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央媒下场解读预制菜争议:当罗永浩遇上西贝,撕开的不止是一道菜的包装


肉类食品网 http://www.meat360.cn 2025/9/15 8:14:48 关注:37 评论: 我要投稿

  一、争议爆发:从微博吐槽到全民论战,预制菜为何成舆论爆点?
  (一)罗永浩 “开炮” 背后的消费情绪共振
  9 月 10 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的一则吐槽,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寥寥数语,迅速点燃了公众对于餐厅预制菜隐蔽使用的焦虑情绪。
  在人们传统的餐饮认知里,走进一家人均百元的连锁餐饮门店,期待的是新鲜食材在明火与铁锅中碰撞出的 “锅气”,是厨师现场颠锅、调味的精湛技艺展示。然而,当消费者发现,菜单上那些看似诱人的 “草原羊排”,实则是从冷冻库中取出的预制品,儿童餐里的鸡翅保质期竟长达 9 个月,所谓的 “现做” 不过是将中央厨房送来的半成品在微波炉中简单复热,这种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罗永浩作为拥有庞大粉丝群体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发声无疑为消费者长期以来积累的不满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他站在消费者的立场,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让原本可能被忽视的预制菜问题,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引发了消费情绪的强烈共振 。消费者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对餐饮行业的信任危机也随之而来。
  (二)西贝 “硬刚” 引发认知鸿沟大暴露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做出回应,以 “预加工≠预制菜” 的观点强硬反驳。他搬出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国标,强调西贝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试图从专业定义的角度为西贝正名。
  但事与愿违,在媒体实地探访西贝后厨并进行直播后,大量冷冻食材出镜,使得西贝陷入了 “合规却不合情” 的信任危机。直播画面中,肉夹馍的馍块与肉放在冷柜中,切配炒制后出餐;号称卖出 1100 万份的儿童餐,鸡翅和西兰花都是冷冻包装,鸡翅保质期 9 个月,西兰花保质期 24 个月;“草原嫩烤羊排” 的食材为速冻生制品,“葱香烤鱼” 是腌制过的冷冻鱼,“完熟番茄牛肉酱” 连包装袋一起放在水中加热后使用…… 这些画面与消费者心中 “新鲜现做” 的认知形成了巨大反差。
  据相关数据显示,事件发酵 48 小时内,西贝全国门店客流量下降 23%,单日营业额损失超 300 万元。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西贝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也凸显出餐饮企业与消费者在预制菜认知上的鸿沟。消费者关注的不仅仅是菜品是否符合官方定义的预制菜标准,更在意的是自己花了高价,却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新鲜食材和现场烹饪体验 。这种认知差异,让西贝在舆论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也让预制菜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从单纯的品牌争议,上升为整个餐饮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博弈。
  二、央媒定调:三大权威媒体划清预制菜 “认知边界”
  (一)央视新闻:国标厘清 “预制菜” 科学定义,中央厨房不算预制菜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央视新闻以其权威性,依据 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为大众清晰解读了预制菜的定义。预制菜,这个在大众认知中曾有些模糊的概念,被明确界定为必须同时满足 “工业化预加工 + 预包装 + 加热食用” 这三个关键要素 。这一精准的定义,让预制菜与其他食品类型有了明确的区分。
  其中,明确排除了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像净菜、腌制肉类等,以及主食类产品,如我们常见的速冻饺子、馒头、汉堡等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专家也指出,从本质上讲,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它与传统的卤味、腌制菜在 “预处理” 技术上有着相同的根源 。只不过,预制菜通过标准化的包装流通,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这是它与传统预处理食品的核心区别。这种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稳定性的同时,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食品新鲜度和 “现做现吃” 体验的担忧。
  (二)新华社: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 知情权才是争议核心

  新华社的评论则直击争议的核心 —— 消费者的知情权。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并非全盘否定,真正让他们反感的是餐饮商家 “挂现做羊头卖预制狗肉” 的不诚信行为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从业者透露,部分连锁品牌大量使用预制菜,不仅可以降低约 30% 的人工成本,还能将出餐效率提升 50% 。然而,这些商家在销售时,却依旧按照现做菜的价格定价,利用消费者对菜品制作方式的不知情,赚取高额利润,形成了一种 “信息差套利” 。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法律专家强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的行为,已经涉嫌虚假宣传,侵犯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了解其真实情况,而商家有义务如实告知。在预制菜问题上,信息的不透明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这也是预制菜引发争议的根本原因所在。只有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他们在知情的情况下自主选择,才能重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人民日报:在交锋中凝聚共识,预制菜讨论需走向建设性

