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十月阿根廷牛市异动:屠宰量暴跌与价格飙升并存
 
	  (一)屠宰量同比下降 11%,供应收缩超预期 
  阿根廷国家农业食品卫生与质量局公布的数据,对阿根廷肉牛市场产生显著影响。10 月生产者申报屠宰量为 113.8 万头,与 2023 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达 11% ,创下近三年同期最低纪录。尽管最终数据尚待确认,但屠宰量下降趋势已确定,且呈现全品类收缩态势,阉牛、母牛、公牛的供应量均明显减少。这一状况打破了市场原本对 “秋季集中出栏” 的预期,对市场供应产生直接影响。 
  (二)活牛价格普涨,重型阉牛成 “领涨先锋” 
  供应收紧迅速对市场端产生影响。在卡涅拉斯农牧交易市场,价格上涨态势显著。阉牛价格涨幅居前,月末均价达到 3500 比索 / 活重公斤,与 9 月相比,涨幅为 15%。450 公斤以上的重型阉牛表现突出,成交价突破 4000 比索。出口级阉牛的胴体价上涨强劲,周涨幅达 10%,最高触及 7000 比索。 
  母牛和小母牛价格同样上涨。由于繁殖母牛存栏数量减少,母牛价格在 10 月涨幅为 14%,最终收于 2800 比索。小母牛均价为 3350 比索,涨幅为 3%。犊牛市场价格也有上升,150 - 180 公斤的公犊均价达到 5000 比索,重型犊牛在出口商抢购下逆势上涨,成交价达到 4600 - 4800 比索。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 “量缩价涨” 行情 
  阿根廷肉牛市场出现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牧草丰茂催生 “留栏潮”,短期出栏节奏受阻
 
	  2025 年春季,阿根廷潘帕斯草原降水充沛,牧草生长茂盛。对于养殖者而言,这意味着育肥成本大幅下降,据统计,成本降低了 30% 。受利益驱动,养殖者选择延长育肥周期,期望牛只增重后获取更高收益。 
  然而,持续降雨也带来不利影响。土地泥泞导致牲畜运输困难,运输效率大幅下降。屠宰场收牛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下降了 20%。这造成市场短期供应断层,牧草利好促使养殖者主动留栏,进而导致短期供应断层,一系列连锁反应推动了价格上涨。 
  (二)季节性供应淡季叠加结构性短缺 
  10 月是阿根廷肉牛市场的传统供应淡季,每年此时阉牛与母牛供应量都会减少。而今年情况更为严峻,多年来重型阉牛数量持续衰减。2025 年,母牛受孕率提升,虽对育种者是积极信号,但导致繁殖母牛存栏数量减少。与 2024 年相比,繁殖母牛存栏减少 82.5 万头,切断了市场对 “替补货源” 的预期。 
  行业报告指出,当前重型阉牛库存降至 2018 年以来最低水平,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达到 15% 。供需失衡推动价格上涨。 
  (三)国内外需求共振,价格弹性被激活 
  在国内,随着阿根廷经济复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牛肉消费需求从追求性价比转向品质升级。高端部位牛肉如西冷、菲力等需求增长 25% ,带动整体价格中枢上移。 
  国际市场上,阿根廷草饲牛肉需求增加。中国、中东地区对阿根廷草饲牛肉采购量环比增加 18% 。这些地区消费者对阿根廷草饲牛肉品质认可,采购力度加大。出口商为争夺优质货源竞争激烈,竞相抬价,进一步放大价格涨幅。 
  三、市场影响:养殖户惜售与产业链博弈加剧 
  (一)牧场存栏结构优化,但长期供应隐忧未解
 
	  当前市场环境下,牧场迎来发展机遇。充足的牧草供应为养殖者扩大存栏规模提供条件,养殖者积极优化存栏结构。数据显示,犊牛断奶率提升至 67.9% ,表明牧场繁殖效率显著提高。 
  然而,母牛存栏已连续四年下降,累计减少近 100 万头。气象专家预测,2026 年初干旱卷土重来概率高达 70%。一旦干旱发生,繁殖母牛基数不足问题将更加突出,直接影响 2027 年犊牛供应,导致市场牛肉供应紧张,价格大幅波动,形成 “短期留栏改善 vs 长期产能透支” 的困境。 
  (二)出口商面临 “量价两难”,中国市场成关键变量
 
