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贾国龙 “双面发言” 引发关注:前半段致歉表态,后半段暗指 “网络黑嘴”
9 月 14 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微信群中的一段发言截图于网络广泛传播,引发舆论热议。起初,其发言前半部分 ——“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从今以后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 被大量转发,不少人认为西贝有意解决与罗永浩之间关于预制菜的争议,释放出缓和信号。
然而,完整截图流出后,后半句 “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 的评价使局势突变。此言论激怒罗永浩,也令网友哗然。从贾国龙前半段发言看,其承认前期应对强硬失当,表示将重视消费者感受,暗示提升菜品加工透明度并向胖东来学习,这使公众对西贝后续改变抱有期待。
但后半段暗讽之语与前面的 “服软” 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被网友解读为 “表面服软、实则攻击”。这不仅让西贝此前 “开放后厨”“下架罗永浩套餐” 等行为显得矛盾,还被调侃为 “道歉只说一半”。这种 “分裂式” 发言非但未平息风波,反而加剧预制菜之争,将西贝置于更尴尬的舆论境地。
二、罗永浩强硬回应:从 “停战” 到 “坚决追究”,邀贾国龙 “直播当面辩论”
9 月 13 日,罗永浩曾宣布 “西贝事件告一段落”,公众以为纷争将结束。但 9 月 14 日贾国龙完整发言截图曝光后,罗永浩态度骤变,从 “停战” 转为 “坚决追究”。
当晚,罗永浩在直播间愤怒指责贾国龙 “存在认知偏差”:“我与 4 位同伴用餐,点了 15 道菜,每一道都有预制菜的特征,食用体验不佳,且价格偏高,因此我发微博表达不满。他若不予回应,此事或许很快平息,结果他却带领 17000 名员工与我所谓的‘网络黑嘴’对抗,还宣称开放全国门店后厨。次日全国媒体前往门店拍摄,却发现诸多问题,如今全国都在关注此事,他自己也感到不安,才承认应对方式有误。我本以为他真心改正,没想到还有后半段截图,实在难以理解!”
此外,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 “此后若有朋友再劝和解,一律断绝往来”,并邀贾国龙 “直播当面对话”,誓将此事彻查到底。其直播间打赏功能此前为避嫌已下架商品,但网友留言量仍暴增 300%。“贾国龙双面人”“西贝道歉诚意” 等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业内人士指出,贾国龙此次 “分裂式发言”,充分暴露西贝在危机公关方面的不足。企业面对公众监督时,既想以表面举措平息舆论,又难以掩饰对监督的抵触,这无疑是冒险之举,使西贝在风波中越陷越深。
三、西贝紧急调整策略:暂停后厨参观并下架套餐,凸显应对混乱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9 月 14 日西贝同步采取两项备受争议的措施,进一步陷入舆论困境。
首先是全国门店暂停后厨参观。自 9 月 14 日中午起,消费者和媒体被禁止进入后厨。西贝官方解释为 “保障后厨正常运营” 以及 “部分顾客投诉拍摄影响就餐”。但此解释难以令人信服,不少人质疑西贝是担心更多预制菜相关证据被曝光。此前 9 月 12 日,西贝曾高调开放后厨,却有媒体拍到冷冻鸡翅(保质期 9 个月)以及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的画面,成为舆论进一步发酵的导火索。如今突然暂停后厨参观,难免让人怀疑其在逃避问题。
其次,西贝 “罗永浩套餐” 悄然下架。该套餐包含 13 道争议菜品,原价 587 元,上线仅 2 天便匆匆下架。被问及原因时,门店称 “顾客可单点部分菜品”,但这一回应被指责是 “用下架回避菜品加工方式争议”。西贝的一系列操作让消费者和公众感到困惑,严重损害其品牌形象。
从市场反应看,西贝全国门店客流量较事件前下降 25%,北京、上海部分门店周末翻台率跌破 1.5,创 2023 年疫情后新低。资本市场也有所反应,9 月 14 日西贝母公司市值缩水 3.2%,预制菜概念股同步出现小幅波动。西贝这一系列混乱应对措施,不仅未解决问题,还对其品牌形象和市场表现造成严重冲击。
四、争议本质剖析:从 “预制菜定义争议” 演变为 “餐饮信任危机”
此次西贝与罗永浩的纷争,已超越个人矛盾范畴,清晰揭示当前餐饮行业存在的三大问题。
其一,国家标准定义与消费者认知存在显著差异。西贝始终强调 “中央厨房半成品按国标不属于预制菜”,从国家标准看,预制菜有明确界定,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确实不在其中。但在消费者认知中,只要不是现切现炒、需加热复热的菜品,就被视为预制菜。这种对 “预加工深度”“是否复热” 理解上的分歧,随着事件发酵不断激化矛盾。消费者感觉被 “欺骗”,西贝则认为被 “误解”,双方观点难以调和。
其二,企业危机公关的 “真诚度” 面临考验。回顾西贝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从贾国龙起初宣称 “三连起诉” 的强硬态度,到后来开放后厨又紧急叫停,再到道歉发言的不当表述,一系列操作被大众批评 “始终在技术层面自证,却忽视消费者对‘知情权’的核心诉求”。在危机公关中,真诚是化解危机的关键,而西贝似乎一直在 “耍小聪明”,导致自身在舆论漩涡中越陷越深。
其三,预制菜行业透明化迫在眉睫。尽管 2024 年六部门已明确预制菜定义(需预包装、无防腐剂、加热食用),但在餐饮端,“中央厨房产品是否需明示” 仍存模糊地带。此次西贝与罗永浩事件如导火索,加速推动 “菜单标注预制菜” 成为整个行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消费者有权知晓所食用菜品的真实情况,行业透明化已刻不容缓。
结语:餐饮行业信任重建之路:从 “策略调整” 到 “理念转变”
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激烈争议,本质是餐饮工业化与消费主权意识的正面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关注的并非单纯的 “是否为预制菜” 判断,而是 “明明白白消费” 的基本选择权。正如新华社所言:“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深刻反映消费者心声。
对西贝而言,目前暂停后厨参观、下架争议套餐等措施仅为权宜之计。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企业从内心接纳消费者监督,转变对待消费者的态度,如此才能重获消费者信任。
从更宏观角度看,此次事件或成为预制菜透明化进程的关键转折点。当菜单上的 “秘密” 减少,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才会增加。餐饮行业信任重建之路漫长且艰巨。而贾国龙的 “半段道歉”,究竟是策略性妥协还是真心悔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