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价饲料整体稳中分化,原料市场多空博弈加剧
在 9 月 4 日,全国饲料价格走势呈现出 “能量原料稳、蛋白原料分化” 的格局,原料市场的多空博弈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全价饲料的价格走向。
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原料,现货均价为 2850 元 / 吨,与上周环比持平。当前国内市场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高温多雨的天气增加了玉米保管的难度,再加上第三方资金还贷压力,贸易商继续存粮的压力增大,售粮需求偏强。但下游需求跟进不足,导致现货价格跌多涨少 。不过从长远来看,9 月份期间大多数时候产区玉米价格跌势放缓,且出现阶段性回涨的机会依旧存在,大涨大跌均缺乏基础,总体上 9 - 10 月份期间玉米价格除有阶段性短时回涨机会外,大多数时候稳中略偏弱走势为主的可能性更大,我们需高度关注后期天气状况对产区玉米生长及收割的影响。
而豆粕现货价格涨至 4300 元 / 吨,周涨幅 1.2%。美国大豆出口需求活跃、大豆优良率下降 2% 引发市场担忧,以及中国计划对加拿大油菜籽展开反倾销调查等消息,都对豆粕价格起到了提振作用。近期美国大豆销售较好,缓解了丰产带来的强劲压力,南美干旱天气或不利于早期大豆播种的开展,后支撑美盘大豆期价再次站上 1000 美分 / 蒲式耳。对进口加拿大菜籽的反倾销调查等因素齐发力,豆粕成交较好,库存从高位回调,继续支撑豆粕价格出现反弹,不过涨幅受限。
再看看进口原料,鱼粉、乳清粉等都承受着一定压力。其中,秘鲁超级蒸汽鱼粉报价 14000 元 / 吨,周跌 0.7%。外盘方面,秘鲁新季预售成交依旧平静,价格稳定,其中秘鲁超级蒸汽鱼粉预售参考 CNF1830 - 1850 美元 / 吨,新季预售参考 CNF1750 美元 / 吨;同时秘鲁南部捕鱼进度缓慢。国内进口鱼粉市场行情承压,港口鱼粉到货库存增加至接近 30 万吨,且市场成交一般,持货商情绪松动。产区乳清粉报价上涨,主要是因为海运运送时间偏长,乳清粉港口库存量偏低,近日国内市场购销好转,使得乳清粉市场出现反弹。
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猪鸡全价料均价环比微涨 0.5%。对于猪饲料而言,虽然目前生猪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但随着中秋、国庆等节日的临近,消费需求预期向好,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猪全价料价格的微涨 。在鸡肉消费市场,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学校食堂等需求增加,也带动了鸡全价料价格的小幅度上升。然而,水产料因鱼粉下跌出现季节性回调。随着秋季的到来,水产养殖进入后期阶段,养殖户投喂量减少,对水产料的需求减弱。同时,鱼粉价格的下跌也使得水产料成本降低,价格相应出现回调。
二、核心原料走势解析:玉米挺价、豆粕反弹、添加剂分化
(一)玉米:青黄不接期稳中有弱,关注新季收割进度
当前东北玉米正处于灌浆的关键时期,而华北春玉米已有零星上市,整个市场正处于旧粮库存消耗的后期阶段。近期的高温多雨天气,给贸易商的旧粮保管带来了很大挑战,保管成本大幅上升。受此影响,河北、山东部分企业玉米收购价出现了小幅下调,每吨下调 10 - 20 元,目前主流价格在 2820 - 2860 元 / 吨。
不过,深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出现了积极变化,回升至 65%。这意味着对玉米的刚需有所增强,在这种刚需支撑下,9 月玉米价格想要大幅下跌并不容易。预计 9 月玉米价格整体会呈现 “稳中偏弱 + 阶段性回涨” 的态势。但需要警惕的是,新季玉米收割期的天气变化。如果天气不利,可能会影响收割进度,进而对玉米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二)豆粕:美盘提振叠加国内去库,迎来阶段性反弹
美国大豆优良率下降至 58%,这一数据引发了市场对大豆产量的担忧。与此同时,中国计划对加拿大油菜籽展开反倾销调查,这两个因素共同发力,使得 CBOT 大豆期货价格重返 1000 美分 / 蒲式耳,也带动了国内豆粕现货价格的反弹。
从国内油厂的情况来看,开机率维持在 90% 的高位,周度压榨量达到了 200 万吨,这表明豆粕的供应能力较强。但终端养殖补库积极,使得豆粕库存从 78 万吨降至 75 万吨,库存的下降也让基差报价走强。虽然短期豆粕受到成本端的支撑,价格偏强,但从整体供应格局来看,供应宽松的局面并未改变,所以豆粕价格的涨幅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三)蛋白原料分化:菜粕暴涨、鱼粉承压
菜粕:由于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展开反倾销调查,市场对菜粕的供给产生了担忧,这直接推动了菜粕现货价格的暴涨,目前已涨至 3800 元 / 吨,周涨幅达到 4.2%,创下了近 3 个月的新高。而现在正值水产养殖旺季,对菜粕的需求较为旺盛,这也在短期内支撑了菜粕的价格。
鱼粉:秘鲁新季捕鱼进度缓慢,这一情况本应给鱼粉市场带来一定支撑。但国内港口鱼粉库存却增至 30 万吨,供强需弱的局面使得鱼粉价格承压。目前,超级蒸汽鱼粉成交价已跌破 14000 元 / 吨,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养殖户纷纷转向替代蛋白,以降低养殖成本。
添加剂:维生素 A、E 的报价持续高位运行,其中 VA 报价 600 元 / 公斤,VE 报价 200 元 / 公斤,这主要是因为巴斯夫等大厂进行检修,导致市场供应减少。而赖氨酸、蛋氨酸的价格则稳中偏弱,70% 赖氨酸报价 5 元 / 公斤。下游饲料厂在采购添加剂时,也更加谨慎,按需采购成为主流策略。
三、三大影响因素主导 9 月行情
(一)国际市场波动传导国内
当前,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饲料价格有着显著的传导作用。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美豆的走势一直备受关注。近期,美豆市场的天气炒作成为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美国大豆产区的天气状况直接关系到大豆的生长和产量预期。与此同时,南美地区传来干旱预期,这也给全球大豆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进而支撑了外盘价格 。
