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现状:于转型阵痛中积蓄升级动能
(一)供给总量充裕,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2025 年上半年数据呈现出畜牧业的稳健基础。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达 4843 万吨,同比增长 2.8%;牛奶产量为 1864 万吨,增速 0.5%。生猪养殖持续盈利,6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 4043 万头,相较于 2024 年末高点回落 37 万头,产能调控初步取得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猪肉占比降至 60% 以下,禽肉占比快速上升,牛羊肉占比稳步提高,“一猪独大” 的格局正加速向 “多畜并举” 转变。
(二)数智化重塑产业竞争力
智能化设备已成为规模养殖的必备要素。生猪头部企业自动化设备应用率达 85.4%,肉鸡企业高达 98.3%,95% 的规模奶牛场实现精准饲喂与牛群监测的数字化管理。以青岛某百万头猪场为例,AI 巡检系统使疫病识别效率提高 40%,人工成本降低 35%。这种 “机器换人” 的趋势,已从单纯的 “降本工具” 升级为 “增效引擎”,推动畜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二、焦点议题:肉牛奶牛产业的突围之战
(一)肉牛产业:从 “寒冬” 到 “回暖” 的关键博弈
2023 - 2024 年,肉牛产业遭遇严重困境,牛肉价格跌至近 10 年最低水平,养殖场户亏损严重。当时,国内肉牛出栏量仍在惯性增长,2024 年达到 5099 万头,创历史新高,同时大量低价进口牛肉涌入国内市场,2024 年进口量为 378 万吨,同比增长 5.54%,导致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直至 2025 年,情况出现转机,产能去化效果逐渐显现,进口政策调整,牛肉价格触底反弹。然而,进口冲击的影响依然存在,成本端压力也持续困扰产业发展。饲料价格波动频繁,一头育肥牛从犊牛到出栏,饲料成本超过万元;土地资源紧张,限制了规模化扩张。
为解决这些问题,专家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需建立动态进口调控机制,根据国内供需情况和国际价格,灵活调整牛肉进口关税与配额。当国内肉牛产能过剩时,适当提高关税、收紧配额;产能不足时,则采取相反措施,以稳定市场供应。在国内,一方面要优化养殖布局,例如在西北苜蓿主产区推广 “草畜配套” 模式,使肉牛能够就地获取草料,减少精饲料长途运输成本,降低对高价精料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定牛肉分级标准,参考日本和牛分级体系,从大理石花纹、肉色、脂肪色泽等维度对牛肉进行细致分级,实现不同品质牛肉的价值分层,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二)奶业困局:破解 “价贱伤农” 的系统工程
自 2023 年 9 月起,原料奶价格持续低迷,与成本倒挂,奶农面临巨大压力。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牛奶产量虽有小幅增长,但增速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 “倒奶杀牛” 现象。在消费端,需求增长乏力,乳制品消费增速从过去年均 8% - 10% 降至当前的 2% - 3%,加上前期产能扩张过快,乳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破局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在政策层面,加大优质基础母牛扩群补贴力度,将每头补贴从目前的 1000 元提高到 1500 - 2000 元,鼓励养殖户扩充优质种群;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出 “奶牛活体抵押贷款”,以奶牛作为抵押物为养殖户提供资金周转,缓解资金压力。在产业端,推广 “养殖加工一体化” 模式,内蒙古某大型奶企构建自有加工厂后,原奶转化率从 60% 提升至 85% ,利润空间扩大 18% ,有效降低中间环节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在技术端,加速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先进繁育技术的应用,通过胚胎移植,可使母牛繁殖效率提高 3 - 5 倍;性别控制技术则能精准繁育母牛,从源头提升单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
三、未来路径:在挑战中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
(一)突破资源环境双约束
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成为规模化扩张的主要障碍。据统计,过去 5 年,我国畜牧业用地增速仅为养殖规模扩张速度的 40%,供需矛盾突出。在饲料方面,豆粕对外依存度超过 70%,国际市场的波动极易引发国内饲料价格的大幅变动,直接影响养殖成本。
解决之道在于 “开源节流”。在土地利用上,立体养殖模式逐渐兴起,广东、江苏等地试点的 “楼房养猪 + 光伏屋顶” 模式,将传统平面养殖向高空拓展,单位土地生猪出栏量从每亩 100 头提高到 300 头,产能提升 3 倍;屋顶铺设光伏板,不仅可实现猪场用电自给,多余电量还能并网销售,碳排放强度降低 22%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在饲料替代方面,东北黑土地推行 “玉米 - 大豆 - 苜蓿” 轮作模式,苜蓿作为优质牧草,粗蛋白含量超过 18%,可直接替代部分豆粕,同时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种地养地的良性循环;黄淮海地区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将花生秧、红薯藤等农业废弃物经青贮、发酵处理后,转化为牛羊的优质饲料,目标是将非粮饲料占比提升至 40%,有望大幅缓解对豆粕的依赖。
