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饲料价格全景扫描:涨跌互现,区域分化显著
(一)大宗原料价格走势
玉米:基层惜售支撑短期行情,长期仍存下行压力截至 11 月 4 日,全国玉米均价为 2359 元 / 吨,较前一日环比上涨 4 元 / 吨。从主产区情况来看,黑龙江、吉林等地基层惜售情绪有所升温。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对玉米后期价格仍抱有一定期望,故而不愿在当前价位大量出售潮粮。与此同时,储备库启动收购举措,为市场注入积极因素,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以黑龙江某大型储备库为例,近期其收购量显著增加,吸引众多周边农户和贸易商供货。
然而,从长期视角分析,玉米价格形势并不乐观。卓创资讯研究指出,11 月玉米月度均价环比下跌概率相对较高。在华北地区,随着新季玉米大量上市,市场供应逐步充裕,部分企业为实现腾库目的,会加大销售力度,这无疑将对玉米价格形成抑制作用。而且,新季玉米上市量持续增加,从中长期来看,玉米价格或仍有下行空间。
豆粕:外盘提振与国内供应宽松博弈,现货价格小幅回调11 月 4 日,豆粕现货均价为 3050 元 / 吨,较前一日微跌 7.5 元 / 吨。当日,CBOT 大豆因中美贸易预期回暖,价格大涨 1.7%,这一消息为国内豆粕市场带来外盘提振效应。但从国内实际状况来看,进口大豆到港量庞大,目前国内多个港口的大豆库存处于高位。据相关数据显示,某主要港口的大豆库存已达到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油厂方面,由于大豆库存充足,开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豆粕产量也相应增加。而下游养殖企业拿货态度谨慎,这是因为当前养殖行业利润空间有限,企业为有效控制成本,不敢大量采购豆粕。多重因素致使豆粕库存处于偏高水平,在供应宽松格局下,豆粕短期反弹幅度受限,延续 “粕强油弱” 格局。
(二)蛋白原料与添加剂市场动态
DDGS / 棉粕:需求淡季拖累价格,局部地区小幅下探在 11 月 4 日的市场中,DDGS 在华北、华东地区价格普遍下跌 10 - 20 元 / 吨,如河北石家庄报价 2310 元 / 吨(跌 20 元)。当前生猪养殖处于亏损阶段,养殖户为减少成本支出,补库意愿极低。有养殖户表示,现在每养殖一头猪都要亏损几百元,根本不敢轻易增加饲料库存。
同时,玉米酒精企业开工率回升,使得 DDGS 现货供应增加。从数据来看,近期玉米酒精企业的开工率相比上月有明显提升,这直接导致了 DDGS 市场供应量的增加。而棉粕方面,受新疆棉籽成本支撑,价格保持稳定。不过市场密切关注澳籽到港节奏,一旦澳籽大量到港,棉粕市场可能面临新的变化。
鱼粉 / 维生素:稀缺性驱动强势行情,成本端支撑显著秘鲁超级蒸汽鱼粉国内报价飙升至 15500 - 15600 元 / 吨,周涨幅达 800 元。鳀鱼资源担忧引发持货商挺价,据了解,今年鳀鱼的捕获量相比往年有明显下降,这使得市场对鱼粉供应的担忧加剧,持货商纷纷提高报价。在维生素市场,维生素 A、E 因海外产能检修及出口提价,国内报价持续上行,浙江医药 VE 报 60 元 / 公斤,创近三月新高。海外某知名维生素生产企业的产能检修,直接导致了国内市场上维生素 A、E 的供应减少,价格自然随之上涨。
二、饲料企业调价潮持续:成本传导与市场博弈下的策略分化
(一)主流饲企调价动作追踪
在当前饲料市场环境下,一场调价潮正在持续进行。新希望、海大、漓源等头部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继 5 月之后,再次进行密集调价。以新希望为例,其猪饲料和禽饲料普遍上调 50 - 100 元 / 吨。这一调价动作并非孤立现象,海大、漓源等企业也纷纷跟进,在市场上引发广泛关注。
据新牧网数据显示,正阳、远方等区域性厂商也同步采取行动。这些区域性厂商在当地市场拥有一定份额,其调价行为同样对市场产生影响。正阳饲料企业表示,“玉米阶段性供应紧张推高生产成本”,这是其调价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其供应情况直接关系到饲料企业的生产成本。
不过,市场情况并非完全一致。在华南地区,部分企业因水产养殖淡季,反刍饲料价格暂稳。水产养殖淡季意味着对饲料的需求相对减少,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选择保持反刍饲料价格稳定。
(二)涨价背后的成本传导逻辑
从成本传导角度分析,本轮调价具有清晰的逻辑。卓创资讯分析师指出,尽管豆粕上半年经历了 “两涨两跌” 的行情,但玉米在 5 月出现超季节性上涨,成为本轮调价的主要因素。在东北地区,玉米均价在 5 月达到 2201 元 / 吨,同比上涨 6%。玉米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饲料企业的生产成本。某大型饲料企业的采购负责人表示,“玉米价格的上涨,使我们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为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不得不调整饲料价格。”
