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爆发:从微博吐槽到行业震荡,一场关于 “预制菜” 的认知冲突
(一)罗永浩实名吐槽引发关注:“预制菜高价售卖,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9 月 10 日,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则引发广泛关注的动态。罗永浩发布的微博内容,犹如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千层浪。其内容明确指出:“久未光顾西贝,今日下飞机后与同事前往就餐,发现店内菜品几乎均为预制菜,且价格昂贵,令人难以接受。” 同时,他急切呼吁国家尽快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强制要求饭馆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鉴于罗永浩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言论迅速吸引了网友们的高度关注,相关话题热度急剧攀升,旋即登上热搜榜首。
在这条微博中,罗永浩详细阐述了用餐体验。他描述羊排存在隔夜重烤产生的异味,葱香烤鱼也散发着令人不适的 “腥” 味,且同样疑似经过隔夜重烤;莜面汤被其判定 “百分之百是隔夜的味道”,就连其平日喜爱的牛肉土豆条,也未能幸免,被指有隔夜炖菜之感。此外,他特别强调当晚菜品无一滚烫,皆为温热状态,而当时餐厅顾客稀少,不存在上菜延迟问题,在他看来,这无疑是菜品 “非现做” 的有力佐证。
这一吐槽精准地触动了消费者对于餐饮行业的敏感神经。长期以来,消费者在餐厅就餐时,通常默认所食用的菜品是现点现做、饱含 “锅气” 的新鲜佳肴。但随着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预制菜逐渐在餐厅后厨中占据一定比例,而这一现象却长期未被消费者充分察觉。罗永浩的发声,促使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用餐体验,对预制菜的使用情况产生了深切关注。他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达惊讶、愤怒与担忧之情,质疑商家的诚信以及定价的合理性,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全民讨论就此拉开帷幕。
(二)西贝强硬回应适得其反:日营业额损失 300 万,客流量断崖式下跌
面对罗永浩的激烈抨击,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做出反应。次日,他在媒体采访中态度强硬,手持罗永浩用餐的菜单,神情严肃,对西贝菜品绝无预制菜的情况进行逐条解释。他详细介绍,店内招牌菜牛大骨每日清晨现煮,选用新鲜牛骨,历经数小时精心熬制方可上桌;莜面由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工搓制,每一根都凝聚着厨师的心血与技艺;炒菜所用蔬菜均为新鲜采购,在店内厨房现场炒制,确保菜品的新鲜度与口感。
贾国龙言辞坚定地强调:“预加工并不等同于预制菜”,西贝的中央厨房主要进行食材预加工,如将毛菜处理为净菜,对生制食材进行冷冻、冷藏处理后配送至门店,这些均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他进一步阐释,预制菜是指预先制作成熟、经包装冷冻,加热后即可食用的成品,而西贝并无此类菜品。他还透露,西贝曾短暂涉足预制菜业务,推出 “贾国龙功夫菜”,但该业务已停止,与当前餐厅餐品毫无关联。
然而,贾国龙的强硬回应并未平息这场风波,反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市场以残酷的现实给西贝敲响了警钟,9 月 10 - 12 日,西贝的营业额大幅下滑,日营业额从最初的 100 万跌幅持续扩大,至 9 月 12 日竟高达 300 万,全国 370 家门店的客流量也急剧下降,降幅超过 20%。曾经顾客盈门的西贝门店,如今变得门可罗雀,许多消费者因这场争议对西贝望而却步,转而选择其他餐厅就餐。西贝一时间陷入了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危机,品牌形象遭受重创,口碑也一落千丈。
(三)舆论极化:于东来力挺又 “闪退”,行业陷入 “预制菜焦虑”
就在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一则动态为这场风波增添了新的变数。9 月 12 日,于东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力挺西贝,他诚挚表示:“任何事物都并非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让我能够找到相对放心可口的就餐之处。” 并在评论区进一步解释自己发声的缘由,是出于对正义的坚守,深知打造一个优秀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团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认为可以对企业提出建议,理解并促使其改进完善,但绝不能让企业家寒心。