  人民日报的评论则从更高的层面,深入剖析了预制菜争议背后所折射出的餐饮工业化与消费体验之间的深层矛盾 。一方面,中央厨房模式作为连锁餐饮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通过中央厨房的集中生产和配送,连锁餐饮企业能够确保菜品的口味一致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品牌的扩张 。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 “锅气”“现做” 的执着,源于他们对传统餐饮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对高品质餐饮体验的追求 。那种在餐厅里,看着厨师现场烹饪,食材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的场景,是许多消费者心中理想的用餐体验 。这种情感需求,不是简单的工业化生产所能轻易替代的。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当务之急是建立 “预处理程度” 明示制度,让消费者在性价比与体验感之间能够自主做出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餐饮企业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同时,兼顾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化解这场预制菜争议,推动整个餐饮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行业震荡:从定义之争到标准之战,预制菜迎来 “透明化” 大考

  (一)企业陷入 “合规陷阱”:国标与民间认知的撕裂

  西贝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预制菜国标与民间认知之间的巨大裂痕。在官方定义中,预制菜被严格界定为 “预包装菜肴”,需满足特定的加工、包装和食用条件 。然而,在消费者心中,只要菜品不是在餐厅后厨现切现炒,就统统被归为预制菜范畴。这种认知差异,使得许多餐饮企业即便在操作上符合国标,却仍难以逃脱消费者的质疑,陷入了 “合规却不合民心” 的困境 。
  上海食品安全专家刘少伟指出,六部门制定的国标,主要侧重于零售端预制菜的监管,对于餐饮端中央厨房的预处理环节缺乏明确规范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餐饮企业按照常规流程,在中央厨房进行食材的切配、腌制等预处理,再配送至门店进行后续加工,从国标角度看,这些菜品不属于预制菜;但消费者看到的是,食材并非在眼前新鲜处理,而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预先加工,他们自然会将其视为预制菜 。这种认知上的错位,不仅让企业在经营中无所适从,也加剧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 。
  以某连锁中餐厅为例,其招牌红烧肉在中央厨房完成了选肉、切块、焯水、调味等工序,然后冷链配送至门店,门店只需简单加热、收汁即可上桌 。按照国标,这不属于预制菜;但消费者在点餐时,更希望看到的是新鲜五花肉在厨房中现做现炖的场景,当他们得知菜品是经过中央厨房预处理的,就会感觉被 “欺骗”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在合规的道路上,却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亟需建立一套更细致的 “加工环节公示” 机制,填补认知鸿沟,重建消费信任。
  (二)地方试点先行:从 “后厨直播” 到 “菜单标注” 的透明化

  探索西贝争议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预制菜行业变革的鼓点,倒逼众多餐饮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探索透明化之路 。老乡鸡率先做出表率,创新性地推出 “菜品加工方式三色标注” 体系 。在老乡鸡的门店中,绿色标签代表菜品完全在餐厅现场制作,食材新鲜采购,由厨师现场烹饪,还原家庭厨房的烟火气;黄色标签表示菜品为半预制,食材在中央厨房或供应商处进行了初步加工,如漂烫、过油等,处于半熟状态,再冷链配送到餐厅,由厨师进行最后的烹饪完善;红色标签则意味着菜品是复热预制,在中央厨房已经完全制作成熟,通过冷链运输到餐厅,只需简单加热即可出餐 。
  据老乡鸡公布的数据,在其当时在售的 119 个正餐菜品中,餐厅现做的菜品占比高达 70.6%,半预制菜品占 27.7%,而复热预制菜品仅占 1.7% 。这种清晰明了的标注方式,让消费者在点餐时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菜品的制作工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做出选择 。海底捞则另辟蹊径,在 APP 上详细公示中央厨房的预处理流程 。消费者打开 APP,不仅可以看到菜品的原料来源、产地信息,还能观看食材在中央厨房的清洗、切配、加工等全过程视频 。例如,海底捞的招牌虾滑,消费者可以通过 APP 追溯到虾的捕捞地、加工车间的卫生状况以及制作虾滑的每一道工序 。这种透明化的展示,让消费者对菜品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对品牌的信任 。
  在地方层面,上海走在了前列,拟立法要求餐饮企业在店内显眼位置明确标注预制菜的使用情况 。这一举措旨在从法律层面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在踏入餐厅的那一刻起,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品尝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 。无论是在菜单上的文字标注,还是在餐厅大堂的公示牌展示,都将使消费者的选择更加理性和自主 。这些地方试点和企业实践,都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完全杜绝预制菜,而是在消费过程中能够明明白白,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
  (三)国标落地倒计时:防腐剂禁令与溯源制度重塑产业生态

