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周度走势概览
(一)整体均价微幅上扬,区域表现分化
8 月 12 日,全国饲料市场呈现出复杂的价格动态。通用全价饲料当日均价达 1.37 元 / 斤,较前日上涨 0.01 元,涨幅为 0.74%。从近七日价格走势分析,全价饲料价格在 1.36 - 1.40 元 / 斤区间内波动,此波动态势反映出市场供需双方的博弈状态。
在区域价格方面,不同地区的全价饲料价格存在显著差异。以河北石家庄为例,井陉县全价饲料价格为 1.08 元 / 斤,正定县为 1.05 元 / 斤,藁城区为 0.98 元 / 斤,均处于相对低位运行状态,且价格保持平稳。这表明该区域的饲料供需相对平衡,市场竞争较为充分。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饲料市场整体呈现出 “稳中偏强” 的价格基调。这种态势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核心原料玉米和豆粕的价格支撑。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能量来源,豆粕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其价格波动对饲料成本影响重大。近期,玉米和豆粕价格相对稳定且处于高位运行,使得饲料企业在成本压力下,对饲料价格进行了相应调整 。
二、核心原料价格驱动因素解析
(一)玉米:天气扰动下的 “易涨难跌” 格局
玉米作为饲料的核心能量原料,其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当前,东北产区玉米收购价在 2350 - 2400 元 / 吨区间内波动,而华北黄淮地区则为 2450 - 2520 元 / 吨。8 月,正值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浆阶段对于玉米的产量形成至关重要。然而,东北地区近期持续的阴雨天气给玉米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
持续降雨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涝情,这无疑引发了市场对玉米单产的担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有一定限度,过多降雨使得土壤水分饱和,根系缺氧,影响了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这种担忧直接反映在市场价格上,使得玉米价格的抗跌性增强。
从库存角度分析,陈粮库存见底的现状也为玉米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时间推移,上一季的玉米库存逐渐消耗,市场上可流通的陈粮数量日益减少。而国储拍卖虽在进行,但投放较为温和,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玉米供应并未因国储拍卖而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玉米价格在短期内具备较强的抗跌能力。
深加工企业开机率高位运行,这意味着对玉米的工业需求旺盛。这些企业将玉米加工成各种产品,如淀粉、酒精等,进一步消耗了市场上的玉米资源。与此同时,生猪存栏稳定,这也保证了饲用玉米的需求。生猪养殖需要大量饲料,而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成分,其需求量与生猪存栏量密切相关。此外,进口替代品性价比不足,使得国内市场对国产玉米的依赖程度增加。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玉米供需紧平衡的预期进一步强化。
展望未来,若后续极端天气频发,玉米价格有望冲击 2600 元 / 吨,涨幅预计在 3% - 5% 之间。这一价格走势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也体现了天气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影响。
(二)豆粕:美豆定产与国内供应的多空博弈
豆粕作为饲料中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其价格波动同样牵动着整个饲料市场。目前,沿海地区 43% 蛋白豆粕现货价格在 3550 - 3650 元 / 吨区间内波动,期货主力合约则在 3450 元 / 吨附近震荡。
8 月 12 日,USDA 报告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该报告将首次对美豆单产进行调整。美豆单产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全球大豆的供应格局,进而影响豆粕的价格。若报告确认干旱对美豆的影响超预期,这意味着美豆产量可能下降,供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外盘大豆价格将受到提振,进而带动国内豆粕价格反弹至 3700 元 / 吨以上。
反之,若美豆单产符合预期,国内高库存的压力将对豆粕价格形成压制。据预估,8 月大豆到港量将达到 900 万吨以上,这将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的大豆供应。大量的大豆到港意味着豆粕的生产原料充足,豆粕产量也将相应增加。在市场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使得豆粕价格难以维持高位,预计将被压制在 3400 - 3600 元 / 吨区间内。
当前,下游养殖利润修复缓慢,这使得饲料企业在采购豆粕时变得更加谨慎。为降低成本和风险,饲料企业纷纷维持低库存策略。这意味着市场对豆粕的需求相对疲软,豆粕价格虽然在短期内受到成本端的支撑,但在需求端难有显著提振。在多空因素的交织下,豆粕价格的走势充满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 USDA 报告以及国内供需的动态变化。
(三)其他原料:跟随主料波动,性价比优势凸显
除玉米和豆粕这两种核心原料外,其他饲料原料也在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麸皮,作为面粉加工的副产品,在主产区的价格为 1850 - 1950 元 / 吨。由于当前处于面粉淡季,面粉加工企业的开工率相对较低,麸皮的供应量偏紧。然而,作为能量原料,麸皮在饲料配方中有着稳定的需求。在供应减少而需求稳定的情况下,麸皮价格呈现出易涨难跌的态势。
鱼粉,尤其是超级蒸汽级别,其报价为 15000 - 15500 元 / 吨。鱼粉的价格受到秘鲁新季配额政策的影响较大。秘鲁是全球重要的鱼粉生产国,其配额政策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全球鱼粉的供应。在新季配额政策明朗之前,市场对鱼粉供应的预期较为谨慎,这使得鱼粉价格高位持稳。
菜粕、棉粕等杂粕则跟随豆粕走势,但波动幅度更大。这些杂粕在饲料配方中凭借其性价比优势,替代比例逐渐提升。随着豆粕价格的波动,杂粕的价格也相应变化。在豆粕价格较高时,杂粕的性价比优势更加突出,饲料企业会增加杂粕的使用量,以降低成本。这种替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豆粕的依赖压力,也丰富了饲料企业的原料选择。
