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口量维持历史高位:中国市场成为核心 “稳定器”
1.1 8 月出口数据表现优异,淡季不淡特征突出
在全球牛肉贸易格局中,巴西牛肉 8 月出口数据极为亮眼。根据巴西联邦外贸秘书处(SECEX)数据,截至 8 月第三周,巴西累计出口牛肉 13.57 万吨,同比大幅增长 24.9%,日均出口量达 1.23 万吨。尽管较前两周稍有回落,但仍超过 2025 年 7 月(1.20 万吨)和 2024 年 10 月(1.22 万吨)的历史峰值,呈现出 “淡季放量” 的强劲态势。
从市场流向分析,美国对巴西牛肉征收 76.4% 的综合关税,这一举措对巴西牛肉出口美国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巴西对美出口基本停滞。然而,市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总能找到新的平衡。中国市场展现出强大的承接能力,承接了超过 60% 的转出口份额,推动 8 月对华出口量环比增长 15%,延续了 7 月创下的 “单月对华出口 12.21 万吨” 的历史纪录。这一数据体现了中巴牛肉贸易的紧密联系,也反映出中国庞大市场需求对全球牛肉贸易格局的重塑作用。
1.2 供应宽松格局形成,国内市场预期稳定
尽管 8 月工作日减少,全月出口总量难以达到 7 月峰值,但基于当前日均出口节奏判断,预计 7 月后国内巴西牛肉供应宽松格局至少持续 3 个月。这对于国内牛肉市场而言,意味着供应预期稳定。无论是餐饮行业制定采购计划,还是零售终端调整库存策略,均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回顾 2025 年 1-7 月,巴西累计对华出口牛肉 68.6 万吨,同比增长 13.4%,占其出口总量的 53%,中国稳居巴西牛肉 “第一大出口市场”,且依赖度较 2024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这种深度绑定的贸易关系,不仅是商业利益的联结,更是双方在农业领域合作的深度体现,背后涉及养殖、加工、物流等多个产业链环节的协同发展。
二、两大因素支撑出口韧性:关税倒逼与国内活牛市场坚挺
2.1 美国关税倒逼市场重构,巴西加速 “向东转”
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对全球牛肉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自 8 月 7 日美国对巴西牛肉加征 50% 关税后,巴西牛肉输美成本激增 40%。这一举措使巴西牛肉在美国市场瞬间失去价格竞争力,导致 2026 年美国市场进口量预计大幅下降 6.1%。面对这一困境,巴西牛肉出口商迅速调整战略,将目光转向东方,中国市场成为其首选目标。
原本输往美国的牛肉,主要包括碎肉、汉堡用肉等品类,如今大量涌入中国市场。7-8 月,巴西对华碎牛肉出口量同比增长 35%,成功填补了中国餐饮市场对低价加工用肉的需求缺口。像 JBS、Marfrig 等肉类巨头,凭借自身强大的物流与供应链优势,通过华南港口快速清关,将运输周期从以往的 35 天缩短至 25 天,大大提高了供应效率,保障了中国市场的稳定供应。
2.2 国内活牛价格走强,出口动力持续释放
在强劲的出口需求拉动下,巴西国内活牛市场呈现出独特格局。8 月 18 日,圣保罗市场输华标准牛价格达到 320 雷亚尔 / 阿罗巴,相较于 7 月上涨 3.2%。Agrifatto 监测的 17 个市场中,有 7 个地区活牛价格上涨,16 个地区育肥公牛均价升至 294.45 雷亚尔 / 阿罗巴。Cepea 与 Datagro 价格指数也呈现明显上涨趋势,周涨幅分别达 1.73% 和 1.45%。
这种价格走势背后,是屠宰场为满足出口订单而展开的激烈竞争。为获取符合输华标准的活牛,屠宰场不惜以高于国内消费市场 20% 的溢价进行抢购,形成了 “出口优先” 的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巴西牛肉出口动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牛肉市场的地位。
三、后期贸易风险升温:300-400 美元 / 吨价差成博弈焦点
3.1 出口商与进口商陷入价格分歧僵局
尽管当前巴西牛肉对华出口量持续攀升,但在这繁荣表象之下,一场激烈的价格博弈正在进行。数据显示,巴西出口商报价普遍在 5200-5500 美元 / 吨,而中国进口商基于国内终端市场的疲软态势,预期报价仅为 4800-5000 美元 / 吨,双方之间的价差高达 300-400 美元 / 吨。这一显著的价格差距,导致交易难以达成,双方陷入僵持局面。
部分出口商表示,“若接受中方报价,利润率将从 8% 压缩至 3%,接近盈亏线。” 如此大幅度的利润削减,使得出口商难以接受。为打破这一困境,他们开始尝试分散市场,将目光投向中东、东南亚等地区,试图将 15%-20% 的订单转移过去。然而,这些地区的需求体量相对有限,短期内难以消化巴西庞大的牛肉产能,这也使得巴西出口商在价格谈判中陷入两难境地。
3.2 巴西出口商降低对华依赖度,贸易集中度或下降
