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现状:量增价跌背景下的成交低迷态势
(一)现货市场:成交趋弱与库存高企的双重困境
10 月底,进口牛肉现货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疲态。终端采购环节,“按需采购” 策略成为主流,采购商采购决策极为审慎,导致下游市场走货速度急剧放缓,与 9 月相比,放缓幅度达 20%,市场活跃度显著降低。部分地区冻品仓库周转率降至 45 天,为 2022 年以来最低水平,库存积压问题凸显。
价格数据方面,9 月进口牛肉(不含杂碎)到岸均价为 38.2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3.7%,反映出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愈发显著。国内批发市场牛肉均价为 61.2 元 / 公斤,进口与国产牛肉价差扩大至 23 元 / 公斤,创年内新高。这一价差使得进口牛肉在价格上具备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给国产牛肉带来更大压力。
(二)期货市场:预期分歧导致的交投清淡局面
期货市场同样受到市场寒冬影响,与现货市场同步遇冷。主力合约成交量较 8 月减少 35%,持仓量下降 28%,市场参与热情明显降温。巴西 303 厂牛腩期货报价 5800 美元 / 吨,虽与上月持平,但议价空间扩大至 200 - 400 美元 / 吨,表明贸易商对后市价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态度极为谨慎。据一位大型进口商透露,当前期货订单量仅为正常月份的 60%,多数企业选择观望 11 月上海进博会政策信号,市场观望氛围浓厚。
二、数据解析:进口激增与库存攀升的内在逻辑
(一)进口量:逆势增长下的结构分化特征
2025 年 1 - 9 月,中国累计进口牛肉 210 万吨,同比增长 3.4%。其中,9 月单月进口 22 万吨,同比下降 11%,前三季度整体仍保持增长态势。从进口来源结构看,南美三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占总进口量的 78%,是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巴西超低温冻肉进口量增长显著,达到 15%,其到岸价为 35 元 / 公斤,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切入中国中低端牛肉市场,在某大型批发市场,巴西超低温冻肉摊位前采购商众多,交易活跃。
与之相反,高端冰鲜牛肉进口量下降 8%,这一升一降反映出消费分级背景下的需求分化。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部分消费者注重牛肉品质和新鲜度,愿意为高端冰鲜牛肉支付更高价格;而部分消费者受经济压力影响,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亲民的冷冻牛肉。这种需求分化不仅影响进口牛肉结构,也对国内牛肉市场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二)库存警报:连续五月增长引发的 “堰塞湖” 效应
库存数据显示出市场的严峻形势。FAXCARNE 监测数据表明,以 2023 年 12 月为基准 100 的库存指数,在 2025 年 9 月突破 90%,与去年末的 75% 相比大幅攀升。冷库库存总量达到 158 万吨,同比增长 33.7%,库存压力巨大。
华北、华东地区作为牛肉消费重要区域,冻品库存率超过 70%。部分企业为回笼资金,采取低价甩卖策略,甚至以低于成本价 10% 的价格出售,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根本解决库存问题,还会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形成 “越抛越亏” 的恶性循环,导致市场销售更加困难。
三、需求疲软:终端观望与替代效应的双重制约
(一)消费端:性价比导向下的需求转移现象
在牛肉市场中,消费端需求变化对市场走向影响显著。消费者在购买肉类时对价格和性价比高度关注。10 月,猪肉均价为 18.03 元 / 公斤,白羽肉鸡均价 12 元 / 公斤,与牛肉高价形成鲜明对比。受此影响,家庭采购量同比下降 15%,牛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占比降至 12%,体现出消费者在性价比导向下的需求转移。
餐饮领域市场表现分化明显。高端火锅食材如雪花牛肉,凭借独特品质和口感,需求保持稳定,在高端火锅店中,雪花牛肉点单率较高。而大众餐饮中牛肉菜品占比下降 6%,快餐店普遍推出 “猪肉套餐” 替代高价牛肉产品,表明大众餐饮消费者在经济环境影响下更注重价格因素,倾向选择价格亲民的猪肉产品。
(二)流通端:渠道库存高企下的进货谨慎策略流通环节
对市场活力影响重大。下游经销商库存周转率延长至 50 天,较去年同期增加 15 天,库存压力增大。在此情况下,多数企业采取 “随销随采” 的谨慎策略,单次进货量减少 30%,体现出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敏锐感知和对库存管理的高度重视。
以华南某冻品批发市场为例,10 月牛肉档口日均交易量仅为 12 吨,与旺季的 25 吨相比近乎腰斩,且交易多为中小规格订单,50 吨以上大宗采购基本消失。经销商谨慎控制进货量,一位经销商表示:“市场行情不明朗,库存又高,只能谨慎进货,避免积压资金。” 这种谨慎态度降低了市场交易量和活跃度。
四、行业影响:养殖端承压与政策预期升温态势
(一)国产养殖:亏损加剧下的产能去化困境
