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聚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考量大兴安岭东西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差异(岭西冬季严寒漫长、肉牛长势相对较慢),充分发挥岭西草场资源丰富、肉牛品种精良和岭东地区饲料成本低廉、适宜集中育肥的优势,创新实施肉牛“西繁东育”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区域分工设置、完善市场购销渠道等方式,着力破解架子牛(体型大、骨骼健壮但膘情偏薄的牛)外流、产业链条薄弱等难题,以岭东岭西资源优势互补加速推动地区传统畜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一是建强岭西繁育体系,夯实优质牛源基础。结合岭西地区优质草场资源丰富、适宜犊牛繁育放牧的实际,构建“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四个牧业旗—苏木乡镇—嘎查”三级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培育充实基层改良员队伍,同步积极推广三河牛、西门塔尔牛、华西牛等良种冻精及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加大人工冷配改良力度,有效提高肉牛繁育品质。2024年至今,已建立起27名旗级改良员、179名苏木级改良员的专业队伍,累计发放冻精14.12万余份,2025年人工授精站点普及率预计可达80%。
二是打造岭东育肥核心区,提升规模育肥能力。鉴于岭东地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丰富,秸秆和精饲料供应充足的实际,聚焦扎兰屯市、阿荣旗建设肉牛育肥核心区,分级培育育肥能力1万头左右的大型育肥繁育场及存栏100—1000头的中小型育肥繁育场,重点发展犊牛强度育肥,通过集中育肥缩短肉牛出栏周期,岭东地区出栏育肥牛计划达到3.5万头,配套完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条,提升肉牛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区域内布局协同、优势互补,实现岭西繁育与岭东育肥产能精准对接。2025年以来,岭东地区已完成1.86万头育肥牛出栏任务。
三是畅通购销衔接机制,强化政策帮助支持。搭建市域肉牛信息服务平台,打通岭西繁育基地与岭东育肥基地购销信息壁垒,实现繁育端与育肥端信息匹配、数据共享。同时,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配套政策鼓励发展存栏千头级、万头级肉牛收储中心,对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畜牧业项目,在原有贴息政策基础上再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和贷款担保,逐步构建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协作发展机制,系统性破解融资与市场衔接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