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循环视角下的产业体系全景透视
(一)泰国:热带农业强国的 “鸡肉经济” 密码
在东南亚区域,泰国在农业领域表现卓越,尤其在鸡肉产业方面成绩突出,堪称热带农业强国。2024 年,泰国鸡肉产量达 349 万吨,不仅稳固其东南亚第一大鸡肉生产国的地位,在全球鸡肉生产格局中亦占据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泰国鸡肉出口量高达 117 万吨,占总产量的 33.5% ,是名副其实的鸡肉出口大国。
泰国鸡肉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正大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构建的全产业链模式。正大集团从育种环节着手,凭借先进技术和严格标准培育优质鸡种,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养殖阶段,高度自动化的养殖设备和精准的环境控制技术,确保鸡群在适宜环境中生长,有效提高养殖效率,保障鸡肉品质;加工环节,先进工艺和严格质量把控,使鸡肉转化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各类产品;最后,通过成熟的出口渠道,将泰国鸡肉推向全球市场,形成 “育种 - 养殖 - 加工 - 出口” 的完整闭环。
自由贸易协议网络是泰国鸡肉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撑。泰国积极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如 USMCA、CPTPP 等。这些协定赋予泰国鸡肉出口显著的关税优势,以对美出口为例,鸡胸肉关税仅 2.6%。低关税提升了泰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与议价能力,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鸡肉出口市场的地位。
然而,泰国鸡肉产业也存在隐忧。泰国国内饲料资源相对匮乏,70% 的豆粕依赖进口。国际市场饲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泰国鸡肉生产成本,目前其生产成本较巴西高出 15%。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一成本劣势成为泰国鸡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在瓶颈。如何降低对进口饲料的依赖、稳定成本,是泰国鸡肉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中国:全球最大肉类市场的结构性转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与消费国,2024 年肉类总产量达 9770 万吨,在全球肉类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肉类结构中,猪肉占比 58.4%,仍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体;禽肉占比 27.2%,虽位居第二,但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
生猪养殖方面,2024 年我国生猪出栏达 7 亿头,规模化养殖成效显著。其中牧原集团出栏 0.716 亿头,占比超过 10%,展现出强大的规模化养殖实力。在禽肉领域,出口表现格外突出。2025 年 1 - 7 月,鸡肉出口量达 64.4 万吨,同比增长 31.8%,这是十多年来我国鸡肉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标志着我国禽肉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国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持续深入,2024 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 73%。在白羽肉鸡养殖中,料肉比达 1.6:1,处于全球先进水平,这表明我国在养殖环节能够以较低成本生产出更多优质鸡肉,具备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
不过,中国肉类产业在迈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虽然我国肉类产量巨大,但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加工品出口占比仅 22%。这意味着我国在肉类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肉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区域品牌溢价不足,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我国肉类产业拓展国际市场需要攻克的难题。
(三)核心差异:产业基因决定竞争优势
从贸易导向上看,泰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和自由贸易协议优势,以出口为导向,将大量优质鸡肉推向国际市场;而中国由于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肉类产业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自给率超过 90%,但随着禽肉出口的快速增长,正逐步加强在国际市场的布局。
消费结构方面,泰国受热带气候和饮食习惯影响,鸡肉消费占据主导,人均鸡肉消费量达 32.65kg;中国虽然猪肉消费占比最大,人均消费量为 41.2kg,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禽肉消费占比逐渐提升。
养殖特色上,泰国注重无抗养殖,目前无抗养殖占比达 60%,并广泛应用自动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和鸡肉品质;中国则侧重于规模化养殖带来的效率提升,智能猪场占比 35%,通过规模化和智能化实现成本控制和产量保障。
产业支撑层面,泰国依靠与 15 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降低贸易壁垒,促进鸡肉出口;中国则通过产能调控政策,如设定能繁母猪 4042 万头红线,稳定国内生猪产能,保障肉类市场的稳定供应 。这些核心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也决定了两国肉类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独特竞争优势。
二、终端消费市场的 “镜像对比”
(一)品类结构:从 “替代消费” 到 “升级需求”
以曼谷的易初莲花超市为例,肉类陈列区域中,鸡肉占据 45% 的陈列面积,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其分割品精细化程度高,鸡胸肉按厚度被细致分为 1cm、2cm、3cm 等不同规格,满足消费者烹饪时对不同厚度的需求。鸡翅细分到翅尖、翅中、翅根,各部位价格不同,从 120 泰铢 / 公斤(约 24 元人民币)的翅尖,到 280 泰铢 / 公斤(约 56 元人民币)的翅中,价格差异体现消费者对不同部位的偏好和市场定位。
