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日行情速览:微幅调整呈现观望态势,主力合约韧性显著
(一)价格走势:低开低走后震荡,短期承压但幅度有限
9 月 9 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11 开盘价为 13290 元 / 吨,相较于前一日结算价 13305 元 / 吨低开 0.11%。当日全天最低下探至 13230 元 / 吨,最终收盘价报 13230 元 / 吨,跌幅为 0.56%。成交量较前一日萎缩 8%,持仓量减少 1200 手,这一数据表明多空双方交易态度趋于谨慎。与其他合约对比,远月合约 2601 报价 13745 元 / 吨,较 2511 合约升水 515 元 / 吨,反映出市场对于远期供需改善的预期。
(二)盘面特征:技术面与基本面双重承压
从技术层面分析,2511 合约跌破 5 日均线(13320 元 / 吨),但在 10 日均线(13200 元 / 吨)处获得有效支撑,布林带呈缩口状态,预示短期内市场或进入窄幅整理阶段。持仓结构方面,前 20 名主力机构多空持仓比为 1:1.05,空头力量略占优势,其中永安期货、银河期货等席位增持空单,体现出产业客户对现货市场压制的担忧。
二、三大核心因素主导当日走势
(一)供应端:产能集中释放压制近月合约
出栏量超预期增长:依据博亚和讯数据,9 月全国规模猪企计划出栏量环比增长 1.3%,河北、山东等地周屠宰量同比增长 8%,标猪出栏均重 120 公斤,超出正常水平 5%,短期内市场生猪供应过剩压力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前期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经过繁殖周期后,大量仔猪育肥出栏,致使生猪供应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规模猪企的集中出栏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大量生猪涌入市场,屠宰企业拥有更多选择权,得以压低收购价格以获取更大利润空间,这无疑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甚至使其面临亏损风险。
进口肉补充市场:海关总署新增 2 家美国猪肉企业输华注册,9 月预计到港进口冻肉 12 万吨,加之国内冻品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45 天,屠宰企业为腾库容采取低价促销策略,现货市场对期货形成估值压制。进口猪肉的增加使得国内市场猪肉供应更加充足,对国内生猪市场产生较大冲击。国内冻品库存积压,促使屠宰企业通过低价促销减少库存压力,这种行为进一步压低现货市场价格,导致期货市场估值受到压制。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对生猪期货信心受到影响,纷纷减持多头仓位,进而造成期货价格下跌。
(二)需求端:旺季提振乏力,替代效应分流消费
终端消费疲软:农贸市场猪肉零售量环比下降 8%,家庭采购转向低价禽肉(鸡肉 17.54 元 / 公斤)和水产品。餐饮端受预制菜冲击,团膳采购以低价碎肉为主,高端部位需求下降 15%。消费者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健康和营养,对猪肉消费需求有所下降。预制菜的兴起对传统餐饮市场造成冲击,减少了猪肉在餐饮端的需求。家庭消费中,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禽肉和水产品,导致猪肉零售量下降。餐饮市场中,预制菜使用量增加,对新鲜猪肉尤其是高端部位的需求下降明显。
开学季拉动有限:中小学集中开学仅带动华北、华东地区团膳采购周增长 5%-8%,但由于猪肉价格较去年同期高 10%,未进入采购首选清单,整体需求拉动微弱,市场对 “金九” 旺季预期落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开学季,未能给猪肉市场带来预期的需求增长。猪肉价格上涨使得学校等团膳采购单位在采购时更为谨慎,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合理的食材,导致猪肉在开学季需求拉动作用有限。学校食堂采购决策受成本控制影响,在猪肉价格上涨时会寻找其他替代品以降低采购成本,这反映出价格因素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回落,养殖端挺价意愿松动
7-8 月玉米、豆粕价格高位回落,规模场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16 元 / 公斤,较上月下降 2%,散户成本约 17.5 元 / 公斤,行业整体处于微利状态(每头盈利 50-100 元)。屠宰企业因成本压力减轻,放弃前期挺价策略,收购价较上周下调 0.5 元 / 公斤,现货市场价格传导至期货盘面,削弱多头持仓信心。饲料价格回落使养殖成本有所下降,这本是对养殖户的利好消息。然而,由于市场供应过剩,屠宰企业在成本压力减轻后选择下调收购价格,导致养殖户利润空间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这种价格传导机制影响期货市场多头持仓信心,投资者担心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纷纷减持多头仓位,致使期货价格下跌。
三、产业链各环节影响与应对策略
(一)养殖户:以价换量与观望挺价需精准把握出栏节奏
散户:当前河北、山东等地生猪出栏价 13.6 元 / 公斤,接近成本线。建议散户暂停补栏,分批出栏标猪(110-120 公斤),以规避集中抛售导致的价格踩踏风险;密切关注地方政府冻肉收储政策(预计 9 月中旬启动),积极对接加工企业节前备货需求。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散户养殖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需更加谨慎应对市场变化,合理安排出栏计划,避免因集中抛售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关注政府政策动态,对接加工企业需求,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收益。
