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市场剧变:三连降背后的结构重构
(一)进口量腰斩式下滑,创近五年同期新低
据海关数据表明,2025 年 8 月中国鸡肉进口量仅为 4.03 万吨,环比大幅下降 21.97%,同比降幅达 57.96%,刷新了自 2020 年以来单月最低纪录。1 - 8 月累计进口 56.93 万吨,同比下降 10.92%,延续自 2020 年以来的收缩态势。曾经在进口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冻鸡爪、鸡翅、鸡块等传统品类均遭受全面冲击:冻鸡爪进口 2.15 万吨,环比下降 18.3%;冻鸡翼进口 0.83 万吨,环比暴跌 45.53%;带骨冻鸡块仅进口 0.09 万吨,环比下降 64.63%,近乎 “腰斩”。
(二)品类分化加剧:加工鸡肉逆势增长,副产品需求降温
在传统进口品项集体低迷的形势下,“其他制作或保藏的鸡肉及食用杂碎” 异军突起,8 月进口 0.77 万吨,较 7 月环比激增 153.52%。这一变化与国内食品加工行业的升级紧密相关。随着预制菜、即食卤味的爆发式增长,标准化加工鸡肉(如去骨鸡柳、调味鸡翅)需求激增;而火锅、烧烤场景的爪翅消费受经济环境影响持续降温,导致初级副产品进口量价双杀。
(三)国别格局重塑:俄罗斯逆袭成最大来源国,巴西泰国遭遇滑铁卢进口来源国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俄罗斯以 1.64 万吨进口量、40.7% 的占比首次登顶,环比增长 23.03%。其远东产区到中国北方港口运输时间缩短至 3 天,冻鸡块产品凭借 48 小时锁鲜优势,精准满足了北方市场对时效敏感的需求。曾长期主导进口的巴西遭遇 “断供式” 下滑,8 月进口量仅 0.32 万吨,环比暴跌 83.08%。主要原因是 2024 年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新城疫疫情后,中国持续限制该地区产品进口,叠加巴西饲料成本上升,致使冻鸡爪到岸价突破 15 元 / 公斤,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泰国进口量 0.79 万吨,环比下降 35.81%,其依赖的高端调味鸡翅产品受国内餐饮消费疲软拖累,需求同步下滑。
二、出口市场韧性凸显:逆周期增长背后的全球化布局
(一)出口量稳居历史高位,净出口优势持续扩大
与进口的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反差,2025 年 8 月鸡肉出口量达 9.66 万吨,虽环比微降 2.38%,但同比增幅高达 48.46%。1 - 8 月累计出口 77.03 万吨,已超过 2024 年全年水平。尤为值得关注的是,8 月净出口量达 5.11 万吨,延续了自 2024 年以来的贸易顺差态势,标志着中国正从鸡肉净进口国向 “进出口平衡型” 市场加速转变。这一逆转的背后,是中国禽肉产业在规模化养殖(规模化率超 80%)、标准化加工(ISO22000 认证企业超 500 家)、冷链物流(48 小时达港覆盖率提升至 60%)等环节的全面升级。以山东诸城为例,当地凭借成熟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构建了集种鸡培育、养殖、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冻鸡块自给率超 90%,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大量供应周边市场。在辽宁沈阳,现代化养殖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化温控、自动化投喂设备的普及,提高了养殖效率与鸡肉品质,当地鸡肉产量逐年递增,进一步增强了出口优势 。
(二)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传统市场微调,新兴市场发力
日本(1.62 万吨,环比降 16.61%)、中国香港(1.57 万吨,环比降 8.35%)等传统市场虽有小幅下滑,但仍贡献了近 33% 的出口量。山东、辽宁产区凭借地理优势,其冷鲜鸡产品(48 小时达港)在日本高端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35%,单价较冻品溢价 15%,成功打开日本高端市场,满足当地消费者对新鲜、高品质鸡肉的需求。俄罗斯市场表现持续亮眼,8 月出口 1.04 万吨,环比增长 11.03%,1 - 8 月累计出口 5.31 万吨,同比激增 60%,成为重要增量市场,这得益于 “一带一路” 物流通道的优化(过境时间缩短 40%)及俄罗斯经济复苏带来的消费升级。此外,“其他” 国别出口 4.60 万吨,环比增长 9.36%,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增速 25%)、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新兴市场的拓展,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三)产品结构升级:初级加工主导,深加工潜力待挖
