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 月 22 日饲料价格全景:玉米偏弱、豆粕震荡,区域分化显著
(一)主原料价格呈现显著差异
玉米:价格稳中趋弱,华北东北引领下跌态势
近期,玉米市场面临较大压力。全国均价维持在 2365.5 元 / 吨,较之前环比下降 23 元 / 吨,价格重心持续下移。主产区方面,政策性粮源大量涌入市场,致使库存压力不断增大。贸易商仓库中玉米堆积,在高温环境下,玉米霉变风险加剧,因而纷纷加快出货节奏,以实现资金回笼。
山东、河北等华北地区受影响最为明显,价格一周内跌幅达 1.2%,企业门前送粮车辆排起长队,收购价格不断下调。东北产区形势同样严峻,新季玉米即将上市,农户为给新粮腾仓,低价抛售手中玉米,价格回落至 2200 - 2300 元 / 吨区间。港口方面,锦州港、蛇口港库存消化缓慢,贸易商出货意愿强烈,玉米价格缺乏上涨动力。期货市场上,玉米主力合约在空头压力下持续震荡下行,市场弥漫着悲观情绪。
豆粕:供需双方博弈激烈,现货价格窄幅震荡
豆粕市场呈现多空双方激烈博弈的胶着状态。现货均价为 3235.5 元 / 吨,环比仅微跌 0.03%,表面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区域表现呈现明显的 “北强南弱” 格局,天津、营口等地港口库存较低,基于 “物以稀为贵” 的市场原理,豆粕报价相对坚挺,维持在 3100 - 3140 元 / 吨;而广东、江苏地区油厂开机率高,豆粕产量大增,大量涌入市场,现货价格低至 2920 - 3000 元 / 吨。
从供需层面分析,供应端,国内大豆压榨量维持高位,油厂豆粕产出持续增加,但需求端表现不佳。饲料养殖企业面对高库存和养殖行情的不确定性,补货态度谨慎,豆粕出库速度缓慢,导致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油厂挺价动力不足。期货市场受美豆丰产预期影响,主力合约收跌 1.05% ,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等待市场方向进一步明确。
(二)配合饲料价格普遍下降,水产料跌幅居首
在主原料价格波动的传导下,配合饲料价格普遍走低。猪饲料均价降至 3.45 元 / 公斤,一周内下跌 0.8% 。当前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尚未得到缓解,猪价持续低位震荡,养殖户亏损严重,补栏积极性受挫,对猪饲料的采购更为谨慎,饲料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价格。
肉鸡饲料价格为 3.58 元 / 公斤,周跌幅 0.5%。白羽肉鸡养殖利润在 8 月累计降幅近 80%,9 月出栏肉鸡甚至面临亏损风险,养殖端成本压力增大,对饲料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促使饲料价格顺势下行。
水产饲料跌幅最为显著,因处于淡季,市场需求疲软,部分企业报价周跌 1% - 2% ,淡水鱼料均价跌破 3.8 元 / 公斤,创下 6 月以来的新低。夏季高温天气影响水产动物摄食,生长速度放缓,养殖户投喂量下降,加之近期水产品价格表现欠佳,养殖户养殖热情不高,进一步抑制了水产饲料的需求。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当前价格走势
(一)原材料成本支撑减弱,国际国内双重压力显现玉米:供应过剩对价格形成压制
国内玉米库存处于近 5 年高位,给市场价格带来较大下行压力。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玉米库存总量达到了 [X] 万吨,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新季玉米长势良好,尤其是华北地区,得益于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降水,单产预计增长 2% 。这使得市场对 9 月新粮上市充满担忧,利空预期不断增强。
国际市场方面,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玉米生产国,今年玉米丰产基本已成定局。CBOT 玉米期货价格一周内下跌 1.5% ,直接影响进口成本,进一步拉低国内玉米价格中枢。在国内国际双重压力下,玉米价格上涨面临较大困难。
豆粕:高库存与远期缺口并存,市场博弈激烈
目前,国内豆粕库存高达 94.9 万吨,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市场供应充足。但市场存在不确定性,9 月大豆到港量预计下降 15% ,加之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实施反倾销措施,导致菜粕供应收紧,豆粕作为替代品,需求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振。
这种复杂情况使得豆粕市场形成 “近弱远强” 的震荡逻辑。近期来看,高库存压力仍在,豆粕价格缺乏大幅上涨动力;从远期来看,随着供应变化,市场充满变数,价格走势难以预测。
(二)养殖需求淡季特征突出,补栏积极性持续低迷生猪养殖:亏损扩大抑制饲料采购
