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制菜的本质解析:速冻食品的 “进阶形态”
预制菜在当今快节奏生活背景下,逐渐成为餐饮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兴品类。其本质上是速冻食品的一种进阶形态,在食品工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独特地位。
(一)官方定义与核心特征
预制菜的定义由权威部门明确。2024 年 3 月 21 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出,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
从这一定义中可归纳出预制菜的核心特征。其一,制作流程简化,极大地缩短了家庭烹饪时间,相较于传统烹饪方式,家庭烹饪耗时可缩短 60% 以上。其二,工业化生产特征显著,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实现高效产出,单条产线日产能可达 20 吨以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口味的一致性。其三,速冻锁鲜技术是品质保障关键,在 - 18℃的低温环境下保存,预制菜保质期可达 12 个月,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原味、营养与口感。
(二)与速冻食品的关系定位
预制菜作为速冻食品的分支品类,与传统速冻食品存在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其加工深度更高。在加工阶段,传统速冻食品多为初级处理,如净菜仅作简单清洗、分切,分割肉仅初步切割;而预制菜加工更为深入,涵盖即热、即烹等多种形态。即热预制菜开封加热后即可食用,如自热火锅、加热即食的红烧肉等;即烹预制菜虽需简单烹饪,但食材已完成前期的调味、腌制等工序,像腌制好的牛排、预炸过的鸡块等。
从应用场景来看,传统速冻食品主要集中于家庭主食领域,水饺、汤圆是家庭冰箱常见品类;而预制菜应用场景更为广泛,不仅进入家庭餐桌,在餐饮门店也占据重要地位。2024 年国内预制菜 B 端销量占比达 65%,许多餐厅为提升出餐效率、保证菜品口味稳定,纷纷选用预制菜作为食材,酸菜鱼、佛跳墙等预制菜在餐饮门店颇受欢迎。
二、日本速冻食品三阶段:从萌芽到成熟的周期启示
日本速冻食品行业历经长期发展,从萌芽到成熟的历程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萌芽期(1950 - 1974 年):政策与场景双轮驱动市场启蒙
日本速冻食品行业起源于对新鲜深海鱼的市场需求。1920 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葛原伊平,曾任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社长,在北海道森町建造日产 10 吨的冷冻库,开启 “冷冻鱼” 业务,成为日本冷冻食品行业的开端。1933 年,接触式冷冻机在渔船上逐渐普及,使海鲜实现急速冷冻,保鲜效果显著提升,原本难以保存和运输的深海鱼可在 48 小时内保持鲜美并运往各地。
1954 年日本制定学校午餐法,冷冻食品凭借质量安全、烹饪便捷优势进入学生营养午餐,日冷公司为学校营养午餐开发的鱼薯条 “三色棒” 年采购量超过 500 万份,建立起公众信任。1964 年东京奥运会举办,奥运村选用冷冻食材,其安全可靠、口感品质获运动员高度评价,奥运会后,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餐饮受启发,大规模采用冷冻预制产品,B 端需求爆发式增长。
在家庭场景方面,20 世纪 50 年代末,家用电冰箱与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并称为 “家庭三大件”,备受青睐。60 年代全国冰箱普及率超 50%,国内大型超市纷纷设立冷冻食品区,冷冻食品走进普通家庭。60 年代末,可乐饼、汉堡包、烧卖、饺子、炸虾等 5 大熟制速冻食品流行,C 端市场初步形成。
(二)成长期(1974 - 1997 年):餐饮连锁化与家电普及催生 “B 端黄金期”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美式连锁快餐在日本迅速扩张,餐饮连锁化率不断提高。1971 年 7 月 20 日,日本第一家麦当劳在东京银座三越开业,此后,麦当劳、吉野家等连锁品牌遍布日本。餐饮连锁化发展促使食材标准化成为企业降本提效关键,商用冷冻食品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期。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商业地产租金大幅上涨,涨幅达 300%,人工成本每年递增 15%,预制菜类产品应运而生。以麦当劳为例,使用标准化冷冻食材后,出餐效率提升 40%,单店人力成本降低 25% 。1990 年,日本餐饮连锁化率达到 18%,商用速冻食品销量每年以 20% 的速度增长,占行业总销量的 65%,成为行业发展主力军。
