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作库存趋紧,港口玉米抗跌特性显现
1.1 南北港口库存双双下降,流通粮源逐步减少
在粮食市场体系中,玉米始终占据关键地位。当下,旧作玉米库存动态深刻影响市场走向。截至 8 月初,北方四港玉米库存降至 190.5 万吨,同比减少 9.7%,此数据对市场产生警示作用。曾经仓储充盈的港口,如今库存下降速度超出预期。南方港口同样面临库存减少情况,内外贸玉米合计 89.6 万吨,同比下降 6.1%,处于近五年同期低位。
旧作玉米经半年消耗,类似战斗后资源告急。产区贸易商余粮不足 30%,囤粮大户操作趋于谨慎,出货态度保守。超七成粮源集中于港口周转,港口成为玉米流通关键环节。然而,今年渠道建库意愿降至极低水平。究其原因,市场不确定性致使贸易商谨慎行事。今年贸易商平均库存周期仅 20 天,较去年缩短 15 天,反映出市场对旧粮后市信心不足,倾向 “快进快出” 策略,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1.2 抗跌逻辑明确:现货供应紧张限制价格下行空间
在现货库存衔接不畅格局下,港口玉米价格展现较强韧性。山东港口二等玉米现货价稳定在 2250 元 / 吨,较 6 月低点反弹 5%,即便期货盘面波动,现货跌幅始终控制在 3% 以内。这得益于饲料企业刚性采购支撑。某中型饲料厂表示,当前库存仅够维持 15 天,不敢过度压价,以防原料断供。对饲料企业而言,玉米是生产核心原料,一旦供应中断,整个生产链将陷入停滞。因此,即便价格有所波动,企业仍需持续采购。
从市场供需关系分析,库存减少导致供应端紧张,而需求端依旧强劲。这种供需失衡状况致使价格下行困难。同时,贸易商意识到库存价值,惜售行为加剧市场紧张氛围。在此情形下,港口玉米价格抗跌特性显著。
二、储备拍卖与替代作用显现,价格反弹空间受限
2.1 政策粮持续投放,市场紧张情绪缓解
在旧作玉米库存紧张引发市场关注之际,政策层面出台应对措施。7 月,中储粮进口玉米拍卖政策实施,犹如为市场降温。自 7 月起,中储粮累计挂牌拍卖进口玉米 308.59 万吨,实际成交 120.16 万吨,成交率 38.94%,每周稳定 20 万吨挂牌量,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相当于当前港口日成交量的 2 倍。
贸易商态度发生明显转变。此前对旧作玉米持有乐观预期,囤货惜售等待价格上涨。但面对持续拍卖政策,观望情绪浓厚。前期囤货贸易商选择 “逢高出货” 以锁定利润。统计显示,华北地区贸易商库存较 6 月下降 25%,直观反映市场心态变化。贸易商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减少库存持有,避免风险。
山东某大型贸易商表示,每周大量进口玉米投放使市场供应宽松,继续囤货可能导致库存积压。拍卖政策持续执行增加市场玉米供应量,削弱价格上涨动力。贸易商谨慎态度进一步抑制价格上行,使玉米市场进入微妙平衡状态。
2.2 替代谷物竞争加剧,玉米性价比优势减弱
在玉米市场中,替代谷物竞争加剧,分流部分市场份额。小麦作为主要替代谷物之一,表现突出。当前小麦 - 玉米价差倒挂 50 元 / 吨,此价格差异引导饲料企业采购决策。基于成本考量,饲料企业更倾向采购价格较低的小麦。
数据显示,7 月国内小麦饲用消费同比增长 18%,表明小麦在饲料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直接挤占约 200 万吨玉米需求空间。某饲料企业负责人表示,为满足饲料营养需求且控制成本,会优先选择价格更低的小麦。市场逐利性导致玉米性价比优势弱化,市场份额受到冲击。
在进口方面,全球谷物供应宽松影响国内玉米市场。本作物年度,玉米替代谷物进口量达 1573 万吨,虽同比下降 69.49%,但新季玉米上市前进口量难有显著增长。进口谷物持续补充国内谷物需求,替代效应稳定。进口高粱、大麦及国产小麦与玉米竞争激烈,压缩玉米涨价空间,使玉米价格走势更具不确定性。
三、新季玉米丰收在望,成本支撑逐渐减弱
3.1 墒情良好促进产量预增,上市时间临近
在旧作玉米市场博弈的同时,新季玉米生长情况备受关注。目前,东北、华北产区玉米普遍进入吐丝灌浆关键阶段,即将成熟上市。
