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跌 “麻”:产能过剩下的周期阵痛
(一)价格腰斩:从 “金猪” 到 “泥猪” 的冰火两重天
回顾前几年,猪肉价格急剧攀升,生猪养殖从业者收益颇丰,行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堪称 “金猪” 时代。然而,当前猪价下跌态势显著,令人忧心。8 月 10 日,国内生猪(外三元)均价已降至 13.77 元 / 公斤 ,环比大幅下降 8.3%,同比跌幅达 33.6%,创下 2025 年以来的新低。与 2024 年同期的 21 元 / 公斤相比,价格近乎腰斩。
这一价格走势意味着养猪行业已陷入亏损状态,每出栏一头生猪即产生相应亏损。从上市猪企的财报数据中可清晰看出,7 月其生猪销售收入普遍同比两位数下滑。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行业龙头为例,单月营收降幅均超过 10%。曾经的高利润时期已然远去,当下企业只能艰难维持运营。饲料价格居高不下,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而猪价却持续低迷,养殖户经营面临较大困境。
(二)产能高烧不退:能繁母猪逼近调控红线
猪价持续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清晰显示了这一现状,犹如一盆冷水,使仍幻想猪价反弹的市场参与者回归现实。6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 4.24 亿头,同比增长 2.2%;能繁母猪存栏 4043 万头 ,超出正常保有量 3.7%,已逼近 4000 万头的产能调控绿色区域上限。
更为严峻的是,5 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和上半年新生仔猪量均创下历史新高。这预示着未来 6 - 12 个月,生猪出栏量将迎来高峰。有专家预测,若不及时调控产能,2025 年春节后,养殖亏损的概率超过 70%。一方面是源源不断的生猪供应,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萎靡不振,在此情形下猪价下跌成为必然趋势。养殖户面对圈舍中的生猪,内心充满无奈与焦虑,对产能过剩危机何时得以缓解缺乏明确预期。
二、政策亮剑:百万能繁母猪调减的 “精准拆弹”
面对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和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政策层面迅速作出响应,一系列调控措施密集出台,旨在扭转当前困境,推动生猪市场回归健康发展轨道。其中,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成为关键举措,犹如一场 “精准拆弹” 行动,试图解除高悬于行业头顶的产能过剩 “炸弹”。
(一)能繁母猪:生猪产能的 “总开关” 与 “周期阀门”
能繁母猪在生猪养殖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其重要性如同航母战斗群中的航母。能繁母猪堪称生猪产能的 “总开关”,其存栏数量的细微变动,都将对 10 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规模产生显著影响。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硬指标,计划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总量控制在 3950 万头左右 。这一数据并非随意确定,每调减 1 万头能繁母猪,未来商品猪的供给量将减少约 9 万头 。这一举措如同为市场的 “供给水龙头” 安装节流阀,通过减少能繁母猪数量,从源头上缓解未来的供应压力,为市场争取 6 - 8 个月的供需再平衡窗口期,是打破猪周期恶性循环的关键步骤。牧原、温氏等大型养殖企业已率先行动,有序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牧原计划年底前将母猪存栏量从最高的 362.1 万头降至 330 万头 ,减少 32 万头,这意味着削减了 900 万头肥猪的潜在供给量,力度之大令人瞩目。
(二)“三箭齐发” 的调控组合拳
为彻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政策端推出了 “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 的调控组合拳,直击问题要害。
淘汰低效产能:在产能调控工作中,淘汰低效能繁母猪是关键环节。政策引导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头淘汰年产仔低于 24 头的低效能繁母猪。这些低效能母猪不仅消耗大量饲料、人力等成本,且产仔量少,严重影响养殖效益。以牧原为例,其年内计划减少 32 万头低效能繁母猪,这一行动意义重大,相当于削减了 900 万头商品猪的潜在供给,有效减轻了未来市场的供应压力,为猪价的稳定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严控二次育肥:二次育肥行为常扰乱正常市场秩序,部分养殖户为追求短期利益,通过二次育肥人为延长养殖周期,制造供应短缺假象,哄抬猪价。此次政策坚决予以管控,禁止向二育客户销售育肥猪,并运用 GPS 轨迹追踪等高科技手段,确保生猪直接流向屠宰场,从源头上遏制了这一投机行为。这一举措如同为市场安装 “稳定器”,使猪价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保障了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压降出栏体重:规模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将商品猪的出栏均重从 128 公斤压减至 119 公斤 。别小看这 9 公斤的差距,单头猪可减少饲料消耗 15 公斤 ,不仅降低了短期供应压力,还为养殖户节约了 80 元 / 头的成本。这一举措如同为市场进行 “减肥瘦身”,使市场供应更加合理,也帮助养殖户在低迷市场环境中减轻成本负担,增强生存能力。
三、企业突围:从 “规模竞赛” 到 “价值竞争” 的转型阵痛
(一)龙头企业的 “瘦身健体” 实践
