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正大可生食鸡蛋现“鸡粪”争议


肉类食品网 http://www.meat360.cn 2025/8/6 14:44:49 关注:75 评论: 我要投稿

  一、事件直击:高价可生食鸡蛋现蛋壳污物,消费者信任面临考验

  (一)“可生食” 标签下的视觉冲击
  在当下追求品质生活的背景下,可生食鸡蛋凭借 “无菌”“高营养” 的宣传,成为众多消费者厨房中的新选择。然而,近日正大食品的可生食鸡蛋却陷入信任危机。7 月 5 日,消费者张先生于电商平台的正大旗舰店下单两盒可生食鲜鸡蛋,每盒 30 枚。本期望收获高品质的安心食材,拆箱后却大失所望:部分鸡蛋蛋壳附着深褐色块状污渍,从形态判断,极似干结的鸡粪。
  正大这款可生食鸡蛋价格比普通鸡蛋高出 50%,宣传页上 “48 道安全标准”“不含沙门氏菌,放心可生食” 等字样十分醒目,向消费者传递出极致安全、高品质的信号。但眼前脏兮兮的蛋壳,与宣传中的高端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张先生的质疑具有合理性:连最基本的蛋壳清洁都无法保证,又怎能让消费者相信其真的达到可生食标准并放心生吃?这如同购买一件号称高级定制、一尘不染的礼服,收到时却发现明显污渍,心理落差不言而喻。
  (二)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与担忧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同期有多条关于正大可生食鸡蛋的投诉,内容大多围绕 “蛋壳脏污”“异物残留” 等问题。消费者的诉求明确:一是要求退款,毕竟支付高价却未获得相应品质的产品;二是希望商家下架同批产品,避免更多消费者权益受损;三是期望商家做到信息透明化,使消费者清楚了解鸡蛋的真实生产、检测情况 。
  消费者愿意为 “可生食” 概念支付溢价,其期待不仅包括鸡蛋内部微生物指标达标,还涵盖鸡蛋外观的清洁度,这是最直观的品质体现。蛋壳上的污渍,严重影响产品整体品质。消费者担忧这些污渍可能成为致病菌的滋生地,即便鸡蛋内部经过杀菌处理,打开蛋壳瞬间,外部病菌仍可能污染蛋液,生食则将健康置于风险之中。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
  二、企业回应与行业现状:清洁度≠安全性,生产流程存在漏洞

  (一)正大食品的 “清洁 - 杀菌” 逻辑辨析

  面对大量质疑,正大食品迅速作出回应,核心内容为鸡蛋在生产过程中经历自动化清洗以及 UA 杀菌流程,出现脏蛋是因为漏检率的存在,部分附着大面积鸡粪的鸡蛋流入市场,但强调经过杀菌后鸡蛋不含沙门氏菌。这一回应虽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暴露诸多行业现实问题 。
  从自动化清洗角度而言,流水线作业虽高效,但并非绝对可靠。鸡蛋在高速流转的清洗设备中,那些鸡粪附着面积大的鸡蛋,可能因在传送带上角度偏差,导致清洗喷头无法全面覆盖,从而残留污渍。如同使用自动洗碗机洗碗,若碗碟摆放角度不当,一些角落可能洗不干净。而脏蛋检测设备,即便为行业内最先进的,也难以实现 100% 精准,致使漏检情况时有发生。
  再探讨 “可生食” 标准的核心边界。在当前行业环境下,“可生食” 主要聚焦于通过杀菌工艺,严格控制沙门氏菌的存在,这是国标明确要求不得检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鸡蛋要达到绝对无菌,也不代表蛋壳必须毫无污渍。所以,正大食品从微生物指标达标的角度回应,有其行业标准依据,不过却忽视了消费者对蛋壳清洁度的直观感受和合理诉求 。
  (二)蛋鸡生理构造与生产流程的天然矛盾
  母鸡特殊的生理构造,决定鸡蛋从源头上就可能面临被污染的风险。母鸡排泄和产蛋共用同一个泄殖腔,这使得鸡蛋在产出瞬间,蛋壳表面天然就可能沾染粪便。为降低这种风险,正规企业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通常是 “清洗→紫外线杀菌→涂膜保鲜” 三步处理法 。
  清洗环节主要利用物理冲刷和清洁剂,去除蛋壳表面大部分污渍和杂质;紫外线杀菌利用紫外线的杀菌特性,对蛋壳表面残留细菌进行消杀;涂膜保鲜在蛋壳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既能进一步阻挡细菌入侵,又能延长鸡蛋的保鲜期。理想状态下,这三步可将蛋壳菌落总数降低 90% 以上,但物理清洗无论如何优化,都无法完全消除那些顽固污渍,尤其是干结的鸡粪。
  据行业数据统计,即便像正大这样的头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脏蛋漏检率仍可能达到 1%-3%。看似比例不高,但考虑规模化养殖场庞大的产蛋量,流入市场的脏蛋数量实则不容忽视。这也反映出整个行业在平衡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与产品品质之间,仍面临巨大挑战 。
  三、专家解读:“无菌蛋” 是营销概念,生食安全需破除两大误区