在家庭端,家电普及为冷冻食品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975 年,电冰箱在日本全国的普及率达到 96%,家庭储存冷冻食品极为便利。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日本微波炉渗透率超过 90%,冷冻食品加热更加便捷。1994 年,日本预制菜行业龙头日冷公司成功推出微波炉烹饪且不影响口感的 “牛肉炸丸子”,解决传统冷冻产品解冻后口味还原度不佳问题,消费者只需将冷冻产品放入微波炉设定时间即可享用美食,C 端产品复购率提升至 45% 。这一时期,日本速冻食品品类不断丰富,形成 “5 大基础品类 + 200 + 细分单品” 的矩阵。其中,饺子、烧卖等主食类占比 40%,咖喱饭、炖菜等即热菜品占比 35%。B 端定制化产品发展迅速,如拉面汤底等,销售额增长 30%。
(三)成熟期(1998 年至今):经济转型下的 C 端逆袭与渠道变革
1985 年 “广场协议” 后,日元升值,日本经济衰退,餐饮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居民外出餐饮减少,1998 年外出就餐次数相比上一年减少 12%,日本餐饮规模见顶,预制菜在餐饮端消费量显著下降,冷冻食品行业增长停滞。
然而,C 端市场迎来新机遇。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剧,家庭结构小型化。2024 年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28%,单人户占比达到 34%。预制菜分量适中、种类丰富,契合小型家庭需求,避免食材浪费,同时年轻一代消费习惯更倾向于方便快捷的预制菜 。
20 世纪 90 年代末,超市熟食区兴起,预制菜种类更加齐全,涵盖主食到菜肴。在生鲜区,冷鲜柜和冰柜整齐摆放着包装精致的鲜食预制菜和冷冻预制菜,方便消费者选购。与此同时,便利店在日本的密度和渗透率逐渐提高,成为预制菜销售重要渠道。7 - 11、全家、罗森等便利店通过 “中央厨房 + 速冻配送” 模式,实现 30 分钟快速出餐。以 7 - 11 为例,其 “店内现炸芝士咖喱面包” 在旗下食品工厂完成预处理后冷冻配送至各门店,再由店员 “现炸”,深受消费者喜爱,2023 年共售出 7698 万 7667 个,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 “年度销量最高的现炸咖喱面包品牌” 。2023 年,便利店预制菜销售额增长 22%,占整体市场的 28%,成为预制菜市场增长极 。
在产业集中度方面,日本速冻食品行业的 CR3 从 1998 年的 45% 提升至 2020 年的 68%。日冷、丸羽日朗等龙头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零售,实现产业深度整合,保证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将毛利率稳定在 18% - 22%,增强企业抗周期能力 。
三、对中国预制菜行业的三大启示
(一)发展阶段判断:正处 “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关键期
当前,中国预制菜行业处于重要发展节点,呈现 B 端与 C 端市场协同发展态势,与日本速冻食品发展历程部分阶段相似,正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在 B 端市场,2024 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达到 32%,与日本 1990 年水平相当。连锁餐饮快速发展为预制菜应用提供广阔空间,目前预制菜在连锁餐饮中的渗透率已达 45%,成为连锁餐饮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选择。团餐和外卖场景对预制菜需求强劲增长,年增长率达到 25%。在团餐领域,学校、企业食堂等引入预制菜后,出餐效率提高 30%,成本降低 15% 。外卖行业中,预制菜成为商家保证菜品质量和出餐速度的重要手段,缩短配送时间,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
C 端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家庭端预制菜渗透率仅为 15%,与日本 2000 年水平相近。但自疫情以来,消费者对预制菜接受度大幅提升,C 端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增速超过 30%。2025 年,C 端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4800 亿元,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忙碌的上班族、年轻家庭主妇、独居老人等都是潜在消费群体。
(二)关键成功要素借鉴
1. 技术驱动产品升级
技术创新是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目前,预制菜产品中适配微波炉、空气炸锅等家用设备的产品占比仅为 10%,未来提升空间巨大。日本日冷公司的 “无解冻烹饪” 技术为解决预制菜口感还原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消费者无需解冻,直接将预制菜放入微波炉或空气炸锅中烹饪,即可享受到与现做菜品几乎相同的口感和风味 。
国内企业也积极投入技术研发。某知名预制菜企业投入 5000 万元研发资金与科研机构合作,成功研发新型速冻锁鲜技术,采用超低温速冻和真空包装相结合方式,有效减少食材在冷冻过程中的冰晶形成,最大程度保留食材营养成分和口感。使用该技术的预制菜复热后口感鲜嫩多汁、风味浓郁,产品复购率提升 20% 。