除玉米外,鱼粉、维生素等添加剂价格也处于高位。秘鲁超级蒸汽鱼粉国内报价飙升至 15500 - 15600 元 / 吨,周涨幅达 800 元。维生素 A、E 因海外产能检修及出口提价,国内报价持续上行,浙江医药 VE 报 60 元 / 公斤,创近三月新高。这些添加剂虽然在饲料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它们的价格高位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饲企的利润空间。
在成本的重压之下,饲企毛利率被压缩至 8% - 10%。为缓解成本压力,企业被迫启动 “成本联动” 机制。这一机制使得饲料价格随着原料价格的上涨而相应提高,从而将成本压力部分转移给下游养殖户。
三、三大核心影响因素深度解析:供需、成本与政策角力
(一)原料端:全球供应链扰动与国内供需错配
国际市场:美豆出口预期回暖,南美干旱持续监测近期,中美贸易协议成为市场焦点,该协议推动了美豆对华出口的重启。这一消息促使 CBOT 大豆价格大幅上涨,创下 16 个月以来的新高。从数据来看,自协议达成后,美豆的出口订单数量明显增加,市场对美豆的需求预期也大幅提升。
然而,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阿根廷正面临干旱的严峻考验,这可能对 2026 年的大豆播种产生严重影响。一旦播种面积减少或者播种质量受到影响,未来大豆的产量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无疑会引发市场对远期供应缺口的担忧。有农业专家分析称,如果阿根廷的干旱情况持续恶化,大豆产量可能会减少 [X]%,这将对全球大豆市场的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国内,大豆库存截至 10 月港口库存达到 850 万吨,处于高位水平。但随着蛋白粕消费旺季的即将到来,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从下游饲料企业的采购计划来看,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增加大豆的采购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消费旺季。这种供需边际的改善,使得大豆市场的价格走势充满变数。
国内杂粮:小麦替代效应减弱,高粱大麦进口成本上行在国内杂粮市场,小麦的替代效应出现明显变化。随着小麦价格涨至历史高位,饲料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配方。之前,为降低成本,饲料企业大量使用小麦替代玉米,替代比例一度达到 30%。但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 15%。
而高粱和大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国际运费上涨,高粱、大麦的到岸成本同比增加了 12%。这使得它们在价格上失去优势,进一步凸显了玉米的刚需地位。某饲料企业的采购经理表示,“现在高粱和大麦的到岸成本太高了,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采购策略,玉米的使用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这种原料市场的变化,不仅影响了饲料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对整个饲料行业的配方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二)需求端:养殖周期低迷压制采购热情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自繁自养的头均亏损已扩大到 150 元,这使得养殖户经营压力巨大。为减少损失,母猪存栏已连续三个月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饲料企业普遍维持 15 天左右的低库存,不敢轻易大量采购饲料原料。有养殖户无奈表示,“现在养猪根本不赚钱,每养一头猪都要亏不少钱,我们只能尽量减少饲料库存,降低成本。”
肉鸡和蛋鸡养殖也受到饲料成本高企的影响。由于饲料成本占据养殖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成本的增加使得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受挫。10 月白羽肉鸡苗销量环比下降了 5%,这表明市场对肉鸡的养殖热情在下降。在蛋鸡养殖方面,养殖户也在谨慎控制养殖规模,以避免过高的成本压力。从整体来看,短期需求难现爆发式增长,这对饲料市场的需求形成明显压制。
(三)政策面:储备粮调控与深加工产能释放
