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最新走势:微涨背后的区域分化
(一)全价饲料均价小幅上行,华北地区稳中有降
8 月 14 日,全国饲料市场呈现出复杂且微妙的价格走势。当日,全国全价饲料均价为 1.37 元 / 斤,较前日上涨 0.74%。回顾近七日,全价饲料价格始终在 1.36 - 1.40 元 / 斤的区间内震荡波动,此价格波动系众多市场因素交织影响所致。
从区域分布视角来看,不同地区全价饲料价格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华北地区,整体价格稳中有降。例如,河北石家庄藁城区全价饲料价格降至 0.98 元 / 斤,正定县价格为 1.05 元 / 斤。价格下降的原因是陈粮出库与新季玉米丰产预期的双重影响。陈粮大量出库,增加了市场粮食供应量,为饲料成本下降创造了空间。新季玉米的丰产预期,使市场对未来粮食供应充满信心,进而进一步压低了饲料价格。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南地区。受豆粕进口成本支撑,广东、福建等地全价饲料价格维持在 1.45 - 1.50 元 / 斤,环比持平。华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养殖区域,对饲料需求量巨大。豆粕作为饲料重要原料,其进口成本上升,直接推动全价饲料价格保持稳定。
(二)核心原料涨跌互现,豆粕成涨价 “领头羊”
在饲料价格波动的背后,核心原料的价格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8 月 14 日,豆粕和玉米这两种核心原料价格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态势。
豆粕,作为饲料中的关键蛋白原料,其价格一直备受关注。当日,全国豆粕均价为 3.28 元 / 公斤(约 1.64 元 / 斤),环比上涨 0.3%。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国际市场的变化。美盘大豆因 USDA 报告调减单产预期,导致国际大豆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国内进口成本上升。尽管国内油厂开机率处于高位,但在市场需求支撑下,库存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使得豆粕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
玉米,作为饲料中的主要能量原料,其价格在区域间表现出差异。东北产区主流收购价为 2350 - 2400 元 / 吨(约 1.17 - 1.20 元 / 斤),华北黄淮地区为 2450 - 2520 元 / 吨(约 1.22 - 1.26 元 / 斤)。近期,东北降雨对玉米灌浆期单产产生影响,使市场对玉米供应预期发生变化,看涨情绪逐渐升温。这种情绪在市场上的表现为玉米价格上涨预期增强,尽管当前价格尚未出现大幅波动,但市场已开始为未来价格变化做准备。
二、两大核心原料博弈:玉米看天气,豆粕看美盘
(一)玉米:天气扰动成最大变量,短期易涨难跌
在整个饲料原料市场中,玉米价格走势备受关注,当前,天气因素成为影响玉米价格的最大变量。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玉米产区,其玉米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国玉米供应。目前,东北玉米正处于灌浆关键时期,此时期对玉米产量形成至关重要。然而,黑龙江、吉林等地持续阴雨,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涝情。据气象预报显示,8 月上中旬该地区降水仍将偏多,这无疑使玉米单产面临下调风险。一旦单产下降,市场上玉米供应量就会减少,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储拍卖温和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玉米供应量。但随着陈粮流通见底,市场上陈粮数量逐渐减少,其对价格的抑制作用也在减弱。与此同时,深加工企业开机率维持高位,对玉米需求较为旺盛。饲用需求也表现出较强韧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使得对饲料用玉米需求持续稳定。这两方面的需求支撑,使得玉米价格在短期内易涨难跌。
展望后市,若 8 月主产区天气保持平稳,未出现极端天气状况,那么玉米价格将在 2400 - 2550 元 / 吨的区间内高位震荡。在此价格区间内,市场供需关系将相对平衡,既不会出现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市场恐慌,也不会出现价格大幅下跌对农民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然而,若遭遇极端天气,如暴雨洪涝、干旱等,玉米单产将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预期将大幅下降,价格或冲击 2600 元 / 吨,涨幅达 5%。这种价格大幅上涨,将会对整个饲料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增加饲料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可能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二)豆粕:美豆定产与国内供应 “拔河”,多空分歧加剧豆粕市场同样充满变数,美豆定产与国内供应之间的博弈使得多空分歧加剧。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大豆产量情况对全球豆粕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8 月,美国进入大豆单产定产关键期,此时中西部局部地区出现的干旱情况引发市场担忧。若干旱持续,将对大豆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单产下降。市场普遍预期,USDA 报告可能会首次下调单产预期。一旦单产预期下调,国际大豆价格将受到支撑上涨,进而带动国内豆粕价格上升。
国内方面,8 月大豆到港量超 900 万吨,使得油厂豆粕库存有所回升。充足的库存供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使得豆粕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然而,23% 的美国大豆进口关税却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市场上方。这一关税政策导致四季度美国大豆进入国内市场难度增加,市场对四季度供应产生担忧。这种担忧情绪在市场上的表现为现货价格在 3550 - 3650 元 / 吨区间拉锯。