  备受瞩目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其一旦出台,将为预制菜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 。该标准首次明确提出 “不添加防腐剂” 的强制性要求,这一规定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提出了严苛挑战,也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保障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企业纷纷加大在冷链保鲜技术上的投入,气调包装、液氮速冻等先进技术成为行业新宠 。
  气调包装通过调节包装内的气体成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液氮速冻则利用液氮的超低温特性,使食品在瞬间冻结,最大程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以某知名预制菜企业为例,其投入数百万元引进气调包装设备,将预制菜的保鲜期延长了 30%,同时保持了菜品的色泽、口感和营养 。在溯源制度方面,区块链技术的试点推广为预制菜的全流程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 。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描预制菜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菜品的详细信息,包括原料的采购日期、产地、供应商,加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操作人员,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记录等 。
  例如,一盒预制的宫保鸡丁,消费者扫码后可以看到鸡肉来自哪个养殖场,蔬菜的种植基地在哪里,烹饪过程中的调料使用情况,以及菜品从工厂到餐桌的整个物流轨迹 。这种透明化的溯源机制,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质量和安全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从 “企业自证清白” 转变为 “技术强制透明”,推动预制菜产业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
  四、消费者该如何 “吃明白饭”?三招破解预制菜选择焦虑

  (一)善用 “三问法” 辨别菜品属性
  在消费场景中,消费者可以通过 “三问法” 来有效辨别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从而保障自己的知情权 。当你踏入一家餐厅,准备点餐时,不妨先询问服务员:“这道菜是门店现切现炒,还是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 这种直接询问的方式,能够从源头获取菜品的制作信息。如果服务员对菜品的制作方式含糊其辞,无法给出明确答复,那么这道菜很可能存在猫腻 。
  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观察出餐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辨别方法 。一般来说,制作一道复杂菜品,如糖醋排骨,从切配食材、调制酱料到烹饪出锅,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果这道菜在短短 10 分钟内就被端上桌,那么它大概率是经过预处理的,有可能是预制菜 。因为现场烹饪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道工序繁琐的菜品 。
  查看配料表同样不容忽视 。对于预包装的预制菜,根据相关规定,必须标注完整的原料信息以及保质期 。消费者在购买时,仔细查看配料表,就能了解菜品的成分构成 。对于堂食菜品,若对食材来源存疑,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提供食材来源证明 。例如,当你点了一份看似普通的炒青菜,却对其食材的新鲜度和来源有所担忧时,就可以向商家提出查看食材来源证明的要求 。通过查看证明,你可以了解青菜的产地、采摘时间等信息,判断其是否为新鲜食材,还是经过长时间储存的预制菜原料 。
  (二)根据场景理性选择预制菜
  不同的用餐场景,对于预制菜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在快餐场景中,如上班族的工作餐,时间往往是首要考虑因素 。此时,复热类预制菜因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出餐,满足了消费者对效率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一份简单加热就能食用的预制盖浇饭,在忙碌的工作日中午,能够快速解决上班族的午餐问题,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能量补充,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 。
