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制菜争议升级:当 “微波炉厨房” 遭遇官方定义,所食菜品是否属于预制菜的界定探讨
近来,餐饮领域因罗永浩与西贝就预制菜相关话题产生争论,引发广泛关注,“预制菜” 一词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经此争论,大众惊觉,过往对预制菜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许多人曾认为,凡是由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或者加热后即可食用的食品,均属于预制菜范畴,甚至将速冻饺子、外卖盒饭等也纳入其中。然而,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进行了重新定义,依此标准,此前的诸多理解并不准确。
二、官方定义要点解析:预制菜需同时满足四项核心条件众多人士对预制菜的准确界定充满好奇。依据官方定义,预制菜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项核心条件,以下逐一进行分析。
(一)原料要求:以食用农产品为主,杜绝 “纯加工品拼凑”
预制菜的原料应以蔬菜、肉类、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主。这表明,那些人工合成肉、大量植物蛋白等深加工原料占比较高的产品,严格意义上不能被认定为预制菜。此规定旨在回应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滥用(所谓 “科技与狠活”)的担忧,若原料并非天然农产品,自然不能称之为预制菜。
(二)加工工艺:工业化预加工区别于简单切配,需经 “深度处理”
预制菜的加工并非简单的清洗切割,而是要经过搅拌、腌制、滚揉、炒、炸、烤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业化预加工工艺 。例如,腌制得当的黑椒牛柳、提前炸制的小酥肉、卤制入味的酱牛肉等,均符合预制菜的加工标准。但仅经过清洗、去皮、分切的净菜,如切好的土豆丝、洗净的西兰花等,由于未经过深度烹制加工,只能归为食用农产品,尚未达到预制菜的标准。
(三)食用方式:必须 “加热 / 熟制” 后食用,即食食品不在其列
预制菜在食用方式上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 “加热” 或 “熟制” 后方可食用 。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复热类,如已完全熟制的红烧排骨,食用时用微波炉加热即可;二是熟制类,如腌制好但尚未炒制的肉丝,需下锅炒熟后食用。而开袋即食的卤味、蔬菜沙拉、罐头食品等,因无需额外加热或熟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四)包装与安全:需预包装且零防腐剂,全程冷链管控
预制菜必须采用规范的预包装形式,且包装上应清晰标明贮存条件,如 - 18℃冷冻保存或 0 - 4℃冷藏保存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标准明确规定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而是依靠速冻、气调包装等先进技术实现保鲜。若在产品配料表中发现 “山梨酸钾”“苯甲酸钠” 等防腐剂成分,该产品大概率违规,消费者需谨慎对待。
三、六类食品明确不属于预制菜,避免认知混淆依
据官方定义,可对容易与预制菜混淆的食品进行区分。以下六类食品不应被误认作预制菜。
(一)净菜类:菜市场销售的切配蔬菜不属于预制菜菜
市场或超市中清洗、去皮、分切好的蔬菜,如切好的土豆丝、洗净的西兰花、剥好的毛豆等,均属于净菜类。这些净菜仅经过简单物理处理,未经过炒、煮、炸等烹制过程,因此只能算作食用农产品,与预制菜并无关联。例如,购买的火锅食材包中的蔬菜仅作简单切配,回家后仍需自行下锅煮制,不属于预制菜。
(二)主食类:速冻饺子、汉堡、披萨等均不属于预制菜
速冻面米食品,如饺子、包子、汤圆;方便食品,如自热米饭、方便面;西式快餐中的汉堡、三明治、披萨,中式主食中的馒头、肉夹馍、面包等,均不属于预制菜。以西贝的馒头为例,虽在中央厨房制作完成,但因其属于主食类,依照规定不属于预制菜。主食类食品有其独立的生产标准和监管体系,与预制菜标准不同。
(三)中央厨房产品:连锁餐厅的半成品配送不属于预制菜
麦当劳、肯德基、海底捞等连锁餐饮品牌的中央厨房会向各门店配送一些半成品,如腌制好的肉片、配好的调料包、洗净切好的蔬菜等。这些半成品到达门店后,仍需进一步加工,如现炒、现煮、现烤后才能端上消费者餐桌 。所以,这些中央厨房配送的产品不属于预制菜,它们受餐饮食品安全标准监管,与预制菜专项标准不同。
(四)即食食品:开袋即食的卤味、沙拉不属于预制菜
周黑鸭的鸭脖、绝味的鸭锁骨等开袋即食的卤味;便利店销售的蔬菜沙拉、水果沙拉;以及罐头食品,如午餐肉罐头、水果罐头等,均属于即食食品。即食食品无需加热或熟制即可直接食用,不符合预制菜 “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的要求,它们适用《预包装即食食品卫生标准》,与预制菜属于不同监管类别。
(五)散装食品:菜市场现做现卖的熟菜不属于预制菜
在菜市场或小餐馆中,现场制作的卤味、凉拌菜,如卤猪蹄、凉拌黄瓜等,即便提前加工完成,只要以散装形式销售且未进行预包装,就不属于预制菜。这类散装熟食有专门的监管要求,主要关注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状况,与预制菜的监管重点不同。
(六)添加防腐剂的食品:违规添加防腐剂直接排除在预制菜之外
前文提及,预制菜明确禁止添加防腐剂。若一款食品配料表中出现 “山梨酸钾”“苯甲酸钠” 等常见防腐剂,必然不符合预制菜要求 。除非添加的是天然防腐成分,如维生素 C、茶多酚等,否则只要含有防腐剂,无论加工工艺多么复杂,都不能被认定为预制菜,直接予以排除。
四、监管措施强化:餐饮消费中预制菜信息需明确公示
(一)企业责任:生产环节严格准入,餐饮环节必须告知
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监管措施,从生产源头到餐饮终端,全面加强对预制菜的监管。
在生产环节,预制菜企业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且审批过程更为严格,需根据原料和工艺进行分类审批 。例如,肉类预制菜和水产预制菜,由于原料的特殊性,在杀菌工艺和冷链运输方面要求更高,需单独核查,以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控。