为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带来的风险,巴西肉类出口工业协会(ABIEC)正在积极引导企业拓展新的市场。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成为其重点目标,协会的目标是将对华出口占比从目前的 53% 降至 45% 以内。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巴西出口商的短期价格压力,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随着巴西出口商逐渐降低对华依赖度,中国进口商也开始寻找其他替代方案。阿根廷、乌拉圭等国成为其潜在合作伙伴。数据显示,7 月乌拉圭对华出口量已环比增长 12%,成功填补了巴西部分高端牛肉的空缺。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巴之间的牛肉贸易,也加剧了全球牛肉贸易的 “多极博弈”,使得未来的市场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四、未来展望:短期供需两旺,中长期考验议价能力
4.1 短期:供应宽松利好终端消费
展望 2025 年第三季度,巴西牛肉对华出口的强劲势头预计将持续。基于当前的出口节奏和市场供需状况,预计这一季度巴西对华牛肉出口量将达到 35-40 万吨,延续 “量增价稳” 的良好态势。这一供应水平,将为国内进口商提供充足的采购空间。
对于进口商而言,当前是补充库存的良好时机。牛腩、牛腱等部位,因其在餐饮市场的高需求,一直是采购的热门品类。据市场分析,与 2024 年同期相比,这些热门品类的采购成本降低了 15%,这无疑为进口商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例如,在一些大型餐饮连锁企业的采购清单中,巴西牛腩的采购量同比增长了 20%,用于制作招牌牛腩煲等菜品,既保证了菜品的品质,又降低了食材成本。
在终端市场,巴西牛肉的充足供应对稳定国内鲜肉价格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中秋、国庆等传统消费旺季的临近,市场对牛肉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不过,由于巴西牛肉的大量涌入,预计 9-10 月牛肉 CPI 涨幅可控制在 3% 以内。这不仅有助于稳定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也为餐饮行业的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零售市场,巴西牛肉的价格优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一些超市的巴西牛肉销量同比增长了 30%,成为拉动肉类销售的重要力量。
4.2 中长期:价格分歧或引发供应链调整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巴西牛肉出口商与中国进口商之间的价格分歧,可能会对双方的贸易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若这一价差问题持续到 2026 年,预计将出现两种可能的走向。
第一种走向是巴西方面做出一定让步。为平衡双方利益,巴西可能会采取分级定价策略。对于加工用肉,如碎肉、内脏等,维持相对较低的价格,以满足中国餐饮加工企业对低成本原料的需求;而对于高端部位,如牛排等,则进行适度涨价,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既能保证巴西牛肉在价格敏感型市场的竞争力,又能满足中国高端消费市场对品质的追求。例如,巴西一些大型肉类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推出不同等级的牛排产品,针对中国一线城市的高端餐厅,提供经过干式熟成的顶级牛排,价格较普通牛排高出 50%,但依然受到市场的欢迎。
第二种走向是中国加速开拓其他牛肉供应市场,减少对巴西的依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草饲牛肉,因其品质优良、口感独特,正逐渐成为中国市场的热门选择。同时,中国也在加大对国内肉牛养殖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方式,提高国内肉牛的产量和质量。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的草饲牛肉量同比增长了 18%,预计未来这一增长趋势还将持续。
目前,双方正通过行业协会积极沟通,寻求建立 “价格联动机制”。这一机制将根据国际海运费、雷亚尔汇率等因素的波动,动态调整巴西牛肉的报价,避免单边涨价或压价,确保双方在贸易中的利益平衡。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有望为全球牛肉贸易提供新的范例,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在 “量” 与 “价” 的平衡中寻求共赢巴西牛肉对华出口的 “历史高位”,既是美国关税倒逼的被动选择,更是中巴肉类贸易互补性的主动释放。短期来看,充足的供应为中国市场带来稳定的蛋白来源;但中长期,价格分歧与供应链安全问题,考验着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智慧。对于中国进口商,需把握当前采购黄金期,同时布局多元化供应渠道;对于巴西出口商,应避免过度消耗中国市场的价格容忍度,以产品分级、技术标准互认等方式,构建更可持续的贸易关系 —— 毕竟,在全球肉类贸易的格局中,“共赢” 永远比 “零和” 更具发展潜力。(数据支持:巴西联邦外贸秘书处、Agrifatto、Cepe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