  宴请聚餐的场景则截然不同,消费者更注重用餐体验和菜品的品质 。在这种场合下,现做菜品能够展现出厨师的精湛技艺,为宾客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 。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庆祝节日,或是商务宴请重要客户时,一道道现场烹饪的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更营造出一种温馨、尊贵的氛围 。这种体验是预制菜难以替代的 。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62% 的消费者愿意为 “明示预制菜” 的餐厅支付 10%-15% 的溢价 。这表明,只要餐厅能够坦诚地告知消费者菜品的制作方式,让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并且价格与加工方式相匹配,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 。例如,一家餐厅明确标注某道预制菜的价格比同类型现做菜品低 20%,消费者在了解这一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做出选择 。如果消费者追求性价比和出餐速度,他们可能会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预制菜;如果消费者更注重用餐体验和菜品的新鲜度,他们则会选择价格稍高的现做菜品 。
  (三)积极行使 “知情选择权”
  当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疑似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的商家时,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如果消费者发现餐厅的菜品疑似为预制菜,但商家却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说明菜品的制作方式 。
  若发现商家存在 “挂羊头卖狗肉”,以预制菜冒充现做菜品的欺诈行为,消费者应保留好消费凭证,如发票、点餐记录等 。这些凭证是维权的重要依据,能够证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商家的违规行为 。同时,消费者可以向 12315 投诉举报平台反映情况,相关部门会根据调查结果,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理 。如果商家的行为涉及虚假宣传,消费者还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 “退一赔三” 。例如,消费者在某餐厅花费 200 元点了一份号称现做的牛排,结果发现是预制菜,消费者在保留好证据后向 12315 投诉,经调查属实,消费者可以获得商家赔偿 600 元 。通过积极行使 “知情选择权”,消费者不仅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能对餐饮市场起到监督作用,促使商家更加诚信经营,推动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 。
  结语:当预制菜争议照进现实,谁才是最终赢家?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论战,表面上是一场关于菜品制作方式的口舌之争,实则是一场关于 “餐饮行业如何定义‘诚意’” 的全民启蒙 。央视厘清技术标准,新华社守护消费权利,人民日报呼吁理性共识 —— 这场由微博吐槽引发的行业地震,终将推动预制菜从 “模糊地带” 走向 “阳光之下” 。
  对消费者而言,最大的胜利不是 “打倒预制菜”,而是赢得 “吃什么、怎么吃” 的自主选择权 。当你走进餐厅,不再被模糊的信息所误导,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在现做菜品与预制菜之间自由抉择,这便是消费主权的回归 。对行业而言,真正的成长不是回避争议,而是学会在效率与尊重之间找到平衡 。从西贝的危机公关中,我们看到了企业在面对消费者质疑时的应对与反思;从老乡鸡、海底捞的透明化探索中,我们看到了行业变革的曙光 。预制菜行业只有摒弃短期逐利思维,以品质和诚信为基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未来 。
  当菜单不再有 “秘密”,餐桌上才会有真正的安心 。在这场预制菜争议中,我们见证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也看到了消费者意识的觉醒 。未来,随着预制菜国标落地,信息公示成为常态,餐饮行业将迎来一场 “透明革命” 。在这个新的时代,消费者吃得放心,行业发展得安心,才是这场争议带来的最宝贵财富 。
  最后,我想把问题抛给大家:如果餐厅明码标价 “预制菜”,你会根据价格还是口味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预制菜的未来走向!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9月15日,预制菜概念板块上涨0.99%2025/9/15 16:08:35
预制菜招商必备!看透产业链全貌(附重点企业清单)2025/9/15 8:48:42
西贝预制菜风波升级:贾国龙言论引发争议,后厨参观紧急暂停2025/9/15 8:33:42
罗永浩西贝之争持续发酵:预制菜国标过审,餐饮行业迎来透明化大考2025/9/15 8:07:00
西贝预制菜风波升级:贾国龙言论引发争议,后厨参观紧急暂停2025/9/15 6:33:42
罗永浩西贝之争持续发酵:预制菜国标过审,餐饮行业迎来透明化大考2025/9/15 6:07:00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咨询热线:13520072067  电子邮箱:cvonet@126.com  客服QQ:1048637528 肉类食品网客服QQ 肉类食品网

肉类食品网主办
版权所有 肉类食品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15680号
公司名称:一米优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1号楼2层101-262 电话:010-65283357 1352007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