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生猪产能:以 “稳” 为基,总量增长与区域分化并行
(一)全国数据呈现产业基本态势
2025 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达 36619 万头,同比增长 0.6%,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增长态势。此增长虽看似平稳,但其意义深远,标志着我国生猪产业在历经市场波动与疫病挑战后,正稳步复苏。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为 42447 万头,同比增长 2.2%;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占正常保有量的 103.7% ,处于产能调控的 “绿色区间”,为后续市场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同期猪肉产量为 3020 万吨,同比增长 1.3%,产量增速超过出栏增速,这体现了养殖效率的持续提升,行业呈现 “量质双升” 格局,不仅保障了市场供应,还推动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二)区域分化态势显著:17 省增长与 10 省调整并存
对 27 省出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区域分化态势明显。河南省以 3294.07 万头的出栏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长 3.4%,增速较快;湖南省(3145.10 万头)、四川省(3080.40 万头)紧随其后,共同构成 “3000 万头俱乐部”,处于第一梯队。这三大传统养殖大省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在全国生猪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并非所有省份都呈现增长态势。北京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与政策扶持,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22.4%,增速惊人;天津市增长 12.5%,广东省增长 4.0%,共有 17 个省份实现增长,这些省份或是受益于产业扶持政策,或是借助规模化养殖的高效推进,在生猪产能上实现了突破。但青海省受地理环境、市场规模等因素限制,出栏量同比下降 26.9%;吉林省因市场价格波动、产业结构调整,出栏量下降 1.8%;江西省由于环保政策趋严,部分小型养殖场被关停整改,出栏量下降 0.9%。10 个省份的调整,反映出不同省份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差异与变革 。
二、第一梯队:传统大省的稳固地位与创新突破
在全国生猪产能格局中,河南、湖南、四川凭借庞大的出栏量与深厚的产业根基,稳居第一梯队,成为支撑全国猪肉供应的关键力量。它们能持续保持领先,并非仅依赖传统优势,背后还有各自独特的产业优势与创新发展路径。
(一)河南:全产业链优势巩固龙头地位
河南省以 3294 万头出栏量连续 5 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 3.4%,这一成绩得益于其全产业链的强大支撑。河南作为农业大省,饲料原料供应充足,玉米、豆粕等价格优势明显,使得饲料成本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8% ,从源头降低了养殖成本。以牧原、双汇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构建了 “种 - 养 - 加 - 销” 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牧原集团凭借智能化养殖技术,实现了养殖环节的高效管理,饲料转化率提升 15%,疫病发生率降低 90% ;双汇作为肉类加工巨头,强大的屠宰加工与市场销售能力,消化了河南本地大量生猪,形成产业闭环。目前,河南规模化养殖占比超 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5 年上半年,河南生猪存栏 3968 万头,虽同比微降 0.6%,但能繁母猪结构持续优化,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 28 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3 头,为后续产能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湖南:生态养殖与市场拓展协同驱动
湖南省出栏 3145 万头,同比增长 0.7%,存栏 3675 万头,稳居全国第三,在生态养殖与市场拓展方面走出了特色发展道路。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行 “生猪 + 有机肥 + 果蔬” 的循环养殖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达 85%,实现了养殖与生态的和谐共生。汨罗市推行的 “公司 + 农户” 标准化养殖模式成效显著,该模式下,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饲料与销售渠道,农户负责养殖,实现优势互补,这种模式已覆盖全省 60% 的养殖场,生猪存活率提升至 95% 。在市场拓展方面,湖南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凭借地理优势与品质优势,上半年供港生猪超 50 万头,高端冷鲜肉销量增长 18%,附加值较普通猪肉高 25%,不仅打开了高端市场,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三)四川:科技赋能实现效率突破
四川省出栏 3080 万头,同比增长 1.0%,猪肉产量 243.8 万吨,增速达 3.1%,效率优势显著,背后是科技的有力推动。全省 70% 的规模养殖场应用智能环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猪舍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参数,自动调节通风、降温、喂食等设备,为生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2%,料肉比降至 2.6:1,养殖成本大幅降低。能繁母猪存栏 362.4 万头,虽同比下降 1.8%,但优质二元母猪占比提升至 80%,生产性能较 2020 年提升 15% 。以简阳的融通农发牧原公司为例,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利用机器人视觉技术、传感技术等,实时监测猪的生长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成为四川生猪产业科技转型的典型代表,也让四川成为西南地区稳产保供的核心支撑点。
三、增长突出省份与产能调整区域:数据背后的发展逻辑
在全国生猪产能的总体格局中,各省份表现各异。一些省份如北京、天津、广东等成为增长 “亮点”,在出栏、存栏数据上实现高速增长;而青海、吉林、江西等省份则面临产能调整的挑战,数据出现下滑。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多元的发展逻辑,政策扶持、成本变动、环保转型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当下生猪产业区域发展的独特态势。
(一)北方省份逆势增长的政策支撑
