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预制菜市场爆发,家禽业迎来关键机遇期
(一)数据印证:从 “小众” 到 “主流” 的跨越
预制菜,曾经隐匿于餐饮行业幕后,如今已大步迈入大众视野,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话题。根据权威数据预测,至 2025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6173 亿元,更有乐观报告预估,这一数字有望攀升至 1.2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如此迅猛的增长态势,充分表明预制菜已不再局限于小众领域,而是成为席卷整个餐饮业的巨大浪潮。
在这一浪潮中,禽肉制品作为预制菜的重要原料,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基础的炸鸡块、鸡柳,到地域特色鲜明的胡椒猪肚鸡、盐焗鸡,禽肉预制菜几乎覆盖了超过 60% 的预制菜品类,占比高达 35%,成为预制菜行业的中坚力量。圣农发展、温氏股份等头部禽企的预制菜业务营收增速连续三年超过 30%,这些亮眼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行业风口的强劲动力。这些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提前布局预制菜领域,如今已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它们的成功,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也为整个家禽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消费变革:便捷化、多元化需求倒逼产业转型
预制菜行业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消费市场深刻变革下的必然产物。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职场宝妈、年轻白领等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渴望有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用餐问题,同时又不失营养与美味的产品。预制菜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只需简单加热或烹饪,短短 30 分钟内就能端上一桌丰盛的菜肴,真正实现了 “便捷与美味兼得”。
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鸡胸肉预制菜销量年增 45%,远远超过猪肉、水产类预制菜的增长速度,成为当之无愧的 “明星产品”。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对禽肉预制菜 “性价比高、烹饪便捷、健康低脂” 的高度认可。在追求健康生活的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禽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材,恰好契合了这一消费趋势。加之预制菜的便捷属性,使得禽肉预制菜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
二、西贝争议背后:产业链认知鸿沟与价值分配失衡
(一)定义之争:从 “中央厨房” 到 “预制菜” 的身份撕裂
西贝 “预制菜风波”,使整个预制菜行业的矛盾与问题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下。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坚决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坚称中央厨房配送的只是 “原料”,这一言论看似简单,实则撕开了预制菜产业链在定义上的巨大裂口,暴露出各环节对 “预制菜” 截然不同的认知。
在养殖端,家禽从业者眼中的产品,仅仅是活禽或者经过简单屠宰处理的白条禽,他们认为这些只是最基础的原料,自身也仅能从中赚取微薄的养殖利润,一般毛利率在 8%-12% 之间。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预制菜应该是经过深加工、具备完整菜品形态的成品。
加工端则持有不同看法,他们将分割、调味后的半成品视为 “预制菜”。在这个环节,原料经过加工,附加值大幅提升,毛利率可以达到 25%-35%。在加工企业看来,自己的产品已经具备了预制菜的基本特征,距离消费者餐桌上的美食,只差最后一步简单的烹饪。
餐饮端则对 “预制菜” 标签避之不及,他们更愿意将其称为 “中央厨房预加工”,试图通过这种说法,保留消费者对 “现制” 菜品的信任与溢价。据统计,餐饮终端的售价往往能达到原料成本的 5-8 倍,这背后是消费者对 “新鲜现做” 的高期望。一旦贴上预制菜的标签,消费者可能会对菜品的品质和口感产生质疑,进而影响餐厅的客流量和销售额。
这种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断层,直接引发了消费者对 “工业化生产” 的信任危机。西贝事件后,一项调查显示,43% 的消费者表示,以后去餐厅用餐会刻意询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这表明,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家是否坦诚相待,以及整个产业链对预制菜定义的统一与明确。
(二)价值陷阱:养殖端陷入 “原料化” 困境
