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玉米成熟在即,产区价格分化暗藏市场分歧
(一)主产区进入收割周期,产量压力逐步显性化
随着秋季的来临,东北平原春玉米植株愈发茁壮,饱满果穗于叶片间隐约可见,已全面进入乳熟阶段。与此同时,华北地区夏玉米正抓紧灌浆,全力为颗粒饱满积累能量,整体处于关键生长进程。而在西南及新疆等地,早熟玉米品种已率先开启收获季,零星的收割机作业声,预示着新粮上市序幕的拉开。
在种植面积保持稳定且无极端天气影响的预期下,2025 年新作玉米产量有望维持高位。东北产区因今年积温充足,光照、降水条件适宜,玉米单产或有提升,这无疑加剧了市场对新粮集中上市时供应压力的担忧。大量玉米涌入市场时,供需格局将如何变化,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在这场供应与需求的博弈中,供应方力量逐渐增强,需求方能否承受压力,尚有待观察。
(二)潮粮开秤价差异显著,区域博弈加剧市场波动
新粮上市之际,开秤价备受关注。今年,新疆梅花潮粮开秤价较去年上涨 40 元 / 吨至 1860 元 / 吨(折干价),为市场带来积极信号。新疆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玉米品质优良,加之当地产业发展对粮源需求旺盛,企业为获取优质粮源,不惜高价收购。黑龙江的深加工企业同样积极行动,为确保粮源稳定供应,小幅高开收购价格,参与粮源争夺。
然而,河南等地情况则有所不同。受局部涝灾影响,潮粮质量出现明显分化。部分玉米因泡水时间过长,发霉变质,丧失商业价值;即便未受灾玉米,也因生长环境变化,品质下降。在此背景下,收购价较去年同期回落 20 - 30 元 / 吨。这种区域性价格分化,引发不同地区市场参与者基于自身资源和需求展开激烈博弈。贸易商在不同产区间权衡利弊,制定利润最大化的收购策略;企业则依据粮源价格和质量,调整生产计划和采购布局。这种博弈为后续玉米购销节奏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使市场走势更加难以预测。
二、陈粮供应体系生变:拍卖遇冷与库存去化的双重张力
(一)进口玉米拍卖持续低迷,政策粮投放效果边际递减
近期,进口玉米拍卖市场面临困境,发展举步维艰。截至 9 月 9 日,累计投放量达 464 万吨,但成交情况欠佳,仅 149.4 万吨达成交易,成交率为 32.2%,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15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对进口玉米前景的担忧。
政策层面的限制是导致拍卖遇冷的关键因素之一。转基因玉米仅限特定企业采购,这一规定缩小了买家群体范围。众多有采购意向的中小企业因政策门槛被排除在外,无法参与竞拍。随着新粮上市临近,市场预期发生变化,下游企业采购态度趋于谨慎。他们预期新粮价格更具吸引力,对高价进口粮的接受度降低,纷纷选择持币观望,等待新粮入市。
在这场拍卖博弈中,企业从成本与收益角度进行考量。采购进口玉米需支付高额粮款,还需承担运输、仓储等费用,成本居高不下。而新粮上市后价格大概率回落,届时采购可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对进口玉米拍卖兴趣缺缺,导致拍卖市场陷入 “量增价跌” 的困境,价格持续走低,成交量低迷。
(二)港口库存逼近历史低位,产业链库存结构深度调整
北方港口玉米库存降至 94.5 万吨,为近年同期最低水平,凸显陈粮供应紧张态势。南方港口内贸玉米库存 65.6 万吨,也在持续下降。饲料企业库存可用天数降至 27.63 天,深加工企业库存 271.1 万吨,略低于去年同期。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市场处于陈粮供应趋紧与新粮未接的阶段性断层状态,犹如接力赛中交接棒出现短暂失误。
库存去化背后是复杂的市场供需动态。一方面,陈粮经过长时间消耗,存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新粮尚未大规模上市,市场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这种阶段性断层在短期内支撑了现货价格止跌。贸易商手中陈粮减少,惜售情绪增强,不愿轻易出货;企业为维持生产,不得不提高采购价格获取有限粮源。在此情况下,现货市场价格虽未大幅上涨,但在库存压力下勉强维持稳定,等待新粮上市打破这一微妙平衡。
三、进口通道收缩:关税未解与替代乏力的双重桎梏
(一)中美关税争端持续,进口量创六年单月新低
在全球粮食贸易格局中,中美关税争端对我国玉米进口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今年 7 月,我国玉米进口量仅 6 万吨,创下近 6 年单月新低,这一数据凸显进口形势的严峻性。1 - 7 月累计进口量 84.4 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 93.1%,降幅巨大。
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全球玉米出口大国,长期在我国玉米进口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贸易摩擦升级,关税壁垒不断提高,美玉米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原本具有价格优势的美国玉米在高额关税下,价格竞争力丧失。企业在进口决策时,面对价格翻倍的美玉米,纷纷调整采购策略,减少或停止从美国进口玉米。
其他替代来源,如巴西、乌克兰等国,虽试图填补美国留下的缺口,但面临诸多困难。巴西玉米产量可观,但物流运输周期较长,从巴西港口装船到我国港口,往往错过最佳市场时机。乌克兰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国内农业生产和出口运输受到严重制约,供应稳定性不足。在价格优势不明显、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这些替代来源短期内难以有效填补美国玉米进口减少带来的空缺,进口玉米对国内市场的补充作用减弱。
(二)谷物替代性价比消失,玉米刚需属性强化
在饲料原料市场中,小麦和稻谷曾凭借价格优势在饲料配方中占据一定份额,是玉米的有力竞争者。但当前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小麦与玉米的价差逐渐缩小至 50 元 / 吨以内,小麦的替代优势不再明显。考虑到小麦在营养成分和加工适应性上与玉米的差异,饲料企业纷纷放弃小麦替代玉米的策略。
