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全景:豆粕领涨、仔猪两极分化,玉米震荡筑底
(一)豆粕:全国 31 省市涨多跌少,华南地区领涨截至
9 月 10 日,豆粕现货价格呈现 “北稳南涨” 态势,全国均价达到 3058 元 / 吨,较上月上涨 93 元 / 吨。不同地区价格表现各异,华南地区引领价格上涨,广东、广西豆粕价格达 3028 元 / 吨,环比涨幅高达 128 元 / 吨。其原因在于台风天气影响港口卸货进度,致使短期内豆粕供应偏紧,进而推动价格上扬。东北地区豆粕价格维持在 3050 - 3100 元 / 吨区间,黑龙江、吉林等地因新季大豆即将上市,市场观望氛围浓厚,价格呈窄幅震荡态势。这种价格区域分化,反映出豆粕市场在供应、需求及季节因素等多方面的复杂博弈。
(二)仔猪:南北价差扩大至 35 元 / 公斤,低价区逼近成本线
9 月 10 日,仔猪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10 公斤外三元仔猪均价在 28 - 55 元 / 公斤区间波动。北方地区,如河北古冶区、辽宁黑山县等地,仔猪价格低至 20 元 / 公斤,较上月跌幅达 15%,凸显北方散户补栏意愿低迷,市场对仔猪需求不高。南方地区,四川东坡区、湖南桃江县仔猪价格达 30 元 / 公斤,南方规模化养殖场趁价格较低之机逢低补栏,市场行为与北方截然不同。7 公斤仔猪北方均价为 270 元 / 头,南方为 290 元 / 头,均创下 17 个月以来新低,表明整个市场对后市信心不足,养殖户补栏更为谨慎。
(三)玉米:主产区涨跌互现,华北市场承压明显
9 月 10 日,玉米市场全国均价为 2.49 元 / 公斤,环比持平,但主产区涨跌互现。东北产区因余粮不足,企业为保证原料供应纷纷提价收购,黑龙江绥化玉米价格涨至 2.52 元 / 公斤。华北地区流通粮源充足,市场供应相对过剩,山东、河北部分企业趁机压价 0.02 元 / 公斤,致使该地区玉米均价降至 2.45 元 / 公斤。从饲料厂库存情况看,玉米库存周转天数已降至 25 天,随着新粮上市临近,饲料厂多选择观望,等待更合适采购时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市场短期走势。
二、三大核心品种深度解析:供需博弈下的价格密码
(一)豆粕:进口大豆到港超预期,为何价格逆势上涨?
9 月 10 日豆粕市场价格走势与市场预期出现背离。供应端方面,8 月进口大豆 1227.9 万吨,创同期新高,港口库存达 750 万吨高位,按常理充足供应应使豆粕价格稳定甚至下跌,但实际并非如此。巴西大豆升贴水报价上调,增加进口大豆成本;同时,国内油厂开机率降至 55%,导致豆粕现货供应阶段性紧张。
需求端,生猪存栏量达 4.24 亿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对豆粕需求持续存在。禽料、水产料需求旺季到来,进一步提振豆粕市场需求,饲料企业日耗豆粕量增加 8%,这种短期刚需成为支撑豆粕价格逆势上涨的重要因素。
展望后市,卓创资讯指出,四季度大豆到港量或达 3000 万吨,随着供应进一步增加,豆粕价格在高位震荡后或小幅回落。对于养殖端而言,需谨慎把握市场时机,建议逢低建立安全库存,以应对价格波动。
(二)仔猪:价格腰斩背后的产能去化加速
近期仔猪价格出现腰斩,反映产能去化加速。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仔猪供应过剩。10 公斤外三元仔猪成本价约 35 元 / 公斤,而当前市场价格仅在 20 - 30 元 / 公斤之间,已跌破繁育场成本线。
区域差异方面,南方地区因环保要求严格、场地资源紧张,仔猪供应相对偏紧,价格相对坚挺。北方地区散户加速退出市场,抛售仔猪现象普遍,导致仔猪价格出现 “地板价”。这种区域差异不仅影响当地养殖户收益,也反映出全国仔猪市场供需不平衡。
从产业影响分析,仔猪价格已连续 20 周下跌,预示 2026 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或减少 15%。仔猪价格下跌成为产能去化的 “先行指标”,反映市场对未来生猪供应预期变化,促使养殖户调整养殖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三)玉米:新季上市倒计时,震荡磨底为哪般?