长期以来,家禽业在产业链中主要扮演着为 B 端餐饮供应白条禽的角色。随着预制菜的兴起,这种传统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养殖端陷入了 “原料化” 的困境。当活鸡经过一系列加工,变成预制菜中的 “香酥鸡排”“藤椒鸡丁” 时,养殖端原本 100% 的利润占比,如今大幅缩水至 20%-30%。
以某爆款盐焗鸡预制菜为例,养殖端向加工企业供货的价格为 8 元 / 斤,这其中包含了养殖成本以及微薄的利润。经过加工企业的处理,再加上品牌包装,这道盐焗鸡预制菜在终端市场的售价高达 38 元 / 斤。在这个过程中,养殖端仅仅获得了一小部分利润,而大部分附加值都被中下游环节所占据。
这种附加值分配严重向中下游倾斜的现象,让养殖端在产业链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不仅难以分享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还面临着利润被进一步挤压的风险。长此以往,家禽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无法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三、破局三大路径:从 “原料供应商” 到 “价值共创者”
面对预制菜市场的巨大机遇与现存困境,家禽业唯有主动出击,通过创新策略打破传统束缚,才能实现从 “原料供应商” 到 “价值共创者” 的华丽转身,在预制菜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一)C 端突围:自建品牌,抢占消费者心智
在家禽业向预制菜领域转型的过程中,C 端市场的开拓是实现价值提升与品牌塑造的关键战场。一些领先的家禽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位、场景化产品设计以及地域化深耕,成功在 C 端市场站稳脚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
温氏旗下的 “佳味鲜” 品牌,依托温氏在无抗养殖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以 “无抗养殖 + 全程可追溯” 为核心卖点,精准定位对食品安全与品质有高要求的中高端家庭消费者。其中,“0 添加防腐剂” 的清炖土鸡汤,凭借其原汁原味、健康营养的特性,成为线上线下的明星产品,仅 2024 年在电商渠道的销量就突破了千万份,销售额同比增长 56%,成功树立了高品质禽肉预制菜的品牌形象。
圣农的 “美厨” 品牌则另辟蹊径,聚焦于早餐场景下消费者对快捷、营养早餐的需求,开发出 “5 分钟微波即食” 的照烧鸡腿饭。这款产品不仅在烹饪上极为便捷,而且在口味和营养搭配上也下足了功夫,满足了上班族在忙碌早晨对美味与健康的双重追求。2025 年第一季度,该产品营收同比增长 67%,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早餐预制菜品类中销量名列前茅,成为圣农在 C 端市场的又一增长引擎。
江丰实业凭借 “江村黄鸡” 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饮食文化,开发出广府白切鸡、客家盐焗鸡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预制菜。这些产品在口味和制作工艺上高度还原了传统粤菜风味,迅速在当地预制菜市场打开局面,在大湾区的预制菜门店渗透率达到 40%,成为地域化深耕的成功典范。通过在特定区域的品牌塑造与市场渗透,江丰实业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增强了品牌在当地消费者心中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二)B 端升级:从 “代工” 到 “共创” 的角色转换
在预制菜产业链中,B 端市场长期以来是家禽企业的重要阵地。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代工模式已难以满足餐饮企业对产品创新与成本控制的需求。一些家禽企业通过深度参与产品研发、供应链协同以及标准共建,成功实现了从单纯的原料供应商到餐饮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角色转变。
凤祥食品与麦当劳的合作堪称典范。针对麦当劳对产品品质与营养标签的严格要求,凤祥食品组建专业研发团队,为其定制 “低脂版麦乐鸡”。通过优化原料配方,将鸡胸肉占比提升至 90%,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低脂食品的需求,还帮助麦当劳降低了 20% 的营养标签合规成本。这款产品上市后,迅速成为麦当劳菜单上的热门单品,带动凤祥食品对麦当劳的销售额年增 35%,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
春雪食品与便利蜂的合作则聚焦于供应链协同。为满足便利蜂对预制菜新鲜度与时效性的高要求,春雪食品打造了 “日配级” 预制菜供应链,从屠宰到门店上架不超过 48 小时,有效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口感。通过精细化的库存管理与物流配送优化,损耗率被控制在 1.5% 以内,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一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便利蜂预制菜的品质与供应稳定性,也为春雪食品在 B 端市场赢得了良好口碑,吸引了更多连锁便利店的合作意向。