北京、天津在 2025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增速引人注目,分别达到 22.4% 与 12.5% ,成为北方地区生猪产业发展的 “突出范例”。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是推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动力。北京借助首都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契机,引导生猪养殖向周边区域有序转移,同时提高本地规模化猪场补贴标准 30%,吸引了牧原、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布局现代化养殖基地。在顺义区,某新建现代化猪场引入国际先进的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精准投喂与环境智能调控,生猪出栏周期缩短 15 天,养殖效率大幅提升。天津则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承接北京转移的养殖产业,打造京津冀生猪保供基地,在滨海新区等地建设规模化养殖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当地生猪产能迅速增长。
广东作为南方经济强省,在生猪产能方面同样表现优异,出栏 2032 万头,增长 4.0%,存栏增速更是高达 13.7%。“菜篮子” 工程的深入实施为广东生猪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全省大力扶持生猪规模养殖,500 头以上规模场数量增长 25%,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成为主流。外来资本积极涌入,通过 “公司 + 基地 + 农户” 创新模式,快速整合资源,实现产能扩张。温氏集团在粤西地区与当地农户合作,建设多个万头规模养殖基地,公司提供仔猪、饲料、技术与销售渠道,农户负责养殖环节,既带动农户增收,又推动全省生猪产能稳步增长 。
(二)产能调整区域的转型挑战
反观青海,生猪出栏同比下降 26.9%,成为产能下滑幅度最大的省份。环保要求成为青海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大量中小散户因环保不达标被迫退出,全省 200 头以下养殖场减少 40%。玉树州部分小型养殖场因地处水源保护地,被要求限期关停或搬迁,而受限于资金与技术,这些养殖场难以达到环保标准,只能无奈退出市场,导致当地生猪产能急剧下降。
吉林出栏下降 1.8%,主要受成本因素制约。玉米作为生猪养殖的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同比上涨 15%,养殖成本大幅增加,部分养殖户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转向肉牛养殖。在松原市,某养殖户进行成本核算,养殖一头生猪利润约 200 元,而养殖肉牛利润可达 1500 元,巨大的利润差促使不少养殖户转型,生猪存栏占畜牧业比重下降 5 个百分点,生猪产能受到影响。
江西出栏下降 0.9%,则是主动进行的产业变革。为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西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全省关停 500 头以下不达标养殖场 1200 家。高安市作为生猪养殖大市,拆除大量散养、乱养的小型猪场,尽管短期内存栏与出栏数据下滑,但从长远看,产业集中度提高,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后续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未来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产能增长 。
四、深层驱动因素:规模化、政策与区域策略的综合作用
在生猪产业看似平稳的产能数据背后,实则存在诸多关键驱动因素。规模化养殖的 “马太效应” 正在重塑市场格局,产能调控政策精准引导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策略也在差异化探索中寻求突破。这些深层驱动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生猪产业的变革与进步。
(一)规模化养殖的 “马太效应” 日益凸显
规模化养殖正以较快速度改变着生猪产业的竞争格局,“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的 “马太效应” 愈发明显。全国前八大出栏省份合计出栏量高达 2.04 亿头,占全国总量的 55.6% ,这一占比相较于 2020 年大幅提升了 8 个百分点,规模化养殖大省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
以牧原、温氏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强大的资金实力与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在上半年出栏量实现了 12% 的高速增长,市场份额一举突破 25%。牧原集团通过持续投入研发,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准控制,从饲料投喂、环境监测到疫病防控,均能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与生产安全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散户在这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存栏量下降 10%。中小散户受限于资金、技术与管理水平,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与疫病冲击。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其简陋的养殖设施难以达到环保标准,运营成本不断上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价格波动,又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无法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在河南,部分中小散户因无力承担环保设施改造费用,被迫退出市场,行业 CR10(前十企业集中度)顺利突破 40%,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在生物安全防控、成本控制等方面进一步显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产能调控政策的精准引导
农业农村部建立的 4100 万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机制,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从 15 省能繁母猪数据来看,这一机制成效显著,各地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在政策引导下积极优化产能结构。
广东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在能繁母猪存栏量上增幅最大,达到 7.8%。当地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鼓励养殖户留种优质母猪,对引进优良种猪的养殖场给予每头 500 元的补贴,对新建或改造标准化种猪繁育场给予最高 200 万元的建设补贴,有效激发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推动能繁母猪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山东则通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省级种猪性能测定中心,为养殖户提供精准的种猪性能测定服务,引导养殖户选留优质种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 3.5%,种猪质量明显提高。
而在青海、吉林等省份,淘汰低产母猪成为优化产能结构的重要举措。这些省份通过制定严格的母猪生产性能标准,对 PSY 低于 20 头的母猪进行强制淘汰,淘汰率超过 15%。在吉林,当地政府联合养殖企业,对淘汰母猪给予每头 300 元的补贴,鼓励养殖户及时更新母猪群体,提高养殖效益。通过这种精准调控,全国生猪产能正从单纯的 “量的扩张” 逐步转向 “质的提升”,产业发展更加稳健、高效 。