玉米市场在新季上市倒计时阶段呈现震荡磨底态势。旧粮博弈方面,华北地区余粮占比 30%,贸易商急于腾仓,低价抛货,压制市场价格;东北深加工企业库存仅 15 天,为保证生产连续性,企业提价吸粮,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玉米价格。
政策托底是玉米市场重要因素。国家启动 2025 年玉米临时收储,首批计划收储 50 万吨,重点覆盖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托底价格为 2.4 元 / 公斤。该政策出台稳定市场预期,避免玉米价格过度下跌。
长期趋势来看,饲料玉米替代方案推进对玉米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小麦、高粱等在饲料中的使用占比提升至 25%,玉米在饲料中的配方占比降至 60%,削弱玉米价格弹性。随着替代方案不断完善,玉米市场需在新市场格局中寻找平衡,以适应饲料行业变化。
三、养殖成本承压:当 “饲料黄金期” 遭遇猪价冰点
(一)全价饲料均价 1.4 元 / 斤,规模场与散户的生存差异
当前养殖市场中,全价饲料均价稳定在 1.4 元 / 斤,然而大型猪企与中小散户在采购成本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型猪企如牧原、温氏等,凭借庞大采购规模在市场中拥有强大议价能力。通过与供应商直接合作、采用集采方式,可将全价饲料成本有效控制在 1.35 元 / 斤,甚至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进行自配料生产,成本低至 1.3 元 / 斤,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小散户因采购量小,往往依赖经销商采购饲料,不仅增加采购中间环节,且在价格上处于劣势,饲料均价达 1.45 元 / 斤。当前生猪价格为 6.74 元 / 斤,按饲料成本 1.4 元 / 斤 ×5 计算,成本达 7 元 / 斤,猪粮比已跌破 5:1 的盈亏平衡点。这意味着中小散户每养殖一头猪,每天面临 15 元亏损。巨大成本压力使中小散户在市场中举步维艰,不少散户被迫退出市场以减少损失。
(二)豆粕涨价倒逼配方改革,杂粮替代率突破 30%
面对豆粕价格持续上涨,饲料企业纷纷寻求新解决方案,“低豆粕配方” 成为行业新趋势。新希望、通威等企业积极投入研发,推出一系列低豆粕配方饲料产品。新配方中豆粕用量从传统的 20% 降至 15%,有效降低对豆粕依赖。为弥补豆粕减少带来的营养缺失,企业大量使用 DDGS、菜粕、棉粕等杂粮作为替代品。这些杂粮价格相对稳定,且营养成分能满足动物生长需求。通过配方调整,单吨饲料成本成功降低 40 元,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 2025 年,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率已达到 22%,意味着通过配方调整全国共节约 1200 万吨豆粕。这种替代方案实施,不仅缓解豆粕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还推动饲料行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加入配方改革行列,共同探索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饲料配方以适应市场变化。
(三)仔猪腹泻频发,养殖端成本雪上加霜
近期,仔猪腹泻问题成为困扰养殖户的难题。据统计,10 - 15 公斤仔猪腹泻率已达 25%。仔猪腹泻主要原因是断奶应激和蓝耳病混合感染。仔猪断奶阶段,因环境、饮食等因素突然改变,身体机能尚未完全适应,抵抗力下降,易受病毒侵袭,蓝耳病混合感染更增加治疗难度。
河北一位放养户核算,每头病猪治疗成本增加 50 元,包括药物费用、人工护理费用等。因腹泻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至 85%,相当于仔猪采购成本变相提升 18%。为应对这一问题,市场催生 “断奶包” 套餐,如 “蓝易建 + 惠农替倍健” 等产品。这些套餐通过多种药物组合,能有效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单头防控成本仅为 15 元。对于中小养殖场而言,“断奶包” 套餐成为刚需,虽增加一定成本,但相较于仔猪腹泻带来的损失,这种防控措施尤为重要。
四、未来一周走势预判与实操建议
(一)短期(9.11 - 9.17):豆粕冲高回落,仔猪止跌企稳
豆粕:美盘大豆受巴西降雨利好压制,预计回调至 3000 元 / 吨,建议饲料厂逢 3050 元 / 吨以下补库从国际市场看,美盘大豆受巴西降雨利好影响,其价格走势将对国内豆粕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巴西作为全球重要大豆生产国,降雨情况直接关系到大豆生长和产量。良好降雨条件有助于大豆生长,将增加未来大豆供应预期,从而对美盘大豆价格形成压制。在此情况下,国内豆粕价格预计也将受到拖累,出现冲高回落走势,有望回调至 3000 元 / 吨。
对于饲料厂而言,应谨慎把握市场时机。建议在豆粕价格降至 3050 元 / 吨以下时进行补库操作。此价格策略可帮助饲料厂在价格相对较低时建立库存,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需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以应对市场价格波动。
