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行业发展 → 文章内容

2025生猪行业大变局:产能、政策与市场的三重变奏


肉类食品网 http://www.meat360.cn 2025/9/14 7:27:09 关注:103 评论: 我要投稿

  行业困局:产能过剩与政策调控的艰难博弈
  在 2025 年,我国生猪行业处于关键的发展节点,产能过剩与政策调控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更为复杂的阶段。一方面,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高于合理区间,致使市场供应过剩,猪价长期处于低位震荡状态,养殖户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旨在引导行业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猪市场的供需平衡。
  在这一博弈过程中,“降体重易、去产能难” 的困境尤为突出。降低生猪出栏体重,以此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这一措施实施相对简便,且短期内即可显现效果。然而,去产能涉及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淘汰落后产能等深层次问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难以在短期内达成目标。这一困境不仅反映了当前生猪行业的发展困境,也揭示了行业实现长期健康发展需破解的深层矛盾。
  政策组合拳:为何难以撼动产能大山?
  (一)政策调控全视角
  自 2025 年 5 月起,为缓解生猪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国家迅速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 “全链条调控体系”,力求将生猪产业的各个环节纳入其中。
  5 月底,国家发改委率先行动,约谈头部企业。这一举措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发改委从源头严格控制新增能繁母猪产能,并明确要求将生猪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左右,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明确指引。同时,限制二次育肥这种投机行为,以稳定市场供应,避免因投机导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充分彰显了国家对生猪市场的高度关注与调控决心。
  紧接着,6 月农业农村部进一步细化目标,在生猪生产调度会上提出 “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至 3950 万头” 的量化任务。这一任务基于深入的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得出。农业农村部将二次育肥纳入地方月度监测,推动调控从 “头部约束” 延伸至 “全行业覆盖”。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又能对行业内各类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确保调控政策切实落地。
  7 月至 8 月,政策重心转向 “长期提质” 与 “短期稳市”。国家通过召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部署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等产业链升级任务,为生猪产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印发《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强化运输监管,从物流环节保障生猪市场稳定。在猪价同比下跌 31.4% 时,国家果断启动 “新增收储 + 轮换收储” 组合措施,一周内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 2.6 万吨,有效遏制了价格过度下跌的势头,稳定了市场信心。
  (二)短期成效与长期困境
  从短期成效来看,政策对市场的 “即时调节” 作用逐步显现。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生猪宰后均重从前期高点的 90 多公斤降至 86 公斤,且下降趋势持续,直观反映出政策在控制生猪出栏体重方面取得的成效。二次育肥情绪显著降温,行业大猪采购量连续数月环比下降。牧原、新希望等头部企业明确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多省份因调运开票难度增加、运输成本上升,进一步抑制了投机行为,表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抑制了市场投机,稳定了市场供应。
  然而,政策对 “产能根本面” 的影响存在明显滞后性。2025 年 7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 4042 万头,虽较此前略有下降,但仍为 3900 万头正常保有量的 103.6%,处于绿色区间上限。这背后反映出行业普遍存在的 “信任困境”:多数企业担忧 “我减他不减”,导致主动去产能意愿不足。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担心去产能过程中失去市场份额,陷入囚徒困境。更为关键的是,部分头部企业逆势扩产的行为,与 “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的政策目标相悖,成为产能出清的核心阻力。这些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扩产行为给整个行业的产能调控带来巨大挑战。
  (三)地方调控的不平衡
  地方层面的调控也在同步积极推进,各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针对性调控措施。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率先发布《生猪产能调控倡议书》,呼吁行业主动压减产能,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与响应。生态环境部通过规范行政检查提升环保执法精准度,从环保角度对生猪养殖行业进行规范与引导。农业农村部以《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强化对规模养殖的精准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行业规范化水平。
  然而,地方调控同样面临 “散户出清快、规模企业调整慢” 的不平衡问题。这些举措加速了管理水平低、资金实力弱的散户退出市场,但未能有效约束头部企业的产能扩张冲动,使得行业产能结构呈现 “大企业增长、中等场稳定、小散户下降” 的分化格局。这种分化格局进一步延缓了产能出清进程,增加了行业去产能的难度。规模企业因其自身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更强,其产能扩张行为不仅影响市场供需平衡,也给地方调控带来更大困难。
  企业众生相:分化中求生存
  在猪价低位震荡与政策调控的双重压力下,生猪养殖企业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不同规模的企业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各自在困境中探寻生存与发展路径。
  (一)头部企业的优势构建
  头部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在行业变革中积极构建自身竞争壁垒。
  在种群优化方面,头部企业通过基因筛选淘汰低产母猪,不断提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2024 年我国 PSY 均值 24.03 头,而牧原、神农集团等头部企业 2025 年 PSY 已达 28 - 29 头,逼近 30 头高位。以 PSY27.9 测算,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可较当前减少近 30%。头部企业通过提升 PSY,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在成本管控方面,头部企业依托管理、技术与规模优势,展现出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饲料采购上,凭借大规模采购优势与供应商谈判争取更优惠价格;在养殖流程中,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精细化管理,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浪费。2025 年 8 月牧原养殖完全成本低于 11.7 元 / 公斤,温氏 7 月成本 12.2 元 / 公斤。这得益于头部企业多年来在技术研发、管理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养殖技术、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实现成本持续下降。在猪价跌破成本线时,头部企业仍能保持微利,体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中小养殖户的艰难处境