  (一)误区一:蛋壳干净 = 食用安全?
  在这场可生食鸡蛋的风波中,一个核心认知误区亟待澄清:蛋壳干净是否等同于食用安全?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给出明确解读。他指出,蛋壳上的污渍不仅影响观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污渍,很可能是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致病菌的滋生地。
  即便正大食品强调鸡蛋经过严格杀菌处理,从微生物指标看,蛋内的沙门氏菌风险确实可控。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与鸡蛋接触是多维度的。当手触碰到脏污的蛋壳后,若未及时洗手,就可能通过手部接触,将蛋壳上的致病菌传播到其他食物上,从而埋下食品安全隐患。例如,准备做一份蔬菜沙拉,打鸡蛋时手碰到脏蛋壳,之后又直接用手处理蔬菜,致病菌就可能污染整份沙拉 。
  钟凯进一步强调,可生食鸡蛋的安全保障是一个 “全链条” 工程,涵盖从养殖环境的把控、先进的杀菌工艺运用,到运输储存的严格管理等各个环节。但蛋壳清洁度,无疑是消费者最直观能看到的安全信号,如同一个人的外表整洁程度,虽不能完全代表其内在品质,但却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消费者有权利要求鸡蛋不仅内在安全,外在也要清洁,两者缺一不可 。
  (二)误区二:生食比熟吃更营养?
  商家在宣传可生食鸡蛋时,常抛出 “生食营养更丰富” 这一卖点,试图吸引更多追求健康的消费者。但事实是否如此?钟凯从专业角度进行剖析,彻底打破这一误区 。
  生鸡蛋中含有一种名为抗生物素蛋白的物质,它会阻碍人体对 B 族维生素的吸收。长期食用生鸡蛋,可能导致人体出现 B 族维生素缺乏的症状,如皮肤炎症、疲劳乏力等。而且,从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来看,生鸡蛋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 55%,而经过烹饪煮熟后的鸡蛋,蛋白质消化吸收率能大幅提升至 91%。这如同同样一块土地,精心耕种(烹饪)后的收获(营养吸收)要远远多于随意撒种(生食) 。
  钟凯明确表示,无菌蛋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严格的生产工艺和杀菌流程,降低了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风险,为消费者提供相对安全的生食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营养价值上高于普通鸡蛋,更不能得出生食比熟吃更营养的结论。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来说,熟吃鸡蛋仍然是更安全、更明智的选择,既能充分吸收鸡蛋的营养,又能最大程度避免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
  四、消费者如何应对?三招破解生食鸡蛋安全隐患

  (一)购买时:关注 “可生食” 执行标准而非宣传话术

  在国内尚无统一可生食鸡蛋国标的情况下,消费者在选购时需更加谨慎。目前,市场上一些知名品牌的可生食鸡蛋,多执行团体标准,如《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T/CAI 008 - 2021) 。该标准在微生物检测方面,不仅对沙门氏菌的检测要求极为严格,还新增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致病菌的检测指标,为鸡蛋安全增添多道保障。
  除微生物检测外,在污染物检测上,该团体标准新增无机砷、铬等国标未作要求的指标,对铅、六六六、滴滴涕等指标的要求也比国标更为严格,直接高出一倍。在新鲜度方面,明确要求达到最高等级 AA 级,即哈夫单位值≥72,意味着鸡蛋更加新鲜。并且,该标准规定了可生食鸡蛋的可生食期限,通常在 15 天内 。消费者购买时,务必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执行标准,选择执行这类高标准的品牌,才能最大程度保障食用安全。 例如黄天鹅可生食鸡蛋,严格遵循这一团体标准生产,在市场上口碑良好。
  (二)食用前:做好 “蛋壳消毒” 关键步骤
  即便购买的是号称达到可生食标准的鸡蛋,食用前对蛋壳进行消毒处理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首先,准备食用鸡蛋前,将鸡蛋放在流水下,用手轻轻揉搓,让水流充分冲洗蛋壳表面,可冲掉大部分肉眼可见的污渍和杂质 。冲洗后,用干净的厨房纸将蛋壳表面水分吸干,避免残留水分成为细菌滋生的条件。
  在处理鸡蛋过程中,厨房台面和手部的清洁也不容忽视。因为蛋壳上的污染物易转移到台面上,若不及时清理,后续在台面上处理其他食材时,可能造成交叉污染。所以,接触鸡蛋后,应立刻用洗洁精等清洁剂擦拭台面,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同时,双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 “七步洗手法”,充分揉搓双手各个部位,确保手上细菌被彻底清除,整个洗手过程不少于 20 秒 。只有做好这些细节,才能进一步降低食用可生食鸡蛋的安全风险。
  (三)理性看待 “生食” 场景:高温烹饪更保险