(三)区域产业策略的差异化发展
在全国生猪产业整体布局中,各区域正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与产业基础,探索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北方省份凭借丰富的土地资源、充足的饲料原料供应以及政策红利,在生猪产能恢复与增长上表现突出。黑龙江、吉林等地积极落实国家 “粮改饲” 政策,利用广袤的耕地资源,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为生猪养殖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饲料原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政府加大对生猪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贷款,为新建、扩建养殖场提供低息贷款,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推动生猪存栏量快速增长,成为保障北方地区猪肉供应的重要力量。
南方省份则聚焦技术升级,通过提高单产实现产业发展。四川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在技术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全省大力推广智能化养殖设备,70% 的规模养殖场应用智能环控系统,实时监测猪舍环境参数,自动调节养殖环境,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高达 28 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3 头,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
西南、华南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探索外向型发展道路。广东作为生猪养殖与消费大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加强与港澳地区的贸易合作,上半年供港生猪增长 20%,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与高效的物流配送,确保供港生猪的品质与供应稳定性,提升了广东生猪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四川则在猪肉深加工上发力,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推动猪肉深加工产业发展,深加工率提升至 35%,开发出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猪肉制品,如香肠、腊肉、火腿等,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区域产业的差异化突破 。
五、后市展望:产能优化与价格走势分析
(一)产能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同步推进
尽管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合理区间,但 4043 万头的数量略超上限,产能结构优化刻不容缓。预计下半年,随着农业农村部 “减母猪、控二育” 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低产母猪将成为重点淘汰对象,淘汰数量预计在 100 - 150 万头之间。山东、河南等地已率先出台补贴政策,对 450 日龄以上老母猪给予 300 元 / 头的补贴,激励养殖户淘汰老旧母猪,这将有效优化能繁母猪结构,提高整体生产性能。
与此同时,全国生猪养殖成本正稳步下降,完全成本已降至 13 元 / 公斤以下,头部企业成本优势更为突出,牧原集团完全成本已低于 12 元 / 公斤。这得益于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精准投喂、智能环控等技术,不仅降低了饲料浪费,还提高了生猪的生长效率与健康水平,增强了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价格走势受供需关系主导
短期来看,8 月高温天气抑制了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市场需求相对疲软,生猪价格可能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节日备货需求将逐渐释放,成为拉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据市场调研,每年中秋、国庆期间,猪肉消费需求较平日增长 30% - 40%,屠宰企业开工率也将随之提高,有望带动生猪价格回升。
从中长期视角分析,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一旦降至 4000 万头以下,预计 2026 年一季度生猪市场将出现供应偏紧局面。机构普遍预测,下半年生猪价格中枢或在 16 - 18 元 / 公斤之间波动。在这一价格区间内,规模化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盈利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而中小散户则需加快补栏优质母猪,引入先进养殖技术,提升猪场管理效率,以增强应对市场周期波动的能力。
(三)政策推动产业升级
农业农村部明确下半年将围绕 “调产能、稳政策、强链条” 三大任务,全面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风险防控方面,将在 10 省份试点 “生猪期货 + 保险” 创新模式,中华保险已在多个省区成功开展该业务,为养殖户提供了有效的价格风险保障。通过这一模式,养殖户可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稳定养殖收益,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河南、四川等生猪主产省正全力推进 “屠宰加工集群” 建设,整合上下游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预计到 2025 年底,全国冷链物流覆盖率将提升至 65%,冷链物流的发展将有效减少猪肉在运输与储存过程中的损耗,延长产品保鲜期,拓展销售半径,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10% 左右,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升级 。
结语:从 “量增” 迈向 “质增”,生猪产业步入价值竞争新周期
回顾 2025 年上半年,生猪产能数据不仅是对政策实施成效的阶段性检验成果呈现,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示标识。河南、湖南、四川凭借其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在全国生猪产能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保障市场稳定供应的关键支撑力量;北京、广东等地借助政策扶持与资本投入的双重助力,生猪出栏量与存栏量在复杂市场环境下逆势增长,充分展现出新兴产区的强劲发展活力。
在当前的产能竞争格局中,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已从单纯的 “数量比拼” 逐步转变为 “质量较量”。成本管控能力、技术创新水平、品牌建设成效成为决定未来行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对于生猪产业从业者而言,紧密跟随产能调控政策节奏,以智能化手段为动力推动生产效率变革,深度挖掘区域市场发展潜力,是在 “猪周期” 波动中保持稳健发展的必要路径。毕竟,在满足 14 亿国民肉类消费需求这一关键任务面前,稳定的市场供应与高效的生产模式,始终是生猪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