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市场剧变:三连降背后的结构重构
(一)进口量腰斩式下滑,创近五年同期新低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2025 年 8 月中国鸡肉进口数据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当月,中国鸡肉进口量仅为 4.03 万吨,环比锐减 21.97%,降幅较为突出。同比降幅更是高达 57.96%,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口量近乎腰斩,刷新了自 2020 年以来单月最低纪录,处于近五年同期的最低水平。
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1 - 8 月累计进口 56.93 万吨,同比下降 10.92%。自 2020 年起,进口量收缩趋势逐渐显著。曾经在进口中占据较大份额的冻鸡爪、鸡翅、鸡块等传统主力品类,在 2025 年 8 月均受到全面冲击。冻鸡爪进口 2.15 万吨,环比下降 18.3%;冻鸡翼进口 0.83 万吨,环比暴跌 45.53%;带骨冻鸡块仅进口 0.09 万吨,环比下降 64.63% 。这些数据表明,国内对低价禽副产品的需求正明显降温,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二)品类分化加剧:加工鸡肉逆势增长,传统副产遭遇 “腰斩”
在进口品类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仅有 “其他制作或保藏的鸡肉及食用杂碎” 实现逆势增长。8 月进口 0.77 万吨,较 7 月的 0.30 万吨环比激增 153.52%,成为唯一在进口量整体下降趋势中实现增长的品类,这一变化与国内食品加工行业的升级密切相关。随着预制菜、即食卤味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标准化加工鸡肉(如去骨鸡柳、调味鸡翅)需求激增。
而其余品项均出现大幅下跌。带骨的冻鸡块降幅最为明显,8 月进口 0.09 万吨,环比下降 64.63%;其他冻鸡杂碎进口 0.16 万吨,环比降 59.20%;冻鸡翼(不包括翼尖)进口 0.83 万吨,环比降 45.53%;即便进口量最大的冻鸡爪,8 月也仅进口 2.15 万吨,环比下降 18.30%。多品类的大幅下跌成为拉低进口总量的关键因素。
(三)国别格局重塑:俄罗斯逆袭成最大来源国,巴西泰国遭遇滑铁卢
2025 年 8 月,进口来源国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俄罗斯凭借自身优势,成功逆袭成为中国鸡肉最大进口来源国。8 月进口 1.64 万吨,环比增长 23.03%,占比 40.7%,首次在进口来源国中占据首位。其远东产区到中国北方港口运输时间缩短至 3 天,在运输时效上具备明显优势。冻鸡块产品凭借 48 小时锁鲜技术,精准契合了北方市场对时效敏感的需求。
曾经长期主导中国鸡肉进口的巴西,在 2025 年 8 月遭遇 “断供式” 下滑。8 月进口量仅 0.32 万吨,较 7 月的 1.90 万吨环比骤降 83.08%,对整体进口量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 2024 年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新城疫疫情后,中国持续限制该地区产品进口,叠加巴西饲料成本上升,致使冻鸡爪到岸价突破 15 元 / 公斤,丧失了原有的性价比优势。
泰国进口量为 0.79 万吨,环比降 35.81%,其依赖的高端调味鸡翅产品受国内餐饮消费疲软影响,需求同步下滑。美国 8 月进口 0.83 万吨,环比激增 149.59%,成为进口增量的重要补充,其标准化鸡胸肉受到国内高端加工企业的青睐。“其他” 国别进口 0.46 万吨,环比增 21.06%。国别间市场份额的变化重塑了 8 月鸡肉进口的供应格局。
二、出口市场韧性凸显:逆周期增长背后的全球化布局
(一)出口量稳居历史高位,净出口优势持续扩大
在全球鸡肉贸易领域,2025 年 8 月中国鸡肉出口数据体现出中国鸡肉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强劲发展态势。当月出口总量 9.66 万吨,尽管环比微降 2.38%,但同比增幅高达 48.46% ,彰显出中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力。1 - 8 月累计出口 77.03 万吨,已超越 2024 年全年水平,持续处于历史高位。
8 月净出口量 5.11 万吨,延续自 2024 年以来的贸易顺差,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从鸡肉净进口国向 “进出口平衡型” 市场加速转变。背后是中国鸡肉产业多年发展成果,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化率超 80%,大型养殖企业如圣农发展、益生股份等通过现代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生产。标准化加工也取得显著进展,ISO22000 认证企业超 500 家,保障了鸡肉产品的质量安全,为出口奠定坚实基础。
(二)品类结构优化:冻鸡块领涨,深加工品潜力初显
中国鸡肉出口品类呈现出 “核心稳、特色增” 的态势。带骨冻鸡块成为增长亮点,8 月出口 0.80 万吨,环比增 47.68%。主要原因是俄罗斯、中亚市场对低价大宗品需求旺盛,带骨冻鸡块契合这些地区消费者需求。其他冻鸡块同样表现优异,出口 4.55 万吨,占出口总量 47%,凭借单吨成本较泰国低 10% 的优势,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深加工品也展现出较大发展潜力。“其他制作或保藏的鸡胸肉” 出口 1.57 万吨,山东、辽宁产区的盐渍鸡胸肉在日本便利店渠道渗透率提升至 25%,单价较初级冻品溢价 15%。这得益于产区企业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产品创新,深入了解日本消费者需求,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并通过便利店渠道成功推广。
