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整体走势:均价微幅下跌,区域涨跌互现态势明显
1.1 全价饲料均价小幅回调,持续呈现震荡格局
截至 8 月 20 日,全国全价饲料当日均价为 1.36 元 / 斤,较前日下降 0.73%,近七日始终维持在 1.35 - 1.37 元 / 斤的窄幅区间内波动。从区域角度分析,河北石家庄藁城区全价饲料价格环比上涨 10.53%,达到 0.89 元 / 斤,主要原因是当地养殖需求出现阶段性回暖;而正定县、井陉县价格保持平稳,分别为 1.05 元 / 斤和 1.08 元 / 斤,这充分反映出华北地区当前供需暂处稳定状态。
1.2 主产区价格分化程度加剧,南北市场呈现 “北稳南弱” 格局
北方产区由于玉米、豆粕现货供应较为充足,价格以稳定为主,山东、河南等地饲料企业报价波动幅度大多在 ±0.01 元 / 斤;南方市场受高温天气抑制养殖需求影响,广东、福建等地全价饲料均价较上周微幅下跌 0.5%-1%,终端采购主要以刚需为主,库存周期压缩至 15 天以内。
二、核心原料价格波动:玉米横盘震荡、豆粕反弹上行,替代原料走势分化
饲料价格的波动,其核心在于原料成本的起伏变动。8 月 20 日,玉米、豆粕等关键原料价格走势呈现分化态势,对饲料产业成本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2.1 玉米:新季上市与陈粮紧缺形成博弈,企业报价涨跌互现
当前玉米市场正处于新旧粮交替的关键时期,供应端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春玉米已陆续上市。在黑龙江、吉林等地,潮粮收购价处于 1.08 - 1.12 元 / 斤区间,但高水分成为其流通的阻碍因素,水分含量高达 18% - 22%,这导致大部分潮粮只能流向本地深加工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具备烘干等处理能力。
反观华北黄淮地区,陈粮库存已见底,供应逐渐趋紧。山东深加工企业为保证原料供应,纷纷提高价格吸引粮食,滨州西王淀粉玉米收购价上调至 1.263 元 / 斤 ,充分展现出强烈的补库需求。不过,供应的动态变化也导致价格出现波动,临沂鲁洲集团因到货量增加,报价回落至 1.215 元 / 斤,这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即时调整情况。
从需求端来看,饲料企业采购策略较为谨慎。高水分玉米易变质且储存成本高,使得饲料企业对其接受程度较低,更倾向于采购河南、河北等地的优质陈粮。此外,小麦饲用替代优势较为明显,当前小麦 - 玉米价差达 100 元 / 吨,这使得玉米在猪料配方中占比下降至 55%,同比减少 3 个百分点,进一步抑制了玉米的需求。
2.2 豆粕:外盘支撑与国内供应宽松并存,现货价格小幅反弹
豆粕价格受国际、国内双重因素影响,走势较为复杂。国际市场上,美豆成为价格风向标的关键因素。受产量下调预期影响,CBOT 大豆期货高位震荡,资金的大量涌入与市场预期的调整,带动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跟涨。8 月 20 日,山东日照邦基、嘉吉报价 3040 元 / 吨,较周初上涨 30 元 / 吨,涨幅虽小,但在持续低迷的市场中,仍释放出积极信号;华北地区天津九三、中粮报价 3090 - 3110 元 / 吨,涨幅为 10 - 30 元 / 吨,区域价格的差异反映出物流、需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聚焦国内基本面,8 月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为 1000 万吨,充足的大豆供应使得油厂开机率维持在 55% 的高位,豆粕库存增至 75 万吨,呈现出供应宽松的局面。然而,下游养殖利润低迷,使得饲料企业采购心态谨慎,维持 “随采随用” 策略,以降低库存风险。成交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集中于基差合同,现货成交仅占 30%,凸显出市场对远期价格的关注与博弈。
2.3 其他原料:鱼粉价格坚挺、杂粕走势分化,替代效应相对有限
在饲料原料体系中,鱼粉、DDGS、棉粕和菜粕等虽用量相对较小,但对饲料配方优化与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其价格走势同样值得关注。
鱼粉市场方面,秘鲁超级蒸汽鱼粉报价 13400 - 13700 元 / 吨,在水产养殖旺季,鱼虾等对蛋白质需求旺盛,鱼粉作为优质蛋白源,需求极为火爆,库存周环比下降 2%,贸易商掌握市场主动权,挺价意愿强烈。
DDGS 市场方面,酒精企业出货压力减小,华北地区报价 1850 - 1900 元 / 吨,较上周上涨 20 元 / 吨。在禽料中,因其性价比优势,替代豆粕比例提升至 8%,为饲料企业降低成本提供了新途径。
棉粕与菜粕市场则呈现分化态势。棉粕受豆粕价格传导影响,报价 2800 - 2900 元 / 吨,但棉籽供应偏紧限制了涨幅,上游原料的制约使得棉粕市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菜粕因加拿大菜籽进口受限,现货报价 3100 - 3200 元 / 吨,较上月上涨 5%,供应的不确定性推动价格上行 。
三、饲料企业动态:成本支撑下局部价格上调,中小厂多持观望态度
在原料价格波动与市场需求分化的双重作用下,饲料企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价格策略与应对手段,行业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
3.1 头部企业率先调整价格,猪料涨幅达 50-100 元 / 吨
新希望、海大集团等行业龙头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率先发布调价通知。受豆粕、玉米采购成本环比上涨 2% 影响,自 8 月 20 日起,猪配合料价格上调 50 元 / 吨,禽料上调 30 元 / 吨。这一举措并非孤立现象,中慧农牧、久久和牧等区域性优势企业迅速跟进,形成了局部市场的涨价潮。在山东、河南等地,部分产区乳猪料价格突破 3200 元 / 吨大关,创下近 3 个月新高。
