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民生活受 “猪” 扰:两百米距离的异味难题
(一)臭味与噪音双重影响,日常生活遭受严重干扰
江苏启东市近海镇居民反馈,距离居民区直线距离不足 200 米的启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近海猪场,每逢夏季便散发浓烈恶臭,刺鼻气味致使居民产生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居民正常居家生活。居民袁先生表示,除臭味外,猪场持续的噪音也令周边居民不胜其烦,“即便门窗紧闭也难以阻挡,居民难以正常居住”。从居民拍摄的现场照片可见,猪场与居民楼隔路相对,密集的猪舍与晾晒衣物的阳台形成鲜明对比,显著降低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二)环保标准 “达标” 却难掩民生困境
启东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已针对该猪场 “未经无害化处理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 等问题多次予以处罚,2025 年累计罚款达 18.42 万元。但工作人员称,尽管仪器检测显示噪音、废气等指标 “未超标”,然而 “气味确实难闻”,承认现有环保标准难以完全契合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感官需求。这种 “数据合格、体感不合格” 的矛盾,揭示出规模化养殖与居民区规划之间的深层次冲突。
二、猪场与监管的 “博弈”:从处罚到减产的无奈举措
(一)环评流程存疑,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启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近海猪场的建设背景存在诸多值得探究之处。2020 年,在猪肉价格高企、市场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启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近海猪场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同年 11 月 26 日,《启东日报》发布了《启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年产 12 万头肉猪规模化养猪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从程序上看,这是项目推进的常规步骤,旨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然而,后续在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官网,未能查询到最终环评审批文件。这一情况无疑使猪场建设的合规性受到质疑。
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透露,当时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供应紧张,为尽快稳定市场供应,当地采用 “承诺审批制” 简化流程。在此制度下,猪场仅需承诺周边 100 米内无居民楼,而实际最近的居民楼距离猪场直线距离超 200 米,从距离要求上看似符合承诺。但这一简化流程存在明显缺陷,在匆忙推进猪场建设时,未充分考量气味扩散、噪音传播等长期影响。养猪场产生的臭味和噪音具有持续性且难以短期内消除,仅仅关注距离指标,忽视了对居民生活质量的长远影响,为后续居民与猪场之间的矛盾纠纷埋下隐患,也凸显出特殊时期政策简化与民生保障之间的失衡。
(二)减产措施实施,能否破解 “除臭难” 困境?
面对居民持续不断的投诉,猪场和环保部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减产成为当前主要应对策略。猪场日前承诺 “阶梯式减产”,计划在 2025 年 10 月底前,将肉猪转移至其他场地,仅保留母猪和小猪。如此安排的原因是幼畜排泄物较少,理论上可减少 60% 以上的臭味来源。同时,猪场同步加装隔音墙,尝试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干扰;增加粪便清运频次,从源头减少异味产生。
但居民对此仍存疑虑。“减产只是权宜之计,若猪价回升,猪场是否会恢复养殖规模?臭味问题是否有长效解决方案?” 居民的质疑不无道理,猪价波动是市场常态,一旦市场行情好转,猪场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恢复养殖规模并非没有可能。而目前的减产措施只是短期缓解手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与居住环境冲突的问题。环保部门表示,若 10 月后居民仍反映臭味和噪音问题未改善,将督促猪场进一步减产直至问题解决。但这也引发思考,单纯依靠减产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在保障居民生活质量与维持企业生产之间,如何寻求更平衡、更长效的解决方案,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规模化养殖与社区共生:“发展” 与 “宜居” 的冲突
(一)养殖业环保标准的 “硬指标” 与 “软需求” 矛盾近
海猪场事件,暴露出养殖业环保标准 “硬指标” 与居民生活 “软需求” 之间的矛盾。从科学角度而言,猪场臭味主要源于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气体。虽然现行环保标准对这些气体的浓度有明确限制,如氨气浓度 15ppm 以下即为达标,但人体对臭味的感知远比数据敏感。研究表明,氨气浓度仅 0.1ppm 时,人就能明显感知,而硫化氢在极低浓度下,人也能闻到刺鼻的 “臭鸡蛋味”。这就导致即便猪场排放 “达标”,居民仍需忍受难闻气味。
噪音问题同样严峻。猪场的风机运转、猪只叫声等噪音,在夜间尤为突出。按照居民区夜间 55 分贝的噪音限值,猪场或许未超标,但持续的低频噪音,会干扰居民睡眠,长期下来影响居民身心健康。这种 “达标不扰民” 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凸显出环保标准需在科学数据与民生感受之间重新校准,否则类似近海猪场的矛盾还会不断出现。