(三)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传统市场微调,新兴市场爆发
中国鸡肉出口目的地呈现多元化格局。日本与中国香港作为传统主要出口目的地,在 8 月虽有下滑但仍占据重要地位,分别出口 1.62 万吨、1.57 万吨,环比降 16.61%、8.35% ,占出口总量 33%。这得益于 48 小时冷链直达优势,确保了鸡肉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新兴市场发展迅速,成为重要增长点。俄罗斯出口 1.04 万吨,环比增 11.03%,1 - 8 月累计出口 5.31 万吨,同比激增 60%,成为重要的增量市场,主要受益于 “一带一路” 物流通道优化,运费降低 20% ,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东南亚、中东市场因人口红利和饮食结构相似性,出口量环比增 9.36%。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对鸡肉消费需求大,且饮食结构与中国有一定相似性,利于中国鸡肉产品进入市场。
三、供需重构的底层逻辑:产能崛起与全球博弈
(一)国内产能爆发式增长,自给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国内鸡肉市场产能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 年,全国禽肉产量达到 2660 万吨,同比增长 3.8%,展现出国内鸡肉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白羽肉鸡作为鸡肉产业的主要品类,规模化养殖率突破 80%,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例如山东诸城的大型养殖企业,运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生产,其冻鸡块自给率超 90%,有力保障了当地市场供应。
在成本控制方面,行业取得显著成果。单只生产成本降至 10 元以下,较 2020 年下降 20%,提升了国内鸡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河南养殖产区为例,通过优化养殖流程、降低饲料成本等措施,有效控制成本,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生猪价格回落影响鸡肉市场,消费者对猪肉购买意愿增强,鸡肉对猪肉的替代需求减弱,进一步稳定了国内鸡肉市场供需格局。
(二)全球供应链动荡催生 “去单一化” 布局
在全球贸易环境中,供应链的不稳定促使中国鸡肉产业采取 “去单一化” 布局策略。巴西作为曾经重要的鸡肉出口国,近年来受疫情和贸易政策影响较大。2024 年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新城疫疫情爆发后,中国持续限制该地区产品进口,导致 2025 年 8 月巴西鸡肉进口量仅 0.32 万吨,较 7 月的 1.90 万吨环比骤降 83.08%,近乎 “断供”,使中国企业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国的风险。
为应对风险,国内企业积极开拓新兴供应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新的进口来源选择。俄罗斯凭借地理优势,远东产区到中国北方港口运输时间缩短至 3 天,且冻鸡块产品的 48 小时锁鲜技术满足北方市场对时效的需求,在中国市场迅速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开拓新兴供应地,中国鸡肉进口来源国从 “巴西独大” 转变为 “多国制衡” 格局,有效降低供应风险。
在出口方面,中国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积极开拓沿线市场。2025 年,非传统市场出口占比提升至 45%,表明中国鸡肉出口市场多元化布局成效显著。通过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中国鸡肉产品进入新兴市场,降低了对日韩等传统市场的依赖,稳固了中国鸡肉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三)政策红利与技术升级双轮驱动出口
中国鸡肉出口增长得益于政策红利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推动。海关总署推出的 “农产品出口便利化” 政策,为企业带来诸多便利。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简化办理流程,通关一体化措施使出口通关时间缩短 30%。山东、广东等地企业在出口退税周期压缩至 15 天的政策支持下,资金周转更加灵活,企业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在技术升级方面,零下 35℃速冻锁鲜技术的应用成为中国鸡肉产品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关键。该技术能保留鸡肉 90% 的营养,提升产品品质。凭借这一技术,中国冷鲜鸡产品成功进入日本高端市场,售价较冻品溢价 50%,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中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形象,为出口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四、后市展望:从 “量增” 到 “质增” 的转型关键期