头部企业的涨价底气,一方面源于其品牌优势与稳定的客户群体,其产品在市场上认可度较高,客户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企业具备完善的采购渠道与成本管控体系,通过长期合同锁定部分原料价格,成本压力相对可控 。涨价不仅是对成本上涨的回应,更是一种市场信号,引导行业价格走向,稳固自身市场地位。
3.2 中小饲料厂谨慎应对,多采取 “限量接单 + 配方调整” 策略
与头部企业的果断调价不同,中小饲料厂在这场价格波动中显得更为谨慎。面对原料价格的频繁波动,中小厂普遍将饲料蛋白含量下调 1 - 2 个百分点,增加小麦、米糠等本地廉价原料的使用比例,最高可达 20%。通过优化配方,在保证饲料基本营养的前提下,降低对高价原料的依赖 。
在经营策略上,中小厂暂停预付款政策,要求现款结算,以减少资金占用与价格风险。据市场调研,50% 的中小厂饲料销量环比下降 8%,为维持客户黏性,部分企业选择压缩利润空间,以低于市场均价 0.5% - 1% 的价格销售,但这也使得企业盈利压力剧增,生存面临严峻考验。
四、多空因素交织:供应宽松压制短期走势,长期关注天气与政策因素
饲料价格走势背后,是多空因素的激烈博弈。短期来看,供应过剩与需求淡季的双重压力,使得价格下行风险加剧;但从长期视角分析,天气不确定性与政策调控的双重作用,又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与支撑 。
4.1 短期利空:供应过剩与需求淡季双重压制
当前,饲料市场正面临着库存高企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困境。据行业数据显示,全国饲料原料库存系数达 1.8,远超 1.5 的正常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其中,豆粕库存可用天数达 45 天,玉米更是高达 60 天 ,远超养殖端正常周转需求。这使得市场供应压力巨大,企业去库存任务艰巨。
从需求端来看,养殖行业的低迷使得饲料需求大幅受挫。生猪养殖持续亏损,自繁自养模式下,头均亏损达 50 元,养殖户为降低成本,不得不减少饲料投喂量,部分地区猪料销量环比下降 3%;肉鸡养殖利润也大幅缩窄至 1.2 元 / 只,养殖规模的收缩直接导致禽料需求增长乏力 。在需求淡季与供应过剩的双重挤压下,饲料价格缺乏上涨动力,短期走势不容乐观。
4.2 长期支撑:天气风险与成本传导效应
尽管短期市场阴霾笼罩,但长期来看,天气因素与政策调控将为饲料价格带来潜在支撑。
东北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近期持续阴雨天气成为市场焦点。玉米灌浆期对光照和水分要求严苛,持续降雨可能导致玉米灌浆不充分,进而影响单产。市场对玉米单产下调的担忧不断升温,反映在期货市场上,玉米 11 合约持仓量激增 5%,多头资金的涌入,彰显出市场对未来价格上涨的强烈预期 。一旦天气影响产量预期兑现,玉米价格有望迎来反弹,进而带动饲料成本上升。
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积极行动,全力保障饲料原料供应稳定。每周 50 万吨国储玉米的持续投放,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缓解了阶段性供应紧张局面;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巴西大豆采购力度,8 月前两周,巴西大豆出口量同比大增 29%,为国内市场注入了充足的供应 “活水”。政策的托底作用,不仅保障了饲料原料的稳定供应,也为饲料价格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五、后市展望:8 月下旬或迎阶段性反弹,关注两大关键拐点
5.1 短期(1-2 周):震荡筑底,关注开学季备货情况
随着中小学开学季的临近,团膳、学校食堂等禽肉采购量预计将迎来显著增长,预计增幅可达 10%。这一需求端的变化将直接带动禽料需求的短期回暖,成为饲料市场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从价格走势来看,预计全价饲料均价将迎来反弹,有望回升至 1.38 元 / 斤。在区域表现上,华北、华东地区凭借其庞大的养殖规模和集中的消费市场,涨幅将领先其他地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
5.2 中期(3-4 周):供需再平衡,成本端决定价格方向
从中期来看,饲料价格的走势将主要取决于供需关系的再平衡以及成本端的变化。若 8 月底美豆产区天气好转,大豆生长状况良好,产量预期稳定,豆粕价格有望回落至 3000 元 / 吨,这将有效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推动饲料价格随之下调。
反之,若国内玉米主产区出现涝情,玉米产量受到影响,供应减少,全价饲料均价有望突破 1.4 元 / 斤。在这种不确定性下,建议养殖户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趁回调期建立 15 - 20 天的原料库存,以降低成本波动风险,保障养殖效益 。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
8 月 20 日的饲料价格走势,本质上是 “供应宽松” 与 “成本支撑” 两种力量的激烈角逐。对于养殖企业而言,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需强化配方动态调整策略,如增加 DDGS、小麦等原料替代高价的豆粕和玉米,以降低成本。同时,利用期货工具对冲豆粕价格风险,锁定成本区间,保障养殖利润。
对于饲料厂商,短期可通过限量提价策略,将部分成本压力转移给下游客户;长期来看,需加大研发投入,布局蛋白替代技术,如昆虫蛋白、发酵豆粕等,从根本上降低对传统原料的依赖,提升企业竞争力。这场多空博弈的背后,正悄然加速行业从 “规模竞争” 向 “技术竞争” 的深刻转型。 (数据支持:惠农网、博亚和讯、鸭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