  与头部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养殖户在行业风暴中陷入被动困境。
  中小养殖户因缺乏规模与技术支撑,成本普遍高于 14 元 / 公斤。其养殖过程多采用传统方式,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在饲料采购上,因采购量小无法获得优惠价格,导致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且中小养殖户存在 “追涨杀跌” 的行为惯性,猪价上涨时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成本;猪价下跌时又因担心亏损错过最佳出栏时机,在市场波动中屡屡受挫,难以实现稳定收益。
  9 月全国生猪均价 6.7 元 / 斤、7 公斤仔猪价 240 - 320 元 / 头,均低于多数中小户成本,价格与成本倒挂导致中小养殖户大面积亏损。在沉重的亏损压力下,许多中小养殖户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行业 “马太效应” 凸显,头部企业凭借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养殖户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市场三重奏:短期、中期与长期展望
  (一)短期:压力山大,亏损成常态
  展望 2025 年下半年,生猪市场面临较大压力,亏损或将成为常态。从供应端来看,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5 月新生仔猪同比增长 9.9% ,预示着 2025 年 6 - 11 月生猪出栏量将显著增多,大量生猪涌入市场将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冲击。
  一季度猪饲料产量已达近年峰值,表明养殖户前期对生猪养殖信心充足,大量投入饲料,却在无意间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预计全年肥猪上市量将增长 4%,在市场需求无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供应大幅增加必然导致猪价下行,据相关预测,猪价下行幅度可能在 10% - 20%。在此情况下,企业的核心任务是 “控成本、保现金流”。
  国家收储政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价格过度下跌,但无法改变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企业不能过度依赖国家收储,应积极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二)中期:产能决定命运
  2026 年,猪价能否回升,关键取决于产能去化的深度与速度。若能繁母猪存栏量顺利降至 3950 万头的目标区间,市场供应将得到有效控制,2026 年下半年商品猪出栏量将相应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猪价中枢有望回升。
  然而,若头部企业逆势扩产,将进一步恶化市场供需。2026 年上半年生猪行业或面临阶段性深度亏损。
  9 月 16 日召开的 25 家头部猪企座谈会,将成为决定中期走向的关键。此次会议需在 “头部产能约束” 等方面达成共识,头部企业应以身作则,遵守行业规则,合理控制产能,引领行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长期:转型之路与三大难题
  从长期来看,生猪行业将向 “效率驱动、波动减弱” 的方向转型。然而,在转型过程中,行业需破解三大问题。
  首先,建立 “预警 - 承诺 - 反馈” 的调控长效机制。该机制能够及时准确监测市场动态,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企业可依据承诺及时调整生产策略,避免盲目扩产或减产。同时,通过反馈机制,政府和企业能及时了解政策实施效果,对政策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其次,支持地方猪种、黑猪产业,以产品差异化降低价格依赖。地方猪种和黑猪产业具有独特品质和口感,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支持这些特色产业发展,企业可生产更多差异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价格的依赖。
  最后,将调控扩展至全畜禽领域,应对其他畜禽对猪肉的消费替代,实现肉类市场供需平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肉类需求日益多样化,其他畜禽如鸡肉、鸭肉、牛肉等对猪肉的消费替代作用日益明显。因此,政府和企业需将调控范围扩展至全畜禽领域,综合考虑各种畜禽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制定合理调控政策,实现肉类市场供需平衡,保障消费者的肉类供应。
  行业反思:破局 “周期性魔咒”
  回顾 2025 年生猪行业的调整历程,“降体重易、去产能难” 的困境清晰地反映出行业长期以来 “重规模、轻效率” 的发展模式弊端。过去数年,在猪价高位的刺激下,企业普遍陷入 “扩产能、抢市场” 的激烈竞争中,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增加养殖数量、抢占市场份额,却忽视了种群优化、成本管控、产业链协同等核心能力建设。
  这种发展模式虽在短期内使企业获得一定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但从长期看,为行业发展埋下隐患,导致行业陷入 “产能过剩 — 价格下跌 — 产能出清 — 价格上涨 — 再扩产” 的周期性循环。每次猪价上涨都会引发企业扩产潮,扩产带来的产能过剩又导致猪价下跌,企业亏损,不得不进行产能出清,如此循环往复,不仅使企业承受巨大经营风险,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
  如今,政策调控的核心目标不仅是 “短期稳价”,更是推动行业从 “规模竞争” 转向 “质量竞争”。2025 年的生猪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机遇。
  短期的价格波动与产能调整或许会给企业带来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市场优化的协同发力,才能打破 “周期性魔咒”,使生猪行业真正步入 “高质量发展” 的良性轨道。对于企业而言,当下的 “寒冬”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谁能在降本增效、技术创新上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5年第36周吉林省生猪、肉羊、鸡蛋价格上涨, 肉牛价格稳定,肉鸡价格下降2025/9/13 15:09:26
2025年9月第1周 广西20个监测县生猪平均价格2025/9/13 15:07:34
2025年8月第3周 广西20个监测县生猪平均价格2025/9/13 15:06:38
生猪期货旺季困局:供应高企下的需求提振战2025/9/12 16:17:04
青岛生猪价格继续低位震荡2025/9/12 16:09:39
2025年9月12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2511走势全析2025/9/12 15:17:08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咨询热线:13520072067  电子邮箱:cvonet@126.com  客服QQ:1048637528 肉类食品网客服QQ 肉类食品网

肉类食品网主办
版权所有 肉类食品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15680号
公司名称:一米优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1号楼2层101-262 电话:010-65283357 1352007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