政策稻谷同样面临困境,拍卖成交率不足 10%,且价格居高不下。随着新粮收获期临近,市场对政策稻谷的预期改变,企业认为未来新粮价格可能更低,对高价政策稻谷的采购意愿大幅降低,政策稻谷也失去了替代玉米的性价比。
随着新粮收割期日益临近,饲料企业重新审视原料采购策略。在小麦和稻谷替代优势丧失的情况下,玉米在饲料配方中的不可替代性愈发突出。企业不得不加大对玉米的采购力度以满足生产需求,这进一步强化了玉米在饲料市场的刚需属性,使其在市场波动中凭借不可或缺的地位保持稳定。
四、需求端表现分化:养殖挺价与深加工低迷的长期博弈
(一)养殖存栏高位支撑饲料刚需,配方成本倒逼企业囤货
在养殖市场中,生猪和禽类存栏量持续处于高位,有力支撑着饲料需求的刚性增长。截至 7 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42 万头,表明生猪养殖规模庞大。尽管猪价持续低迷,已跌至 6.7 元 / 斤,但头部养殖企业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和规模化优势,有效控制成本,在微薄利润空间中维持运营,去产能意愿较低。
在此情况下,生猪存栏量短期内难以大幅下降,稳定的存栏量持续推动饲料需求增长。7 月全国饲料产量达到 2831 万吨,同比增长 6.8%,直观反映出养殖市场对饲料的旺盛需求。肉鸡养殖领域同样表现活跃,持续盈利激发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新一批鸡苗投入养殖,进一步增加了对饲料的需求。
面对居高不下的饲料需求,饲料企业在成本与供应的双重压力下需谨慎决策。玉米作为饲料配方中的核心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在当前玉米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预期上涨的背景下,企业为降低采购成本、保障原料供应稳定性,不得不提前布局,加大囤货力度。企业通过囤货策略,试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深加工行业陷入亏损困境,开机率再创新低
与养殖市场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玉米深加工行业正面临亏损困境。淀粉企业开机率降至 47.14%,酒精企业开机率为 51.6%,均处于近年同期最低水平。淀粉 - 玉米价差缩小至 300 元 / 吨,低于 500 元 / 吨的盈亏平衡点,企业每生产一吨淀粉都面临更多亏损,这促使企业采取缩减产能的措施,降低开机率,减少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等待市场行情好转。酒精企业同样面临长期亏损,运营困难,尽管近期开机率有所回升,但仍未摆脱亏损阴影。
深加工需求的疲软与饲料需求的强劲形成鲜明反差,导致玉米市场多空逻辑交织,价格走势更加复杂。玉米价格在多空力量的作用下缺乏明确方向,陷入震荡调整局面。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只能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谨慎应对,等待市场格局重新明朗。
五、市场展望:短期承压与长期价值的再平衡
(一)新粮上市初期或现 “阶段性调整”
展望未来,9 - 10 月是玉米市场的关键时期。东北、华北两大主产区新粮将集中收割,大量潮粮将涌入市场。此时潮粮水分普遍偏高,在 28% - 32% 区间,增加了储存和运输难度,也对收购价格形成压力。预计主流开秤价将在 1.05 - 1.10 元 / 斤(折干价),较当前陈粮价格低 100 - 150 元 / 吨。在此价格预期下,市场将经历 2 - 3 周的价格回调期。市场参与者需在低价收购与资金周转、仓储成本之间做出权衡,企业也需谨慎调整生产计划和采购节奏,以应对新粮上市初期的价格波动。
(二)库存周期切换下的估值修复机会
随着 11 月的到来,新粮水分逐渐降至安全存储区间(14% 以下),标志着饲料企业补库周期的启动。经历前期库存去化的饲料企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养殖需求,将加大对玉米的采购力度。深加工企业为应对春节前生产高峰,也会提前备货,进一步增加玉米需求。在双重需求推动下,陈粮与优质新粮的价差将逐渐缩小。机构预测,玉米价格底部区间在 2300 - 2350 元 / 吨,向下调整空间有限。从长期来看,尽管当前市场供应相对充裕,但随着全球人口增长、饮食结构升级以及生物能源发展,对玉米的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供需紧平衡格局并未改变,优质粮源仍具备溢价空间。企业应提前布局,加强与优质粮源供应商的合作,确保原料稳定供应;贸易商需把握市场节奏,在价格回调时合理囤粮,在需求旺季适时出货,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调控,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结语:从 “量” 的博弈到 “质” 的竞争
当前玉米市场的分歧与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新粮供应增量与陈粮库存去化、饲料刚需韧性与深加工周期低谷等多重力量相互碰撞的体现。这一复杂局面既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企业需转变发展思路,聚焦优质粮源布局。在采购环节,更加注重玉米品质和稳定性,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在生产环节,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贸易商应避免短期情绪驱动的投机行为,回归理性经营。深入研究市场供需动态,把握价格波动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贸易策略,降低市场风险。
产业链的破局关键在于从 “量的扩张” 转向 “质的升级”。在饲料端,通过精准配方提高玉米等原料利用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在深加工领域,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拓展玉米应用领域,提高产业附加值。只有挖掘玉米的多元价值,才能在周期波动中构建长效竞争力,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