规模场:规模场应利用能繁母猪存栏稳定(4038 万头)的优势,加快淘汰低效产能,重点培育瘦肉型品种,通过期货套保锁定远期利润,例如在 13500 元 / 吨以上逢高卖出套保,以对冲现货价格波动风险。规模场具有养殖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等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利用能繁母猪存栏稳定优势,加快淘汰低效产能,优化养殖结构,可提高养殖效益。通过期货套保锁定远期利润,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养殖收益稳定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规模场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期货投资者:区间交易为主,警惕资金情绪波动
短线交易者:依托 13200 元 / 吨支撑位轻仓试多,止损设置于 13150 元 / 吨,上方压力位关注 13400 元 / 吨(5 日均线反压),逢高止盈。短线交易者通常关注市场短期波动,追求快速利润。在当前市场环境下,13200 元 / 吨支撑位较为关键,若价格在此处获得支撑,可能出现反弹行情。因此,短线交易者可依托该支撑位轻仓试多,但需设置好止损位以控制风险。上方 13400 元 / 吨压力位也需重点关注,若价格无法突破该压力位,可能出现回调行情,此时短线交易者可逢高止盈,锁定利润。
中长线投资者:当前 2511 合约贴水现货 1.2%,安全边际凸显,可逢回调布局多单,目标看向中秋备货驱动的 13600-13800 元 / 吨区间。其逻辑在于冻品库存低位(同比降 5%)和四季度消费回暖预期。中长线投资者通常关注市场长期趋势,追求稳定收益。当前 2511 合约贴水现货,意味着期货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投资价值。中长线投资者可逢回调布局多单,等待价格上涨。中秋备货和四季度消费回暖预期为价格上涨提供支撑。在布局多单时,中长线投资者需关注市场基本面变化及价格走势,合理设置止损位和止盈位,以实现稳定投资收益。
(三)加工企业:逢低备货与期现结合降低成本
下游腊肉、火腿加工厂可利用期货价格回调机会,通过买入套保锁定 11 月采购成本,同时关注产区低价生猪资源,结合现货市场逢低建库,以应对中秋、国庆双节的短期需求脉冲。对于腊肉、火腿加工厂等下游加工企业而言,生猪是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和利润。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期货价格回调为企业提供逢低备货机会。企业可通过买入套保锁定 11 月采购成本,避免因价格上涨增加成本。关注产区低价生猪资源,结合现货市场逢低建库,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市场对猪肉需求会出现短期脉冲式增长,企业需提前做好备货准备以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期现结合方式,企业能更好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保障生产经营稳定。
四、后市展望:双节备货期临近,价格能否筑底回升?
(一)短期:供需边际改善或支撑价格止跌
9 月 15 日起,加工企业将进入中秋前集中备货期,预计生猪收购价回升至 13.5 - 13.8 元 / 公斤,对应期货 2511 合约或反弹至 13400 - 13500 元 / 吨。当前冻品库存同比降 5%,且生猪价格温和上涨(环比 + 0.8%),价格下行空间有限,13200 - 13300 元 / 吨或成短期强支撑区间。随着中秋佳节临近,加工企业备货需求将逐渐增加,对生猪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冻品库存下降表明市场供需关系正在逐渐改善,进一步为价格止跌提供动力。在此阶段,投资者可关注市场供需变化及价格走势,合理调整投资策略。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与消费升级决定方向
供应端:2025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较 2023 年高点下降 3%,若冬季疫病防控得当,2026 年春节前生猪供应压力将缓解,但短期内(10 月前)规模企业出栏计划仍增加 2%,过剩压力难消。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量将逐渐减少,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然而短期内,规模企业出栏计划仍然增加,市场过剩压力仍然较大。因此,投资者需关注产能去化进程及规模企业出栏计划,合理调整投资策略。
需求端:预制菜渗透率提升至 25%,带动猪皮、猪肝等副产品需求增长,分割品加工企业利润较整猪高 15%。长期来看,生猪期货价格将从 “供需驱动” 转向 “品质与加工价值驱动”,建议关注产业链向精细化转型带来的估值修复机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变化,预制菜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带动猪皮、猪肝等副产品需求增长。分割品加工企业利润相对较高,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推动产业链向精细化转型。在此过程中,生猪期货价格驱动因素将发生变化,从传统供需驱动转向品质与加工价值驱动。投资者可关注产业链向精细化转型带来的估值修复机会,合理调整投资组合。
9 月 9 日生猪期货 2511 合约的微幅调整,是供应过剩与需求不及预期的阶段性反映。尽管短期盘面承压,但双节备货周期临近、冻品库存低位等因素为价格提供支撑,市场或进入 “筑底震荡” 阶段。对于产业客户,需利用期货工具管理价格风险;对于投资者,可逢低布局中长期多单,博弈四季度消费旺季的预期差机会。后续重点跟踪规模场出栏进度、政策收储动态及终端消费回暖强度,三者将共同决定生猪期货能否迎来 “旺季补涨” 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