于东来在零售行业和消费者心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威望,他的这一表态起初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然而,戏剧性的是,仅仅一天之后,9 月 13 日,于东来力挺西贝的视频便神秘消失,他还将自己的抖音账号设为私密状态。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引发了网友们的诸多猜测,不少人解读为于东来在得罪消费者后,为避免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而采取的紧急止损措施。
于东来的这一行为使得原本就激烈的舆论场更加极化。一方面,西贝的支持者认为于东来的发声是对西贝的认可,即便他后来删除内容,也说明西贝在餐饮品质和安全上有可圈可点之处;另一方面,反对者则借此攻击西贝,认为连力挺者都临阵退缩,更坐实了西贝在预制菜问题上的心虚。这场风波的持续发酵,暴露出整个餐饮行业与消费者之间在 “预制菜” 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企业从工业化生产、成本控制和标准化运营的角度出发,强调 “工业化预处理合规”,认为预加工是保障菜品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手段;而消费者则更注重用餐的体验和菜品的新鲜度,往往将 “中央厨房半成品” 简单等同于 “预制菜”,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较低,担忧其品质、营养和安全问题。这种认知差异导致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度下降,整个行业也陷入了 “预制菜焦虑” 之中,不知该如何平衡工业化发展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交锋升级:后厨直播变 “翻车现场”,国标草案成关键转折点
(一)西贝开放后厨反成 “自证其罪”:冷冻食材、隔夜复热被曝光
随着争议的持续发酵,西贝试图通过开放后厨直播的方式挽回声誉,向消费者展示其菜品的制作过程,以证明自己 “无预制菜” 的说法。然而,这一举措却事与愿违,使西贝陷入了更为尴尬的境地。
众多媒体记者纷纷进入西贝后厨进行直播报道,镜头所到之处,惊人的事实被一一揭露。在西贝的后厨中,冷冻食材随处可见,冷冻鸡翅的保质期长达 9 个月,速冻西兰花的保质期更是达到了 24 个月。这些食材被整齐地摆放在冷柜中,等待着被加工成菜品端上餐桌。而在菜品制作环节,部分菜品的加工方式让人大跌眼镜,厨师们直接将冷冻食材从包装袋中取出,放入微波炉或蒸锅中进行复热,简单添加一些调料后便完成了烹饪,整个过程几乎看不到传统烹饪中的煎、炒、烹、炸等工序,“拆袋复热” 成了许多菜品的主要制作模式。
不仅如此,记者还发现西贝存在菜品隔夜复热后再次售卖的情况。西贝厨师自己也承认,部分菜品会放置两天后仍在使用,比如煮好的羊排,其所谓的 “赏味期” 竟然是三餐,这意味着今天中午煮的羊排,若晚上没卖完,放入冷藏后,明天早上还能接着加热售卖,这与消费者所理解的新鲜现做的菜品相差甚远。这些画面通过直播镜头传遍网络,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的一片哗然,大家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达自己的失望与愤怒,原本被西贝宣传为 “透明厨房”,如今却被网友们戏称为 “微波炉厨房”,西贝试图自证清白的举动,反倒成了 “自证其罪”,食品安全与 “现做” 宣传之间的矛盾被彻底激化,品牌形象再次遭受重创。
(二)罗永浩乘胜追击:“不反对预制菜,但反对信息欺诈”
面对西贝后厨直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罗永浩乘胜追击,在直播中再次对西贝展开了犀利的批判。他精心收集了西贝菜品的配料表等相关证据,并在直播中一一展示,指出西贝的 “草原羊排”“葱香烤鱼” 等主打菜品,实际上均为预制半成品。这些菜品在进入西贝门店之前,已经在中央厨房经过了深度加工,只需在门店进行简单的加热处理即可上桌。
罗永浩强调,他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在他看来,预制菜在现代生活中有着一定的便利性和市场需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人们追求便捷、节省时间或者没有胃口只想简单对付一下时,预制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所反对的,是西贝这种将预制菜伪装成现做菜,按照现做菜的价格收取费用,却不告知消费者真实情况的信息欺诈行为。他以麦当劳为例,指出麦当劳虽然也大量使用预制菜,但麦当劳会明确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在点餐时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购买的食物,从而做出自主的选择。而西贝在这方面却遮遮掩掩,故意误导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直播过程中,罗永浩言辞恳切地表示:“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有权利知道自己花的钱到底买到了什么。我们去餐厅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在追求一种用餐的体验和品质。西贝这种行为,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严重透支,也是对整个餐饮行业的不负责任。” 他的这番言论,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和响应,大家纷纷在弹幕中留言,为罗永浩的观点点赞,呼吁餐饮行业要加强自律,尊重消费者的权益。
