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休战,美国大豆农户的“忧”与“盼”
肉类食品网 http://www.meat360.cn 2025/5/14 22:30:47 关注:40 评论: 我要投稿
|
|
贸易休战,大豆市场风云乍起
近日,一则消息在全球农产品市场投下巨石:美国和中国出人意料地达成了临时削减关税的协议 。从 5 月 14 日起的 90 天里,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额外关税从 145% 降至 30%,中国对美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从 125% 降至 10%。这一消息犹如一阵旋风,迅速在大豆市场掀起波澜,尤其是美国大豆种植户,他们的反应最为直接和强烈。
消息公布后,芝加哥大豆期货闻声而动,升至三个月的新高,仿佛在提前庆祝这场贸易休战带来的曙光。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美国大豆种植户时,却发现他们的态度十分复杂,并没有被市场的乐观情绪完全感染。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卡勒布?拉格兰直言,美国大豆依然面临的关税绝非微不足道,从巴西和阿根廷采购大豆不需要负担这笔额外费用。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布法罗,玉米和大豆种植户丹?赫内布里也表示,中国只会购买他们勉强需要的数量,只有在南美供应短缺的情况下,才会增加从美国的采购。这些来自一线种植户的声音,反映出美国大豆行业对此次贸易休战协议的冷静思考,他们深知,仅仅是临时削减关税,远远不足以改变美国大豆在对华出口市场上的困境。 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国际贸易局势的微妙变化,正深刻影响着美国大豆产业的未来走向,那么在这场贸易休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大豆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市场局势?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削减关税,难解燃眉之急
美国大豆种植户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压力,而巴西的价格优势便是美国大豆在对华出口之路上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
先看巴西的供应优势。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之一,拥有广袤且肥沃的土地,适宜大豆生长的气候条件,这使得其大豆产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在过去的种植季里,巴西迎来了创纪录的大丰收,大豆年产量已超过 1.2 亿吨 。丰富的供应让巴西在全球大豆市场上占据了主动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作为中国头号大豆供应国,巴西凭借充足的货源,能够稳定地满足中国庞大的大豆需求,这是美国短期内难以比拟的。
从成本角度分析,巴西大豆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土地租赁成本相对合理,加之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投入也较为高效,进一步压低了生产成本。而美国,虽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但这也意味着较高的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劳动力成本同样不菲,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美国大豆的生产成本。据相关数据统计,巴西大豆每蒲式耳的生产成本比美国大豆低了约 [X] 美元,别小看这看似不起眼的差价,在大规模的贸易中,却能产生巨大的价格差异。
再谈谈关税因素,这是美国大豆在对华贸易中无法回避的劣势。尽管中美达成了临时削减关税的协议,但美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仍需承担一定的关税,而巴西大豆则无需面临这一额外成本。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卡勒布?拉格兰强调,美国大豆依然面临的关税绝非微不足道,从巴西和阿根廷采购大豆不需要负担这笔额外费用。这使得巴西大豆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在同等品质下,中国进口商自然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巴西大豆。
从市场表现来看,近年来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缩减,便是其竞争力下降的有力证明。曾经,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随着巴西大豆的崛起以及贸易局势的变化,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2022/23 年度美国占中国大豆进口量仅为约 28%,而中国约 70% 的大豆进口来自巴西。这一鲜明的数据对比,直观地反映出美国大豆在与巴西大豆竞争中的颓势。 美国大豆在对华出口中,面临着来自巴西价格优势的全方位挤压,临时削减关税,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竞争格局,美国大豆种植户的困境依然严峻。
市场份额,此消彼长的较量
在全球大豆贸易的大棋盘上,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变化,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此消彼长之战,而 2018 年的贸易战,无疑是这场战局中的关键转折点。
贸易战之前,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可谓风光无限。2017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达 3600 万吨,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 60%,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高达 34% ,稳居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前列。那时的美国大豆,凭借稳定的供应和相对优良的品质,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频繁而紧密。
然而,2018 年贸易战的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打乱了这一贸易格局。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对美国大豆加征高额关税,综合税率一度飙升。这一举措使得美国大豆出口成本大幅增加,价格优势瞬间消失,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急剧下降。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8 年,美对华大豆出口骤降至 830 万吨,与之前的高位相比,近乎断崖式下跌,市场份额也随之大幅缩水。
此后,即便在特朗普下台、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有所缓和,美对华大豆出口有了一定回升,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大约 2200 万吨大豆,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难以回到往昔的辉煌。2024 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仅约 18%,而此时的巴西大豆却一路高歌猛进,占据了中国进口总量的 70% 。短短几年间,巴西成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头号大豆供应国,这一地位的转变,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巨大变迁。
从贸易数据的走势来看,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的缩减是一个持续且明显的过程。自贸易战以来,这一曲线持续下行,背后是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除了关税因素,巴西大豆自身的优势也在不断凸显。前文提到的巴西大豆在供应、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这场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中逐渐占据上风。中国为了保障大豆供应的稳定性和多元化,也在积极开拓新的供应渠道,巴西自然成为了重要的合作伙伴。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被不断挤压,也就不难理解了。 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国际贸易局势变化、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巴西大豆的崛起,无疑给美国大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农户期望,贸易谈判的诉求
在这场贸易休战的大棋局中,美国大豆种植户怀揣着明确的期望,将目光聚焦在贸易谈判桌上,他们希望中国购买美国农作物能够成为贸易谈判的关键部分。