相比之下,猪肉在泰国超市中的地位稍显逊色,多以冷冻品形式存在,占肉类陈列面积的 20%。且这些猪肉大多是加工品,如香肠、腌肉等,新鲜猪肉主要在早市销售。这种品类结构的形成,与泰国的气候、饮食习惯以及消费偏好密切相关。泰国地处热带,气候炎热,鸡肉相对猪肉更适合在这种气候下食用,且鸡肉生产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使得鸡肉成为泰国消费者的首选肉类。
国内中大型超市中,冷鲜猪肉仍占主导地位,占比约 35%,但预制菜专区的崛起和低脂蛋白产品的发展,正悄然改变肉类消费格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健康意识提升,预制菜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而鸡胸肉、鸭胸肉等低脂蛋白产品,也因其低脂肪、高蛋白的特性,陈列面积每年以 20% 的速度增长。
以北京物美超市为例,无抗鸡肉售价比普通鸡肉高出 30%,但其月销量增长了 18%。这一数据充分反映出消费者对于健康、高品质肉类产品的追求。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愿意为更健康、更优质的肉类产品支付更高价格。这种从传统的猪肉主导消费,到对健康低脂肉类和预制菜的需求增长,体现了我国消费者在肉类消费上的升级需求。
(二)价格体系:成本传导与品牌溢价的差异路径
泰国的生鲜鸡肉价格呈现明显的三级分化格局。进口的巴西冻鸡胸肉,凭借低成本优势,以 80 泰铢 / 公斤(约 16 元人民币)的价格占据价格金字塔底层,满足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群体。本土生产的无抗鸡胸肉,由于养殖过程中不使用抗生素,品质更优,价格达到 150 泰铢 / 公斤(约 30 元人民币),成为追求品质的消费者的选择。而有机认证的鸡胸肉,从养殖环境到饲料都遵循严格的有机标准,价格更是高达 250 泰铢 / 公斤(约 50 元人民币),代表着高端市场。
在深加工产品方面,泰国的溢价现象尤为显著。一罐泰式香茅风味鸡胸肉罐头,售价可达 300 泰铢(约 60 元人民币),而其原料价格仅为 75 泰铢 / 公斤左右,加工后的价格是原料价格的 4 倍。这种价格差异,一方面体现了泰国在肉类深加工领域的技术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者对于特色风味和便捷食品的认可。
反观中国,当前生猪价格低迷,冷鲜猪肉均价在 16 - 18 元 / 公斤左右。而泰国进口的冷冻鸡胸肉,售价为 12 元 / 公斤,形成价格倒挂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生猪产能相对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导致猪肉价格下跌。而泰国进口鸡胸肉,利用其成本优势和国际市场价格,在我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
然而,在高端市场,中国也出现明显分化。以盒马为例,其推出的 “泰国香米喂养鸡”,售价高达 58 元 / 公斤,尽管价格不菲,但销量每周增长 15%。这表明,随着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对于高品质、特色肉类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只要产品具有独特的卖点和品质保证,就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溢价。这种价格体系的差异,反映了两国在肉类生产、消费和市场结构上的不同特点。
(三)消费场景:从 “家庭餐桌” 到 “多元需求”
在泰国,7 - 11 便利店的即食鸡肉产品,如烤鸡、鸡饭等,占据热食区的半壁江山。这一现象背后,是泰国人均年消费 32.65kg 鸡肉的高频次需求。对于泰国消费者来说,鸡肉不仅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日常工作、学习和出行中的便捷美食选择。
在超市中,200g 小包装鸡胸肉的占比达到 40%,这种小包装设计精准匹配了泰国单身经济的发展和快捷烹饪的需求。随着泰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单身人士和小家庭数量逐渐增加,他们对于小包装、方便烹饪的肉类产品需求日益旺盛。
中国的肉类消费场景呈现渠道裂变特点。美团买菜的数据显示,300 - 500g 分割禽肉包装占比达 65%,这一包装规格的流行,正是因为其适配了中国小家庭消费的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小家庭成为社会的主要家庭结构之一,他们对于肉类产品的需求更加精细化、小型化。
在火锅食材专区,泰式酸辣风味鸡杂的月销量破万,这一数据展现了中国市场对于细分场景的深度挖掘。火锅作为我国深受欢迎的餐饮形式之一,其食材的多样化需求为各类特色肉类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商家通过不断创新,推出适合不同口味和消费场景的肉类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美食的多元需求 。从家庭烹饪到外卖、餐饮等多元化消费场景,中国肉类市场正不断拓展边界,以适应消费者日益丰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需求。
三、食品出海的 “三大破局点”
(一)产品定位:从 “成本竞争” 到 “价值创造”
在产品定位转型方面,中泰两国食品企业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泰国市场对 HALAL 认证的调理鸡肉制品需求强烈,其 45% 的穆斯林人口构成庞大且独特的消费群体。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具备显著的成本竞争力,较泰国本土鸡成本低 10% 。利用这一优势,中国企业可开发如泰式绿咖喱风味鸡块等 HALAL 认证的调理鸡肉制品,不仅契合泰国当地的饮食习惯,还能以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实现从单纯的成本竞争向价值创造的转变,提升产品在泰国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反观中国市场,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升级趋势,对高品质、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泰国的无抗养殖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可积极引进这一技术,推出 “泰国香茅风味无抗鸡”。借助盒马、山姆等高端渠道,精准触达中高端消费群体。这些渠道的消费者对价格相对不敏感,更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健康属性。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中国中产阶层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虽然定价较普通鸡高 20% - 30%,但仍能凭借其独特的产品价值获得市场认可,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
(二)渠道共建: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融合”