(三)预制菜国标草案过审:行业 “野蛮生长” 时代终结
就在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陷入胶着状态时,一则重磅消息传来,给这场风波带来了新的转机。9 月 13 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悄然通过了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预制菜行业和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该草案首次对预制菜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规范,其中明确规定 “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这一规定从源头上保障了预制菜的食品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同时,草案还将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以及如何使用预制菜,首次纳入了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意味着餐饮企业再也不能对消费者隐瞒预制菜的使用情况,必须在菜单、点餐页面或店内显著位置进行标注,让消费者在点餐时能够一目了然,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这一政策的出台,被外界视为 “罗永浩们的胜利”,此前,由于预制菜行业缺乏明确的定义和统一的标准,导致许多企业在预制菜的概念上玩起了 “文字游戏”,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而如今,随着国标的即将落地,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预制菜行业的 “野蛮生长” 时代即将终结,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透明的发展阶段。消费者终于拥有了 “知情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选择是否购买预制菜,也可以对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促使企业提高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行业震荡:从西贝 “日损 300 万” 看预制菜产业三大痛点
(一)定义分歧:国家标准与民间认知的 “语义冲突”
在这场预制菜风波中,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即预制菜的定义分歧。根据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有着明确的界定,它需满足 “工业化预加工 + 预包装 + 加热食用” 这几个关键要素,并且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仅经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主食类食品等均不纳入预制菜范围。然而,在消费者的普遍认知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往往将所有 “非现切现炒” 的菜品都视为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使得西贝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西贝坚称自己遵循国家标准,没有使用预制菜,其菜品只是经过中央厨房的预处理,在门店进行现场烹制。但消费者在探店直播中看到的冷冻食材、拆袋复热的操作,与他们心中对 “现做菜” 的期待大相径庭。在消费者眼中,这些经过深度预处理、只需简单加热就能上桌的菜品,无疑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导致西贝虽然在法律和行业标准上合规,却在消费者心中失去了信任,出现了 “合规却不得人心” 的现象。
专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建立更加清晰的 “预处理程度” 公示机制。仅仅强调自己符合国标定义是不够的,还需要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菜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可以在菜单上详细标注菜品的预处理方式、加工地点以及加热方式等信息,让消费者在点餐时能够做出更加知情的选择。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企业的合规经营,又能避免陷入 “法律合规但情感失信” 的困境,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二)成本与体验的矛盾:标准化 vs “锅气”,如何兼顾?
