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情回顾:窄幅震荡中显韧性,多空分歧加剧
 
	  (一)期价走势:日内冲高回落,短期底部信号初现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7 日收盘,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601 收报 12310 元 / 吨,较上一交易日上涨 1.53%。当日盘中,最高触及 12445 元 / 吨,最低下探至 12250 元 / 吨,成交量为 7.27 万手,持仓量达 11.04 万手,呈现出 “增仓上行后承压” 的典型震荡格局。早盘时段,受现货市场惜售情绪影响,该合约跳空高开。然而,午后随着屠宰场压价信号的释放,涨幅逐渐收窄,这充分反映出市场对于短期反弹持续性存在明显分歧。当日早盘,生猪期货 2601 合约以 12385 元 / 吨的价格高开,彰显出市场多头的积极态势。这主要归因于前一晚现货市场养殖户惜售情绪浓厚,致使生猪供应减少,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进而促使期货市场多头纷纷入场。但随着交易的推进,午后屠宰企业压价收购的消息传来,市场开始对需求端的实际承接能力产生担忧,多头获利了结意愿增强,期价涨幅随之收窄。这种日内的剧烈波动,深刻体现出多空双方对当前生猪市场形势判断的巨大差异。从短期技术指标分析,KDJ 指标在超卖区域出现金叉,MACD 绿柱亦有缩短迹象,这些均暗示着生猪期货价格或已阶段性触底,市场正处于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
 (二)期现联动:基差收窄至 - 2.1%,现货支撑力度增强
 
	  全国生猪现货均价为 11.91 元 / 公斤(折合 11910 元 / 吨),期货较现货升水 400 元 / 吨,基差持续收窄。北方主产区辽宁、河南现货价处于 12.04 - 12.13 元 / 公斤区间,因二育户集中补栏出现区域性短缺;南方广东、四川稳中有涨,均价在 11.53 - 12.15 元 / 公斤范围,华南地区受 “广式腊味” 提前备货拉动,现货涨幅领先期货。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全国屠宰开工率周环比提升 1.8 个百分点,达到 38.69%,白条肉鲜销率回升至 65%,显示终端需求边际改善。基差的收窄,表明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期货价格逐步向现货价格靠拢。在北方主产区,二次育肥户的大量补栏行为,使得市场上可供应的生猪数量减少,进而引发区域性短缺,推动当地现货价格上涨。而南方的广东、四川等地,随着气温下降以及 “广式腊味” 提前备货需求的拉动,猪肉消费市场逐渐活跃,现货价格亦呈现稳中有涨的态势。屠宰开工率和白条肉鲜销率的回升,从终端需求角度证实了市场正在逐步回暖。当终端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增加,屠宰企业订单增多,开工率自然会上升;白条肉鲜销率的提高,则表明市场上新鲜猪肉的销售情况良好,进一步说明需求端对生猪价格的支撑作用正在增强。
 二、基本面透视:供应压力与需求回暖的角力
 (一)供应端:高存栏压制下的结构矛盾
 产能去化缓慢,存栏量仍处高位
 从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来看,截至 9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 ,尽管已连续 4 个月下降,但下降幅度仅为 0.2%。如此缓慢的去化速度,意味着短期内生猪的供应基数依然庞大。不仅如此,当前生猪存栏的均重达到了 124.75 公斤,其中 130 公斤以上的大猪占比更是高达 35%。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养殖户普遍存在压栏待涨心理,他们期望通过延长养殖周期,在未来猪价上涨时获取更高利润。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达到 52992 万头,同比增长 2.3%。如此庞大的出栏数量,进一步证明当前供给端的过剩压力并未得到明显缓解。以河南某大型养猪场为例,该养殖场原本计划在 9 月出栏生猪 5000 头,但由于看好后期猪价走势,实际出栏量仅为 3000 头,其余 2000 头继续压栏。这种个体行为的累加,使得市场上生猪供应持续处于高位,对猪价形成较强压制。 高存栏量下,市场生猪供应充足,若需求端没有大幅提升,猪价很难出现明显上涨,养殖户的压栏待涨策略可能会面临市场供需进一步失衡的风险。