(二)构建 “适销保供” 新体系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畜产品的需求已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变为追求品质和健康。一线城市有机牛羊肉、低钠禽蛋需求年增速达 25% ,健康、营养成为新的消费关注点;县域市场则更注重性价比,实惠、量大的产品更受欢迎。这意味着畜牧业保供不能仅追求数量,必须向 “适销保供” 转变,精准对接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企业已敏锐察觉到这一变化,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与供应链升级。温氏股份针对蛋鸡淘汰周期短、肉质紧实的特点,推出 “社区鲜卤” 预制菜系列,将淘汰蛋鸡加工成麻辣鸡丝、五香鸡腿等即食产品,既解决蛋鸡产能过剩问题,又开拓了新的消费场景,符合快节奏生活下年轻群体的需求;牧原股份在品质追溯方面发力,开发 “数字猪肉”,借助区块链技术,记录每头猪从出生、养殖到屠宰、销售的全过程信息,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产品详细信息,吃得放心,产品溢价空间达 30%,实现优质优价。
(三)重塑中小养殖户生态位
我国有 5666 万户规模以下养殖户,虽然个体规模较小,但在非粮资源利用、特色畜产品供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市场竞争与行业变革,“分类施策” 是扶持中小养殖户的关键策略。
对于散户,“托管式养殖” 模式成为增收的有效途径。河南试点中,龙头企业与散户签订托管协议,提供种苗、饲料、防疫 “三统一” 服务,从源头把控养殖质量。数据显示,这一举措使仔猪成活率从 80% 提升至 95% ,养殖成本降低 12%,养殖户只需按约定获取收益,实现 “轻松养殖,稳定增收”。对于年出栏 500 - 5000 头的中小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成为重点扶持方向。山东推行 “沼气发电 + 有机肥” 模式,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与优质肥料,实现废弃物 100% 转化,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还为周边农田提供绿色肥料,亩均化肥用量减少 40%,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养殖与种植协同发展的绿色闭环。
四、政策护航:从 “政策输血” 到 “机制活血”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政策组合拳针对产业痛点,从 “应急式托底” 向 “系统性赋能” 转变,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生猪产能调控更加精准,3900 万头能繁母猪成为稳定产能的关键支撑,配套 “红黄蓝” 三级预警机制,根据存栏量波动进行灵活调控。一旦能繁母猪存栏量跌破 “黄线”(正常保有量的 92% - 95%),启动适度补栏补贴,刺激产能回升;若跌破 “蓝线”(低于 92%),则加大补贴力度,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稳定养殖信心。每月发布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屠宰量数据,为养殖户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效平抑猪周期波动。
肉牛奶牛产业获得专项信贷支持,内蒙古 “保险 + 银行 + 担保 + 监管” 活体抵押贷款模式初见成效。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区活体牲畜质押贷款余额飙升至 120 亿元,同比增长 32%,惠及超过 3 万户养殖户。通过保险锁定牲畜价值,银行依据保险额度授信,担保公司兜底部分风险,监管机构全程跟踪,解决中小牧场 “融资难” 问题,为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活力。
畜禽种业 “芯片” 加速布局,国家级畜禽基因库建设全面提速,预计 2027 年实现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率 100%。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已保存 50 个畜禽品种遗传物质 10 万余份,成功抢救粤东黑猪、中山麻鸭等濒危品种,构建活体保种与遗传物质保存双保险体系,从源头夯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提供 “基因宝库” 。
结语:在变革中孕育新质生产力
当智能化养殖机器人在猪场进行巡检,当草原牧场接入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当深加工企业将牛骨胶原提炼成美容产品,畜牧业正在突破传统认知的界限。2025 年的行业年会,不仅是对现状的深入剖析,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宣示。这个承载着 14 亿人 “肉蛋奶” 需求的传统产业,正通过数智化转型、结构优化、政策创新,在 “十五五” 开局之年朝着从 “畜牧大国” 向 “畜牧强国” 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既是充满挑战的时期,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等问题从未如此严峻;但同时也是充满机遇的时代,消费升级、技术突破带来的发展机遇从未如此清晰。唯有紧紧把握 “质效提升” 这一核心要素,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稳固产业根基,实现中国畜牧业 “蹄疾而步稳” 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