进口低价冻肉对国产牛肉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养殖端面临严峻压力。河北、山东等地育肥牛出栏价仅为 14.2 元 / 斤,远低于 63 - 65 元 / 公斤的养殖成本。据统计,65% 的中小散户已连续 8 个月亏损超千元,对养殖户打击沉重。
能繁母牛存栏量同比下降 7%,创下 2018 年以来最大降幅。某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表示:“现在每出栏一头牛,就要亏损 1500 元,只能通过淘汰低产母牛来缩减规模。” 养殖户为生存不得不做出痛苦抉择,随着产能不断去化,未来国产牛肉供应可能面临更严峻挑战。
(二)政策预期:进博会与保障措施的双重期待
业界对 11 月 5 日的上海进博会寄予厚望。进博会作为重要商业平台,吸引全球关注。业界期望通过集中采购协议,缓解短期库存压力。2024 年进博会促成 30 万吨牛肉采购量,今年业界期待其再次发挥积极作用,为市场带来转机。
同时,商务部在 2024 年底启动的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进入关键期。若调查认定进口激增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可能实施临时关税或配额管理等措施。参考 2023 年对猪肉实施的保障措施,成功压减 15% - 20% 进口量,为国内猪肉产业赢得发展空间。业界希望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能起到类似作用,为国产牛肉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缓解市场压力。
五、未来展望:去库存与产业升级的双重考验
(一)短期:库存消化与价格博弈挑战
短期内,进口牛肉市场面临库存消化与价格博弈双重挑战。预计四季度进口量将明显回落至 20 万吨 / 月左右,主要因前期高库存压力使企业进口决策更为谨慎。据业内分析,前期积压的 158 万吨库存,按当前消化速度,仍需 3 - 4 个月才能有效缓解。
然而,库存消化存在不确定性。若 12 月腌腊季需求不及预期,进口牛肉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部分企业可能为回笼资金低价抛售库存牛肉,引发连锁反应,加剧市场恐慌,导致价格恶性循环下跌。企业在库存管理和价格决策上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在保证资金链安全前提下合理消化库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长期:规模化养殖与差异化竞争方向
长期来看,国内牛肉产业发展方向在于规模化养殖与差异化竞争。国内企业已意识到这一点,牧原股份、新希望等行业龙头积极推进 “养殖 - 屠宰 - 深加工” 一体化战略,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成本有效控制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分割品附加值较毛牛提升 40%,体现出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在差异化竞争方面,宁夏滩羊、内蒙古雪花牛肉等地方特色品牌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实现 30% 溢价,以独特品质和地域特色赢得消费者青睐。行业普遍认为,通过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规模化牧场成本较散户低 15%),以及通过品质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是抵御进口牛肉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市场竞争中,企业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结语:政策与市场的双重 “破冰” 时刻
当前进口牛肉市场量增价跌,本质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国内需求疲软的集中体现。在此关键时期,从业者需高度警惕库存 “堰塞湖” 风险,充分利用进博会等重要节点,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市场风险。
对于整个产业,保障措施的落地是短期内打破市场困境的关键。通过政策调控,可规范市场秩序,为国产牛肉产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缓解市场压力。但从长期突围角度看,产业仍需依靠养殖效率提升与消费场景开拓。只有不断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拓展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才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 300 万养牛户生计与千万家庭餐桌需求交织,这场库存危机或许将成为中国牛肉产业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在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下,中国牛肉产业有望迎来新发展机遇,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安全、多样化的牛肉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