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组合拳出击:从 “口头引导” 到 “刚性任务” 的关键转折
(一)史上最严产能调控落地:百万母猪调减令剑指供需失衡
2025 年 9 月 16 日,一场对生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会议于北京举行。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协同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召集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等 25 家头部猪企代表共同研讨生猪产能调控事宜。此次会议并非一般性行业交流会议,其释放的信号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重大震动。
会议明确要求,在 2026 年 1 月底前,这 25 家头部企业需合计调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关键要素,其存栏量直接决定未来生猪供应量。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2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6%,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上限,表明生猪产能已出现阶段性偏高,市场供应过剩压力逐渐增大。此次调减能繁母猪任务旨在从源头上削弱未来生猪供给能力,促使市场供需回归平衡。
同时,会议对 2026 年生猪出栏量也提出明确要求,头部企业整体出栏需同比减少 10%。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缓解市场供应压力,防止生猪价格因产能过剩而持续低迷。过去,生猪行业价格波动频繁,养殖户在价格高涨时盲目扩产,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暴跌,随后又被迫减产,使行业发展陷入不稳定状态。此次政策层下达量化硬任务,旨在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引导行业走向稳定健康发展道路。
(二)多维度管控体系成型:从生产端到资金链的全链条约束
此次会议构建的 “产能 - 体重 - 资金 - 环保” 四位一体调控框架,全方位、多层次地对生猪产业进行了深度 “体检” 与 “整治”。
从技术层面来看,要求生猪出栏体重稳定在 120 公斤左右。通过 GPS 轨迹追踪等先进技术严打二次育肥,旨在切断部分养殖户通过 “养大牛猪” 变相扩产的途径。过去,二次育肥现象普遍,养殖户在猪价上涨预期下大量购买仔猪进行二次育肥,待猪体重增大后高价卖出,这种行为加剧了市场投机氛围,导致生猪出栏体重不断增加,市场供应短期内大幅波动,严重影响猪价稳定。如今,政策明确规定出栏体重标准并利用技术手段监管,旨在使生猪生产回归理性,保障市场供应稳定性。
在金融层面,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严控产能扩张类信贷,为盲目扩张的产能踩下 “急刹车”。以往,部分企业为追求规模扩张大量借贷投资新建养殖场、购买能繁母猪等,但这种扩张往往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产能过剩。目前,银行不得随意向新建、扩建生猪养殖场项目发放贷款,存量养殖企业贷款仅可用于饲料采购、防疫等生产周转用途,严禁用于能繁母猪补栏等产能扩张类支出。同时,财政部全面清理地方政府出栏补贴、基建补贴等刺激性政策,这些补贴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猪产业发展,但也刺激了产能盲目扩张。取消补贴旨在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使企业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产能。
环保层面的管控力度也在持续加大。生态环境部将畜禽养殖污染查处力度提升到新高度,实行月度抽查粪污处理设施。对于粪污处理不达标的企业,将面临出栏检疫限制。过去,一些中小散户为降低成本,对畜禽粪污处理重视不足、随意排放,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影响了整个行业形象。如今,通过严格环保监管,倒逼这些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同时促使大型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升养殖规范化和可持续性,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行业分化加剧:头部企业承压与中小户的 “危” 与 “机”
(一)龙头企业:短期阵痛与长期卡位的双重考验
对于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而言,此次政策调控是一场严峻考验,它们需按 2024 年以来的能繁母猪增量比例承担调减任务。以行业巨头牧原为例,其 2025 年中报显示能繁母猪存栏 431 万头,而按政策要求,年底前需降至 330 万头,淘汰比例近 23%,调整幅度较大。
从短期来看,产能调减必然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按照行业一般规律,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会直接导致未来仔猪出生数量减少,进而影响 2026 年生猪出栏量。预计头部企业 2026 年出栏量可能下降 10%-15%,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短期营收。营收下降可能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短期优势减弱,股价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波动。
但从长期来看,这为企业提供了优化种群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契机。率先完成低产母猪淘汰(PSY 低于 20 头的低效母猪)将优化种群结构,提升单猪盈利水平。通过淘汰低产母猪,企业可减少无效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使每头母猪产出更多健康仔猪,从而提升单猪盈利水平。
政策同时倒逼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如温氏股份已试点智能耳标监测母猪繁殖效率,目标将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8 头提升至 32 头。智能耳标可实时监测母猪体温、活动量、采食量等关键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企业可提前预测母猪发情期、妊娠期等生理状态,从而提高配种成功率和繁殖效率。温氏股份引入智能耳标技术,不仅提高了母猪繁殖效率,还降低了人工巡检成本和误差,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小养殖户:退出压力与转型机遇并存
中小养殖户在此次政策调控中面临巨大挑战,但也存在转型机遇。一方面,环保门槛提升(如储粪池防渗处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 70% 以上)和信贷收紧导致 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加速下降,2025 年上半年同比减少 15%。环保要求提高意味着中小养殖户需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和完善环保设施,这对资金实力较弱的他们是沉重负担。信贷收紧使他们难以获得足够资金维持养殖规模,甚至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
另一方面,政策明确 “避免一刀切”,鼓励家庭农场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承接标准化养殖订单。这种合作模式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中小养殖户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四川、江苏等地试点 “订单养殖 + 保底收购”,中小户加入后仔猪成活率提升 12%,饲料成本下降 8%。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中小养殖户可获得优质仔猪、饲料和养殖技术指导,从而提高养殖效益。龙头企业则可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养殖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着行业调控深入,行业集中度同步提升,CR10(前十企业市场份额)已突破 25%,预示 “散户退出、适度规模经营” 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中小养殖户需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方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
三、深层逻辑解析:破解 “猪周期” 的系统性改革
(一)CPI 稳定器的底层逻辑:猪肉价格的宏观经济意义
猪肉作为中国居民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不仅关乎民生,更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变量。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体系中,猪肉权重高达 2.5%-3%,虽占比看似不高,但对 CPI 走势具有重大影响。