 二育入场与屠宰博弈升温
 近期,河南、东北等地的生猪市场上,二次育肥现象愈发显著。据市场调研,30 - 50 公斤的标猪被二育户截留的比例达到了 20%,这直接导致屠宰场收购难度加大,收购价格在一周内上涨了 0.6 元 / 公斤,达到 12.13 元 / 公斤。然而,在二育户积极补栏的同时,集团猪场的出栏量仅增长了 1%,散户惜售情绪浓厚,与规模场稳量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 “供应错配” 现象在短期内极大地推高了现货价格的弹性。
 在东北的一个生猪交易市场,原本每天能轻松收购 1000 头生猪的屠宰场,近一周来每天只能收购到 600 头左右,原因是大量标猪被二育户抢购。二育户认为,随着四季度消费旺季的到来,猪价有望大幅上涨,所以大量囤积标猪。而屠宰场为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但这种价格上涨能否持续,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一旦二育户在后期集中出栏,市场上生猪供应将瞬间增加,猪价可能会再次面临下行压力。 二育入场与屠宰场之间的博弈,使得市场短期内的价格波动加剧,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也给养殖户和屠宰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
 (二)需求端:季节性回暖与替代效应并存
 消费旺季启动,终端需求边际改善
 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全国猪肉市场迎来季节性消费旺季。据市场监测,猪肉的日均消费量增长了 5%,其中北京的涮锅店、广东的腊味加工厂等采购量呈现显著增长,一周内采购量分别增长了 12% - 15%。在零售市场,五花肉、后腿肉等分割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了 0.8 元 / 公斤。
 为吸引消费者,各大商超纷纷开展促销活动,这直接带动家庭采购量增长了 8%。不过,由于当前生猪价格相对较低,仅为 17.96 元 / 公斤,这使得部分餐饮企业选择采购整猪进行加工,从而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属于团膳订单的需求,导致餐饮端团膳订单仅微增 3%。以北京一家连锁涮锅店为例,随着天气转凉,店内的客流量明显增加,猪肉的日采购量从之前的 200 公斤增加到了 250 公斤。但同时,由于周边一些小型餐馆为降低成本,选择自己采购生猪进行分割加工,使得该涮锅店原本可能接到的团膳订单有所减少。 尽管需求端整体呈现季节性回暖趋势,但由于市场价格结构的变化,不同消费场景下的需求增长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生猪价格的上涨幅度和市场预期。
 政策托底效应显现
 为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国家启动第二轮中央储备肉收储计划,计划收购 3 万吨冻猪肉。这一举措向市场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表明政府在积极干预市场,以保障养殖户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同时,农业农村部表态 “四季度猪价止跌回升”,这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政策托底的预期,使得期货市场的情绪面得到有力支撑。
 当市场得知中央储备肉收储的消息后,养殖户的惜售情绪更加浓厚,他们坚信在政策的支持下,猪价将迎来上涨。这种市场信心的提升,也反映在期货市场上,多头资金纷纷入场,推动生猪期货价格上涨。政策托底不仅在短期内稳定了市场价格,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为猪价的后期走势奠定了积极基础。
 (三)成本端:饲料降价缓解亏损,养殖端挺价意愿强
 
