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西禽肉出口关键谈判取得突破:欧盟与中国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一)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核心市场谈判进程加快
近期,一则消息在全球禽肉市场引发广泛关注。8 月 4 日,巴西农业部长卡洛斯?法瓦罗明确表示,今年初商业养殖场爆发的禽流感病例相关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巴西正与全球两大核心市场 —— 欧盟及中国展开最终阶段谈判,仅剩余技术细节有待敲定。这一消息极大地提振了全球禽肉贸易市场的信心。
自禽流感疫情爆发以来,巴西禽肉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多个国家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市场份额大幅下降。如今,随着疫情问题的解决,谈判进入最后阶段,这对巴西禽肉产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作为巴西禽肉第三大进口国的智利已率先释放积极信号,宣布准备恢复进口,这不仅为巴西禽肉出口开创了良好开端,也为与欧美市场的谈判提供了重要参考。法瓦罗强调,巴西严格遵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区域化防疫标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对疫情发生地实施精准管控,及时扑杀感染禽类,对周边区域进行严格消毒和监测,确保疫情控制科学、透明,为谈判取得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全球最大禽肉出口国的市场重启规划
巴西,作为在全球禽肉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业大国,其禽肉出口份额占全球的 25%。此次与欧盟和中国的谈判,直接关系到其年度出口格局,堪称一场不容有失的贸易博弈。
回顾 2025 年上半年的数据,巴西对中国禽肉出口 22.86 万吨,同比减少 17.2%,欧盟市场更是因全面禁令而陷入停滞状态,巴西禽肉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如今,谈判出现转机,目前焦点集中在 “区域化解封”。这一策略依据世界贸易组织 SPS 协定,将限制范围从 “国家层面” 精准缩小至疫情发生的南里奥格兰德州特定区域,符合国际通行的风险分级管理原则。这一举措如同医生治病采用精准 “靶向治疗”,而非 “一刀切”,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贸易的影响。
如果这一策略在与欧盟和中国的谈判中得以成功实施,将为后续其他市场恢复进口提供示范模板,助力巴西禽肉产业逐步摆脱困境,重新回到全球市场的核心地位。
二、全球限制措施分析:从 “全面暂停” 到 “精准管控” 的防疫分级
(一)各国应对策略差异:全面禁令与区域化管控并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场禽流感疫情使世界各国对巴西禽肉的态度呈现出明显差异。从巴西农业部 7 月 23 日更新的清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各国应对策略的分化。
一方面,加拿大、中国、欧盟等 8 个国家和地区选择了 “全面暂停”。这些均为巴西禽肉的核心市场,占其 2024 年禽肉出口额的 35%。在疫情初期,由于风险未知,采取全境禁运是最为稳妥的做法,如同在汹涌的疫情浪潮前筑起一道坚固的 “防火墙”,防止禽流感病毒随禽肉输入本国,保障国内禽类养殖业和消费者的安全。
另一方面,安哥拉、韩国、俄罗斯等 20 个国家采用了更为灵活的 “区域限制” 策略。它们仅限制南里奥格兰德州或特定城市(如蒙特内格罗市)的产品,这一做法精准定位疫区,只对真正存在风险的区域进行管控。这种策略符合 WOAH《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中 “区域化” 的理念,既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风险,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巴西整体禽肉产业的冲击,使巴西其他非疫区的禽肉仍有机会参与国际贸易。
此外,南非、墨西哥、越南等 38 个国家选择 “无限制”。它们基于对巴西整体疫情可控的评估,维持正常贸易,这为巴西禽肉产业在疫情期间保留了一定的出口份额,保障了疫情期间巴西 40% 的出口量稳定,避免了巴西禽肉产业的全面受挫。
(二)中国市场的特殊考量:从 “全境暂停” 到 “有望分阶段解禁”
中国市场对于巴西禽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自 2025 年 5 月 29 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禁令以来,巴西禽肉输华暂停已超过两个月,整个行业都在急切等待重启的时刻。
中国采取 “全面暂停” 措施,充分体现了对国内畜牧业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禽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一旦传入,可能对国内庞大的禽类养殖业造成巨大冲击,不仅会影响养殖户的生计,还会关系到市场禽肉供应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不过,随着巴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双方谈判传来积极进展。目前,双方正参照 “区域化” 标准探讨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巴西非疫区(占全国 90% 以上养殖区域)禽肉有望率先恢复出口,而南里奥格兰德州待疫情彻底清零后也将逐步解禁。这一模式并非没有先例,2024 年巴西新城疫事件中,中国对该州就采取了分阶段解封路径,先允许未受疫情影响地区的禽肉出口,待疫情完全控制后再全面恢复。这一成熟的操作先例,为此次巴西禽肉输华解禁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我们对双方谈判的成功充满期待。
三、中国市场影响与行业展望:从 “供应链震荡” 到 “王者归来” 倒计时
