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 “组合拳” 精准发力,直击产能过剩,百万头减产任务全面落地
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释放出关键信号:明确要求 25 家头部养殖企业在年底前合计减产 100 万头生猪,对于未达标的企业,将实施停止补贴、停止信贷等强制性惩戒措施。这一举措标志着生猪产能管理正式从 “政策倡导” 阶段过渡至 “强制执行” 阶段,首次以量化指标切实压实企业产能去化责任,被业内称为 “史上最严产能调控”。会议所明确的 “双线管控” 策略成为最大亮点:在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方面,要求企业通过淘汰低产母猪、暂缓补栏等方式,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控制在合理区间;在生猪出栏体重管控方面,规定标准生猪出栏体重不得超过 120 公斤,从源头上杜绝 “压栏增重” 导致的变相扩产行为。该政策组合拳直接针对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剩的现状,目前 4100 万头的能繁母猪存栏量较正常保有量高出 5%,直接导致生猪供应 “堰塞湖” 持续扩大。
除对头部企业下达硬性减产指标外,此次会议还要求各省份依据 2024 年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确定本省能繁母猪调减幅度,全国各省合计再减 100 万头。这意味着,在头部企业减产的同时,地方层面也将同步推进产能去化工作,以避免出现 “按下葫芦浮起瓢” 的情况,确保全国范围内生猪产能整体下降。同时,在资金与环保层面实施双重约束。资金端严格控制生猪产能扩张类信贷投放,补贴端取消易刺激产能增长的政策,环保端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查处力度,多管齐下,全面遏制产能无序扩张,推动行业的 “新陈代谢”。
二、猪价跌至三年最低水平,养殖端呈现 “冰火两重天” 态势
政策出台的背后,是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现实。截至 9 月 16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降至 13.1 元 / 公斤,较 8 月同期下跌 11.7%,跌破近三年最低水平,超过 60% 的养殖户陷入亏损状态。仔猪市场形势更为严峻,7 公斤外三元仔猪均价跌至 28.17 元 / 公斤,较 2024 年同期暴跌 35%,部分产区 30 斤仔猪成交价低至 180 元 / 头,折合公斤价仅 6 元,远低于饲料成本。在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下,市场呈现出 “越跌越卖” 的恶性循环。北方主产区黑龙江、辽宁生猪均价已逼近 12.7 元 / 公斤的成本线,散户恐慌性出栏比例超过 30%;南方销区广东、广西均价为 14.12 元 / 公斤,但因终端消费同比下降 15%,白条肉走货量严重萎缩。屠宰企业库容率攀升至 68%,冻品猪肉库存周转天数超过 15 天,进一步压缩了价格反弹空间。
三、产能去化加速推进,行业迎来深度 “洗牌” 阶段
政策的强力干预,使生猪行业正处于 “被动去化” 与 “主动转型” 的双重进程之中。在这一关键时期,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头部企业率先感受到政策压力。牧原、温氏等 25 家被点名企业,需在短短 3 个月内合计减产 100 万头生猪,这一数量相当于当前全国月均出栏量的 8%。为完成任务,部分企业已迅速启动 “低产母猪淘汰计划”。以牧原股份为例,其能繁母猪数量从年初的 362 万头降至 9 月的 340 万头,计划年底前再削减 10 万头;温氏股份在 6 - 8 月淘汰低产能繁母猪 12 万头 ,年底目标存栏量为 180 万头,较 2024 年峰值下降 15%。业内预计,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进,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将下降 3%-5%,生猪市场的供应源头将得到有效控制。
在头部企业积极响应政策的同时,中小散户在这场产能去化浪潮中加速出清。停止补贴、停止信贷等措施,加重了中小规模养殖场的资金压力。据相关测算,存栏 500 头以下的散户亏损面已达 70%,资金链岌岌可危。9 月仔猪补栏量同比下降 40%,许多散户因看不到盈利希望,只能无奈被动退出市场。在河南、山东等地,一些小型养殖户低价抛售仔猪和母猪,提前结束养殖业务,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反映出中小散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艰难处境。
在政策推动下,生猪产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度重构。随着中小散户的加速离场,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CR10(前十企业市场份额)有望从 2024 年的 28% 提升至 2025 年底的 35%。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成本管控优势,在去化周期中占据主动权。数据显示,规模化养殖企业头均成本较散户低 1.2 元 / 公斤,在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这一成本优势尤为关键,使其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四、投资者如何精准把握 “猪周期” 反转信号
对于投资者而言,“猪周期” 的反转往往蕴含着巨大投资机遇,但准确把握并非易事。当前,尽管短期猪价仍处于低位,面临较大压力,但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已释放出明确的周期反转信号,投资者可从以下关键维度捕捉这些信号。
从资金流向角度来看,养殖 ETF(159865)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该 ETF 包含 60% 的生猪养殖资产,近期热度持续上升,近五日资金净流入超过 5 亿元,规模迅速攀升至 54 亿元。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对生猪养殖板块的关注度与投资热情急剧升温。兴业证券分析指出,当前生猪养殖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市盈率(PE-TTM)仅为 12 倍,随着产能去化进程的加速,板块的配置价值将愈发显著。对于寻求在 “猪周期” 中布局的投资者来说,养殖 ETF 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投资渠道,能够以较低门槛参与生猪养殖行业投资,分散个股风险。
从市场供需的关键节点来看,9 月底冻肉收储启动(预计 5 万吨)成为短期内重要观察点。冻肉收储作为政府调控市场供需的重要手段,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不容忽视。一旦收储政策落地,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将在短期内得到一定控制,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供过于求的局面,还能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增强养殖户与投资者信心,进而推动猪价企稳回升。从中长期来看,12 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至关重要。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生猪供应量的核心指标,若这一数据降至 4000 万头以下,意味着 2026 年二季度生猪供应压力将显著缓解。届时,市场供需关系有望得到实质性改善,猪价有望回升至 15 元 / 公斤以上,为投资者带来可观收益。
在把握这些反转信号的同时,投资者也需保持谨慎,警惕潜在风险。政策执行不及预期是首要风险因素,尽管政策已明确减产任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去化进度滞后,使得产能过剩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猪价持续低迷,影响投资收益。四季度进口猪肉到港量增加也可能对市场造成冲击。随着全球猪肉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进口猪肉的数量与价格波动都会对国内市场产生直接影响。若四季度进口猪肉大幅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供应压力,压缩猪价上涨空间,打乱投资者的布局节奏 。
五、后市展望:从 “量的调控” 迈向 “质的升级”
此次产能调控不仅是短期去化手段,更标志着生猪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效率竞争” 的深层变革。当能繁母猪存栏回归 3900 万头的均衡区间,当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6 头提升至 32 头,行业将告别 “暴涨暴跌” 的旧周期,迈入 “弱波动、长盈利” 的新阶段。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压栏赌行情的时代已然过去,优化种群结构、降低料肉比(当前行业平均 2.8,优秀企业已达 2.5)才是生存关键;对于投资者,猪周期反转不是 “一夜暴富” 的投机行为,而是产能去化、成本管控、政策红利多重逻辑共振下的价值发现过程。
生猪价格关联着 “菜篮子” 与 “钱袋子”,此次政策切实落地,既是对 “猪周期” 剧烈波动的有效纠正,更是对 14 亿人肉类消费安全的有力保障。当产能泡沫加速出清,当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成为行业主流,生猪行业才能真正实现 “价稳、利稳、供应稳”。对于猪价何时能迎来真正反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专业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