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跌破成本线,“反内卷” 政策紧急出台
8 月 10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降至 13.77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8.3%,同比大幅下跌 33.6%,创下年内新低,并跌破全行业盈亏平衡线。与此同时,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生猪供应过剩问题严峻。
近期,农业农村部密集推出 “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 三大调控措施,明确引导将能繁母猪数量调减 100 万头至 3950 万头,旨在从根源上切断 “价跌扩产 - 供应过剩 - 价格崩盘” 的恶性循环。这是自非洲猪瘟以来,生猪产业最为严格的产能调控举措,标志着行业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提质增效的关键转变。
二、三大调控逻辑:兼顾短期缓解与长效改革
(一)减母猪:把控产能核心,重塑远期供需平衡
能繁母猪存栏量直接决定 10 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当前,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已从 24 头提升至 26 头,龙头企业更是达到 32 头,产能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数量过剩的矛盾。调减 100 万头低效母猪,预计远期将减少 900 万头生猪供应,有望在 2026 年 6 月前后形成出栏量拐点,逐步缓解长期供应过剩的压力。6 月末生猪存栏 4.24 亿头,同比增长 2.2%,若任由产能持续扩张,2025 年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可能达到历史峰值,进一步加剧价格踩踏风险。
(二)控二育:抑制投机性囤猪行为,还原市场真实供需关系
二次育肥曾是上一轮猪周期价格异常波动的重要因素。在 2024 年高峰期,全国超过 15% 的生猪被短期囤养待涨,人为放大了供需缺口。新规通过严格检疫证明开具流程、限制二次育肥猪源流通(如牧原禁止向二育客户售猪)等措施,将二育交易占比从 15% 压低至 8.86%,有效避免 “囤猪炒价” 现象再次发生,使猪价回归基本面驱动。
(三)降体重:短期 “减重” 缓解压力,化解阶段性供应过剩
7 月生猪交易均重为 124.04 公斤,较 6 月下降 1.55%,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已将出栏均重控制在 125 公斤以下,并计划进一步降至 120 公斤。压栏时间缩短 15 - 20 天,相当于提前释放 3% - 5% 的短期供应,有效缓解当前 3.7% 的能繁母猪过剩所带来的即时压力,为消费淡季争取缓冲空间。
三、上市猪企面临压力:从 “量增” 向 “质增” 的战略转型
在政策调控下,7 月上市猪企业绩普遍受到影响:
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 635.5 万头,环比下降 9.5%,销售收入 116.39 亿元,同比下降 10.41%;温氏股份:生猪收入 48.77 亿元,同比下跌 8.72%,但仔猪销售占比提升至 16.4%,提前回笼资金以对冲风险;新希望:生猪收入 18.02 亿元,同比下降 24.62%,单月出栏量创 3 月以来新低。
头部企业正从 “以量补价” 策略转向 “效率优先” 战略。牧原的 PSY 提升至 32 头,养殖成本降至 12.2 元 / 公斤;温氏加速淘汰低产母猪,能繁母猪群效率较 2024 年提升 12%。中小散户则面临 “要么抱团合作,要么退出市场” 的选择,梅州等地 230 个猪场通过合作社模式挂靠龙头企业,以避免单独调运成本大幅增加。
四、第六轮猪周期新特点:政策与市场的深度互动
本轮猪周期呈现出 “三新” 特点,促使调控模式升级:
周期缩短、波动加剧:从 2024 年三季度高点至 2025 年 8 月,猪价跌幅达 35.3%,远超以往同期水平,反映出产能韧性增强背景下市场的高度敏感性;旺季不旺、淡季更淡:夏季消费疲软,加上白羽肉鸡低价竞争(价格同比下跌 20%),7 月白条猪批发市场交易量同比下降 25%,传统消费旺季的提振作用明显减弱;成本竞争取代价格博弈:随着猪价波动收窄,牧原、温氏等凭借 12 - 12.5 元 / 公斤的成本优势保持盈利,而中小养殖场成本普遍在 14 - 15 元 / 公斤,行业分化加速。
“政策并非简单削减产能,而是通过‘淘汰低效产能 + 提升产业效率’,推动行业从‘无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未来,30% 头部企业、30% 特色养殖、40% 中型农场的‘三三制’格局将更具抗周期性。”
五、养殖户应对策略:在调控环境中把握确定性
短期策略:当生猪体重达到 110 - 120 公斤时,遇价格上涨应及时出栏,避免过度压栏(每超重 10 公斤,料肉比增加 0.3,成本增加 30 元);长期规划:中小散户可对接龙头企业提供的 “仔猪 + 饲料 + 防疫” 套餐服务,降低补栏风险;规模化猪场需提升育种能力(如引进高 PSY 种猪),将成本降至行业前 20% 分位;政策关注:密切关注每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农业农村部收储政策,利用 “牧运通” 等平台实现调运电子化,降低检疫合规成本。
结语:从 “规模竞争” 到 “效率竞争”,猪周期正在重塑当猪价持续低迷成为行业转型的催化剂,“反内卷” 政策揭示了产能过剩的问题。短期内,8 月猪价仍面临下行压力,但政策已为 2026 年的供需再平衡奠定基础;长期来看,这是淘汰低效产能、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过程。对于从业者而言,摒弃 “追涨杀跌” 的散户思维,遵循 “成本管控 + 政策协同” 的新逻辑,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立足。毕竟,猪周期不会消失,但政策引导与市场自律的共同作用,正推动行业迈向 “小波动、稳盈利” 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W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