市场对于豆粕价格走势看法不一。若美豆天气炒作升温,市场对美豆产量担忧加剧,那么豆粕价格或反弹至 3700 元 / 吨以上。在此情况下,饲料企业将面临更高生产成本,需要寻找其他原料替代方案或者调整饲料配方。反之,若美豆生长顺利,天气状况良好,产量预期稳定,国内供应将继续保持宽松,豆粕价格则会因供应宽松而小幅回落。在此情况下,饲料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豆粕采购量,降低生产成本。
三、三大因素驱动饲料市场短期震荡
(一)生猪产能去化缓慢,饲料需求韧性犹存
在当前养殖市场中,生猪产能变化对饲料市场产生着深远影响。尽管目前猪价持续低迷,全国生猪均价仅为 14.53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 28.1%,这无疑给养殖户带来巨大压力。但令人意外的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保持在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这一数据表明,生猪产能去化速度较为缓慢,并未因猪价下跌而出现大幅减少的情况。
生猪存栏量也稳定在 4.24 亿头的高位。稳定的存栏量使得饲用玉米、豆粕需求维持刚性。市场上,仔猪补栏旺季的到来更为饲料需求注入新活力。目前,7 公斤仔猪均价达到 370 元 / 头,养殖户积极补栏,这一行为拉动了阶段性饲料需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即使猪价低迷,饲料市场依然保持一定活跃度,需求端的韧性为饲料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替代原料性价比凸显,配方调整空间扩大在饲料成本控制中,替代原料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麸皮价格在 1850 - 1950 元 / 吨之间,DDGS 价格为 2200 - 2300 元 / 吨。由于目前正处于面粉加工淡季,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相对较低,麸皮供应量偏紧。而 DDGS 作为酒精生产的副产品,受到酒精企业生产情况影响,供应也呈现一定紧张态势。这两种替代品价格因供应偏紧而持续坚挺。
面对核心原料价格波动和替代原料价格变化,部分饲料厂积极调整饲料配方。他们将配方中豆粕比例从 15% 降至 13%,改用菜粕、棉粕等杂粕进行替代。这种配方调整,不仅充分利用了替代原料的性价比优势,还降低了饲料生产成本。据估算,通过这样的调整,每吨饲料成本大约降低 20 元。这种成本降低,在市场竞争中具有重要意义,使得饲料企业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三)国际地缘与政策调控交织影响
黑海粮食协议:俄乌冲突的持续,使得黑海地区局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黑海粮食协议作为影响全球粮食贸易的重要因素,其动态备受关注。目前,俄乌停火谈判正在推进,若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乌克兰玉米出口有望增加。乌克兰作为全球重要的玉米出口国,其玉米出口量增加,将对全球玉米市场供应格局产生影响。大量乌克兰玉米进入国际市场,可能会导致全球玉米价格下行,进而压制国内玉米价格。在此情况下,我国饲料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可能会降低,从而对饲料价格产生下行压力。
国储投放节奏:国储玉米的投放节奏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8 月,陈化玉米拍卖量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若拍卖量超预期,市场上玉米供应量将大幅增加。这将有效缓解市场对新季玉米供应的担忧,使得玉米价格保持稳定或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在此情况下,饲料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将得到控制,饲料价格也将受到抑制。反之,若拍卖量低于预期,市场对新季玉米供应的担忧将进一步加剧,看涨预期将强化,玉米价格可能会上涨,进而推动饲料价格上升。
四、养殖户应对策略:短期控成本,长期备预案
(一)短期采购:分批建库 + 灵活替换
在当前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频繁的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在短期采购策略上需更加谨慎和灵活。对于玉米采购而言,逢回调时分批采购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当天气利好兑现时,玉米价格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例如,当东北产区天气状况良好,玉米生长前景乐观时,市场对玉米供应预期增加,价格可能会出现短暂下跌。此时,中小散户应抓住机会,进行分批采购。建议中小散户将玉米库存控制在 15 - 20 天的用量,这样既能保证养殖生产正常进行,又能避免因库存过多而面临价格下跌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户可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市场动态,提前做好采购计划。当预计价格回调时,提前与供应商沟通,协商好采购价格和数量,确保在价格低位时能够顺利采购到所需玉米。
豆粕采购同样需谨慎对待。由于豆粕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波动较为频繁,养殖户应维持低库存,将豆粕库存控制在 7 - 10 天的用量。这样可降低因豆粕价格大幅波动而带来的成本风险。同时,养殖户要密切关注 8 月 12 日 USDA 报告。若报告中上调了大豆单产预期,这意味着未来大豆供应量可能增加,豆粕价格有望下跌。在此情况下,养殖户可逢低补库,增加豆粕采购量。反之,若报告下调了单产预期,豆粕价格可能会冲高回落。此时,养殖户应警惕价格风险,避免在价格高位时大量采购豆粕。例如,在 2024 年的一次 USDA 报告发布后,由于单产预期下调,豆粕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上涨,但随后由于市场对高价豆粕接受度有限,价格又迅速回落。那些在价格冲高时大量采购豆粕的养殖户,面临着成本增加的困境。
(二)配方调整:精准替代降低成本
