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制菜并非 “洪水猛兽”:官方定义明确行业范畴
在预制菜的概念认知上,存在着诸如 “预制菜是否等同于料理包?中央厨房出品能否算作预制菜?” 等疑问。2024 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首次给出明确界定: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不添加防腐剂,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涵盖主食类、净菜类以及中央厨房半成品 。这一定义厘清了关键界限:其一,中央厨房半成品,如西贝预处理的牛羊肉、麦当劳预切蔬菜等,不属于预制菜范畴;其二,主食类(如包子、汉堡)、净菜类(洗切蔬菜)也被排除在外。天津农学院相关专家分析指出,预制菜本质上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其腌制、卤制等传统预处理工艺与现代锁鲜技术在发展脉络上一脉相承,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
二、餐厅选择预制菜的缘由:效率与品质的协同共进
(一)餐饮行业对效率的迫切需求
在当前商场门店限用明火、人工成本上涨 20% 以及翻台率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预制菜成为连锁品牌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以快餐企业为例,采用预制菜能够将出餐时间压缩至 5 分钟,同时食材浪费率降低 30%,在性价比方面优势显著。
(二)标准化带来的品质保障
中央厨房凭借规模化生产,实现了食材溯源、杀菌工艺、冷链运输全流程的有效管控。相关数据表明,头部品牌预制菜的微生物超标率仅为 0.8%,远低于小餐馆现做菜的 5.6%,在卫生安全方面更具保障。
(三)满足多元消费场景的需求
在工作餐场景中,有 62% 的消费者认可预制菜所带来的便捷性;在年夜饭市场,预制菜因能够在半小时内还原星级菜品,成为厨房新手的首选,2024 年春节期间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 120%。
三、争议焦点:并非 “预制” 本身,而是 “信息隐瞒”
(一)消费者知情权缺失引发信任危机
部分连锁餐厅存在用预制红烧肉冒充现做菜品的情况,售价相较成本高出 5 倍;一些外卖作坊使用 “淋巴肉预制包” 进行加工,却宣称 “现炒现卖”。消费者所不满的并非预制菜这一产品形式,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现做菜品的费用却吃到复热的预制菜。
(二)概念混淆导致预制菜 “污名化”
公众常将 “预处理食材” 与 “预制菜” 概念混淆,误以为西贝 “莜面现场手搓”、海底捞 “虾滑现制” 属于预制菜,实际上这些仅需简单加工的半成品,按照国家标准并不属于预制菜类别。
(三)小企业不良行为损害行业信誉
3?15 曝光的 “防腐剂超标预制菜”“脏乱差加工环境” 等问题多出自中小作坊,导致 58% 的消费者形成 “预制菜等同于劣质菜” 的刻板印象,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
四、国标实施前夕:透明化是破局关键
(一)政策体系划定 “安全底线”
即将出台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一是强制明示制度,餐饮门店必须标注 “预制菜”,违反者将面临 10 万元罚款;二是技术升级要求,禁止使用防腐剂,推广 - 50℃超低温锁鲜、HPP 高压灭菌等技术,确保口感还原度达到 85% 以上;三是全链条溯源,广东已试点区块链溯源平台,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询原料产地、加工日期、冷链温湿度记录等信息。
(二)头部企业引领 “透明化变革”
西贝开放全国 370 家门店后厨,公示 13 道核心菜品 “预处理 + 门店现制” 流程;老乡鸡在菜单上采用三色标签区分 “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尽管客单价下降 10%,但复购率提升了 25%,充分证明 “明码标价” 能够赢得消费者信任。
(三)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倾向
萨莉亚因坦诚 “全预制” 且保持低价(人均 50 元),收获了大量忠实用户;盒马 “大师预制菜” 专区(单价 100 - 300 元)销量年增长 80%,表明消费者愿意为 “透明化品质” 支付更高价格。
五、预制菜的发展前景:在 “烟火气” 与 “工业化” 间寻求平衡
行业专家认为,预制菜的最终发展目标并非取代现炒菜品,而是使餐饮市场选择更加多元化:在快餐及便捷消费场景中,重点突出效率与性价比,如麦当劳、老乡鸡通过预制菜实现 “5 分钟出餐 + 稳定口味”;在正餐及体验消费场景中,保留 “可感知的新鲜环节”,如西贝莜面现场手搓、海底捞虾滑现制,采用 “半预制 + 现制” 模式兼顾效率与消费体验;在高端及品质消费场景中,聚焦 “大师配方 + 锁鲜技术”,如和牛寿喜烧、佛跳墙预制菜,以 “标准化高端产品” 满足宴请需求。正如新华社所指出的:“预制菜的核心不在于技术竞争,而在于是否能将‘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当每道菜的 “预制程度” 清晰可查,“新鲜” 与 “效率” 的价值明确呈现时,中国餐饮行业才能突破 “工业化焦虑”,迈向 “透明化共赢” 的发展阶段。
从 “对预制菜过度抵触” 到 “理性看待并选择”,关键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预制菜国标的出台,仅仅是行业走向规范化的开端。未来,只有让消费者 “了解加工流程、明晰价格构成、信任安全承诺”,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放心享用的美食,而非隐藏在行业背后的 “潜规则”。毕竟,餐饮行业的本质是服务,而服务的基础是尊重每一位消费者的知情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