仔猪:中秋前规模化场集中采购,10 公斤外三元或小幅反弹至 30 - 35 元 / 公斤,散户可逢低补栏优质品种随着中秋佳节临近,仔猪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规模化养殖场通常会在节日前集中采购,以满足节日期间及后续养殖需求。这种集中采购行为将增加市场对仔猪的需求,从而对仔猪价格产生支撑作用。预计 10 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可能出现小幅反弹,价格区间在 30 - 35 元 / 公斤。
对于散户养殖户而言,这或许是逢低补栏的时机。在价格相对较低时,选择优质品种仔猪进行补栏,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注意选择健康、品种优良的仔猪,加强养殖管理,提高仔猪成活率,为后续养殖盈利奠定基础。
玉米:新粮上市前最后窗口期,建议养殖端储备 15 天用量,规避上市初期价格波动玉米市场在新粮上市前进入关键窗口期。当前旧粮库存逐渐减少,新粮尚未大量上市,市场供应相对紧张。然而,随着新粮上市日益临近,市场对新粮供应预期逐渐增强,使得玉米价格在短期内面临压力。
为规避新粮上市初期价格波动风险,建议养殖端储备 15 天的玉米用量。此储备量可在新粮上市初期市场价格不稳定时,保证养殖生产正常进行。同时,密切关注新粮上市进度和价格动态,合理调整储备策略,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二)中长期:成本管控成胜负手,三大策略应对周期
原料端:参与豆粕、玉米期货套保,锁定 3 - 6 个月原料成本,牧原、温氏已通过衍生品工具降低 12% 饲料成本从长期来看,原料成本管控是养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参与豆粕、玉米期货套保是有效成本管控手段。通过期货市场,企业可锁定未来 3 - 6 个月的原料成本,避免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
以牧原和温氏为例,这两家行业龙头企业已通过运用衍生品工具,成功降低 12% 的饲料成本。它们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合理套期保值操作,根据自身生产需求和市场预期,提前锁定原料价格。当市场价格波动时,期货市场盈利可弥补现货市场损失,从而稳定饲料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其他养殖企业可借鉴其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期货套保工具,降低原料成本风险。
配方端:采用 “小麦 + 杂粕” 替代方案,将豆粕占比降至 12% 以下,单吨饲料成本可降低 60 - 80 元在配方端,采用 “小麦 + 杂粕” 替代方案是降低饲料成本的重要途径。随着饲料技术不断发展,该替代方案已在行业内广泛应用。通过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将豆粕占比降至 12% 以下,同时增加小麦和杂粕使用量,可在保证饲料营养成分前提下,有效降低饲料成本。
据行业数据显示,采用该替代方案,单吨饲料成本可降低 60 - 80 元。小麦和杂粕价格相对稳定,且在某些地区资源丰富。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原料,不仅可降低成本,还可减少对豆粕依赖,提高饲料配方灵活性。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应加强对饲料配方的研究和优化,根据市场原料价格变化,及时调整配方,以实现成本有效控制。
管理端:加强仔猪保温(28 - 30℃)、精准断料(断奶前 3 天减饲 30%),将腹泻率控制在 10% 以内,提升成活率就是降低隐性成本在管理端,加强养殖管理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对于仔猪养殖,加强保温措施至关重要。将仔猪养殖环境温度控制在 28 - 30℃,可为仔猪提供适宜生长环境,减少因寒冷导致的疾病发生,提高仔猪成活率。
精准断料也是关键管理措施。在仔猪断奶前 3 天,将饲料供应量减少 30%,可让仔猪逐渐适应断奶后饮食变化,减少断奶应激,降低腹泻发生率。将腹泻率控制在 10% 以内,不仅可减少治疗成本,还可提高仔猪成活率,从而降低隐性成本。
加强养殖管理,从细节入手,提高养殖效率,是降低养殖成本的重要手段。养殖户应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养殖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应对市场挑战。
结语:在饲料震荡期修炼 “成本内功”
9 月 10 日的饲料市场,既是产能过剩的压力测试,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对于养殖户而言,需摒弃 “赌行情” 心态,聚焦 “仔猪选优、饲料配方、疫病防控” 三大核心;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在豆粕高位震荡中应加快替代技术研发,抢占低蛋白饲料赛道。当饲料成本从 “周期变量” 转为 “可控常量”,才能在猪价低迷期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毕竟,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对每个成本细节的极致把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