	  近期,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较三季度高点回落了 7%,这使得自繁自养的头均亏损缩窄至 183 元,较上周减少了 83 元,成本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对于养殖 400 公斤以上大牛的养殖户来说,养殖成本仍然较高,达到 16 元 / 公斤。在山东、河北等地,养殖户为降低成本、等待更好的销售价格,将压栏周期延长至 75 天。同时,30 公斤以下仔猪价格也止跌回稳,达到 165 元 / 头。这一系列现象显示出中小散户对远期行情存在分歧,部分养殖户选择 “被动挺价”,即通过延长养殖周期、减少出栏量等方式,来应对当前的市场困境,期待后期猪价上涨。 以山东的一位养殖户为例,他原本计划在 10 月初出栏一批生猪,但由于饲料价格下降,养殖成本有所降低,同时又看好后期猪价走势,于是决定将压栏周期延长一个月。他表示,虽然目前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只要猪价能够在后期上涨,就有盈利的可能。不过,这种 “被动挺价” 策略也存在风险,如果后期猪价未能如预期上涨,养殖户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亏损。
 三、多空因素角力:短期情绪与长期矛盾的碰撞
 
	  (一)利多因素:超跌反弹与结构短缺支撑技术面超跌修复
 从 9 月开始,生猪期货 2601 合约开启下行走势,最大跌幅达到 15%,甚至一度跌破 12000 元 / 吨的养殖成本线。对于众多投资者而言,这一价格已极具吸引力,抄底资金开始纷纷入场。上周五,该合约持仓量增仓 1.2 万手,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市场多头力量正在聚集。南华期货指出,当前市场已显现出阶段性底部迹象。从技术指标来看,KDJ 指标在超卖区域形成金叉,MACD 绿柱缩短,这些均暗示着市场的下跌动能正在减弱,价格有反弹修复的需求。
 以 2024 年生猪期货市场的一次超跌反弹为例,当时合约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下跌,技术指标也进入超卖区域,随后市场迎来一波强势反弹,价格在一个月内上涨了 10%。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前 2601 合约的超跌情况与那次颇为相似,市场普遍预期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弹行情。
 标肥价差扩大刺激二育
 近期,标猪(110 公斤)与肥猪(130 公斤)之间的价差进一步扩大,达到 0.8 元 / 公斤。这一价差的变化,直接刺激了二次育肥市场。在东北等地,二育户的补栏积极性大幅提升。据市场调研,东北地区预计将截留约 15% 的适重猪源,用于二次育肥。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市场上可供应的生猪数量减少,屠宰场为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得不展开 “抢猪” 竞争,进而推动生猪价格上涨。
 在东北的一个生猪交易市场,二育户张某表示:“现在标肥价差这么大,只要把标猪买回来再养一段时间,就能赚不少钱。所以大家都在抢着补栏。” 这种市场行为的背后,是养殖户对后期猪价上涨的强烈预期。他们认为,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肥猪的需求会大幅增加,价格也会随之上涨,通过二次育肥就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二)利空因素:产能过剩与需求天花板压制
 远期供应压力仍存
 尽管当前市场上生猪价格有所反弹,但从远期供应来看,压力依然巨大。卓创资讯的测算数据显示,11 月新开产仔猪量预计将增长 5%。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后备母猪价格出现下降,1642 元 / 头的价格环比下降了 22 元。这一价格变化反映出规模场扩繁意愿低迷,他们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并不乐观,所以减少了后备母猪的存栏量。
 这种产能去化缓慢的情况,可能会导致产能去化周期延长至 2026 年一季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仍将处于过剩状态,这对猪价的上涨形成强大阻力。以 2023 年生猪市场为例,当时产能去化缓慢,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持续过剩,猪价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都处于低位震荡状态。
 进口冻肉冲击加剧
 在国内生猪市场面临供应压力的同时,进口冻肉的冲击也在加剧。9 月我国猪肉进口量达到 8 万吨,虽然环比持平,但进口冻肉的价格却对国内市场造成不小影响。巴西、美国的冻肉到岸价低至 10 元 / 公斤,这一价格远远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使得国内冻品价格的上行空间受到极大压制。
 目前,屠宰场的冻品库存周转天数仍达 45 天,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库存压力较大,屠宰场的补库动力不足,他们更倾向于消耗现有库存,而不是采购新的冻肉。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的供应压力,使得猪价上涨面临更大困难。 以 2025 年上半年为例,由于进口冻肉的大量涌入,国内冻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部分屠宰企业为降低库存,不得不低价抛售冻肉,这对国内生猪市场价格产生连锁反应,导致猪价也出现下跌。
 四、机构观点与持仓结构:分歧中现博弈主线
 (一)主流机构策略分化
 在当前复杂的生猪市场环境下,主流机构的观点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南华期货对市场走势有着较为独特的判断,其认为,从短期来看,“供给收缩 + 需求回暖” 这两大因素将共同驱动生猪价格出现反弹。供给收缩方面,二育户的积极补栏以及养殖户的惜售情绪,使得市场上短期内可供应的生猪数量减少;需求回暖则体现在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终端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逐渐增加。不过,南华期货也指出,从中期角度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仍是关键因素,需重点关注其是否能跌破 4000 万头。基于这样的分析,南华期货建议投资者逢回调布局多单,同时设置 12000 元 / 吨的止损位,以控制投资风险。
 光大期货则有着不同的担忧,其特别提示了 “二育持续性风险”。在其看来,如果 11 月生猪出栏均重回落至 120 公斤以下,可能会引发养殖户的集中抛售行为。因为当出栏均重下降,意味着生猪的出肉量减少,养殖户为保证收益,可能会选择集中出栏。基于这种风险判断,光大期货认为短期市场将以区间震荡为主,建议投资者采取高抛低吸的操作策略。在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卖出,在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买入,通过这种方式在震荡市场中获取收益。
 (二)持仓结构显示多空胶着
 从持仓结构来看,当前市场多空双方胶着的态势十分明显。前二十名席位的净多持仓量为 5800 手,与上周相比增加了 15%,这表明多头力量在逐渐增强。然而,产业客户套保空单占比仍高达 60%,这一数据反映出产业内的现货商对远期价格的信心不足。他们通过卖出期货合约进行套保,以锁定未来的销售价格,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中小投资者的投机多单也开始集中入场,这使得盘面波动率大幅上升,达到了 18%。这一变化提示投资者,在短期情绪驱动下,市场波动风险正在加剧。大量投机多单的涌入,使得市场价格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价格波动幅度增大。如果投资者不能准确把握市场情绪和价格走势,很容易在这种高波动的市场中遭受损失。
 五、后市展望与操作建议:短期看情绪,中期看产能
 