当前,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3.89 元 / 公斤,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养殖户面临较大经营压力。自繁自养头均利润缩减至 50 元,在这种微薄利润甚至亏损的情况下,部分产区散户空栏率达到 30% ,纷纷减少养殖数量以降低损失。8 月猪饲料销量环比下降 5% ,企业普遍反映客户压款现象增多,提货周期延长,给饲料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
禽养殖:产能过剩传导至饲料端
白羽肉鸡苗价格已跌至 0.91 元 / 羽,养殖端每只亏损 1 - 1.5 元,养殖场补栏意愿降至冰点,不敢轻易增加养殖数量,以免亏损进一步扩大。肉鸡饲料订单量每周下降 8% ,中小型饲料厂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45 天,资金压力明显。产能过剩问题在禽养殖行业逐渐显现,并传导至饲料端,导致饲料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三)政策与资本双重干预,市场预期出现分化政策端 “稳价” 意图明确
农业农村部于 8 月召开饲料行业座谈会,着重强调 “保障玉米、豆粕供应稳定性”,这一举措对市场起到了稳定作用。中储粮本周投放 300 万吨储备玉米,旨在平抑市场波动,稳定玉米价格。政策调控作用逐渐在市场中显现,为饲料价格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本炒作热度降温
前期被热炒的 “美国干旱题材” 未能兑现,资金纷纷撤离农产品期货市场,豆粕期货持仓量一周内下降 5% ,投机性需求大幅减少,价格逐渐回归供需基本面。市场不再受资本炒作左右,开始更加理性地反映真实供需关系。
三、产业链影响:上游面临压力,下游持观望态度,转型进程加速
(一)饲料企业:销量增长但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在饲料价格波动过程中,饲料企业面临较大挑战。以海大集团、新希望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例,其采取 “以量补价” 策略,8 月饲料销量同比增长 5% - 8%,但饲料均价同比下降 9%,毛利率被压缩 2 个百分点,利润空间明显收窄。
中小饲料厂处境更为艰难,面临双重压力。在原料采购方面,因规模和实力有限,议价能力较弱,难以获取优惠采购价格。养殖户欠款周期延长,导致现金流紧张。为降低成本,部分企业推广 “玉米 + 杂粕” 替代配方,将豆粕添加比例降至 18%,与年初相比下降 2 个百分点。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但面临技术和市场接受度的挑战。
(二)养殖户:成本敏感型决策加剧
生猪养殖:精打细算,降低成本
对于生猪养殖户而言,成本控制已然成为其维持经营的核心要素。超过 60% 的规模化猪场已启用粗蛋白含量≤14% 的低蛋白饲料。为确保生猪营养需求得以满足,养殖户会添加赖氨酸、蛋氨酸等添加剂。通过这一举措,单头猪的饲料成本较年初降低 50 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亏损压力。但此过程需要养殖户更为精准地把控饲料配方及养殖管理,以保障生猪生长性能不受影响。
水产养殖:谨慎补苗,低价换量
水产养殖市场同样受到饲料价格波动影响。因饲料价格下跌,加州鲈、生鱼等特种水产养殖户补苗积极性有所回升,但较去年同期仍低 30%。当前行业呈现 “低价饲料换销量” 的被动态势,养殖户在选择饲料时更注重价格因素,这使得饲料企业间价格竞争愈发激烈。在此情形下,饲料企业需持续优化产品质量与服务,以吸引养殖户关注。
(三)期货与贸易商:陷入 “去库存” 攻坚战贸易商的豆粕库存周转天数已达 50 天,远超 15 天的警戒线。面对如此高额库存,其压力不言而喻。为尽快减少库存,部分企业甚至采取 “零利润促销” 策略,只求尽快出货。在期货市场,投机多头纷纷撤离。基差回归至 - 50 元,而正常区间应为 - 20~+30 元,这一数据变化清晰反映出市场对短期价格的悲观预期。贸易商与投资者均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等待价格反转及库存压力缓解。
四、后市展望:9 月或迎阶段性拐点,关注三大信号
(一)短期(1-2 周):弱势震荡为主,反弹动力不足
在接下来 1 - 2 周内,饲料市场预计将以弱势震荡态势为主,反弹动力显著不足。玉米方面,随着新粮上市日益临近,市场供应压力不断增大,价格下行风险持续增加。华北、东北等主产区新季玉米逐渐进入收获期,大量新粮将涌入市场,使原本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更为严峻。预计玉米价格或将进一步下探,甚至有可能触及 2300 元 / 吨的低位。贸易商在此情形下出货压力巨大,只能通过降低价格吸引买家,加快库存消化。
豆粕市场同样面临较大压力,当前库存高企状况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限制了豆粕价格反弹空间。国内油厂豆粕库存持续处于高位,而饲料养殖企业采购意愿依然不强,导致豆粕市场供需失衡局面较为严重。预计豆粕价格将在 3100 - 3300 元 / 吨区间内维持震荡,难以出现明显上涨行情。油厂为减少库存积压,可能采取降价促销等措施,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受主原料价格走势影响,饲料企业在短期内仍将延续 “随行就市” 采购策略,以降低成本风险。配合饲料价格周跌幅预计将收窄至 0.5% 以内,整体市场将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但随着原料价格波动,饲料企业成本压力依然较大,需不断优化采购和生产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二)中期(9-10 月):关注两大转折节点
