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反差:俄罗斯迅猛增长与中国进口大幅下降
(一)俄罗斯对华猪肉出口高速增长
根据俄罗斯农业部的最新数据,2025 年上半年,俄罗斯对华生猪产品出口额同比大幅增长 200%,达到 9200 万美元。这表明中国从俄罗斯的猪肉采购量每 3 个月便实现翻倍。4 月单月出口量突破 7000 吨,5 月更是飙升至 8500 吨,使得中国成为俄罗斯生猪产品的第三大进口国,仅次于白俄罗斯(出口额 1.7 亿美元,增长 73%)和越南(出口额 1.3 亿美元,增长 91%)。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全国养猪户联合会宣称:“年底出口量或达 43 万吨,约合 10 亿美元。” 这意味着将 2024 年全年对华出口额(约 5 亿美元)直接翻倍。上半年,俄罗斯生猪产品出口总额已超 5 亿美元,供应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 53% 和 79%,中国市场对此贡献显著。
(二)中国猪肉进口量急剧下滑
与此同时,中国海关数据显示,8 月猪肉进口量为 8 万吨,同比大幅下降 11.1%;禽肉进口量仅 1.1 万吨,同比下降幅度高达 73.2%。这已是猪肉进口连续第 12 个月同比下滑。2024 年囤积的 80 万吨进口冻猪肉,至今仍存在 6 - 8 个月的去库存周期。国内猪价较年初下跌 15%,进口猪肉已完全丧失价格优势。进口商表示:“目前进口猪肉每公斤成本比国产贵 2 - 3 元,销售一吨则亏损一吨,故而无人敢进货。” 曾经依靠进口猪肉赚取差价的贸易商,如今纷纷转向猪杂碎,猪蹄、猪耳等副产品进口量逆势增长 9%,原因在于卤味、火锅食材需求极为旺盛,国产供应无法满足。
二、俄罗斯逆袭:三大关键因素开拓中国市场
(一)“无疫认证” 与 “政策支持” 双重保障
俄罗斯能够实现逆袭,首先在于精准打出 “安全牌”。2024 年摆脱非洲猪瘟影响后,中国立即打开进口通道,2025 年初正式允许符合检疫要求的猪肉及副产品入关。俄方出口企业必须位于中俄双方认可的无疫区,每批产品均需加施官方检疫标识,这无疑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质量保障。在政策层面,俄罗斯同样一路给予支持。俄罗斯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心主任伊柳申透露:“只要新增认证企业,出口量还将大幅增长。” 目前已有 30 多家企业获得对华出口资格,未来名单还将进一步扩充,产能释放空间巨大。
(二)精准定位中国 “副产品需求”
俄罗斯对中国市场的猪肉需求结构有着清晰的认识。当欧盟还在主打高端冷鲜肉时,俄罗斯直接将目标瞄准猪副产品,如猪蹄、猪尾、猪软骨等。这些在国内餐饮市场供不应求的产品,正是俄罗斯的主要出口产品。数据显示,俄罗斯对华出口的生猪产品中,副产品占比超过 60%,与中国食品加工和卤味行业的需求高度契合。某四川火锅底料厂采购经理表示:“俄罗斯的猪蹄个头大、杂质少,价格比美国货便宜 15%,目前我们 70% 的进口猪杂均来自俄罗斯。”
(三)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下的 “机遇把握”
2025 年的全球猪肉市场,为俄罗斯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欧盟因反倾销调查被加征 15.6% - 62.4% 的关税,美国对巴西牛肉加征 50% 关税导致供应链紊乱,俄罗斯借此机会承接了大量转单。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5 年俄罗斯将跻身全球五大猪肉出口国之列,出口量达 29.5 万吨,较 2024 年增长 14.3%。
三、中国进口缩水:三大因素制约市场发展
(一)国内产能过剩导致市场消化困难
中国猪肉进口量下滑的根源在于国内产能过剩。以生猪为例,2025 年上半年国内生猪存栏量持续保持高位,出栏量同比增长 3.5%,猪肉产量也随之稳步上升。在家禽养殖方面,8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高达 13.65 亿只,鸡肉供应同样充足。如此庞大的产能使得国产猪肉、禽肉价格极具竞争力。在某大型连锁超市,国产新鲜五花肉每公斤售价仅 18 元,而进口冻五花肉加上关税、运输等成本后,价格涨至 22 元 / 公斤。消费者在选购时,自然会优先选择价格更为实惠的国产猪肉。
更为严峻的是库存问题。2024 年,众多屠宰企业和贸易商大量囤货,进口冻猪肉库存一度达到 80 万吨。这些库存至今仍需 6 - 8 个月才能消化完毕,每月出库量远超进口量。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每月冻猪肉出库量在 10 万吨以上,而 8 月进口量仅 8 万吨,进口商面对高库存,补货意愿极低,只能选择观望。
(二)政策调控与成本劣势双重压力
政策层面的调控对进口猪肉、禽肉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2025 年 9 月初,中国对欧盟进口猪肉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征收 15.6% - 62.4% 的保证金 。这一举措直接提高了欧盟猪肉的进口成本,许多依赖欧盟猪肉进口的贸易商纷纷减少订单。与此同时,禽肉进口也面临困境。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鸡肉主要进口来源国,因禽流感疫情、高额关税等因素,出口受到阻碍,近乎 “断供” 中国市场。国内进口商可选择的优质货源大幅减少,进口量下滑不可避免。