三、养殖端成本影响与应对策略
(一)短期成本压力:猪粮比持续承压
当前,生猪市场面临严峻挑战,生猪价格已跌破 12 元 / 公斤,这一价格水平使养殖户忧心忡忡。与此同时,饲料成本却因豆粕价格的上涨而不断攀升。据业内分析,豆粕价格的上涨折合到生猪养殖成本上,每公斤增加了 0.3 - 0.5 元 。这一增一降之间,猪粮比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已逼近 5:1 的盈亏线。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面临不同境遇。规模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部分规模企业已开始通过期货套保的方式来对冲风险,他们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提前锁定原料价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然而,散户养殖户的处境则较为艰难。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他们难以像规模企业那样通过期货套保等方式来规避风险。饲料成本的增加使得他们的亏损进一步加剧,在生猪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很多散户养殖户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这种亏损局面可能会导致部分散户加速产能去化,他们不得不减少养殖规模,甚至退出养殖行业。
面对这种情况,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国家冻猪肉收储政策。国家冻猪肉收储政策是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预计在 2 月下旬,若猪粮比降至 5:1 以下,国家很可能启动冻猪肉收储。收储的启动将增加市场对生猪的需求,从而托底猪价,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价格支撑。
(二)中长期应对:配方调整与供应链优化
原料替代策略:在当前饲料原料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调整饲料配方,增加小麦、DDGS、杂粕等原料的使用比例,降低对玉米、豆粕的依赖,是降低养殖成本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酶制剂处理小麦,使其能够更好地替代玉米。经过处理后的小麦在营养成分和消化率上与玉米相近,但价格相对较低。据实际案例分析,使用这种方法替代玉米,单吨成本可降低 50 - 80 元。在使用杂粕替代豆粕时,虽然杂粕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与豆粕有所差异,但通过合理的配方设计和营养平衡,可以确保饲料的营养价值不受影响。例如,棉粕、菜粕等杂粕在经过脱毒处理和合理搭配后,可以在饲料中发挥重要作用。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对于养殖户至关重要。中小养殖户由于资金和仓储能力有限,采取分批采购的策略较为明智。他们可密切关注玉米价格走势,逢玉米回调时,例如在天气担忧缓解、市场供应相对充足时,建立基础库存。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购成本,避免因价格波动而造成的损失。
大型企业则可充分利用期货套保工具来锁定成本。他们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提前锁定原料的采购价格,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都能保证原料成本的相对稳定。这种方式不仅可规避价格暴涨的风险,还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稳定的成本预期。
3. 政策红利利用:国家为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养殖户应积极关注并利用这些政策红利。“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补贴政策为养殖户提供了经济支持。符合条件的养殖户可申报粮改饲项目,通过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不仅可满足养殖需求,还能获得相应的补贴。
一些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区域特色饲草资源,如杂交构树、饲料桑等。这些饲草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可以降低外购原料成本。例如,杂交构树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作为优质的饲料原料。饲料桑也是一种优质的饲草资源,其叶片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提高畜禽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后市展望:天气与政策主导短期走势
展望 8 月饲料价格走势,天气因素与政策调控将成为两大核心主导力量。
从天气角度分析,玉米价格走势紧密关联国内产区降雨情况。8 月正值玉米灌浆关键期,东北、华北产区的天气状况直接决定玉米单产预期。若持续降雨引发大面积洪涝,玉米产量恐受重创,成本端压力将迅速传导至饲料价格,推动其进一步上扬 。豆粕价格则紧盯美豆单产数据,8 月是美豆定产关键月,一旦产区遭遇极端高温干旱,美豆减产预期增强,外盘大豆价格势必上涨,进而带动国内豆粕及饲料价格水涨船高。
政策面上,“保供稳价” 依然是主基调。国储投放将根据市场供需动态灵活调整,在价格过度上涨时,加大玉米、大豆等储备投放力度,平抑市场价格。进口调控政策也将发挥作用,通过调节大豆、玉米等进口量,保障国内原料供应稳定,遏制价格过度投机。不过,当前国内饲料原料供需偏紧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国际市场波动仍将持续冲击国内市场 。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饲料从业者建立完善的天气、政策及国际市场动态跟踪机制。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预判原料价格走势;及时解读政策信号,把握市场调控节奏;紧盯国际市场动态,尤其是美豆市场变化。在采购与生产计划方面,灵活调整库存策略,合理安排采购时机,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拓展原料采购渠道等方式,降低成本波动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成本管控的最优解 。
8 月饲料价格的小幅上行,不仅是原料供需矛盾的阶段性体现,更凸显出国内养殖端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短期来看,关注天气与政策信号是规避价格风险的关键;长期而言,突破国产替代技术瓶颈,提升供应链韧性,才是稳定饲料价格、保障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