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行情速递:窄幅震荡显疲态,供需矛盾持续发酵
(一)主力合约走势:高开低走,资金博弈加剧
8 月 7 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09 开盘价为 13880 元 / 吨,此开盘价为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乐观预期,似有猪价开启新一轮上扬行情之势。然而,市场走势颇具戏剧性。盘中,随着现货市场价格走弱消息不断传来,期货价格受到拖累,多头信心开始动摇。价格一路震荡下行,最低下探至 13775 元 / 吨,令不少投资者倍感压力。最终,该合约收于 13810 元 / 吨,较前一日下跌 0.65%。从成交量和持仓量来看,成交量达 11.6 万手,表明市场活跃度处于一定水平,但持仓量减少 2540 手,显示部分资金已开始选择离场观望。
从周线级别观察,合约已连续 3 周在 13500 - 14000 元 / 吨区间内震荡。依据过往市场规律,临近中秋佳节这一猪肉消费旺季,猪价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反弹。但今年市场表现与预期相悖,多空双方对于未来供需前景的分歧日益显著。多头观点认为,随着节日临近,消费需求将逐步提升,进而带动猪价上涨;而空头则指出,当前生猪供应依然较为充裕,且市场需求并未出现明显改善迹象,猪价难有较大上涨空间。这种分歧致使市场短期内陷入胶着状态,价格波动频繁但幅度有限。
(二)期现基差修复:现货拖累期货,升水空间收窄
截至收盘,2509 合约基差(现货 - 期货)为 - 210 元 / 吨,与 7 月中旬的 - 500 元 / 吨相比,修复效果显著。这表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但仍处于深度贴水状态。全国生猪现货均价为 13.6 元 / 公斤(约 13600 元 / 吨),其中华北、东北等主产区价格更是跌破 13 元 / 公斤。在此现货价格压力下,期货合约对 9 月交割的升水仅为 2.3%,显示市场对于中秋前现货价格反弹空间预期较为有限。
现货市场的疲软表现,主要归因于当前生猪供应较为充足,而消费需求却无明显起色。在供应端,前期压栏的养殖户为规避后期价格下跌损失,纷纷加速出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短期内大幅增加。同时,一些集团化养殖场也按既定计划正常出栏,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在消费端,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消费者对猪肉需求相对较弱,市场白条肉走货速度较慢,屠宰企业订单量不足,这也使其在收购生猪时更为谨慎,甚至出现压价收购情况。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致使现货价格持续低迷,进而拖累期货价格表现,导致升水空间不断收窄 。
二、四大核心驱动因素:供应过剩压制多头信心
(一)供应端:产能高位运行,出栏压力集中释放
能繁母猪存栏超警戒线:从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来看,截至 6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900 万头)的 3.7% 。能繁母猪作为生猪供应的源头,其存栏量直接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的出栏量。回顾 2024 年下半年,当时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扩张,如今正进入产能集中兑现阶段。据统计,7 月生猪存栏量同比增长 2.2%,这一增幅创 2021 年以来同期新高,意味着市场可供出栏的生猪数量大幅增加,对猪价形成较大下行压力。
在一些大型养殖企业中,这种产能扩张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某知名养殖集团,在 2024 年下半年加大了母猪配种力度,导致今年上半年其仔猪出生数量大幅增加。这些仔猪经过几个月育肥,正陆续进入出栏阶段。据该企业内部人士透露,他们 7 月份的生猪出栏计划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30%,无疑加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程度。在市场上,大量生猪集中涌入,使得养殖户之间竞争加剧,为尽快出售生猪,不得不降低价格,从而导致猪价持续走低。
二育补栏动力衰竭:在今年 4 月合约反弹时,不少养殖户看到猪价上涨希望,纷纷入场进行二次育肥。他们大量收购标猪,进行短期育肥后再出售,期望借此获取更高利润。然而,市场变化往往出人意料。随着时间推移,标肥价差逐渐缩窄,目前已降至 0.5 元 / 公斤,而正常情况下这一价差应在 1 - 1.5 元 / 公斤之间。
标肥价差的缩窄,使得二次育肥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原本期望通过育肥大猪获取高额利润的养殖户,如今面临亏损风险。为减少损失,他们不得不加速出栏 150 公斤以上的大猪。在山东、河南等地,大猪出栏占比已超过 30%。这些大猪集中涌入市场,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应压力。某养殖户表示,他在 4 月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二次育肥,原本以为能在下半年大赚一笔,没想到现在只能低价出售,以避免更大损失。他还透露,周围很多养殖户都和他一样,现在都在想尽办法尽快将大猪出栏,导致市场上大猪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加 。
