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 月出口总体格局:牛肉量价齐升与羊肉出口总量下滑
2025 年 9 月,澳大利亚肉类出口领域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分化现象。牛肉出口表现突出,同比增幅达 22%,创下季度新高;而羊肉出口则因屠宰量下降受到拖累,出口总量同比下滑 22%。这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不仅反映出全球肉类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差异,也揭示了澳大利亚畜牧业在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
二、牛肉出口:量价齐升背后的全球需求协同效应
(一)核心市场全面增长,季度出口量达到历史峰值
2025 年 9 月,澳大利亚牛肉出口量达到 139,012 吨,同比大幅增长 22%,推动当季出口量攀升至 425,018 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美国作为其最大的出口市场,当月进口量为 41,918 吨,同比增长 13%;日本市场表现同样出色,出口量达到 22,759 吨,同比大幅上涨 33%,打破了全年低于去年同期的常规态势,实现了对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东四大主要市场的全面增长。
(二)供需失衡背景下的价格强势上扬
由于美国肉牛存栏量降至 20 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巴西牛肉受到关税政策波动的影响,澳大利亚谷饲牛肉凭借其稳定且高品质的供应,出口均价同比上涨 18%。其中,大理石纹等级 M3 + 以上的雪花牛肉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溢价达到 25%。数据显示,9 月对美国出口的谷饲牛柳批发价达到 52 美元 / 公斤,较巴西同类产品高出 15%,尽管价格较高,但由于美国本土存在高达 120 万吨的供应缺口,澳大利亚牛肉依然供不应求。
三、羊肉出口:总量下滑背后的结构性调整迹象
(一)羔羊肉与成羊肉出口表现迥异
澳大利亚整体羊肉出口量为 38,381 吨,同比下降 22%。其中,成羊肉出口量暴跌 31%,降至 15,072 吨,对华出口量同比锐减 72%,降至 2,776 吨;然而,羔羊肉出口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出口量为 23,309 吨,仅下降 15%。对美国出口量逆势增长 8%,达到 7,325 吨,对中国大陆出口量同比增长 14%,达到 4,399 吨,这表明高端餐饮市场对羔羊肉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
(二)屠宰量下降导致短期供应紧缩
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牲畜报告服务局(NLRS)的数据,2025 年 9 月羔羊屠宰量同比下降 13%,绵羊屠宰量暴跌 28%。主要原因是牧场主为应对干旱和饲料成本上涨,主动削减繁殖母羊存栏数量,从而导致成羊肉供给急剧减少。不过,由于羔羊肉谷物育肥比例提升至 40%,胴体重量增加 5%,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屠宰量下降带来的影响,维持了对欧美市场的稳定供应。
四、深层驱动因素:供需结构与全球贸易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牛肉增长的内在逻辑:品质优势与市场供需失衡
全球供应链重塑:美国和巴西由于干旱以及牛群重建等因素导致供应紧张,而澳大利亚凭借其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无疯牛病、口蹄疫)和占比 65% 的 MSC 认证牧场,成为日韩高端牛肉市场的稳定供应来源。
消费升级的推动作用:在美国高蛋白饮食趋势的影响下,碎牛肉均价达到 6.32 美元 / 磅,这推动了澳大利亚加工牛肉(如绞肉、牛肉饼)出口增长 35%,精准地填补了美国快餐业的成本缺口。
(二)羊肉面临调整压力的原因:成本高企与需求分化
养殖端主动去产能:由于干旱,绵羊存栏量降至 7320 万头,较 2024 年减少 7.4%。牧场主更倾向于保留繁殖母羊,淘汰率下降 18%,进而导致成羊肉供应收缩。
市场偏好的转变:中国消费者对羔羊肉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其占进口量的 60%。但成羊肉因价格同比上涨 20% 过高而被替代,消费者转向新西兰低价产品,这迫使澳大利亚加速淘汰低效率羊群。
五、产业发展展望:从规模扩张向价值竞争转型的关键时期
2025 年 9 月的数据揭示了澳大利亚肉类出口的双重发展逻辑:牛肉凭借品质优势在高端市场稳固立足,羊肉则进入 “减量提质” 的转型阵痛期。对于澳大利亚肉类产业而言,短期内需要应对屠宰量下降带来的供应波动问题,长期则需要加快基因改良进程(如培育早熟羔羊品种)并进行市场细分(开发羊肉预制菜、推出有机羊肉标签等)。值得关注的是,澳大利亚正借助全球肉类供应链重构的机遇,推动 “从牧场到餐桌” 的全链认证体系建设,9 月新增 120 家牧场通过 AQA(澳大利亚质量认证),为后续实现溢价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牛肉的 “量价齐升” 与羊肉的 “结构调整” 共同构成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时,澳大利亚畜牧业正站在效率革命的关键节点。如何在全球需求分化的背景下精准定位,将决定其能否从 “资源出口国” 成功升级为 “价值输出者”。9 月的出口数据,既是对澳大利亚肉类产业的一次 “压力测试”,也是吹响产业转型的号角。当牛肉在高端市场创造历史纪录,羊肉在结构调整中探寻新的增长点时,这场冰火交融的出口竞争,必将锤炼出更具韧性的全球肉类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