冷链物流是预制菜行业的关键环节。2024 年,国内冷链渗透率为 65%,与日本 95% 的冷链渗透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确保预制菜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需加快 - 18℃恒温运输技术的普及,降低损耗率。目前,国内预制菜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为 8%,而日本仅为 3%。顺丰等物流企业加大对冷链物流投入,引入先进温控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冷链运输全程的实时监控和精准调控,将预制菜的冷链运输损耗率降低至 5%,为预制菜企业提供可靠物流保障 。
2. 渠道与场景创新
渠道创新是预制菜行业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日本便利店模式为中国预制菜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目前,国内 7 - 11、便利蜂等便利店已试点 “预制菜加热站”,消费者购买预制菜后可在店内直接加热食用。2025 年,这些便利店计划将 “预制菜加热站” 覆盖至 5 万 + 门店,实现 “最后 1 公里” 的便捷触达,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享用预制菜的需求 。
开发细分场景产品也是预制菜行业的创新方向。针对 Z 世代消费者热爱露营的特点,不少企业推出 “露营预制菜”,采用免洗免切、即热包装设计,消费者在露营时无需复杂烹饪设备即可快速享用美食。2024 年,“露营预制菜” 相关产品销量增长 120%,成为预制菜市场新热点 。盒马鲜生与某知名预制菜企业合作推出适合家庭聚会场景的预制菜套餐,包含多种菜品,搭配合理,满足家庭聚会多样化口味需求,月销量达 5 万份 。
3. 政策与标准护航
政策支持和标准制定是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日本的《学校供餐法》推动了速冻食品在学校午餐中的广泛应用,中国也在积极推动预制菜进入团餐、食堂场景。2024 年,教育部试点校园预制菜配餐,覆盖 2000 所学校,通过严格质量把控和监管,为学生提供营养均衡、安全便捷的餐食选择 。
建立质量分级标准对提升预制菜行业整体质量水平至关重要。参考日本 “特选级预制菜” 认证标准(要求食材新鲜度≥90%),2025 年国内将出台首个《预制菜品质分级规范》,从食材选用、加工工艺、营养成分等多个维度对预制菜进行分级,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使消费者能更直观了解预制菜品质差异 。
(三)风险与挑战应对
口感争议是预制菜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企业组建 “风味复原实验室”,引入日本美拉德反应调控技术,通过对食材的预处理和烹饪工艺的优化,使预制菜复热后风味保留率从 70% 提升至 85%。某企业在研发红烧肉预制菜时,精确控制美拉德反应条件,使预制菜的色泽、香气和口感与现做红烧肉十分接近,消费者好评率达到 90% 。
信任壁垒也是预制菜行业需突破的障碍。推广 “透明工厂” 直播是增强消费者信任的有效方式,目前 “透明工厂” 直播覆盖率仅为 20%,未来有望大幅提升。通过直播,消费者可实时观看预制菜生产过程,了解食材来源、加工工艺和质量检测环节,消除对预制菜的疑虑 。
参考日本 “生产履历追溯” 制度,中国预制菜行业加快建立产品追溯体系。2025 年,预计 80% 的头部企业将实现产品可追溯,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可获取预制菜详细生产信息,包括食材产地、生产日期、加工人员等,确保消费者放心食用 。
四、结语:在周期轮回中把握中国机遇
日本速冻食品 70 年的发展历程深刻体现出预制菜的崛起是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预制菜行业处于 “B 端规模化扩张 + C 端消费觉醒” 的黄金发展阶段 。
中国预制菜行业应借鉴日本在技术研发、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并结合本土特色优势。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八大菜系各具特色,目前预制化率仅为 30%,发展空间巨大。冷链基建快速发展,年增速达 15%,为预制菜行业提供有力支撑 。
对于从业者而言,明确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短期来看,B 端市场的降本需求仍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 2025 年 B 端市场占比将达到 60%,连锁餐饮企业对预制菜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长期而言,布局 C 端差异化产品是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地域特色菜、功能性预制菜等将成为 C 端市场新热点,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
对于消费者来说,预制菜不仅提供饮食便利,更是饮食文化工业化传承的新载体。当广东早茶的精致点心、四川火锅的热辣鲜香通过标准化预制走向全国,传统美食的传播与发展开启新征程,预制菜让人们更便捷地品尝各地美食,推动中华美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