至 10% - 13%,美豆到港成本有望下探至 4200 元 / 吨。这一成本优势将大幅提升进口商的采购积极性,预计采购量较当前或提升 30%。不过,巴西豆商可能采取 “跟跌不跟涨” 策略,进一步压低价格,加剧市场竞争。例如,2024 年关税调整时,巴西豆商迅速降价抢单,导致美豆市场份额被蚕食,此次关税落地后,类似的价格博弈或再度上演。 
  库存去化速度:油厂库存去化是豆粕价格能否突破当前局面的关键所在。从 11 月第三周起,部分油厂已启动 “挺价去库” 行动。若周度提货量稳定在 140 万吨以上,按照当前库存水平推算,豆粕库存有望在 12 月中旬回落至 80 万吨,届时油厂话语权增强,有望推动豆粕价格稳步回升,为春节前的消费旺季行情蓄势。如 2023 年同期,库存快速去化后,豆粕价格在春节前涨幅达 15%,可作为参考依据。 
  国际供应格局:从全球视角来看,巴西新作产量预估 1.78 亿吨(Conab 数据),阿根廷播种进度超预期,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预计增加 12%。供应端的持续宽松将长期压制美豆上行空间。需警惕在政策利好兑现后,市场出现 “买预期、卖事实” 的技术性回调。如 2025 年 5 月,USDA 报告上调全球大豆库存预期后,美豆期价短期内暴跌 10%,便是典型的因供应格局变化引发的价格调整。 
  (二)分主体操作策略 
  贸易商:贸易商可把握 “双节” 前的补库时机,在 3750 元 / 吨以下分批建仓现货,锁定低价货源。同时,搭配 05 合约多头对冲远期成本,利用期货与现货的价差获利,目标价差设定在 50 - 80 元 / 吨。例如,2024 年贸易商通过类似操作,在春节前成功实现套利,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保障了利润空间。 
  饲料企业:执行 “阶梯式采购” 策略,11 月完成 60% 的月度需求采购,锁定 3500 - 3700 元 / 吨区间的价格。剩余 40% 观望 12 月中旬农户集中售粮期,避免追高采购。2023 年,部分饲料企业提前囤货,在后期价格下跌时陷入成本困境,而采用 “阶梯式采购” 的企业则灵活调整,有效控制了成本,保障了生产稳定性。 
  投机者:短期可做多 01 合约,博弈库存去化带来的价格上涨行情,设置止损位 3700 元 / 吨,控制风险。中期关注 12 月 USDA 供需报告,若全球库存消费比超 30%,表明供应过剩严重,可布局 05 合约空单,目标价位 3600 元 / 吨,捕捉价格下行利润。2022 年,投机者依据类似的供需数据变化,成功把握多空转换时机,实现了资产的快速增值。 
  (三)风险提示 
  政策反复风险: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农业补贴政策可能调整,这将直接影响美豆种植收益与出口策略,导致美豆出口报价波动加剧。若补贴大幅增加,美豆种植面积或扩张,出口价格可能压低;反之,补贴减少,农民惜售情绪可能升温,抬高出口价格,增加市场不确定性。 
  天气炒作风险:巴西主产区遭遇干旱,马托格罗索州 10 月降雨偏少 30%。若 11 月播种期降雨仍不及预期,可能引发市场对新作减产的担忧,触发价格大幅波动。2021 年巴西遭遇干旱,大豆产量骤减,价格暴涨 30%,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投资者需警惕此类因天气炒作引发的价格风险。 
	  四、结语:从 “单一依赖” 到 “多元平衡” 的供应链重构
 
	  此次 1200 万吨美豆采购,是中国大豆进口格局调整的关键一步,标志着从 “巴西主导” 转向 “美巴双源” 的策略性转变。这不仅是对短期供需缺口的有效弥补,更是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构建多元、稳定供应链的长远布局,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议价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单边涨跌思维已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需聚焦 “成本支撑位 - 库存去化节奏 - 政策落地进度” 三大核心变量,在 4350 - 4850 元 / 吨的成本区间内,通过基差交易、跨期套利等工具捕捉结构性机会。只有灵活调整策略,紧跟政策风向,才能在这场全球大豆市场的变局中稳健前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 
  数据支持: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美国农业部(USDA)、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Con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