西贝事件的爆发,也让连锁餐饮行业长期面临的一个深层困境暴露无遗,那就是成本与体验之间的矛盾。随着连锁餐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保证全国门店口味的统一和出餐效率,中央厨房预处理成为了必经之路。通过中央厨房,食材可以进行统一采购、加工和配送,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以麦当劳为例,其薯条、汉堡胚等食材均由中央厨房统一供应,门店只需进行简单的组装和加热,就能快速出餐,保证了全球门店口味的一致性。
然而,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却与消费者对 “现做现炒” 的心理期待产生了冲突。消费者在餐厅就餐时,往往追求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种用餐的体验,他们希望看到厨师在眼前挥勺翻炒,听到食材在锅中发出的滋滋声,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 “锅气”。数据显示,在客单价超过 50 元的餐厅中,72% 的消费者明确反对 “隐藏预制菜” 的做法,他们认为自己支付了较高的价格,就应该享受到新鲜现做的菜品。
如何在保证成本和效率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 “锅气” 的追求,成为了餐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在门店保留部分现做菜品,或者在预制菜的基础上,增加现场炒制、调味等环节,以增加菜品的 “烟火气”。例如,有的餐厅会将预制好的半成品,在门店进行二次加工,加入新鲜的蔬菜和调料,让消费者感受到现做的氛围。此外,餐饮企业还可以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餐环境等方式,来弥补消费者在菜品体验上的不足,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美食的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用餐感受。
(三)危机应对失当:从 “硬刚” 到 “闪退”,企业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在这场预制菜风波中,西贝和于东来的危机应对方式,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西贝在面对罗永浩的质疑时,选择了强硬回应,不仅否认使用预制菜,还扬言要起诉罗永浩。这种 “硬刚” 的态度,不仅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和抵制。而西贝召开的 “1.8 万人作战大会”,更是被网友解读为 “将消费者视为敌人”,使得西贝的品牌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于东来的 “秒删操作” 同样显示出行业对舆情风向的误判。他原本力挺西贝的发文,旨在表达对同行的支持和对正义的坚守。但在舆论的压力下,他迅速删除了相关内容并私密了抖音账号,这一行为被外界解读为对消费者的妥协和对舆论的恐惧。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不仅让他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也让西贝的处境更加艰难。
资深餐饮分析师指出,在预制菜争议中,企业应第一时间回应 “是否披露信息”,而非纠结 “是否属于预制菜”。因为后者是一个注定无解的定义战,不同的标准和认知只会让争议越来越大。企业应该坦诚面对消费者,及时、准确地披露菜品的制作方式和原料来源,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积极回应消费者的关切,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例如,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信息,解答消费者的疑问,展示企业的诚意和改进措施,从而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四、国标落地前夜:预制菜产业的 “透明化” 破局之路
(一)企业必答题:从 “隐蔽加工” 到 “主动明示”
在预制菜国标草案通过专家审查这一关键节点,预制菜产业处于变革的重要十字路口。其中,“预制菜使用情况纳入强制披露” 的规定,对餐饮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其必须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的重要事项。
老乡鸡等品牌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率先积极响应,开展 “菜单标注” 试点工作。在老乡鸡门店,每道菜品均有清晰的 “身份标识”,在菜品名称后明确注明 “现炒”“央厨预处理”“复热类” 等字样。这种透明化标注方式,使消费者点餐时能清楚了解菜品制作方式和来源。以老乡鸡招牌菜品为例,“老乡炒土鸡” 标注为 “现炒”,消费者可品尝到现场炒制的新鲜美味;“笋子烧肉” 标注为 “复热预制”,消费者点餐时便知晓这是预制加工菜品。老乡鸡主动明示的做法,体现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为其他餐饮企业树立了良好范例。
与之形成对比,西贝在相关风波中的表现欠佳。在与罗永浩的争议持续发酵后,西贝采取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理解的举措。先是紧急下架 “罗永浩同款套餐”,外界多解读为试图淡化与争议的关联,却给人逃避问题之感。同时,西贝暂停后厨参观活动,而后厨参观原本是展示菜品制作过程、增强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方式,如今突然中断,无疑降低了消费者对西贝的信任度。在信息透明时代,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信任建立在公开、透明基础之上,西贝的这些做法,使其错失重塑消费者信任的关键时机。诸多消费者表示,西贝的行为让他们失望,对西贝的好感度大幅下降。餐饮企业唯有主动顺应国标要求,积极进行信息披露,方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信任与支持。
(二)消费者权利觉醒:从 “被动接受” 到 “用脚投票”
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者意识不断提升,消费者在预制菜问题上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不再被动接受餐饮企业提供的信息,而是积极行使知情权和选择权,以实际行动表达态度。
