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守卫战”: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全攻略
肉类食品网 http://www.meat360.cn 2025/5/23 9:33:24 关注:76 评论: 我要投稿
|
|
非洲猪瘟:养猪业的重大挑战与应对策略
养猪业的 “头号劲敌”
在养猪业的发展进程中,疫病始终是威胁养殖户的关键因素,而非洲猪瘟堪称其中最为严峻的挑战。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发,是猪类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旦猪群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便会陷入高死亡率的困境。
感染后的猪只症状显著,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烧,体温可升至 42℃,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眼、鼻流出黏液脓性分泌物,耳朵、四肢、腹部等部位皮肤紫绀,伴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部分猪只会出现呕吐、便秘或腹泻,粪便带血,走路共济失调、步态僵直,呼吸急促困难,妊娠母猪还可能发生流产。整个病程通常在 1 - 7 天内,病死率高达 100%。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惊人,传播途径多样。直接接触受感染的猪、猪肉或被污染物品,喂食受污染的饲料或水,蜱虫叮咬,以及车辆和人员的间接传播,都可能导致疫情扩散。这一疫病不仅对猪群造成毁灭性打击,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猪肉市场的稳定。许多国家和地区为防止疫情扩散,采取禁止或限制猪肉进出口的措施,导致猪肉市场供求失衡,价格波动上涨,消费者生活受到影响,给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我国作为生猪养殖和消费大国,非洲猪瘟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巨大灾难,防控非洲猪瘟已成为养猪业的当务之急。
可怕的发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的发病机理复杂且致命。病毒通过猪的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首先在鼻咽部或扁桃体进行感染和繁殖,随后迅速扩散到下颌淋巴结。一旦突破这一防线,病毒便借助淋巴和血液系统在猪体内广泛传播,感染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病毒的毒性强弱对发病过程和结果起着关键作用。强毒感染时,病毒攻击迅猛,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猪只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抵抗,病情急剧恶化,死亡率高达 90% - 100%。弱毒感染时,病毒攻击相对温和,猪体细胞会出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如细胞核变大、细胞有丝分裂增加等,但猪只仍无法完全摆脱病毒的侵害。弱毒感染的发病率通常在 40% - 85% 之间,死亡率因毒株不同而异,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在 10% - 30% 之间,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动物中的死亡率在 20% - 40% 之间,在幼年动物中的死亡率在 70% - 80% 之间。
无孔不入的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广泛且隐蔽,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饲料和水源传播、昆虫媒介传播、野生动物传播以及人员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猪与患病猪的近距离接触,或触碰患病猪的血液、精液、鼻分泌物、唾液等体液而感染。养殖场中的人员、车辆、工具等若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极易成为病毒的传播载体。
饲料和水源被患病猪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后,健康猪食用或饮用即会感染病毒。如某养殖场因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导致猪群短时间内大量发病。
昆虫媒介传播中,软蜱、蚊子、跳蚤等昆虫在叮咬患病猪后,再叮咬健康猪,从而传播病毒。蜱虫不仅能携带病毒,还能在其体内繁殖,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在蜱虫泛滥地区,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更快,防控难度更大。
野生动物如野猪和飞鸟也可能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野猪在野外活动范围广,感染病毒后可通过与家猪接触或污染水源、饲料引发疫情。飞鸟在迁徙过程中可能携带病毒,将其传播到新的地区。
人员传播在非洲猪瘟的扩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养殖场工作人员在接触患病猪或处理病死猪时,若防护措施不到位,病毒会附着在衣物、鞋子等物品上,进而感染猪群。如某工作人员在处理病死猪后未更换衣物和鞋子就进入其他猪舍,导致整个猪舍的猪被感染。
对我国养猪业的冲击
2018 年 8 月,非洲猪瘟首次在我国辽宁沈阳被发现,随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散,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疫情导致我国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急剧下降。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生猪存栏量降至 2.6 亿头,同比下降 27.5%;出栏量降至 5.4 亿头,同比下降 21.6%。大量中小养殖户因无力承担疫情带来的损失,纷纷退出市场,养猪业的养殖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市场上出现二次育肥现象。部分养殖户为降低疫病风险、寻求更高利润,在低猪价时购入标猪进行饲养,待猪价上涨时再行出售。这种养殖模式虽然周期短、操作灵活,但导致了市场上生猪供应的不稳定,加重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母猪的高淘汰率也是非洲猪瘟带来的显著问题。2018 年非洲猪瘟爆发后,2019 年下半年母猪产能严重不足,养殖主体通过延长母猪淘汰时间和大量使用雌性肉猪转为母猪来增加母猪存栏量。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母猪产能不足的问题,但降低了母猪种群的平均繁育效率,使得母猪淘汰量一直居高不下。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和猪价的走低,低繁育效率的母猪面临亏损,2021 年下半年开始母猪淘汰量明显增加。
非洲猪瘟还对饲料行业产生了连锁反应。2018 年疫情出现后,散养户退出加速,猪肉行业产量迅速下滑。猪饲料产量自 2017 年达到高点后,2018 年开始下滑,2019 年大幅萎缩。随着生猪产能的逐渐恢复,养殖户对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的重视程度提高,饲料产量增速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猪肉产量增速。
规模猪场防控的关键要点
面对非洲猪瘟这一重大挑战,规模猪场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构建全面的防控体系。
科学选址,筑牢防线
猪场选址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基础。理想的猪场应位于地形开阔、地势较高之处,确保良好的通风和排水,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地面平坦便于猪场建设和猪群活动,背风向阳有利于猪舍保持干燥和杀菌消毒。充足且优良的水源是猪群健康成长的保障,土壤透气性好便于污水排放处理。交通便利但与交通主干线保持 1 km 以上距离,可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同时,充足的电力能源供应能保证养殖场设备正常运转。猪场周围 3 - 5 km 内无养殖场、屠宰场、肉食品加工厂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场等,可有效减少病毒传入的机会。