11 月,中储粮启动东北玉米轮换收购,这一举措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首日的溢价率达到 8%,这充分显示了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和对储备粮收购的积极响应。中储粮的收购行为,在短期内起到托市作用,稳定了玉米市场价格。有市场分析师指出,“中储粮的收购,为玉米市场注入积极因素,使市场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然而,华北深加工企业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华北深加工企业的开机率提升至 75%,淀粉库存攀升至 60 万吨。虽然企业的开工率提高,但工业需求对玉米价格的拉动却非常有限。这是因为淀粉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不敢轻易提高淀粉价格,从而无法将成本压力传递到玉米采购环节。尽管如此,政策 “稳供应” 的基调始终未变,这为整个饲料原料市场的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四、后市展望:震荡筑底期,三大信号值得关注
(一)短期(11 月中旬前):玉米或现阶段性反弹
主产区降温加快潮粮干燥进度,这使得玉米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得到改善,贸易商集中备货可能催生 1 - 2 周反弹行情。随着天气转凉,玉米的干燥速度加快,农民手中的潮粮能够更快地达到贸易商的收购标准,这为贸易商集中备货提供有利条件。有贸易商表示,“现在天气好了,玉米干燥得快,我们准备多备一些货,等价格上涨时再出手。”
建议饲料企业逢低补充 15 - 20 天库存,以应对可能的价格上涨。在豆粕方面,关注美豆出口数据,现货可采取 “基差 + 一口价” 组合策略规避波动。这种策略可以让饲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成本,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某饲料企业的采购经理表示,“我们采用‘基差 + 一口价’的组合策略,既能享受基差带来的价格优势,又能在价格合适时一口价锁定成本,有效地规避了豆粕价格的波动风险。”
(二)中期(12 月 - 2026 年 1 月):成本支撑与需求淡季博弈
随着生猪腌腊季到来,饲料需求或有边际改善。在这个季节,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会增加,生猪的养殖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带动饲料需求的上升。但玉米新季集中上市、豆粕南美供应预期增加,价格难现趋势性上涨。在玉米市场,新季玉米的大量上市会增加市场供应,对价格形成压制。而在豆粕市场,南美地区的大豆供应预期增加,也会使得豆粕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
预计全价料价格维持窄幅震荡,企业利润空间仍受挤压。在这种情况下,饲料企业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以应对市场的挑战。某饲料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们会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同时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缓解利润空间受挤压的压力。”
(三)长期:产业结构调整倒逼成本管控升级
安信证券研报指出,2025 年饲料企业毛利率同比下降 3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饲料企业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在这种压力下,龙头企业加速布局 “原料直采 + 期货套保” 模式。以某大型饲料企业为例,其通过与供应商直接合作,实现了原料的直采,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利用期货套保工具,有效地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
中小厂商则通过聚焦特种养殖饲料(如水产、反刍)寻求差异化突围。在水产饲料领域,一些中小厂商针对特种水产养殖的需求,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饲料产品,满足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某中小饲料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们专注于特种水产饲料的研发和生产,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当前饲料市场正处于 “高成本、弱需求、强波动” 的复杂周期,养殖户需密切跟踪玉米拍卖进度、美豆种植天气及饲企库存策略,通过分散采购、优化配方降低价格波动冲击。行业新一轮洗牌在即,唯有兼具成本把控能力与市场敏锐度的主体,方能在震荡中占据先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养殖户还是饲料企业,都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