当前出口仍以冻鸡块(40.82%)、鸡胸肉(19.45%)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山东诸城、辽宁沈阳等产区凭借 “公司 + 农户” 模式,冻鸡块自给率超 90%,成本较进口低 10%-15%,在价格敏感型市场优势显著。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熟的生产加工体系,中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大量初级加工鸡肉产品,满足国际市场对价格敏感型产品的需求。但深加工产品(如调理鸡胸、即食鸡杂)出口占比不足 10%,与泰国(深加工占比 40%)存在差距。不过,山东龙大、福建圣农等企业已率先突破,其低温调理鸡肉产品在日本高端市场占有率达 35%,单价较冻品溢价 15%,展现出深加工领域的增长潜力。在全球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对方便、美味、健康的深加工食品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禽肉产业未来可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深加工产品的占比,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供需重构的底层逻辑:产能崛起与全球博弈
(一)国内产能爆发式增长,自给能力显著提升
2024 年全国禽肉产量达 2660 万吨,同比增长 3.8%,背后是白羽肉鸡规模化养殖的飞速发展,规模化养殖率突破 80% 大关,单只生产成本成功压缩至 10 元以下,较 2020 年降低 20%。山东诸城凭借成熟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构建了集种鸡培育、养殖、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冻鸡块自给率超 90%,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大量供应周边市场。在辽宁沈阳,现代化养殖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化温控(环控精度 ±0.5℃)、自动化投喂(误差<1%)等设备的普及,提高了养殖效率与鸡肉品质,当地鸡肉产量逐年递增,进一步削弱进口鸡肉的市场空间。环保政策持续趋严,加速中小散户退出,2025 年上半年能繁种鸡存栏同比下降 5%,产能向圣农发展、益生股份等头部企业集中,行业 CR10 已达 45%,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增强了国内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倒逼产业价值升级
巴西、泰国等传统进口国的供应波动(如巴西疫情、泰国饲料涨价),促使国内企业加速 “去依赖化”,通过 “国内养殖 + 海外布局” 双轮驱动保障供应链稳定。出口端,日本、欧盟等市场对药残检测标准的提升(如氯霉素限量从 0.3ppb 降至 0.1ppb),倒逼企业建立全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山东、江苏等地出口企业投入 2 亿元升级检测设备,推动中国鸡肉从 “低价竞争” 转向 “品质溢价”。
四、未来展望:在分化中寻找新平衡
(一)短期:进口或延续低位,出口面临季节性调整
展望未来数月,鸡肉进出口市场仍将在波动中调整。随着国内生猪产能去化(能繁母猪存栏 4038 万头),猪肉价格企稳回升,鸡肉替代需求可能阶段性增强,预计 9 - 10 月进口量或小幅反弹至 5 - 6 万吨,但全年进口规模难超 60 万吨,创 2015 年以来新低。出口方面,受欧美圣诞季备货带动,冻鸡块、鸡胸肉需求或提升 10% - 15%,但需警惕东南亚市场因禽流感疫情可能采取的贸易限制。一旦东南亚地区禽流感疫情大规模爆发,其对鸡肉进口的限制措施将不可避免。这将直接冲击中国鸡肉在该地区的出口份额,打乱原本的出口节奏。中国鸡肉出口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市场策略,加大对其他市场的开拓力度,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长期:从 “资源输入” 到 “价值输出”,深加工成破局关键
从长远视角审视,中国鸡肉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2025 年中国鸡肉产量预计达 1620 万吨,叠加进口 30 万吨、出口 100 万吨,国内可供应量约 1650 万吨,供需基本平衡。未来竞争核心在于附加值提升。当冻鸡爪、鸡翅等传统进口品需求见顶,调理鸡肉、功能性鸡肉(如富硒鸡、低敏鸡)等深加工产品将成为新增长点。数据显示,全球深加工鸡肉市场年增速达 8%,而中国企业市占率不足 5%,随着预制菜渗透率提升(2025 年达 25%),这一领域有望诞生千亿级市场空间。在国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预制菜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对于鸡肉产业来说,将鸡肉加工成预制菜,不仅可以延长鸡肉的保质期,还可以提高鸡肉的附加值。例如,将鸡肉加工成宫保鸡丁、黄焖鸡米饭等预制菜,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还可以提高鸡肉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在周期波动中筑牢产业根基
2025 年 8 月的鸡肉进出口数据,既是国内产能崛起的 “里程碑”,也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 “风向标”。当进口三连降与出口创新高同时出现,意味着中国禽肉产业正从 “被动适应市场” 转向 “主动定义规则”。对于企业而言,需抓住深加工与新兴市场机遇;对于行业而言,需构建 “产能调控 + 质量标准 + 全球布局” 的立体竞争力。在粮食安全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背景下,这场进出口格局的剧变,或许正是中国从 “鸡肉大国” 迈向 “鸡肉强国” 的关键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