2025 年三季度,生猪市场形势严峻,生猪均价一度跌至 13.1 元 / 公斤的低位。自繁自养成本线在 1640 元 / 头左右徘徊,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严重压缩养殖户利润空间,不少养殖户面临亏损。
若任由这种低价态势持续,将产生严重后果。“价跌伤农” 现象一旦出现,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将大幅削减产能,导致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当市场供应严重不足时,猪价又会迅速反弹、大幅上涨。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不仅使养殖户利益受损,还会扰乱市场稳定秩序,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政府果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行政手段引导头部企业主动去产能,有效遏制产能扩张,促使市场供需关系回归平衡。同时配合收储政策托底,在猪价过低时,政府收储猪肉,减少市场供应,稳定猪价,避免价格过度下跌。
这一系列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将猪价波动率控制在 ±15% 以内,构建 “弱周期、长盈利” 的产业生态。在此生态中,猪价保持相对稳定,养殖户可获得稳定收益,市场也能健康、有序发展。
(二)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升级”
在全球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生猪养殖产业变革意义重大。我国生猪养殖料肉比高达 3:1,即每生产 1 公斤猪肉需消耗 3 公斤饲料。与肉鸡(2:1)和水产(1.5:1)相比,生猪养殖饲料转化率偏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粮食资源紧张局势。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应链日趋紧张,2025 年进口大豆价格上涨 15%,给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减少 100 万头能繁母猪,短期内是缓解饲料粮压力的有效举措。据测算,该举措可年节约豆粕消耗约 240 万吨,对稳定国内饲料市场、降低养殖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期发展战略角度看,这是推动产业从 “拼规模” 转向 “拼效率” 的关键契机。政策积极鼓励低蛋白日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将豆粕用量从 20% 降至 12%,不仅能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降低饲料成本,还能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预计到 2026 年,全行业采用低蛋白日粮技术可使饲料成本下降 10%-15%,将大幅提升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未来展望:产能出清加速,行业迈向 “高质量发展” 新周期
(一)价格走势:2026 年中期或现供需拐点
随着一系列产能调控政策的实施,生猪市场供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据卓创资讯测算,100 万头能繁母猪的调减将导致 2026 年生猪供给减少约 1200 万头,市场生猪供应量将大幅下降。从需求端看,随着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春节前备货以及腌腊需求增加,猪肉市场需求将迎来增长高峰。
在供需关系共同作用下,猪价中枢有望显著回升。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13 元 / 公斤逐步攀升至 16 - 18 元 / 公斤,这对养殖户是重大利好。中信证券指出,四季度猪价走势将先抑后扬。11 月之前,由于前期产能惯性释放,市场供应仍较充足,猪价可能继续低位徘徊。但随着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以下,生猪市场供需结构将从 “过剩 10%” 逐渐收敛至 “紧平衡” 状态,猪价也将触底反弹,开启上涨态势。
(二)产业升级路径:标准化、绿色化、数智化三大方向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生猪产业正加速向标准化、绿色化、数智化方向转型升级,这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准化养殖已成为头部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牧原股份的南阳基地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已实现单场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30 头、料肉比 2.8:1 的国际领先水平,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保障了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铁桶猪场”“楼房养殖” 等新型养殖模式也在逐步推广,通过科学设计和布局,实现了养殖过程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为标准化养殖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化发展是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溧阳对粪污沼气发电项目给予 50 万元 / 座的补贴,激发了养殖户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通过建设沼气发电设施,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预计到 2026 年,大型猪场粪污综合利用率将达 90% 以上,为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越来越多企业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如林下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生猪养殖传统模式。新希望投入 20 亿元建设生猪大数据平台,引入 AI 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母猪发情周期、妊娠状态等生理指标,配种效率提升 20%,死淘率下降 15%,提高了养殖生产效率,降低了养殖风险。智能化养殖设备应用也日益广泛,如自动喂料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可根据生猪生长需求自动调节养殖环境,实现精准养殖,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三)投资逻辑切换:从周期博弈到价值投资
在政策持续推动下,生猪养殖板块估值逻辑发生深刻转变,从过去单纯依赖 “猪价弹性” 的周期博弈,逐渐转向注重 “成本壁垒” 的价值投资。截至 2025 年 9 月,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现金成本已降至 14 元 / 公斤以下,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6 元 / 公斤,使其在产能去化周期中具备更强抗跌性和竞争力,能更好抵御市场风险。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随着生猪行业逐步进入 “低波动、稳盈利” 新阶段,具备成本优势和产能调度能力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享受更高估值溢价。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投资策略需相应调整。养殖 ETF(规模 54 亿元,生猪养殖资产占比 60%)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投资工具,通过投资养殖 ETF,投资者可分散风险,分享生猪产业发展红利。关注产业链上游的动保龙头也是可行选择,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和养殖技术提升,对动物保健产品需求将不断增加,动保龙头企业有望在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在新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更加注重企业内在价值和长期发展潜力,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结语:产能调控背后的产业觉醒
从 “放任扩张” 到 “精准调控”,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生猪产业从初级工业化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跨越。当 25 家头部企业摒弃 “规模至上” 理念,承担起产能 “稳定器” 角色时,反映出整个行业对 “猪周期” 规律的深刻认知。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一场必须参与的 “效率革命”;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 “菜篮子” 价格将趋于稳定;对于中国农业而言,更是一次从 “产量优先” 到 “质效并重” 的战略转型。生猪产能调控的 “中国方案”,正为全球畜牧业提供破解周期性难题的新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