成本劣势也是进口猪肉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国际运输成本上升、汇率波动,进口猪肉到岸价已连续 6 个月高于国产价。以俄罗斯猪腿肉为例,其在俄罗斯当地现货价为 17 元 / 公斤,但加上运费、关税等费用后,到国内市场价格高达 20 元 / 公斤。而国内散户出栏的猪腿肉价格仅 16 元 / 公斤,进口商每销售一吨进口猪肉,就要亏损数千元,销售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不敢轻易增加进口量。
(三)需求结构变化:从 “补充数量” 到 “追求品质”
中国消费者对猪肉、禽肉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口逻辑也随之改变。过去,当国内肉类供应不足时,进口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填补供应缺口。但如今,随着国内产能提升,消费者对品质、特色的追求日益突出,进口转变为对高品质产品的选择。
猪杂碎进口量的增长便是这一变化的体现。随着国内餐饮市场复苏,卤味、火锅食材等行业对猪杂碎需求大增,进口猪杂碎凭借品质和价格优势,受到市场欢迎,进口量增长了 9%。一些高端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厂,对进口特色猪肉产品需求旺盛,如俄罗斯的无疫猪耳,因其品质优良、无疫病风险,成为不少卤味店的首选原料;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火腿,以其独特风味和高端定位,在国内高端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普通冻肉进口萎缩,表明国内对低价冻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消费者更愿意为品质和特色支付更高价格,对国产新鲜猪肉的信任度也在不断提高。
四、市场展望:俄罗斯能否延续增长态势?
(一)俄罗斯的优势能持续多久?
从短期来看,俄罗斯的优势较为明显。欧盟反倾销调查持续到 2025 年底,在此期间欧盟猪肉进入中国市场成本高昂;美国对巴西的关税至少维持半年,巴西猪肉出口的性价比大幅降低。而俄罗斯还有 10 亿美元的出口目标尚未实现,四季度又是肉类消费旺季,预计其对华出口量将再增长 30%。在某国际肉类展销会上,俄罗斯参展商的摊位被中国采购商围得水泄不通,纷纷预定四季度的猪肉订单。
但从长期来看,俄罗斯也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猪杂碎这类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的需求增速可能放缓。一旦需求端出现降温,俄罗斯以猪杂碎为主的出口结构将受到冲击。而欧盟若调整农业补贴政策,降低猪肉生产成本,凭借其成熟的养殖技术和品牌优势,很可能重新夺回中国市场份额。
(二)中国进口市场的调整方向
中国在进口市场方面正进行两方面调整:一是减少普通猪肉进口,2025 年月均进口量预计不超过 10 万吨,国内产能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消费需求,普通冻肉的市场空间逐渐缩小;二是增加优质副产品和高端冷鲜肉进口,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特色的追求。俄罗斯、加拿大等 “无疫区” 国家,凭借安全、优质的产品,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某电商生鲜平台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俄罗斯猪杂碎的销量同比增长 200%,接下来还打算引进加拿大的冰鲜猪里脊,主打高端家庭餐桌。”
对消费者而言,未来购买猪肉将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菜市场,国产鲜猪肉凭借新鲜、价格亲民的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满足大众日常消费需求;在电商平台,俄罗斯猪杂碎、澳洲和牛等特色进口肉成为新的热门选择,受到追求品质生活人群的青睐。一个家庭可能周末在菜市场购买一周的国产猪肉,偶尔在电商平台下单进口特色肉,以改善生活。
结语:全球肉市重构,顺应 “中国需求” 者胜
俄罗斯对华猪肉出口的快速增长,本质上是一场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它洞察了中国市场从 “数量补充” 到 “品质选择” 的转变,抓住了供应链安全和副产品需求的关键。而中国进口量的减少,既是国内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也是进口结构升级的开端。在这场全球肉类贸易格局的重构中,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顺应市场需求者才能立足。当俄罗斯的冷链车满载猪杂碎驶向中国餐桌,当欧盟猪肉在鹿特丹港积压成山,市场已给出明确答案:只有紧跟中国消费升级步伐,才能在 14 亿人的庞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