而在货币市场方面,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不容忽视。近期美元兑人民币突破 7.3,人民币汇率贬值,这使得我国在进口饲料原料时的成本大幅增加。对于豆粕、鱼粉等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原料来说,国际局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价格的大幅波动。在 9 月,我们还需重点关注美联储议息会议。会议的决策将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一旦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很可能会改变当前饲料原料价格的走势。
(二)国内供需结构调整
供应端: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新季收割渐近,东北地区预计在 10 月启动收割工作。目前,旧粮库存消化已经进入尾声,市场对新粮的期待逐渐增加。而豆粕市场,下游库存从高位回落,这使得油厂的挺价意愿增强。油厂在面对库存变化时,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策略,以保证自身的利润空间 。
需求端:从养殖行业来看,生猪存栏量目前处于 13.5 亿头的高位,这意味着对饲料的需求较为稳定。然而,水产养殖却进入了收尾期,对鱼粉、菜粕等原料的需求边际递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禽料市场因中秋备货出现了小幅回暖。节日前夕,禽肉消费需求增加,养殖企业加大生产,从而带动了禽料的需求 。
(三)政策与成本双重驱动
在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 “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政策,这一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小麦、稻谷等替代原料的使用比例已经提升至 25%。这不仅缓解了玉米供应压力,还优化了饲料原料的结构。但在成本方面,添加剂、油脂等原料受到环保政策、工厂检修等因素的影响,成本支撑明显。这使得饲料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中小厂甚至面临 “保量不保质” 的困境。在成本上升而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上涨的情况下,企业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可能难以维持产品的高品质 。
四、养殖户如何应对?三招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饲料价格走势,养殖户们该如何应对,才能降低成本、保障收益呢?下面为大家提供三个实用策略:
原料错峰采购:在采购玉米时,建议重点关注 9 月中下旬新粮上市初期的价格变化。通常在这个时期,市场上玉米供应量增加,价格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低点,养殖户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进行采购。对于豆粕,当价格回调至 4200 元 / 吨以下时,可分批建库,避免在价格高位时大量采购,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户可以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原料价格走势,把握采购时机 。
配方动态调整:在水产养殖后期,养殖户可以适当增加棉粕、菜粕的使用量,但要注意替代比例不宜超过 30%,以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在禽料方面,可适当提高小麦、麸皮的比例,降低对豆粕的依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还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高养殖效益。例如,某养殖户在禽料中合理增加了小麦的比例,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实践,发现养殖成本降低了 10%,同时禽肉的品质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
关注政策红利:各地政府为了支持养殖业的发展,会出台一些饲料补贴政策。以河南为例,对全价料补贴 50 元 / 吨,养殖户要及时了解并申请这些补贴,以降低养殖成本。此外,养殖户还可以利用期货套保工具,通过在期货市场上锁定原料价格,来对冲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比如,某大型养殖户通过期货套保,成功锁定了豆粕的采购成本,在豆粕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养殖利润 。
结语:9 月饲料行情 “稳” 字当头,精细化管理是关键展望 9 月,饲料价格大概率难现大涨大跌的极端行情。玉米、豆粕将以震荡走势为主,蛋白原料分化加剧,这也为养殖户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与其过度纠结于短期的价格波动,不如将重点放在生产效率的提升上。比如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料资源,降低对高价原料的依赖,在保证养殖动物营养需求的同时,降低饲料成本;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使每一份饲料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加强疫病防控,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保证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 。以生猪养殖为例,将料肉比控制在 2.8 以下,就能够在 “稳粮价、高成本” 的环境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饲料价格犹如一把 “双刃剑”,在挤压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在倒逼整个产业进行升级。只有坚持精细化管理,才能在这波行业变革中找到 “压舱石”,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据支持:卓创资讯、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农业农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