	  阿根廷在全球牛肉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牛肉出口量占全球的 12% 。但如今阿根廷出口商面临艰难抉择。10 月,出口级阉牛价格突破 6600 比索 / 公斤(含运费),与 2024 年同期相比,上涨 45% 。价格已接近巴西同类产品报价,国际市场价格优势减弱。 
  中国作为阿根廷牛肉第二大出口市场,占其出口份额的 22% ,对阿根廷牛肉出口商至关重要。面对价格大幅上涨,中国进口商态度变化明显,对价格敏感度提高,部分企业转向乌拉圭采购牛肉。阿根廷出口商在 “保价格” 与 “保份额” 间艰难权衡,中国市场需求变化和价格接受程度成为决定阿根廷牛肉出口走向的关键因素。 
  (三)国内通胀压力加剧,民生消费受冲击 
  在阿根廷,牛肉是家庭蛋白质消费的重要来源,占比高达 40% 。10 月牛肉价格涨幅达 36% ,远超同期 CPI 的 28% 。这给阿根廷普通家庭带来负担,许多家庭减少牛肉消费或选择其他替代品。 
  政府考虑采取措施缓解民生压力,如对超市牛肉实行最高限价或对低收入家庭发放专项补贴。但业内人士担忧,行政干预虽短期内可能有一定作用,但长远看可能加剧市场扭曲,养殖户可能因价格限制加速抛售母牛,影响未来牛肉供应,埋下供应危机隐患。 
  四、未来展望:供应紧张或成常态,价格高位震荡延续
 
	  (一)短期(11-12 月):旺季出栏能否缓解供需? 
  随着时间推移,牧草营养峰值逐渐过去,养殖端进入年前集中出栏期。据行业预测,11 月屠宰量环比有望增加 8%-10% ,给缓解供需紧张局面带来希望。但重型阉牛库存不足问题关键,使得市场在供应增加时仍难以实现价格大幅下跌。预计价格将维持在 3400 - 3600 比索区间震荡。 
  在出口方面,Faenar 电视拍卖会反映国际市场需求动态。国际买家新年备货需求旺盛,对阿根廷牛肉热情不减,高端部位牛肉溢价空间仍有 5%-8% 。表明短期内阿根廷牛肉在国际市场仍具较强竞争力,能为出口商带来可观利润。 
  (二)中长期(2026 年):干旱阴影与产能重建赛跑
 
	  气象专家预测对阿根廷肉牛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若 2026 年 2 月前降雨未达预期,超 1240 万头牛将面临饲料短缺问题。牧场可能被迫提前抛售母牛以减少损失,但这将导致 2026 年繁殖量下降 15% ,加剧未来供应危机。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阿根廷牛肉产业修复母牛存栏缺口至少需 3 年。在此期间,全球牛肉贸易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巴西、乌拉圭等国家可能承接部分阿根廷市场需求,阿根廷 “草饲牛肉” 高端定位可能因供应不稳定受到影响。 
  结语:当牧草丰茂成为 “甜蜜的烦恼” 
  回顾 2025 年 10 月阿根廷牛市,呈现出 “丰收的悖论”。短期牧草利好抑制出栏,暴露阿根廷肉牛产业长期产能结构深层问题。 
  对于全球牛肉产业链而言,阿根廷肉牛市场此次波动,是对供需弹性的压力测试,也是对全球牛肉产业的考验。敲响 “气候风险与产能平衡” 警钟,凸显气候变化和产能结构平衡对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阿根廷肉牛产业牛价曲线持续上扬,考验养殖户留栏决策及产业应对复杂局面的系统性韧性。未来发展中,阿根廷肉牛产业需注重产能结构优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以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牛肉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实现产业长期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