配方调整是养殖户降低饲料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仔猪料配方调整方面,使用 “小麦 + 酶制剂” 替代部分玉米是一种有效方法。小麦价格相对玉米较为稳定,且在添加酶制剂后,能够提高小麦在仔猪饲料中的消化率。例如,在某养殖场的实践中,通过使用 “小麦 + 酶制剂” 替代部分玉米,每吨饲料成本降低了 10 元。同时,添加 0.5% 的益生菌也是不错的选择。益生菌能够调节仔猪肠道菌群平衡,提升消化率,降低腹泻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仔猪健康水平,还能减少因疾病导致的养殖成本增加。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户需根据仔猪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合理调整小麦和益生菌添加量,确保仔猪能够获得充足营养,同时降低饲料成本。
育肥猪料的配方调整同样重要。将麸皮比例提升至 8%,可以增加饲料中膳食纤维含量,促进育肥猪肠道蠕动,提高饲料消化率。搭配 5% 的棉粕时,需严格控制游离棉酚含量,以避免对育肥猪健康造成影响。棉粕价格相对较低,合理使用棉粕能够降低饲料成本。据测算,通过这样的配方调整,单吨饲料成本可降低 30 - 50 元。在实际生产中,养殖户还可根据当地饲料原料价格和供应情况,灵活调整配方,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原料进行替代。例如,在某些地区,菜粕价格相对较低,养殖户可适当增加菜粕使用比例,进一步降低饲料成本。
(三)长期布局:技术升级 + 风险对冲
从长期来看,养殖户需通过技术升级和风险对冲来降低饲料成本和应对价格波动风险。智能饲喂系统的安装是技术升级的重要体现。这种系统能够根据牲畜生长阶段、体重、采食情况等因素,精确控制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时间。例如,安装自动下料系统后,料肉比每降低 0.1,对于一个百头猪场来说,每年可节约饲料成本超 2 万元。在实际应用中,智能饲喂系统还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养殖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场饲喂情况,及时调整饲喂策略,提高养殖效率。
风险对冲方面,期货套保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豆粕期货,养殖户可以锁定 30% - 50% 的原料成本。在期货市场上,养殖户可根据自己生产计划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例如,当预计玉米价格上涨时,养殖户可买入玉米期货合约;当预计价格下跌时,可卖出期货合约。这样,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养殖户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原料成本。对于小型养殖户来说,由于资金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参与期货套保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时,他们可参与 “保险 + 期货” 试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保险公司为养殖户提供价格保险,期货公司则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当市场价格下跌导致养殖户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付。这为小型养殖户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风险较低的风险对冲方式。
五、后市展望:8 月成多空分水岭,关注两大关键节点
8 月对于饲料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多空分水岭,众多关键因素将在这个月集中爆发,影响着饲料价格走势。
从短期来看,8 月 15 - 20 日东北玉米产区的天气状况将成为决定玉米价格能否突破 2550 元 / 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前所述,东北玉米正处于灌浆关键期,降雨情况直接关系到玉米单产。若这期间降雨持续偏多,涝情加重,玉米单产下调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玉米价格很可能会突破 2550 元 / 吨。反之,若天气好转,降雨减少,玉米单产预期稳定,价格则可能在当前区间内继续震荡。
8 月 25 日 USDA 季度库存报告也将对玉米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份报告将揭示美国玉米库存情况,以及市场对未来玉米供应的预期。若报告显示库存低于预期,市场对玉米供应的担忧将加剧,这将为玉米价格上涨提供动力。反之,若库存高于预期,市场供应充足,玉米价格上涨动力将减弱。
豆粕市场则需紧盯美豆主产区干旱发展及国内油厂开机率变化。美豆主产区的干旱情况将直接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豆粕价格。若干旱持续,大豆产量下降,豆粕价格有望上涨。而国内油厂开机率的变化则会影响豆粕供应。若开机率持续高位,豆粕供应充足,价格上涨空间将受到限制;反之,若开机率下降,豆粕供应减少,价格可能会上涨。
从长期来看,饲料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从过去单纯的 “价格博弈” 逐渐转向 “效率竞争”。在这个过程中,精细化配方、动态库存管理及政策红利利用将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例如,通过精细化配方,企业可根据不同养殖阶段需求,合理调整饲料原料比例,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动态库存管理则可帮助企业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及时调整库存水平,避免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政策红利利用方面,企业可积极参与 “粮改饲” 等项目,享受政府的补贴和支持,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养殖户来说,在饲料成本占比超 70% 的养殖业中,每 1% 的成本优化都是利润的直接增厚。因此,与其纠结于饲料价格的短期涨跌,不如借势推动养殖效率升级。养殖户可建立原料价格跟踪表,每周更新玉米、豆粕现货与期货价差,通过对价格数据的分析,及时把握市场价格走势,调整采购节奏。当价差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分析原因,判断是短期市场供需变化还是长期趋势的改变,从而做出合理的采购决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还能提高养殖效益,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