(一)短期冲击与长期依赖:数据背后的市场韧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鸡肉消费国之一,每年鸡肉消耗量高达 1800 万吨,虽然进口量占比仅为 3%,但绝对数字不容忽视,而巴西是这一庞大进口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据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统计,2025 年上半年,尽管巴西对中国禽肉出口同比下滑 17.2%,但中国仍稳居其第一大单一市场,进口量占其出口总额的 22%。这一数据体现了中国市场对巴西禽肉长达十余年的深度依赖。
这种依赖在鸡爪、鸡翅等副产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国内,这些副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无论是麻辣鲜香的川味泡椒凤爪,还是软糯入味的粤式豉汁蒸凤爪,又或是滋滋冒油的烧烤鸡翅,都是消费者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市场需求极为旺盛。然而,国内的产量难以满足这庞大的需求,巴西禽肉凭借其价格优势和稳定供应,填补了这一缺口,占中国禽肉副产品进口量的 45%。
禁令实施后,国内鸡爪、鸡翅等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涨,部分品类批发价涨幅超过 15%。以北京新发地市场为例,5 月下旬至 7 月,鸡爪批发价从每斤 12 元涨至 14 元,鸡翅中更是从每斤 30 元涨至 35 元,给不少餐饮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不过,随着谈判推进,优顶特研究院预测,巴西禽肉有望在 3 个月内实现首批对华供货,届时国内供应链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价格也将逐步回归理性。
(二)全球贸易规则重塑:区域化防疫成为未来趋势
此次巴西禽流感事件,不仅是一次公共卫生危机,更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一次考验,凸显了 “区域化防疫” 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 “一刀切” 式贸易禁令,虽然能在短期内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但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冲击较大,可谓是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 “区域化防疫” 模式,则是在疫情的复杂形势中找到了一条平衡安全与贸易的道路。
当单一养殖场疫情发生时,符合国际标准(如 WOAH《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和 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的区域化管控,能够精准定位风险,将限制范围从整个国家缩小至疫情发生地,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贸易壁垒。这一举措如同医生治病采用精准 “靶向治疗”,高效且经济。
巴西农业部正积极推动将南里奥格兰德州划分为 “受感染地区”,其余区域认定为 “无疫区”。这一策略已在智利等市场得到验证,智利在确认巴西其他地区无疫情风险后,率先恢复进口,为巴西禽肉出口打开了新局面。未来,这一模式有望成为全球应对动物疫病的标准操作范式,在保障全球食品安全的同时,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专家观点与风险提示:技术细节仍是关键变量
(一)技术谈判核心:病原监测与追溯体系验证
在这场贸易谈判的关键阶段,技术细节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国和欧盟在谈判中,对巴西的病原监测网络、屠宰场卫生标准及产品追溯系统给予了特别关注。欧盟凭借其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巴西提供至少 6 个月的无新增病例数据,以此确保禽流感疫情已得到彻底控制。中国则聚焦于南里奥格兰德州养殖场的消毒效果评估与第三方检测报告,通过客观的数据和专业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巴西禽肉的安全性。
业内人士指出,根据 WTO 的相关规定,巴西需在 3 周内完成 “风险评估数据交换”,这是启动解禁流程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巴西不仅要在疫情防控上取得实质性成果,还要在数据整理、报告撰写等方面做到准确、及时,以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要求。
(二)行业建议:多元化市场与区域化布局
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风险,巴西禽肉企业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速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巴西对中东、东南亚等非限制市场的出口增长了 9%,这一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欧美禁令带来的影响,为巴西禽肉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与此同时,企业还加强了南里奥格兰德州以外产区的产能建设。通过分散生产,确保在区域化管控下,能够维持全球供应的稳定性。这种区域化布局的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疫情对整个产业的冲击,还能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巴西禽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巴西禽肉重返欧美市场的谈判,不仅仅是单一产业的复苏,更是全球动植物防疫与贸易规则的一次实践检验。随着技术细节的逐步落实,这场牵动全球供应链的 “区域化解封” 进程,即将迎来关键的收尾阶段。而其确立的风险分级管理模式,或将为未来国际贸易应对生物安全事件提供重要范本,引领全球贸易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找到更加平衡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