  虽然可生食鸡蛋打着 “可生食” 旗号,但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高温烹饪仍是更为保险的选择。像常见的溏心蛋、生鸡蛋拌饭等生食或半生食吃法,都存在一定的微生物风险 。即便鸡蛋经过严格杀菌处理,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仍可能受到二次污染。
  若实在难以舍弃溏心蛋独特的口感,建议烹饪时将蛋黄中心温度加热至 70℃以上,此温度大致为溏心蛋的状态。在此温度下,既能保留溏心蛋软糯的口感,又可有效杀灭多数常见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例如煮溏心蛋时,先将水烧开,然后将鸡蛋轻轻放入水中,根据鸡蛋大小,煮 6 - 8 分钟左右,这样煮出的溏心蛋,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保障健康。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建议将鸡蛋完全煮熟后再食用,以将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
  五、行业反思:当 “可生食” 成为营销噱头,谁来守住安全底线?
  (一)标准缺失下的宣传乱象
  可生食鸡蛋市场繁荣的背后,是标准缺失带来的宣传乱象。目前,国内可生食鸡蛋主要依赖企业自律或团体标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这给部分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在宣传上过度夸大,模糊 “无菌” 概念,将 “无沙门氏菌” 简单等同于 “完全无菌” ,误导消费者。
  一些商家为节省成本,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生产出的鸡蛋清洁度严重不足,却仍以 “可生食” 名义,按高端产品价格售卖,扰乱市场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接到多起关于可生食鸡蛋的投诉,内容涉及蛋壳脏污、异物混入、虚假宣传等问题,这一系列投诉事件,充分反映出行业标准亟待统一的紧迫性。没有统一标准的约束,市场将难以管控,消费者的权益也将时刻面临被侵害的风险 。
  (二)从 “视觉安全” 到 “实质安全” 的产业升级要彻底解决

  可生食鸡蛋的安全隐患,实现从 “视觉安全” 到 “实质安全” 的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头部企业作为行业引领者,应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优化清洁工艺 。除依靠自动化设备清洗鸡蛋外,可增加人工复检环节,对自动化设备难以检测到的脏蛋进行二次筛查,确保每一枚流入市场的鸡蛋都符合高品质标准 。
  在产品包装上,企业也应更加严谨,标注 “建议生食前清洗蛋壳”“生食风险提示” 等内容,让消费者清楚了解食用可生食鸡蛋的注意事项,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企业诚信经营的体现 。从监管层面来看,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可生食鸡蛋的强制性标准,明确鸡蛋的清洁度量化指标、杀菌工艺的具体参数、微生物检测的详细项目等,使生产企业有章可循,监管部门有法可依 。只有通过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避免 “概念炒作” 损害消费者信任,让可生食鸡蛋市场回归理性、健康发展的正轨 。
  结语
  正大鸡蛋的 “脏蛋壳” 事件,揭示了可生食鸡蛋产业宣传与现实的差距。对消费者而言,高价购买 “可生食” 产品时,不应仅受营销标签影响,更需关注实际杀菌工艺与储存条件;对企业而言,“可生食” 不是溢价的万能理由,唯有在清洁度与安全性上双重达标,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当 “生食自由” 遭遇 “视觉洁癖”,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让每个环节的安全都能经受消费者的严格检验。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中国驻泰国大使张建卫会见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2025/8/5 9:52:22
正大集团:2025上半年,北方各省区“成绩单”亮眼!2025/8/1 9:28:32
正大集团发起“无抗餐桌计划”2025/7/21 8:14:04
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范少军一行到正大集团座谈交流2025/7/21 8:03:47
暴雨高温双重挑战下,洛阳综合试验站联合河南正大公司开展应急指导与产业调研2025/7/16 8:35:12
正大集团与信阳市合作座谈会在郑州举行2025/7/10 18:40:45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咨询热线:13520072067  电子邮箱:cvonet@126.com  客服QQ:1048637528 肉类食品网客服QQ 肉类食品网

肉类食品网主办
版权所有 肉类食品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15680号
公司名称:一米优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1号楼2层101-262 电话:010-65283357 1352007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