(二)需求端:高温淡季叠加消费降级,短期难有提振
终端消费低迷:当下,全国 70% 的地区被 35℃以上高温笼罩,这种炎热天气对猪肉消费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消费者在高温环境下,食欲普遍下降,对肉类需求减少,家庭猪肉采购量同比下降了 12%。在北京新发地市场,白条肉批发价已跌至 13.2 元 / 公斤,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
下游餐饮企业也受到消费低迷影响。为控制成本,许多餐饮企业纷纷转向采购鸡胸肉、低价冻品等替代品,减少了对鲜猪肉的采购量。这使得鲜销率降至 65% 的历史低位,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生猪的需求。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采购负责人表示,由于夏季高温,顾客对油腻的猪肉菜品需求减少,他们为降低成本,已经将部分猪肉菜品替换成了鸡肉菜品,并且增加了低价冻品的采购比例,这使得他们对鲜猪肉的采购量同比下降了 30% 。
节假日备货延迟:按照以往市场规律,中秋佳节前 1 个月,月饼厂、学校团膳等会提前进行大规模猪肉采购,为节日备货。然而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中秋前 1 个月,月饼厂、学校团膳的采购量仅增加了 5%,这一增幅远低于往年 15% 的平均水平。
不仅采购量增加有限,这些采购方在采购时更倾向于选择低价冻分割肉,而非新鲜生猪。这种采购偏好的变化,使得生猪期货原本预期的节日提振效应大打折扣。某月饼厂的采购经理表示,他们今年在采购猪肉时,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因素。冻分割肉价格相对较低,且便于储存和加工,更符合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今年减少了对新鲜生猪的采购量,转而增加了冻分割肉的采购比例 。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回落,养殖端挺价动力减弱
原料成本下移:在美豆丰产预期影响下,玉米和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出现明显回落。目前,玉米现货价为 1.22 元 / 斤,豆粕价格为 3050 元 / 吨,环比分别下降了 3% 和 5%。这使得自繁自养头均成本回落至 14.8 元 / 公斤,较 6 月下降了 0.7 元。随着成本降低,养殖利润也从之前的亏损 50 元 / 头修复至微盈 20 元 / 头。
成本的下降和利润的修复,使得养殖户的惜售情绪有所减弱。原本因亏损而不愿出栏的养殖户,现在看到有了一定利润空间,开始积极出售生猪。某养殖户表示,之前因为猪价低,成本高,每出栏一头猪都要亏损几十元,所以一直压栏惜售。现在成本降下来了,也有了一些利润,就不再想继续压栏了,担心后期猪价又下跌,所以打算尽快将生猪出售 。
屠宰端被动去库:当前,冻品库容率已达到 17.46%,接近警戒线水平。屠宰企业为腾挪库容,以便储存后续猪肉产品,不得不降低对高价生猪的采购意愿。在河北、江苏等地,屠宰厂压价频率明显增加,已增至每日一次。
在这种情况下,现货市场呈现出 “量增价跌” 特征。大量生猪涌入市场,而屠宰企业又在不断压价,导致猪价持续走低。某屠宰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仓库里的冻品已经快满了,如果不尽快将库存消化掉,后续的猪肉产品就没有地方储存了。所以,他们只能通过降低采购价格,减少采购量的方式来控制库存,这也导致了市场上猪价的进一步下跌 。
(四)政策端:去产能号召下的市场分歧
官方释放积极信号:为稳定生猪市场,农业农村部连续召开生猪产业座谈会,明确提出 “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 三大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控制二次育肥规模和降低肥猪出栏体重,来缓解市场供应过剩局面。
在政策引导下,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已积极响应,暂停向二育户出售商品猪。这一举措有效控制了二次育肥规模,减少了市场投机行为。同时,6 月生猪宰后均重为 90.3 公斤,环比下降了 0.58%,表明养殖户也在逐渐按照政策要求,降低肥猪出栏体重 。
政策效果传导滞后:尽管官方出台一系列去产能政策措施,且龙头企业也积极响应,但政策效果传导存在一定滞后性。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仅较 2024 年峰值下降了 1.2%,去产能幅度有限。
中小散户由于亏损幅度收窄,淘汰母猪的积极性不高。6 月淘汰母猪价格为 6.8 元 / 公斤,环比上涨了 1.5%,这使得中小散户更倾向于继续养殖母猪,而非淘汰它们。某中小散户表示,虽然现在猪价不是很高,但成本也降下来了,亏损幅度不大。而且淘汰母猪价格还上涨了,卖掉母猪就不划算了,所以还是打算继续养着,看看后期市场情况再说。这种心态导致去产能进程不及预期,市场供应过剩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
三、后市展望:短期承压寻底,中期博弈两大拐点
(一)短期(8 月中旬前):震荡筑底,警惕情绪性杀跌
技术面支撑测试:从技术分析角度来看,13500 元 / 吨这一价位自 2023 年以来一直是关键强支撑位。在过去市场波动中,每当价格接近或触及该位置时,都会引发市场强烈反应,出现反弹或盘整走势。这表明市场在该价位附近存在较强支撑力量,多头资金往往会在此位置入场,试图推动价格回升。
