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现状:低位震荡成为主旋律
2025 年的生猪市场呈现出低位震荡的态势,此为当前市场的主要特征。年初以来,生猪期货价格于 13000 - 14000 元 / 吨区间窄幅波动,仿佛受到某种市场内在机制的约束,难以实现突破。截至 9 月,主力合约较年初下跌 8.7%,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市场实际表现与旺季预期之间的背离。
从供应端深入分析,依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可知,7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2 万头,显著高于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产能去化进程滞后于预期,导致市场供应持续处于宽松状态。大量生猪涌入市场,使得价格承受下行压力,上涨动力不足。
饲料成本的变化对市场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饲料成本下行,养殖利润逐步趋近盈亏平衡线,为养殖户缓解了部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市场陷入 “供应宽松 + 预期悲观” 的困境,养殖户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既不敢贸然扩大养殖规模,又担忧价格进一步下跌,市场情绪较为低迷,整体市场氛围缺乏活力。
二、供应端:产能过剩的 “堰塞湖” 效应
(一)能繁母猪去化迟滞,供应压力持续释放
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供应的关键先行指标,其变化趋势对未来市场供应格局具有决定性作用。自 2024 年 5 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触底回升,截至 2025 年 7 月,连续 14 个月处于绿色区间。表面上看,市场供应似乎保持稳定,但实际上供应压力在不断累积。
按照生猪出栏周期计算,从能繁母猪受孕到商品猪出栏约需 10 个月。这意味着 2024 年 5 月之后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自 2025 年 3 月起逐步转化为市场生猪供应量的增长,导致市场供应持续宽松。
在生猪养殖行业结构中,规模场产能占比已提升至 65%,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中小散户的行为不容忽视,其压栏惜售情绪反复,150 公斤以上大猪存栏占比维持在 18%。由于养殖户惜售,这些大猪未能及时出栏进入市场流通,不仅造成短期市场 “标猪过剩、牛猪积压” 的结构矛盾,还进一步增大了市场供应压力。
(二)成本下移打破价格锚点,养殖端被动去产能加速
饲料成本是生猪养殖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价格变化对整个行业影响深远。玉米、豆粕价格同比下跌 12%,使得养殖成本降至 14 - 15 元 / 公斤,较 2024 年下降 2 元 / 公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的资金压力。
然而,市场现实依然严峻。猪粮比持续低于 6:1,表明养殖行业处于亏损状态。散养生猪单头亏损超 100 元,7 月规模场生猪净利润仅 21 元 / 头。在此情况下,中小散户为减少损失,加速退出市场。
仔猪价格是市场远期产能变化的重要信号。7 月仔猪价格同比下跌 18.6%,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产能的悲观预期。养殖户因仔猪价格下跌,减少仔猪补栏,甚至淘汰部分能繁母猪,这表明远期产能或进入实质性去化阶段,市场正通过价格机制对产能进行自我调节。
三、需求端:旺季预期升温,但弹性空间有限
(一)季节性需求回暖,短期提振作用显现
随着四季度临近,生猪市场进入传统消费旺季,市场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学校开学,食堂猪肉采购量大幅增加;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家庭聚餐、礼品采购等活动增多,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急剧上升。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屠宰场开工率较前期提升 3 - 5 个百分点,市场活跃度有所提高。
在华北、华东地区,白条肉交易量周环比增长 9.6%,直观反映出市场需求回暖。但消费终端对高价猪肉接受度较低,限制了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
回顾前三季度屠宰利润走势,同比下降 40%,表明下游议价能力增强。终端零售价格传导不畅,压缩了养殖户和屠宰企业的利润空间,尽管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但在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的情况下,需求对价格的提振作用受到较大限制。
(二)替代消费分流需求,冻品库存压制弹性
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在市场中与猪肉形成竞争关系。8 月禽肉均价较猪肉低 30%,价格优势明显,学校食堂、餐饮企业等采购商采购替代比例提升至 25%,猪肉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
同时,全国冻品库存率维持在 21.3% 的高位,鲜冻品价差缩至历史低位,仅为 2 元 / 千克,贸易商入库意愿低迷。在市场预期不乐观的情况下,冻品入库不仅难以带来利润,反而可能增加损失,冻品库存无法形成有效需求补充,进一步限制了生猪需求增长空间,压缩了市场需求的弹性。