在产能调控的大背景下,龙头企业率先开启 “瘦身健体” 模式,从以往的盲目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努力在困境中探寻新的发展机遇。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其行动备受关注。目前正经历 “史上最大规模去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巅峰时期的 362.1 万头降至 330 万头 。这一数据变化背后,是一系列深刻变革。为配合产能调控,牧原果断停止向二育客户供猪,从源头上遏制市场投机行为。同时,大力构建从养殖到屠宰的闭环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更好地控制猪肉品质和价格,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企业也积极跟进,将重点放在优化种猪结构上。通过引入优质种猪、淘汰低产种猪,不断提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目前,这些企业的 PSY 已提升至 28 头以上 ,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多产出数头仔猪,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率。此外,积极探索智能化养殖、精准营养等新技术,利用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猪的生长状况,根据每头猪实际需求精准投喂饲料,既避免饲料浪费,又促进猪的健康生长。
(二)中小散户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飙升
随着政策压力持续增大和市场环境恶化,中小散户经营愈发困难,退出率高达 15% 。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难以应对不断上涨的养殖成本和复杂市场变化,一旦猪价下跌,便易陷入亏损困境,只能无奈选择退出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CR10(前十企业产能占比)从 35% 迅速跃升至 42% 。规模企业凭借生物安全优势、成本管控能力和政策执行力,在危机中展现出强大抗周期韧性。牧原、温氏等大型企业拥有先进疫病防控体系,可有效抵御各类疾病侵袭;在成本管控方面,通过规模化采购、精细化管理,将养殖成本降至最低。同时,能更好理解和执行政策,把握政策机遇实现自身发展。
尽管 “减量提质” 过程伴随短期阵痛,如大量中小散户失业、局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等,但从长远看,为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中小散户逐步退出,市场无序竞争减少,行业朝着更加规范、高效方向发展。未来,规模化养殖将成为主流,行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大幅提升,消费者也将享受到更加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四、周期重构:从 “大起大落” 到 “稳质提效” 的产业新生
(一)消费端困境:弱需求与替代品的双重挤压
当前,猪肉消费市场面临严峻挑战,需求端疲软成为制约猪价回升的关键因素。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肉类消费结构逐渐多元化。曾经在餐桌占据主导地位的猪肉,如今面临牛羊肉、水产品等强劲对手的市场分流。例如牛肉,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特点,吸引众多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各类新鲜肥美的水产品,也凭借独特口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此情形下,猪肉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需求增长乏力。
夏季高温天气进一步抑制猪肉消费。炎热气候使人们食欲普遍下降,对肉类尤其是相对油腻的猪肉兴趣降低。居民饮食习惯转向清淡,凉拌菜、蔬菜沙拉等清爽食物成为餐桌常客,猪肉烹饪和食用频率大幅减少。这直接导致终端消费市场对猪肉需求锐减,市场活跃度降至冰点。
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现状,7 月,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 26.94% ,意味着大部分屠宰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生猪屠宰量大幅减少。鲜销率也一直维持在 87.66% 的低位,大量猪肉积压在仓库,难以顺利进入市场流通。
在国际市场方面,进口猪肉凭借价格优势不断冲击国内市场。国外一些大规模养殖企业在饲料采购、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猪肉。以美国为例,其地广人稀,农业高度发达,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产量大、价格低,使得养殖企业获取饲料成本较低。相比之下,国内饲料原料价格受土地资源、种植成本等因素影响相对较高,导致国内养猪饲料成本增加。这些进口猪肉涌入国内市场,进一步压缩国内猪价反弹空间,给国内养猪行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二)长期主义的胜利:从周期博弈到价值投资
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出,本轮产能调控并非短期应对策略,而是引领生猪行业迈向 “稳定健康发展” 的关键变革。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调减,以及出栏体重有效控制,生猪市场正处于转型关键节点,有望摆脱过去 “供给过剩→价格暴跌→产能去化→价格反弹” 的传统周期循环,开启 “合理产能→供需平衡→价值竞争” 的全新发展阶段。
在新发展阶段,头部企业优势将更加突出。以牧原股份为例,凭借持续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其完全成本已降至 13.1 元 / 公斤 ,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这种成本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即便在猪价低迷时期,也能保持一定盈利空间。通过优化养殖流程、精准营养配方等措施,牧原实现降本增效。在现金流方面,牧原等头部企业也展现出强大韧性,拥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充足资金储备,能够在市场波动中维持稳定生产和运营。当猪价下跌导致行业整体亏损时,这些企业仍能按时偿还债务,保障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还能利用资金优势在市场低谷期进行产业布局,如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技术水平等,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行业逐渐成熟,“靠天吃饭” 的周期性风险将大幅降低。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将不再单纯依赖价格波动获取利润,而是通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如成本控制、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只有具备深厚技术积累、高效管理体系和强大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变革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更加稳定、健康的未来。