然而,当前市场形势不容乐观。若现货价格持续低于 13 元 / 公斤,将对期货市场产生较大压力。在此情况下,不排除 2509 合约会下探 13500 元 / 吨这一支撑区间,以寻求新的支撑。一旦价格下探到该区间,产业客户的套保资金入场力度将成为关键因素。产业客户通常对市场实际供需情况有更深入了解,其套保操作会对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若产业客户认为价格已接近底部,可能会加大套保力度,买入期货合约,从而为市场提供一定支撑;反之,若他们对市场前景仍悲观,可能会减少套保操作,甚至进一步抛售期货合约,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 。
资金面偏空主导:从资金流向来看,当前市场资金面呈现偏空态势。前 20 席位的净空单数量已增至 8035 手,表明空头力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中信、国泰君安等大型机构持续加仓空单,凭借其强大资金实力和专业研究团队,对市场走势有较强影响力。其持续加仓行为,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市场悲观情绪。
与此同时,散户多头持仓减少了 15%。散户投资者往往更容易受市场情绪影响,当市场表现不佳时,往往会选择离场观望,以避免进一步损失。这种资金流向变化,使得市场多头力量逐渐减弱,空头力量相对增强。在此情况下,市场若要出现反弹,需等待现货市场止跌企稳信号。只有当现货市场价格开始稳定并出现回升迹象时,多头资金才会重新入场,推动期货价格上涨。否则,在资金面偏空主导下,市场可能会继续维持震荡下跌走势 。
(二)中期(8 月下旬 - 9 月):关注供需错配带来的修复机会
出栏体重季节性下降:进入 8 月,随着气温持续升高,生猪养殖面临较大挑战。高温天气会对生猪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导致生猪日增重减少。据相关数据统计,在高温环境下,生猪日增重通常会减少 0.1 公斤左右。这看似微小变化,在整个生猪养殖行业中却会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日增重减少,8 月出栏生猪均重有望降至 120 公斤以下。出栏均重下降,意味着市场标准生猪供应将会收缩。根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对应标猪供应收缩幅度可能在 5%-8% 之间。这种供应收缩,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市场生猪供应过剩压力,为猪价回升提供一定支撑。
在市场供需关系中,供应减少往往会导致价格上涨。当市场标猪供应减少时,屠宰企业为满足生产需求,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从而带动猪价上涨。某屠宰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注意到生猪出栏均重下降趋势,并开始调整采购策略,提前与养殖户沟通,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生猪供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出栏体重的季节性下降已开始对市场产生影响,市场正在逐步消化供应过剩压力 。
政策红利窗口期:政策因素在生猪市场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若 8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 0.5% 以上,将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表明去产能进程正在加速推进。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出栏量将会减少,市场供应过剩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善。
叠加中秋前 10 天屠宰厂集中备货因素,市场对生猪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在供应减少、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下,2509 合约存在修复至 14500 元 / 吨的可能。当然,这一修复行情的核心驱动在于产能去化数据能否超预期。若产能去化速度和幅度超过市场预期,那么猪价上涨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反之,若产能去化进程依然缓慢,市场供应过剩局面未得到有效改善,那么猪价反弹可能会受到限制 。
四、交易策略:差异化布局应对分歧市
(一)产业客户:套保为主,锁定成本与利润
养殖端套保:对于规模在 400 头以上的养殖场而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当生猪期货价格在 14000 元 / 吨以上时,这是较为关键的价格节点。从成本利润角度来看,对应现货价格为 14 元 / 公斤,此时若养殖场能够以该价格进行分批卖出套保操作,便可锁定 0.2 元 / 公斤的合理利润。这 0.2 元 / 公斤的利润看似不多,但在大规模养殖情况下,却能为养殖场带来可观收益。
以一个年出栏 10000 头生猪的养殖场为例,按照每头生猪 120 公斤的出栏重量计算,一年的生猪出栏总量为 120 万公斤。若能成功锁定 0.2 元 / 公斤的利润,那么一年就可增加 24 万元的利润。而且,这种套保操作可有效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在旺季不涨的市场情况下,很多养殖户可能会因猪价下跌而遭受利润回吐损失。但通过套保,养殖场可将利润锁定在相对稳定水平,确保自身经营效益。
加工端备货:食品企业在面对生猪价格波动时,也需采取有效策略控制成本。采用 “期货点价 + 期权保护” 策略,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当期货价格在 13500 元 / 吨时,食品企业可买入看涨期权。虽需支付 1.2% 的权利金,但这相当于为企业采购成本上了一份保险。