	  (一)短期(11 月上旬):情绪驱动下的区间震荡
 
	  在 11 月上旬,生猪市场将主要受到情绪因素的驱动,呈现区间震荡的态势。若二育补栏量超预期,达到日增 20 万头,并且 “双 11” 备货对市场的提振作用明显,那么生猪期货期价有可能上探 12500 元 / 吨。二育补栏量的大幅增加,会导致市场上短期内可供应的生猪数量减少,而 “双 11” 备货又会增加对猪肉的需求,供需关系的这种变化将推动期价上涨。但需警惕集团猪场集中出栏带来的压制。集团猪场通常拥有较大的养殖规模,一旦它们集中出栏,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会瞬间大幅增加,打破原本的供需平衡,从而对期价形成压制。相反,若屠宰开工率回落至 35% 以下,这意味着市场对生猪的需求减少,或者进口政策放宽,大量进口冻肉涌入国内市场,都可能使价格回落至 12000 元 / 吨,寻求成本支撑。屠宰开工率的下降,反映出屠宰企业对生猪的采购需求减少,这可能是由于终端市场需求不佳导致的。而进口政策放宽,进口冻肉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应压力,使得国内生猪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每日屠宰场收购价的变动,因为收购价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的实时动态,为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中期(11 月中下旬 - 12 月):产能去化程度决定反弹高度
 
	  从中期视角分析,11 月中下旬至 12 月期间,生猪产能去化程度将成为决定生猪期货价格反弹幅度的核心要素。在利多情形下,若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4000 万头以下,这意味着生猪产能正有效去化,未来市场生猪供应量将相应减少。同时,南方腌腊需求集中释放,拉动消费增长 10%,将显著增加对生猪的需求。在供应减少与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下,期货价格有望突破 13000 元 / 吨。随着生猪市场行情的改善,养殖 ETF(516760)亦可能迎来估值修复,投资者可予以关注。然而,市场亦存在利空情形。若二次育肥集中出栏数量超过 300 万头,将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骤然大幅增加,引发价格踩踏现象。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供远大于求,价格必然快速下跌。加之生猪低价持续分流需求,消费者可能因猪肉价格过低而减少购买量,或转向其他肉类消费,这将进一步抑制价格。在此情形下,期货价格或下探至 11500 元 / 吨,创下年内新低。
 (三)操作策略
 对于投机者而言,鉴于当前市场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建议以轻仓参与区间交易。在 12000 - 12500 元 / 吨的价格区间内执行高抛低吸策略,即当价格上涨至 12500 元 / 吨附近时卖出,当价格下跌至 12000 元 / 吨附近时买入。同时,设置 300 元 / 吨的止损位,一旦价格波动超出预期,触发止损位,应及时平仓,以有效控制风险。对于中线操作,建议待能繁母猪数据公布后,依据数据情况研判市场走势,进而选择适宜的投资方向。
 对于套保者,养殖端可在 12300 元 / 吨以上的价格分批开展套保操作。通过卖出生猪期货合约,锁定远期销售利润,规避未来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贸易商则应建立 15 天的安全库存,以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与供应不确定性。在采购现货时,应避免追高,以防增加成本。
 需特别提示的是,投资者在进行生猪期货投资时,应密切关注农业农村部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该数据是判断未来生猪供应量的重要依据;关注国家冻肉收储进度,收储政策将直接影响市场供需与价格;同时,需警惕突发疫病,如猪流感等,疫病的爆发可能导致生猪大量死亡,影响市场供应。在仓位控制方面,建议将仓位控制在 30% 以内,以降低投资风险,确保在市场波动中维持稳健的投资状态。
 结语
 10 月末的生猪期货 2601 合约,正处于 “短期情绪反弹” 与 “长期产能过剩” 的关键节点。二次育肥入场带来的结构短缺与政策托底形成短期利多因素,但高存栏、低利润的行业现状仍对远期预期构成压制。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区分短期博弈与中期周期:短期可捕捉情绪驱动的反弹机会,中期则需耐心等待产能去化彻底与消费旺季的真正共振 —— 毕竟,猪周期的反转,绝非单一因素的作用结果,而是供需结构重塑的过程。(数据支持:博亚和讯、南华期货、光大期货、国家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