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显示,高达 83% 的消费者强烈支持 “预制菜明示制度”。该数据直观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信息透明度的高度关注和迫切需求。过去,因预制菜行业缺乏明确标准和规范,消费者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预制菜,对菜品制作方式、原料来源等信息一无所知。如今,消费者期望点餐时能清晰知晓所点菜品是否为预制菜及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值得关注的是,62% 的消费者表示 “愿为透明化餐厅支付 10%-15% 溢价”。这表明在消费者心中,餐饮企业信息透明度已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若餐厅能主动、清晰地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让消费者放心信任,消费者愿意为这种透明化服务支付更高价格。此数据也为餐饮企业敲响警钟,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企业 “信息透明度” 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尊重消费者权利、积极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更易获得消费者青睐与支持;试图隐瞒信息、欺骗消费者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正如新华社所言:“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 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不仅是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更是餐饮企业是否尊重其知情权,能否坦诚沟通。
(三)产业升级机遇:从 “价格战” 到 “价值战”
预制菜国标的即将落地,给预制菜产业带来深刻变革,“防腐剂禁令”“冷链升级” 等要求,犹如双刃剑,在提高行业门槛的同时,也为产业升级带来难得机遇。
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严格要求预计将使中小企业成本提高 15%-30%。对于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而言,这是巨大挑战。为满足 “防腐剂禁令”,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采用更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工艺,以保障预制菜品质和安全。“冷链升级” 则要求企业构建更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储存运输,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控制温度,确保预制菜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这一系列要求,将使一些无法承受成本压力的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风险,加速行业洗牌。
然而,危机与机遇并存。头部品牌如国联水产、味知香等,凭借雄厚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早已提前布局,积极探索 “0 添加防腐剂 + 区块链溯源” 等创新模式。国联水产引进先进保鲜技术,实现预制菜在不添加防腐剂情况下仍保持良好品质和口感。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预制菜生产、加工、运输等全过程进行溯源管理,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轻松了解每道预制菜详细信息,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信息全程透明。味知香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预制菜产品。这些头部品牌的积极探索,不仅为自身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也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于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而言,在这场产业升级浪潮中,需重新审视自身经营模式,在 “现做体验” 与 “标准化效率” 间寻求新的平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品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供应商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预制菜品质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关注消费者需求和反馈,通过创新菜品、提升服务等方式,增强消费者用餐体验,让消费者在享受预制菜便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餐饮企业的用心与诚意。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结语:当 “预制菜” 成为行业照妖镜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表面上是关于预制菜的口舌之争,实则是餐饮工业化浪潮与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的激烈碰撞。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创新成果,以便捷、高效的特点,为餐饮行业规模化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追求效率和规模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即对 “吃明白饭” 的渴望。
随着预制菜国标进入公示阶段,这场争论即将落幕,但给整个餐饮行业带来的影响深远。这一事件如同及时雨,促使行业告别 “模糊营销” 的混沌时代。对于企业而言,未来的挑战并非回避预制菜,而是如何在效率与体验、合规与信任之间搭建透明桥梁。只有主动适应国标要求,积极向消费者披露菜品信息,持续提升菜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场争议并非坏事,是一次权利意识的觉醒,推动 “吃明白饭” 的权利从口号变为现实。消费者以声音和行动向餐饮行业传递强烈信号:追求的不仅是美食,更是透明、公正的消费环境。相信在消费者的监督和推动下,餐饮行业将朝着更健康、透明、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这场 “预制菜大战” 的最大价值或许就在于此,让我们看到行业问题,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在此,我们也想了解您的看法:您能接受餐厅使用预制菜吗?关键是关注价格还是透明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关乎每个人餐桌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