(一)进口端:短期难反弹,长期向 “精准进口” 转型
展望未来,2025 年全年中国鸡肉进口量降至 50 万吨以下已成定局,这是国内鸡肉产业自给能力提升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进口量难以出现明显反弹。
随着国内餐饮消费逐步复苏,冻鸡爪、鸡翅等副产进口有望迎来一定程度的回暖,这些产品在餐饮市场应用广泛。但带骨鸡块、整鸡进口量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国内规模化养殖发展使这些产品自给率不断提高,市场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度降低。
长期来看,进口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高附加值加工品将成为进口重点。随着国内食品加工行业升级,对标准化、高品质加工鸡肉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俄罗斯、美国在进口份额中的占比有望稳定在 30% - 40%,俄罗斯凭借地理优势和产品品质,美国凭借先进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将在未来进口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二)出口端:从 “成本优势” 到 “价值输出”
在出口方面,日本、中国香港市场仍将是中国鸡肉出口的重要支撑,它们对中国鸡肉需求量大且贸易关系稳定。但随着当地 “减盐减糖” 等健康标准升级,中国鸡肉出口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配方,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从中长期看,中国鸡肉出口需突破初级加工瓶颈,向深加工领域拓展。当前中国鸡肉深加工出口占比不足 10%,与泰国的 40% 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开发即食鸡胸肉、宠物鸡肉零食等深加工产品将成为未来出口新增长点,这些产品附加值高,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提升中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借助 RCEP 政策机遇,中国鸡肉出口企业应深耕东南亚市场。2026 年,对东盟出口有望突破 30 万吨,占出口总量的 30%。RCEP 政策降低关税壁垒、简化贸易流程,为中国鸡肉出口创造良好条件,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市场份额。
(三)行业启示:数据驱动下的全球化竞争力构建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进口商、出口商和养殖户需依据市场数据调整经营策略,以构建全球化竞争力。
对于进口商,建立多国别供应链预案十分关键。建议将巴西、俄罗斯、美国的采购比例控制在 3:3:2,以降低单一供应国带来的风险,确保供应链稳定。
出口商应加大国际认证投入,获得相关认证的企业出口单价可提升 12%,认证是产品质量的保障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布局东南亚冷链仓也是重要举措,可降低 30% 的物流损耗,提高产品新鲜度和竞争力。
养殖户应积极推广白羽肉鸡品种改良,如罗斯 308 等优良品种,将料肉比提升至 1.6:1 以下,降低养殖成本,提高鸡肉品质和产量,增强国际成本竞争力。通过品种改良,养殖户可为出口商提供更优质、性价比更高的原材料,提升整个鸡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在重构中寻找全球鸡肉贸易新平衡
2025 年 8 月的鸡肉进出口数据清晰反映出全球鸡肉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也为中国鸡肉产业未来发展提供指引。这背后是国内供需格局的重塑、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鸡肉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角色的转变。
进口端的 “三连降” 体现了国内鸡肉产业自给能力提升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随着国内产能恢复和自给能力增强,中国鸡肉市场对进口依赖度降低,这是产业发展成果。但在全球市场中,中国鸡肉产业仍面临挑战,如何在保障国内供给基础上优化进口结构、提升进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是未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出口端的稳韧性增长彰显了中国鸡肉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品质提升和市场布局优化,中国鸡肉产品在传统市场保持份额,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多元化,为产业带来新增长动力并提升国际影响力。但要实现从 “成本优势” 到 “价值输出” 的转变,还需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国鸡肉产业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未来产业发展核心在于能否在保障国内供给的同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市场多元化为导向进入高端市场,这既是挑战也是重塑全球鸡肉贸易格局的战略机遇。只有积极适应变化、不断提升竞争力,中国鸡肉产业才能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