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亿市场迅猛扩张背后的 “标准空白地带”
在预制菜以每年 20% 的增长率高速发展(2022 年市场规模达 4196 亿元)的态势下,其 “快速发展” 背后潜藏的安全风险正逐步显现。某电商平台售价 293 元的 8 菜年夜饭套餐月销量超 5000 单,却因标注执行企业标准,引发消费者对添加剂超标的质疑;校园配餐中预制菜菌落总数超标事件时有发生,致使 “预制菜进校园” 的争议持续升温。作为典型的 “政策滞后型” 产业,预制菜目前在国家层面仍缺乏食品安全标准。企业在标准执行上各自为战,在 13 款主流预制菜中,8 款套用《速冻调制食品》标准,2 款采用企业标准,这导致微生物限量、添加剂使用等关键指标的要求存在差异。更为棘手的是,中央厨房自制半成品与工业化预制菜的界限模糊,部分餐饮企业以 “现制” 为名使用预制菜,悄然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二、地方标准的 “各自为政” 局面:从长三角指引到浙江审查方案
面对监管的空白,地方政府率先行动,形成了 “区域标准割据” 的态势:
长三角明确 “商品流通属性” 界限:沪苏浙皖四地发布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规定,凡是对外销售的预包装菜肴(含中央厨房产品)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将仅服务自有门店的中央厨房半成品排除在外,从源头上杜绝 “无证生产” 的情况。
浙江开创 “固定 + 浮动” 库容监管模式:针对预制菜冷链存储的难题,要求企业实施动态库容管理,旺季弹性扩容 50%,淡季通过共享仓储将空置率控制在 20% 以下,同时规定冷藏预制菜中心温度需控制在 0 - 10℃,冷冻品运输温度不高于 - 18℃。
广东开展 “双标认证” 便利化试点:允许通过出口欧盟认证的企业同步申请国内生产许可,将认证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10 个月,推动 “出口转内销” 企业快速达到合规要求。
然而,区域标准之间仍存在差异。例如,上海团体标准将 “冷却、冷冻” 列为必备工艺,而山东《预制菜生产许可指引》并未作出强制要求,导致同类产品在不同省份执行的标准各不相同。
三、微生物污染:预制菜最为致命的 “隐性威胁”
湖南省的抽检数据表明,中型预制菜企业的加工人员手部、设备表面大肠菌群超标率达 35%,直接致使成品微生物污染风险升高 27%。这种 “人 - 机 - 环” 交叉污染,已成为行业最大的安全隐患:
加工环节:生熟混触现象难以杜绝。某知名品牌加工厂被曝光使用同一操作台处理生肉与即食预制菜,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 4 倍。
冷链断裂:温度监控未能有效落实。第三方物流调研显示,超 60% 的冷藏车在运输途中温度波动超过 ±3℃,部分车辆甚至在卸货时停机 30 分钟以上,为微生物滋生提供了条件。
消费端风险:复热不彻底成为 “最后一道风险关卡”。在家庭场景中,仅 23% 的消费者会使用食品温度计检测复热后的中心温度,导致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残留风险增加。
更为严峻的是,当前不同标准对微生物限量的要求存在差异。SB/T 10648《冷藏调制食品》规定菌落总数≤10^4CFU/g,而 T/CNFIA 115 团体标准要求≤10^3CFU/g,相差 10 倍的标准 “松紧度” 使得部分企业有机可乘。
四、监管破局思路:从生产许可到全链条追溯体系构
建面对 “标准缺失 + 风险显现” 的双重挑战,监管思路正从 “事后处罚” 向 “事前预防” 转变:
生产端:设立 “双轨准入” 门槛,推行 “工艺流程图强制备案” 制度,要求企业明确标注生熟分区、杀菌工艺(如巴氏杀菌需注明温度 / 时间参数),浙江试点中违规企业的整改率达到 40%;建立 “低效产能淘汰机制”,对 PSY(母猪年提供仔猪数)低于 24 头的养殖端原料供应商实施准入限制,从源头控制原料微生物基数。
流通端:构建 “冷链数字护照”,推广区块链溯源技术,每批次预制菜附带包含存储温度、运输时长、复热指引的 “电子身份证”,深圳试点中问题产品召回效率提升 60%;制定《预制菜冷链运输温度控制规范》,要求运输过程温度记录间隔不超过 10 分钟,对违规三次以上的企业纳入 “黑名单”。
消费端:建立 “透明化” 告知体系,强制餐饮企业在菜单醒目位置标注 “预制菜” 字样,字体大小不得小于主菜名的 1/2,上海首批试点餐厅消费者投诉量下降 55%;开发 “预制菜合规查询” 小程序,输入生产批号即可查询是否符合 GB 2762 污染物限量、GB 2763 农药残留等基础标准,北京市民使用率已达 32%。
五、国标即将出台:从 “区域标准混战” 走向 “全国统一规范”
2024 年 3 月,六部委联合发文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 ——“不添加防腐剂、需加热食用的预包装菜肴”,首次将主食类、即食凉拌菜排除在外,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核心要点包括:
分类监管:按照加工深度分为即配(净菜)、即烹(半成品)、即热(熟制品)三类,分别制定微生物限量标准。
标签变革:强制标注 “核心原料占比”“复热方式”“冷链存储要求”,解决 “信息不对称” 问题。
产业引导:鼓励添加天然防腐剂(如茶多酚、纳他霉素),对使用非转基因原料的企业给予认证便利。
然而,在国标落地之前,仍需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平衡中小企业的合规成本(预计新增检测费用占利润 3% - 5%);二是跨省流通中区域标准与国标的衔接机制。
结语:当 “快速发展” 遭遇 “长效监管”,谁来守护预制菜安全预制菜的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快节奏生活与食品工业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但频发的安全事件警示我们:没有标准支撑的产业繁荣,终究是 “带病发展”。从地方先行先试到国标加速制定,这场监管突围的核心,不仅是制定一套理化指标,更是构建 “生产有标准、流通可追溯、消费透明化” 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正如某业内专家所说:“预制菜的终极竞争,并非口味还原度,而是安全信任度。” 只有当标准化建设跟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个承载着 “万亿级” 发展梦想的赛道,才能真正从 “野蛮生长” 迈向 “品质提升”。毕竟,消费者所追求的从来不是 “预制即合理”,而是 “每一口都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