温氏与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制定《中式禽肉预制菜质量标准》,则是行业标准共建的重要举措。针对盐焗鸡、豉油鸡等传统中式禽肉预制菜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品质不稳定问题,温氏凭借其在养殖、加工领域的丰富经验,与协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从原料选用、加工工艺到成品质量的全流程标准。这一标准的实施,推动了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升了温氏在 B 端市场的话语权与品牌影响力,使得温氏禽肉预制菜成为众多餐饮企业的首选原料。
(三)渠道革新:拥抱新流量,讲好 “农场到餐桌” 故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销售渠道与传播方式为家禽企业的预制菜业务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一些企业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以及跨境出海等新兴渠道,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局限,实现了品牌传播与市场拓展的双重突破。
仙坛股份在抖音开设的 “养鸡厂长直播间”,为消费者呈现了从鸡苗孵化到预制菜加工的全流程,以真实、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产品的源头品质与制作工艺。这种新颖的内容营销方式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单场直播 GMV 突破 200 万元,不仅提升了产品销量,还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通过直播电商,仙坛股份成功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实现了品牌知名度与市场份额的双提升。
湘佳股份与美团优选合作推出的 “次日达” 土鸡汤预制包,充分利用了社区团购的便捷性与本地化优势。消费者通过美团优选下单,次日即可收到新鲜的预制包,满足了家庭日常烹饪需求。2025 年上半年,该产品在华中地区的复购率达 35%,成为湘佳股份在 C 端市场的畅销产品。通过社区团购渠道,湘佳股份不仅拓展了销售网络,还深入了解了本地消费者需求,为产品优化与新品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圣农通过 RCEP 渠道将炸鸡预制菜打入东南亚市场,是家禽企业跨境出海的成功案例。借助 RCEP 带来的关税减免与贸易便利化政策,圣农的炸鸡预制菜在东南亚市场迅速打开局面,2025 年第二季度出口量同比增长 120%。与白条禽相比,预制菜的单价提高了 40%,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企业利润空间。通过跨境出海,圣农不仅拓展了国际市场,还提升了品牌在全球预制菜市场的竞争力。
四、未来已来:家禽业的必答题 —— 主动入局,重构产业链
西贝事件虽已逐渐平息,但预制菜所代表的工业化、标准化浪潮却汹涌澎湃,不可阻挡。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餐饮行业的格局,也为家禽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预制菜在 B 端餐饮和 C 端家庭消费市场的快速渗透,家禽业站在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若选择被动承接,家禽业将继续被困在低价原料供应商的角色中,难以自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料价格可能会进一步压低,而生产成本却在不断上升,这将导致家禽业陷入 “量增利减” 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家禽业的利润空间将被不断压缩,发展前景也将变得黯淡无光。
主动变革则是家禽业实现转型升级、重构产业链的必由之路。家禽企业应积极向上游延伸品牌,加强养殖环节的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禽肉品质,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向下游渗透场景,通过与餐饮企业、电商平台等合作,拓展预制菜的销售渠道,实现从原料供应商到预制菜制造商、销售商的角色转变。通过这种方式,家禽企业能够在预制菜蓝海中重构定价权,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据相关数据显示,布局 C 端预制菜的禽企毛利率可达 30%-40%,远超传统养殖业务的毛利率水平。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主动变革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于家禽业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更是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突围战。在预制菜的浪潮中,家禽业要么勇敢地成为 “弄潮儿”,驾驭浪潮,实现自身的价值;要么就只能无奈地沦为 “旁观者”,被浪潮所淘汰。
未来已来,家禽业没有时间再犹豫不决。只有主动入局,积极拥抱变革,才能在预制菜的赛道上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家禽业的从业者们需要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坚定的执行力,迎接这一历史机遇,共同书写家禽业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