开学季备货:9 月初,院校、食堂等集中采购活动将对禽肉、猪肉需求产生短期提振作用。随着学校开学,师生饮食需求增加,禽肉、猪肉消费量随之上升,将带动饲料销量增长。预计饲料销量有望环比增长 10%,为饲料市场带来一定利好。饲料企业可抓住这一机遇,加大生产和销售力度,提高市场份额。同时,养殖户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料采购计划,以获取更好经济效益。
南美大豆播种进度:巴西作为全球重要大豆生产国,其 2025/26 年度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增加 3%。若 10 月播种期天气良好,大豆生长和产量将得到保障,远期豆粕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这将导致豆粕价格中枢下移 100 - 200 元 / 吨,对饲料成本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天气出现异常,如干旱、洪涝等灾害,可能影响大豆播种和生长,导致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因此,密切关注南美大豆播种进度和天气情况,对于判断豆粕市场走势至关重要。
(三)长期:产业升级倒逼成本管控
从长期视角来看,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将推动饲料行业产业升级,成本管控将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政策层面,政府大力引导饲料企业推广低蛋白配方,目标是在 2025 年将豆粕用量降低 10%。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对进口豆粕的依赖,还能降低养殖过程中的氮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企业纷纷加大对低蛋白配方的研发和应用力度,通过添加晶体合成氨基酸等方式,精准满足动物对氨基酸的需求,在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前提下,降低蛋白原料添加量。
随着 AI 精准营养技术不断普及,饲料行业将迎来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发展阶段。通过 AI 技术,企业可根据动物的品种、生长阶段、环境等因素,精准计算出饲料的营养配方,实现饲料的精准投喂,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浪费。在未来 1 - 2 年,饲料行业将加速淘汰高成本产能,规模化企业凭借其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至 70%。这些规模化企业将在产业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饲料行业向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饲料价格 “深蹲”,谁能扛住周期考验?
8 月饲料价格走势,是 “供应过剩 + 需求疲软” 的集中体现,也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巨大冲击,倒逼产业链加速变革。饲料企业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比拼配方技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养殖户则更加注重成本控制,通过优化养殖管理、合理选择饲料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政策端也在不断发力,精准调控市场,保障饲料原料的稳定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对于从业者而言,当前的 “价格寒冬”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小散户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淘汰压力。而规模化、智能化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管理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将迎来市占率提升的窗口。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从业者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饲料价格持续下跌,您认为这是否是养殖端补栏的好时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