假设一家食品企业计划在中秋期间采购 1000 吨生猪,按照 13500 元 / 吨的期货价格计算,采购成本为 1350 万元。若支付 1.2% 的权利金,即 16.2 万元。在此情况下,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企业都可锁定采购成本不超过 14.5 元 / 公斤。若中秋期间猪价上涨,企业可行使期权,以较低价格买入生猪,从而节省采购成本;若猪价下跌,企业虽损失了权利金,但仍可按市场价格采购生猪,不会对企业经营造成太大影响 。
(二)投机客户:轻仓博弈,合理设置止损与止盈
短线策略:对于旨在获取短期收益的投机客户而言,需紧密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情况。当生猪期货价格反弹至 13950 元 / 吨时,或可视为一个较为适宜的试空时机。从市场供需层面分析,当前生猪供应过剩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市场中仍存有大量待售生猪。在此情形下,价格的反弹大概率只是短期的市场调整,难以维持持续上涨态势。
合理设置止损位为 14100 元 / 吨至关重要。若价格突破此止损位,则表明市场走势可能与预期相悖,多头力量较为强劲,此时及时止损能够有效规避进一步的损失。将目标价位设定为 13600 元 / 吨,是基于对市场二次探底的预判。在供应过剩的压力之下,价格很可能再次下跌,试探前期低点。通过此类短线操作,投机客户可在市场的短期波动中获取差价收益。
中线策略:中线投资需更加聚焦于市场的中期趋势以及基本面的变化情况。当价格回调至 13500 元 / 吨且确认形成双底形态后,或可视为一个较好的布局多单时机。双底形态作为一种常见的技术分析形态,通常被视作市场反转的信号。当价格在此位置形成双底时,意味着市场在该价位附近获得了较强支撑,多头力量开始逐步增强。
设置止损位为 13300 元 / 吨,目的在于防范市场出现意外下跌。若价格跌破此止损位,则表明市场走势可能依旧较弱,多头力量不足,此时及时止损能够保护投资者本金。将目标价位设定为 14800 元 / 吨,主要基于政策驱动的产能去化预期。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进一步下降,生猪供应过剩的局面将得到改善,进而推动价格上涨。在此过程中,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以及市场基本面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三)风险提示
关注能繁母猪存栏数据:8 月 15 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 7 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将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要点。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供应的先行指标,对未来生猪市场的供应格局起着关键决定性作用。若数据显示环比增长 0.3% 以上,这将是一个极为不利的信号,表明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在持续增加,生猪产能去化进程较为缓慢。
在此情况下,市场对未来生猪供应过剩的担忧将进一步加剧,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价格下跌。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这一数据的公布情况,及时调整投资策略。若数据超出预期,空头力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强,市场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行;反之,若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多头力量可能会受到鼓舞,市场价格有望企稳回升。
警惕台风对运输的影响:台风 “卡努” 的路径和强度一直备受关注,其极有可能对华南地区的运输造成严重影响。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猪养殖和消费区域,一旦运输受阻,局部地区的生猪供应可能会出现中断。在此情形下,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减少,而需求相对稳定,可能会刺激短期投机性价格上涨。
投资者亦需防范利好兑现后的回调风险。当市场因台风导致供应中断而上涨后,一旦运输恢复正常,供应过剩的局面可能会再次显现,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回调。在台风影响期间,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把握市场变化,避免因市场波动而遭受损失。
当前生猪期货 2509 合约呈现 “旺季不旺” 态势,其本质是产能过剩周期与政策去化进程之间的激烈博弈。短期来看,需接受市场震荡磨底的现实;中期则可跟踪能繁母猪存栏降幅与中秋备货量两大核心指标。对于投资者而言,应避免追涨杀跌,适宜在关键价位布局波段操作;对于产业客户,利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相较于单纯赌行情而言更为务实。生猪期货能否在中秋前迎来转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专业观点。# 生猪期货 #2509 合约 #猪周期 #期货分析 #养殖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