对于美国农民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近年来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缩减,但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仍然占到美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一直是美国大豆产业重要的销售支撑。然而,贸易局势的变化,让他们的出口之路充满坎坷。如今,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贸易谈判,能让中国市场重新向美国大豆敞开大门,增加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以此来挽救美国大豆产业逐渐下滑的颓势。
这种诉求在市场层面也有着明显的反映。周一中美达成未来 90 天削减关税的协议之后,芝加哥大豆期货升至三个月的新高 ,市场对未来贸易前景的乐观情绪可见一斑。期货价格的上涨,正是市场预期中国可能增加采购美国大豆的直接体现。这一价格波动,也让美国大豆种植户看到了希望,他们期待着这种价格上涨趋势能够持续,并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售增长。
一些种植户已经开始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产销策略。他们表示,如果作物价格因需求增加而上涨,将提前出售新季玉米和大豆。这背后是他们对市场机会的敏锐捕捉和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考量。提前出售新季作物,不仅可以锁定利润,还能降低市场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对于这些靠天吃饭、依赖农产品价格的种植户来说,抓住每一个可能的盈利机会至关重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90 天暂停期将在今年秋季美国开始收获大豆和玉米之前到期,届时美国将进入出口关键期。这短暂的 90 天,对于美国大豆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在这期间,贸易谈判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大幅增加,那么美国大豆种植户将迎来转机;反之,如果贸易谈判没有达到预期,美国大豆在出口关键期可能依然面临困境,种植户们的期望也将落空。 美国农民对贸易谈判的诉求,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和对自身产业发展的担忧,而贸易协议的走向,也将深刻影响着美国大豆产业的未来。
深层问题,悬而未决的隐忧
这场看似带来转机的贸易休战,实际上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的紧张局势,两国贸易争端背后的深层问题,依旧如乌云般笼罩,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中国未完全履行前期协议义务这一问题,一直是横亘在两国贸易谈判桌上的一块巨石。虽然在不同阶段,双方都在努力推进协议的落实,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如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政策的调整等,导致部分协议内容未能按照预期执行。这不仅影响了美国方面的利益预期,也使得双方在贸易谈判中的信任基础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可能会基于这一问题,在后续的谈判中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以保障自身利益,这无疑增加了谈判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贸易逆差持续是另一个难以忽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存在着较大的贸易逆差,这也是引发贸易争端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尽管贸易休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双方贸易的增长,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并非易事。这背后涉及到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产业竞争力的对比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布局等深层次因素。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大量消费品依赖进口,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并出口大量商品,这就使得美国在商品贸易方面难以避免地出现逆差。美国若想通过贸易谈判来扭转这一局面,单纯依靠关税手段或短期的贸易协议显然远远不够,需要双方在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合作与协调。
这些深层问题所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对美国农户的产销决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爱荷华州种植户罗恩?海克所言,看似回到了原点,但真正的问题还未解决,这道出了众多美国农户的心声。由于贸易政策的走向不明朗,农户们在决定种植作物的种类和规模时,不得不保持高度的谨慎。他们担心,如果盲目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而贸易谈判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果,中国市场对美国大豆的需求依旧低迷,那么将会面临大豆滞销、价格下跌的风险,从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反之,如果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又可能会错过贸易形势好转带来的市场机遇。这种两难的境地,使得美国农户在产销决策上举棋不定,只能采取保守的策略,以降低风险。 贸易休战背后的深层问题,不仅影响着两国贸易关系的长远发展,也给美国大豆产业乃至整个农业领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化解这些难题,成为摆在双方面前的重要课题。
未来展望,迷雾中的大豆之路
站在当下,美国大豆产业的未来之路,仿佛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近期来看,90 天的贸易休战期,既是美国大豆产业的一个缓冲带,也是一个关键的机遇窗口。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美国大豆种植户期望能够借助关税削减的东风,增加对华大豆出口,提升市场份额。然而,现实的挑战重重,巴西大豆的价格优势依然显著,中国市场对大豆的采购决策,不仅仅取决于关税因素,还受到供应稳定性、质量、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果美国大豆不能在这 90 天内,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优化贸易条件等方式,吸引中国市场的更多关注,那么一旦休战期结束,美国大豆在对华出口上可能依然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从中长期角度分析,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将是决定美国大豆产业未来的核心因素。如果两国能够在贸易谈判中,妥善解决未完全履行前期协议义务、贸易逆差持续等深层问题,达成更为全面、稳定的贸易协议,那么美国大豆产业有望迎来转机。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依然可能成为美国大豆的重要销售支撑,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或许也有逐步回升的可能。反之,如果贸易争端再次升级,或者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大豆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中国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对其他大豆供应国的采购力度,拓展新的供应渠道,而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会继续被挤压,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全球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大豆产业也需要从自身出发,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提升美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满足不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大豆品牌。 美国大豆种植户在中美贸易休战的背景下,既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怀揣着期待。未来,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将深刻影响美国大豆产业的命运,而美国大豆产业自身的变革与调整,也将在这场全球市场的博弈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拭目以待,看美国大豆如何在这复杂多变的贸易局势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