引种谨慎,严防病源
引种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全面了解引种场及周边猪场的疫情状况,禁止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地区引种。引种来源猪场需提供近 7 d 内的非洲猪瘟检测证明,并按生猪调运相关规定申报检疫。新引进的猪要在隔离舍饲养 42 d,期间进行临床监测和实验室检测,隔离结束后逐头检测,确认非洲猪瘟阴性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合群饲养。精液的引入也需从无疫区和无疫场购买,并提供非洲猪瘟检测证明,以防止病毒通过精液传播。
提升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提升猪群免疫力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环节。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保证充足的饮水、饲料和休息,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可减少病菌滋生和传播。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增强猪群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在疫情暴发期间,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毒传播和感染。同时,加强对猪群的监测,通过定期体温测量、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全面消毒,消灭病毒
消毒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需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消毒药物和消毒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病毒对不同消毒药物的敏感性、消毒药物的成分及消毒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非洲猪瘟病毒对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比较敏感。在选择消毒药物和消毒方式时,建议咨询当地兽医或消毒专家,并遵循相关的消毒指南和规定。不当的消毒药物使用或消毒方式可能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如浓度过高的消毒药物可能刺激猪的呼吸道和皮肤,消毒方式不当可能导致消毒不彻底。
人员封闭管理,阻断传播
饲养人员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潜在风险因素,必须加强管理。一旦发现周围有非洲猪瘟疫情,饲养人员进出圈舍时应严格执行消毒措施,进入圈舍前更换工作服和鞋子,洗手、消毒,离开圈舍后及时清洗和消毒工作服和鞋子。在疫情期间,尽量减少饲养人员与外界的不必要接触,如必须接触,回来后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和隔离观察,以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生物防控,斩断传播链
昆虫、蚊蝇、老鼠等生物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媒介,需加强生物防控。在猪舍安装纱窗、防虫网等可阻挡昆虫、蚊蝇进入,定期清理猪舍周围的杂草和垃圾可消除生物的藏身之所,使用杀虫剂、灭鼠药等进行消杀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对猪群造成伤害。同时,加强对猪舍的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生物入侵的情况,斩断病毒的传播链。
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消除隐患
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环节,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的疫情。无害化处理方法包括深埋法、焚烧法、化尸窖处理法、化制法、生物降解法和堆肥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猪场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设计符合本场实际的无害化处理方案,建立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安全、有效地处理病死猪,消除疫情隐患。
夯实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规模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核心,涵盖提升员工生物安全意识、确保生物安全的有效性和定期评价生物安全效果等方面。
提升员工生物安全意识是基础,通过定期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和讲座,让员工了解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通过考核检查员工的掌握程度,并给予奖励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建立明确的奖罚机制,对遵守生物安全规定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违规员工进行惩罚,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及时制止违规行为。
确保生物安全的有效性是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计划,考虑猪场的位置、人员、动物和物品进出方式以及病原体类型和风险等级,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定期检查和评估生物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根据猪场环境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和改进生物安全措施。
定期评价生物安全效果是保障,通过观察猪只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病原检测、评估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收集和分析猪场生产数据,了解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发现问题并优化措施,确保生物安全体系的有效运行。
携手共进,守护猪场安全
非洲猪瘟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养猪业也受到了深远影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规模猪场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每个防控关键点都是守护猪场安全的关键防线。
同时,非洲猪瘟的防控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养殖户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监管,完善防控政策和法规,加大投入;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推广先进防控经验和技术;科研机构应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尽快研发出有效的疫苗和防治药物;养殖户应增强防控意识,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加强猪场的日常管理。
通过各方的携手共进,严格落实防控关键点,我们有信心战胜非洲猪瘟,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和养殖户的利益做出贡献。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