在泰国,7 - 11 便利店等渠道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食品销售的重要通路。中国企业可与正大集团建立代工合作关系,借助正大集团在泰国市场的深厚根基和强大的渠道资源,尤其是其在 7 - 11 等便利店的渠道优势,将中国产速冻水饺(含鸡肉馅)打入泰国早餐市场。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利用正大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和供应链网络,快速打开泰国市场,还能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降低市场进入成本和风险,共同开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而在中国,“超市 + 餐饮” 模式正逐渐兴起,为食品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永辉超市设立泰式鸡肉现烤区,就是对这一模式的创新实践。通过在超市内现场加工泰式鸡肉产品,消费者可以即买即食,这种体验式消费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客单价,客单价较传统销售模式提升 40%。现场加工的泰式鸡肉产品还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带动超市内其他相关原料(如泰国香米)的关联销售,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销售生态,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融合的转变,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政策借力:从 “市场自发” 到 “规则对接”
RCEP 协议的签署,为中国食品企业对泰国出口带来重大利好。根据协议,对泰国出口禽肉加工品关税从 15% 降至 5%,这一关税的大幅降低,直接降低了中国禽肉加工品在泰国市场的价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关税红利,重点推广盐水鸭、卤鸡翅等中式风味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能够满足泰国华人对家乡味道的思念,还能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泰国当地的年轻消费群体,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广,扩大中国禽肉加工品在泰国市场的份额。
在标准互认方面,中泰两国应积极推动无抗认证互认。目前,中国食品出口到泰国,产品检测周期需 45 天,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还可能导致产品错过最佳销售时机。若实现无抗认证互认,检测周期可降至 15 天,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降低了企业的合规成本。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国食品企业的出口效率,增强产品在泰国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中泰两国食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从市场自发到规则对接的转变,为食品出海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四、风险提示与长期主义
(一)供应链韧性考验
在全球化市场格局下,供应链的稳定性是食品企业出海的关键要素。泰国作为东南亚热带国家,在鸡肉产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面临着大自然带来的严峻挑战。泰国雨季洪灾频发,2023 年的洪灾导致 15% 的肉鸡养殖场受损。洪水不仅直接冲毁养殖场,造成大量肉鸡死亡,还会破坏饲料储存设施,使饲料受潮变质,进而影响肉鸡的养殖和生长。
对于计划在泰国拓展业务的企业而言,建立中泰双供应基地是分散气候风险的有效策略。通过在中国和泰国分别设立供应基地,企业可在泰国遭遇洪灾等自然灾害时,迅速从中国的供应基地调配物资,保障市场供应。这种双供应基地模式,不仅能降低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还能利用两国不同的资源优势,优化供应链布局,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中国在禽肉出口方面也面临挑战,禽流感疫情的偶发是其中之一。禽流感不仅影响禽肉产量,还会引发国际市场对中国禽肉产品的担忧,从而影响出口。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强化出口企业的疫病追溯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疫病追溯体系,一旦出现禽流感疫情,企业可迅速追溯到受感染的禽群来源,采取相应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这一体系还能向泰国农业部证明中国禽肉产品的安全性,确保符合泰国农业部的 “无疫小区” 认证要求,提升中国禽肉产品在泰国市场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二)文化适配性挑战
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者,因独特的历史、地理及社会环境,形成了显著不同的饮食文化与消费习惯。在泰国,消费者对鸡肉嫩度有着极高要求,pH 值需≤5.8 的鸡肉方被视为鲜嫩可口。此严苛标准,对中国肉类企业的屠宰工艺构成挑战。中国企业需深入探究泰国消费者的口感偏好,引进先进的屠宰技术与设备,例如采用低温电击晕、快速放血等工艺,降低鸡肉在屠宰过程中的应激反应,降低 pH 值,提升鸡肉嫩度。
在中国市场,对泰式风味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华南、西南等地,因毗邻东南亚,受东南亚文化影响较深,消费者对泰式风味接受度较高。以冬阴功风味食品为例,美团外卖数据显示,自 2023 年 12 月起,云南地区 “冬阴功泰式火锅” 的搜索量增长了 912.7%。而在北方地区,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较大,泰式风味的推广难度相对较高。因此,泰国肉类企业若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建议先行从华南、西南等地区开展试点,推出契合当地口味偏好的产品,如适度调整辣度、增加甜度等,借助精准的市场定位与产品本地化策略,逐步开拓中国市场。
结语:在差异中寻找协同增长极
中泰肉类产业的对标,本质是 “效率优势” 与 “品类优势” 的互补。当中国的规模化养殖与泰国的精细化加工相遇,当泰国的热带农业基因与中国的消费升级浪潮碰撞,食品出海的机遇正蕴藏于这些差异之中。无论是深耕细分品类的 “小而美” 模式,还是构建跨境供应链的 “大生态” 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 —— 以本土视角洞察市场,以全球视野整合资源。这或许便是中泰肉类产业给予食品出海的终极启示:真正的全球化,起始于对 “差异价值” 的深度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