今年气候条件利于玉米生长。积温较常年偏高 100℃?日,降水量适配度达 85%,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若无极端天气影响,新季玉米产量预计增至 2.85 亿吨,同比增长 3%,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为深入了解新季玉米生长状况,实地调研山东、河南等地田间情况并与农户交流。农户普遍表示单产预计提升 2%-3%,部分高产田达 750 公斤 / 亩,为 2020 年以来最高水平。山东农户称今年玉米生长态势良好,雨水充足、光照适宜,丰收在望。这些一线反馈增强对新季玉米产量的信心。
3.2 种植成本下降 6%,新粮定价中枢下移
除产量增长外,新季玉米种植成本显著下降。地租、化肥成本降低减轻农户负担。地租成本降低节省土地租赁开支,化肥价格下跌减少种植投入。两者共同作用使新季玉米种植成本降至 1.1 元 / 斤,折合成港口成本为 2200 元 / 吨,较去年下降 6%。
东北某合作社负责人透露,今年地租每亩降 50 元,尿素价格跌 15%,每亩成本减少 80 元。即便新粮开秤价为 1.05 元 / 斤仍有利润空间。成本下降推动新粮定价中枢下移,预计新粮上市后价格中枢较旧作下移 100 - 150 元 / 吨,形成 “成本坍塌” 效应,对玉米市场价格走势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市场格局。
四、新粮上市前后期走势分析
4.1 第一阶段(10 月前):价格在 2200 - 2300 元 / 吨区间震荡
新粮上市前,玉米市场供应由多方构成。旧粮库存虽持续减少,但仍占 40% 供应份额,是市场稳定重要因素。拍卖粮占比 30%,为市场供应提供补充。进口替代占比 30%,在市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三方力量相互作用使玉米价格呈现 “上有顶下有底” 态势。
从价格上限看,储备拍卖对价格形成压制。2300 元 / 吨是市场心理关口,触及该价位易引发政策调控。中储粮持续拍卖稳定市场价格,限制价格突破。从价格下限看,港口低库存支撑价格。2200 元 / 吨是饲料企业刚需采购底线,价格接近该水平时,饲料企业采购热情提升,推动价格回升。
中秋临近,饲料备货小旺季到来,市场需求增加。预计价格或短暂冲高至 2280 元 / 吨,但受储备拍卖和需求增长有限制约,突破前期高点难度较大。市场供需力量制衡使价格在该区间震荡。
4.2 第二阶段(10 月后):丰产压力下价格下行寻底
10 月新粮大量上市冲击市场。东北作为主产区,潮粮周度上量预计超 300 万吨,市场供应迅速增加,市场情绪受到抑制。
深加工企业开秤价备受关注。预计开秤价在 1.0 - 1.05 元 / 斤(折干粮 2200 元 / 吨),较旧作开秤价低 10% - 15%,反映市场对新粮供应增加和成本下降的预期。农户面临价格下跌和销售困难双重压力。
若产区售粮积极性高涨,市场玉米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价格下行压力增大,或下探至 2100 元 / 吨。但市场存在转机,当出现两大信号时有望止跌反弹。一是饲料消费回暖,生猪存栏止跌回升将增加饲料需求,带动玉米价格回升。二是产区惜售情绪升温,当贸易商收购进度低于预期 30% 时,市场玉米供应量减少,农户和贸易商价格预期改变,惜售推动价格上涨。这两大信号预示市场行情转折。
结语:把握市场节奏,防范 “预期差” 风险
当前,玉米市场处于 “旧强新弱” 关键转换期,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市场充满变数。旧作库存紧张和新季丰产趋势明确,政策拍卖调节市场供需平衡。
不同市场参与者应采取不同策略。贸易商在新粮上市前应抓住时机,逢高兑现旧粮利润,避免市场风险。养殖户在价格震荡期应调整饲料配方,适当增加小麦比例,降低养殖成本。
投资者需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区分短期情绪驱动与长期供需逻辑。10 月前市场大概率区间震荡,投资者可把握机会。10 月后市场或出现 “深蹲” 后的估值修复机会,投资者需耐心等待时机。
玉米市场周期的魅力在于多空博弈。市场波动蕴含机遇与挑战,每个阶段都可能孕育市场拐点,如同四季更替,循环往复。 (数据支持:永安期货、卓创资讯、中储粮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