五、后市展望:短期承压与远期破局的双重逻辑
(一)短期(1-3 个月):淡季难改,静待政策效果落地
在未来 1 - 3 个月的短期内,生猪市场摆脱困境面临较大难度。当前正值夏季高温时段,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居民对猪肉购买意愿大幅下降。在需求疲软的同时,生猪供给仍处于高位。尽管政策已对产能进行调控,但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到生猪出栏量减少存在约 10 个月的滞后期,短期内供给过剩局面难以迅速改变。
从价格走势来看,预计猪价将在 13 - 14 元 / 公斤区间持续震荡。一方面,消费淡季导致市场对猪肉消化能力有限,价格缺乏上涨动力;另一方面,政策托底作用以及养殖户惜售心理限制了猪价下跌空间。国家发改委密切关注猪粮比价,一旦该比值逼近三级预警线,国储收储有可能启动,这对稳定市场价格、遏制猪价过度下跌具有重要作用。
在供给端,虽然大型养殖企业已主动降低出栏体重,从 128 公斤压减至 119 公斤 ,但由于前期产能积压较多,短期内市场生猪供应仍较为充足。屠宰企业面对此情况,只能被动增加冻储。数据显示,冻品库容率已微升至 17.11% ,大量猪肉被储存,进一步增加市场库存压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内生猪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市场情绪波动明显。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细微变化。尽管政策调控方向明确,但政策执行效果和市场反应存在变数。一旦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或市场出现突发情况,猪价可能大幅波动,影响投资者收益。因此,在此阶段投资者需保持谨慎,合理调整投资策略,避免盲目跟风。
(二)中长期(6-12 个月):产能出清催生 “黄金坑”
从长远角度展望未来 6 - 12 个月的中长期,生猪市场蕴含巨大转机。若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顺利达成,从 2025 年二季度开始,生猪出栏量将逐渐见顶回落。这是因为能繁母猪数量减少将直接导致后续仔猪出生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商品猪出栏量。随着生猪出栏量下降,市场猪肉供给将逐渐减少,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
到四季度,恰逢南方腌腊消费旺季。此时,家家户户制作腊肉、腊肠等传统美食,猪肉需求量大幅增加。据统计,该时期猪肉消费需求相比平时增长 30% - 40% 。在供给减少和需求大增的双重作用下,猪价有望强势回升,预计可达 22 - 23 元 / 公斤 。这对养殖户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将迎来盈利高峰期。
更为重要的是,在产能调控过程中,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塑。具备成本优势和合规产能的上市猪企将在变革中脱颖而出。凭借先进养殖技术、高效管理模式和强大资金实力,这些企业能够在市场低谷期维持稳定生产运营。当猪价回升时,不仅能享受价格上涨收益,还可凭借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通过低价收购经营不善的小型养殖场或与其他企业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迎来 “量价齐升” 的戴维斯双击,业绩有望大幅提升。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绝佳投资机会,可提前布局这些优质企业,分享行业复苏红利。
结语:去产能背后的产业觉醒
生猪价格跌破盈亏线,百万能繁母猪调减工作启动,这场看似严峻的 “去产能” 行动,实际上是中国生猪产业的自我革新。从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聚焦效率提升的 “质变” 发展路径,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这个关乎 1700 万养殖户和 14 亿人菜篮子的重要产业,正迈向 “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 的新周期。
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是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中小养殖户在行业变革中面临被淘汰风险,需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探寻新的生存与发展路径;大型企业则需在调整产能的同时,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一调整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耐心与勇气。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一次价格回归理性的过程。过去,猪价大幅波动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价格过高时增加生活成本,价格过低时又引发对猪肉质量的担忧。如今,随着产能调控深入推进,猪价有望稳定在合理区间,消费者能够以稳定价格购买到优质猪肉,这无疑是利好消息。
对于中国农业而言,这是打破 “猪周期” 怪圈的关键突破。长期以来,“猪周期” 使生猪产业陷入 “大起大落” 的困境,不仅影响养殖户利益,也给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此次产能调控为打破这一困境提供契机,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升产业效率,中国生猪产业有望摆脱过去的无序竞争状态,走向更加有序、稳定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