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性逆转:从 “逆差常客” 到 “顺差黑马”
(一)数据亮眼:出口暴增进口骤降,顺差幅度达 52.12%
2025 年 7 月,中国鸡肉贸易市场发生显著变化。出口方面,出口量大幅提升至 9.90 万吨,环比增长 15.51%,创下单月历史最高纪录。进口方面,单月进口量下降至 5.16 万吨,环比下降 38.43%。这一升一降,使得单月贸易顺差达到 4.74 万吨,出口量相较进口量多出 52.12%。此前,中国在鸡肉贸易中常处于逆差状态,此次贸易顺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鸡肉贸易从 “净进口国” 向 “净出口国” 转变,在中国鸡肉贸易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供应链重塑:巴西 “断供” 与新兴市场崛起
长期以来,巴西在中国鸡肉进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进口的鸡肉中超过半数来自巴西。然而,2025 年 7 月,巴西对华鸡肉供应量环比大幅下降 63.78%,进口量仅为 1.90 万吨,达到 2020 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和泰国等国家抓住机遇,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俄罗斯凭借地缘优势,从远东至中国北方港口仅需 3 天,7 月鸡肉进口量达到 1.33 万吨,环比增长 7.72%;泰国通过开发去骨鸡柳、调味鸡翅等深加工产品,成功进入中国高端市场,7 月进口量为 1.23 万吨,环比增长 10.51%。两国进口量之和占中国鸡肉进口总量近 50%,促使中国鸡肉进口格局从 “巴西独大” 转变为 “多元供应”,推动全球鸡肉供应链的重塑。
二、进口端 “寒意”:政策、成本、需求三重压力下的调整
(一)质量监管升级,低端产品进口承压
海关总署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把控日益严格,这对鸡肉进口量产生直接影响。以冻鸡爪和冻鸡翼为例,作为进口量较大的品类,2025 年 7 月冻鸡爪进口量为 2.63 万吨,环比下降 22.2%;冻鸡翼进口量为 1.53 万吨,环比下降 47.99%。海关提高这些副产品的进口标准,许多不符合新规的产品被限制入境,导致低端产品进口压力增大,进口结构从 “量的扩张” 向 “质的优化” 转变。不过,冷、冻鸡肫因高端餐饮需求,进口量同比增长 36.51%,反映出市场对精细化品类需求的增加。
(二)国产产能崛起,自给率提升挤压进口空间
近年来,中国白羽鸡养殖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饲料转化率达到 1.6:1,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规模化养殖日益普及,头部企业产能占比超过 50%,2025 年上半年国内鸡肉产量同比增长 4.8%,鸡胸肉、鸡腿肉自给率均超过 90%。例如,带骨冻鸡块国内生产成本较进口低 12%,性价比优势明显,7 月进口量仅 0.25 万吨,环比下降 69.76%,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国产产能的提升有效挤压了进口鸡肉的市场空间。
三、出口端 “升温”:技术、政策双轮驱动全球突围
(一)技术赋能:从 “初级加工” 到 “价值输出”
在山东、辽宁等主产区,先进技术广泛应用。“48 小时冷鲜直达” 物流网可将损耗率控制在≤1.5%,确保鸡肉新鲜度;AI 分拣系统精度达 ±0.5 毫米,实现高效准确分拣;微生物控制技术使菌落总数≤100CFU/g,达到欧盟标准。凭借这些技术,中国冻鸡块、鸡胸肉等产品成功进入日本 7-11、美国 Costco 等高端渠道。7 月其他冻鸡块出口量为 4.91 万吨,环比增长 29.38%,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65%,单价较 2024 年同期上涨 18%,技术带来的附加值显著,中国鸡肉在国际市场不再单纯依靠低价竞争,而是凭借技术和品质开拓市场。
(二)政策东风:“一带一路”+ 通关便利化拓展市场
“一带一路” 倡议有力推动中国鸡肉出口。2025 年 7 月,对马来西亚出口量环比增长 63.09%,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量环比增长 73.41%,新兴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传统市场也保持稳定增长,对日本出口量增长 10.11%,对中国香港出口量增长 6.20%。海关总署推出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通关一体化等贸易便利化措施,出口效率提升 30%,企业出口成本降低 15%,有效增强中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产业转型启示:从 “资源输入” 到 “价值输出” 的底层逻辑
(一)全球竞争格局重构
受国内疫情、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巴西出口能力受限,在全球鸡肉贸易中的地位受到冲击。而中国通过规模化养殖和全产业链把控,在全球鸡肉供应链中的角色从 “跟随者” 转变为 “规则参与者”。2025 年 7 月,中国鸡肉出口覆盖 97 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中亚市场,“中国鸡肉” 品牌认可度提升 25%,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并接受中国鸡肉产品。
(二)行业升级信号强烈
贸易顺差背后体现了中国鸡肉产业的实质性升级。养殖效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PSY 超过 28 头;加工技术对标欧盟标准,菌落总数≤100CFU/g。同时,农产品出口补贴、冷链物流基建等政策不断出台,助力产业发展。这不仅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还通过 “技术输出 + 产品出海”,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 “中国方案”,彰显中国鸡肉产业的实力。
五、未来展望:顺差能否持续?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一)巴西供应修复进度
若巴西疫情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其低价副产品可能重返中国市场。但中国已实施多元化采购策略,对巴西依赖度降低,即便巴西供应恢复,也难以再现以往 “独大” 局面。
(二)深加工附加值提升
目前中国鸡肉出口仍以冻鸡块为主,占比 49.6%。随着调理品、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提升,利润空间有望扩大 10%-15%,需加大在深加工领域的研发与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全球需求分化
发达国家对高端冷鲜产品需求旺盛,新兴市场更依赖低价冻品。中国鸡肉出口需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针对性优化出口结构,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结语
2025 年 7 月的鸡肉贸易顺差是中国鸡肉产业多年发展的成果,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标志。中国不再依赖巴西的 “爪翅粮仓”,出口从 “低价走量” 转向 “技术溢价”,在全球鸡肉贸易舞台上重新确立话语权。这是产能过剩倒逼下的转型突破,是技术积累后的成果展现,也是 “双循环” 战略下的必然结果。未来,随着产业链向 “养殖 - 加工 - 出口” 闭环进一步升级,中国鸡肉能否从 “区域黑马” 成长为 “全球龙头” 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