四、旺季能否破局?多空因素激烈博弈
(一)利多因素:政策托底与情绪修复
9 月,农业农村部紧急召开产能调控会议,明确 “稳产能、调结构” 的核心目标,并拟启动新一轮冻肉收储,规模达 4 万吨,释放出强烈的政策托底信号。
从市场数据来看,期货市场持仓量周增 2.3%,表明资金逢低布局,市场短期超跌反弹需求强烈,资金流入增加了市场流动性。
(二)利空因素:产能后置与预期分化
机构测算显示,2025 年生猪出栏量预计将达到 7.2 亿头,同比增长 3%,而需求端预计仅增长 1.5%,供需缺口扩大至 1200 万吨,市场供应压力较大。
市场对 “二次育肥” 风险担忧升温,河南、山东等地牛猪占比超 20%。一旦这些牛猪集中出栏,将加剧价格波动。在市场预期分化的背景下,价格走势更加难以预测。
五、后市展望:震荡筑底,静待产能出清
(一)短期(1-2 周):区间震荡为主,高抛低吸策略
未来 1 - 2 周内,生猪期货市场预计将继续维持区间震荡格局。从成本线角度分析,13000 元 / 吨对价格形成有效支撑,因为在此价格水平下,养殖户成本压力达到极限,价格继续下跌将导致严重亏损,养殖户会选择惜售,减少市场供应量,从而支撑价格。
上方 13500 元 / 吨则构成价格上涨的压力位,此价格区间内市场供应相对充足,需求虽有回暖但仍难以消化过多供应,多空力量在此形成平衡,价格难以突破压力位。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在 13200 - 13500 元 / 吨区间采取高抛低吸策略。价格上涨至 13500 元 / 吨附近时,市场压力较大,价格继续上涨空间有限,投资者可考虑卖出期货合约锁定利润;价格下跌至 13200 元 / 吨附近时,可选择买入期货合约等待反弹。设置 300 元 / 吨的止损位以控制风险。
双节备货数据是市场重要风向标,若现货价能够突破 14 元 / 公斤,可能带动期货短期反弹,因为现货价格上涨意味着市场需求增加,将改变供需格局,增强多头力量,推动期货价格上涨。
(二)中期(1-3 个月):供应见顶与需求验证期
10 月是关键时间节点,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备受关注。若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1% 以上,表明产能去化加速,市场供应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腌腊季到来,市场需求将进入高峰期,居民对猪肉消费需求大幅增加,餐饮行业采购也将带动需求增长。若产能去化幅度达到预期,市场供需关系将改善,价格有望试探 14000 元 / 吨。
然而,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若产能去化幅度低于预期,仍会对市场造成压力,同时冻品出库增加也可能成为不稳定因素,大量冻品出库将增加市场供应量,使供应格局更加严峻,价格仍有下探 12500 元 / 吨的风险。
(三)长期(6 个月以上):周期反转需等产能深度出清
从长期视角看,当前生猪行业处于新一轮周期底部,实现周期反转需等待产能深度出清,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若 2026 年一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将成为重要转折点,此时市场供应将得到有效控制,供需格局将发生逆转,从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为价格上涨提供动力,推动市场进入新的上升周期。
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前关注仔猪价格拐点和屠宰企业库存去化等信号至关重要。仔猪价格连续 2 周上涨,表明市场对未来产能预期改善,养殖户对仔猪需求增加,预示未来市场供应可能减少;屠宰企业库存去化意味着市场猪肉供应量减少,供需关系逐渐改善。投资者可在这些信号出现时提前布局周期反转行情。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
2025 年四季度的生猪市场,处于 “现实压力” 与 “预期修复” 的激烈博弈之中。短期内,需求旺季虽带来一定市场活力,但难以改变供应宽松的整体格局。不过,政策托底决心和成本支撑力量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价格下跌空间,为市场提供相对稳定的底部支撑。
从中长期来看,产能去化进度是决定市场走向的核心变量。只有产能得到有效去化,市场供需关系才能得到实质性改善,为价格回升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具备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如牧原、温氏等,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完善管理体系和强大资金实力,将在行业洗牌中凸显独特价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应摒弃单边思维,采用灵活稳健的 “震荡市” 策略。在价格波动中寻找机会,通过合理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为周期反转积累观察信号,以便在市场趋势变化时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把握新的投资机遇。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Wind 及公开市场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期货交易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