在餐饮环节,餐厅若使用预制菜,必须主动、明确地告知消费者 。未来消费者前往餐厅就餐时,可能会在菜单上看到 “预制菜” 标识,如在菜品名称后标注 “复热类” 或 “熟制类”,使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菜品情况,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若餐厅未履行告知义务,私自使用预制菜,将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有权依法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消费者权利:三种方法辨别预制菜
对于消费者而言,掌握辨别预制菜的方法,有助于在点餐时做出明智选择,避免权益受损。以下介绍三种实用辨别方法。
第一,查看包装与标签 。预包装的预制菜,按规定必须在包装上清晰标明 “加热 / 熟制方式”“贮存条件”“原料来源” 等关键信息 。若为散装菜品或标签上无明确加工说明,需谨慎对待,此类菜品有可能是预制菜 。例如,点一份红烧排骨,若为预制菜,包装上应注明是用微波炉加热 3 分钟还是用蒸锅蒸 5 分钟。
第二,询问加工流程 。点餐时可询问服务员:“这道菜是门店现做的,还是中央厨房配送后复热的?” 正规餐厅应如实告知 。若服务员含糊其辞,不愿正面回答,该菜品很可能是预制菜。
第三,查询监管信息 。虽然目前 “国家预制菜监管信息平台” 尚在规划中,但未来建成后,消费者只需在平台输入产品名称,即可查询该产品是否为备案的预制菜,从而有效避免被商家的 “模糊营销” 误导 。例如,商家宣传为 “手工现做”,但查询平台发现实为预制菜,消费者可要求商家作出解释。
五、预制菜禁用防腐剂的原因剖析:多维度解读行业逻辑
在预制菜的诸多争议中,“禁用防腐剂” 规定备受关注。预制菜禁用防腐剂主要基于以下多方面考虑,这些因素既关乎行业发展,也与消费者健康密切相关。
(一)还原 “菜肴本质”:遵循家庭烹饪习惯,预制菜不应添加防腐剂
从消费者心理和烹饪习惯来看,家庭烹饪时,无论是红烧肉还是清炒时蔬,均不会添加防腐剂 。预制菜被定义为 “工业化的菜肴”,理应遵循这一原则,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不添加防腐剂 。国家标准明确要求预制菜 “不添加防腐剂”,本质上是回归 “菜肴” 的天然属性,消除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滥用的担忧 。例如,超市销售的预制菜红烧肉,应如同家庭自制一样,不含有额外防腐剂,以此赢得消费者信任。
(二)技术保障保鲜:先进保鲜技术实现无防腐剂保鲜
在现代食品工业技术支持下,预制菜实现 “无防腐剂保鲜” 已成为现实。以下为几种先进的保鲜技术。
液氮速冻技术:这是预制菜保鲜的关键技术 。在 - 196℃的超低温环境下,食材可在短短 10 秒内迅速冻结 。这种极速冻结方式能有效锁住食材细胞内的水分,最大程度保持食材的口感和营养 。采用液氮速冻技术处理的预制菜,保质期可达 12 个月以上 ,如速冻虾仁、速冻水饺,经此技术处理后,即便冷冻较长时间,食用时仍能保持鲜嫩口感。
气调包装:对于冷藏类预制菜,气调包装是延长保质期的重要手段 。通过充入氮气、二氧化碳等混合气体,将包装内的氧气排出,抑制细菌繁殖 。一般情况下,采用气调包装的预制菜保质期可延长至 30 天 ,如冷藏的预制沙拉、预制寿司,采用气调包装后在冷藏条件下能保持新鲜。
超高压灭菌:此技术主要用于即食类预制菜 。在 600 兆帕的超高压环境下,细菌可被瞬间杀灭,同时食材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不受影响 。例如即食的预制牛肉干、预制凤爪,经超高压灭菌后,既能保证食品安全,又能保留原有嚼劲和风味。
(三)推动产业升级:促使中小企业加速转型或退出市场
禁用防腐剂这一规定虽看似简单,却对预制菜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如同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行业门槛,另一方面推动了产业升级 。
从成本角度分析,禁用防腐剂后,企业在冷链、杀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需大幅增加 。据估算,这可能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15% - 30% 。对于小型作坊式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企业可能因无法达到新标准而被市场淘汰 。
而对于头部品牌,如国联水产、味知香等行业领军企业,这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机遇 。它们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成本增加 。例如,国联水产在全国布局多个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确保预制菜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新鲜度 ;味知香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出一系列高效杀菌技术,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 。在这场品质竞争中,头部品牌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推动预制菜行业从 “野蛮生长” 阶段迈向 “品质竞争” 的新阶段。
结语:预制菜并非负面事物,信息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预制菜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而产生的新型饮食选择,并非洪水猛兽 。随着预制菜定义的明确和使用情况的强制明示,消费者的焦虑将转化为理性选择:在时间紧张时,复热类预制菜提供了便捷解决方案;追求口感时,现做菜品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场争议的核心意义并非抵制预制菜,而是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能够 “明白消费” 。毕竟,大众反对的并非工业化生产本身,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 “套路消费”。
消费者在餐厅就餐时,是否会主动询问菜品是否使用预制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