(二)从 “增量扩张” 到 “存量治理”:养殖业规划亟待优化
近海猪场事件,也暴露出养殖业从 “增量扩张” 到 “存量治理” 转型中规划滞后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早期建于郊区的养殖场,逐渐被居民区包围。如近海猪场,当初建设时周边或许较为空旷,但几年间居民区不断扩张,致使猪场与居民楼距离过近。现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猪场距离居民区 500 米以上,可部分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放宽了这一标准,为后续矛盾埋下隐患,“邻避效应” 随之显现。
环保监管手段也亟待升级。当前监管多侧重末端处罚,发现问题后予以罚款,缺乏源头防控。近海猪场若在建设之初,就采用生物除臭技术,如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减少氨气排放,或定期用微生物喷洒猪舍;安装隔音降噪设施,如双层墙体、消音风机等,或许能避免如今的困境。一味等到矛盾激化才被动减产,不仅损害企业利益,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与居住环境冲突的问题。养殖业规划需从源头防控、过程监管到末端治理,形成全链条的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思考:如何实现 “猪圈” 与 “社区” 和谐共处?
(一)完善标准:构建 “体感 + 数据” 双重环保体系
在现有环保标准中,主要以污染物浓度等客观数据作为衡量养殖场是否达标的依据,这虽具有科学性,但明显忽视了居民对生活环境的主观感受。未来应构建一套更全面的评估体系,在现有的污染物浓度指标基础上,增加 “居民环境满意度” 调查。例如,定期对养殖场周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气味、噪音等环境因素的接受程度。对于人口密集区的养殖场,实施更严格的气味、噪音控制标准。夏季臭味强度需≤2.5 级,此等级相当于 “微弱可感知”,能确保居民基本不受异味困扰;夜间噪音则需≤45 分贝,保障居民能拥有安静的休息环境。如此一来,既能满足科学管理的需求,又能切实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
(二)规划先行:划定养殖与居住 “缓冲带”
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应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在处理养殖与居住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明确 “禁养区”“限养区” 边界。新建养殖场必须与居民区保持 1000 米以上距离,这一距离能有效减少养殖活动对居民生活的直接影响。同时配套建设绿化隔离带,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净化作用,降低臭味和噪音的传播。还要完善粪污处理设施,确保养殖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对于已形成的 “城围养殖场”,如近海猪场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一罚了之或仅靠减产应对,而应通过政策引导逐步搬迁或转型生态养殖。政府可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养殖场主主动调整经营模式。搬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养殖场的实际困难,给予合理的过渡时间和安置方案。转型生态养殖则是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采用生态养殖模式,既能减少污染,又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从根本上减少人兽混居冲突。
(三)技术赋能:运用科技手段破解 “除臭难题”
科技是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的有力工具,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环保技术可供推广应用。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是从源头减少臭味的有效方法。益生菌进入猪的肠道后,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使粪便中的有机物残留量减少 25% 以上,从而降低粪便分解产生的臭味。据实验数据显示,使用益生菌 4 周后,圈舍氨气浓度可从 85ppm 降至 32ppm,达到畜禽健康安全阈值。
使用生物除臭剂喷洒栏舍也是常用且有效的手段,生物除臭剂中的有益菌群能够吞噬分解异味物质,可降低氨气浓度 40%-60%。在养殖场周边安装隔音屏障,选用低噪音设备,也能显著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干扰。例如,某猪场通过采用上述一系列科技手段,三个月内居民投诉量下降 80%,不仅解决了环保问题,还维持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友好的平衡,为其他养殖场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结语
启东近海猪场的扰民纠纷,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的深层次矛盾。当 “猪周期” 遇上 “人居升级”,简单的减产、处罚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从规划源头、标准完善、技术应用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让养殖业摆脱 “带臭发展” 的困境,实现 “猪住得好,人住得更舒心” 的共生共赢局面。关于养殖场与居民区的合理距离该如何界定,面对 “达标却扰民” 的困境,监管部门还能采取哪些措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