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行业发展 → 文章内容

猪“芯片”崛起:中国生猪种业的逆袭之路


肉类食品网 http://www.meat360.cn 2025/5/1 9:17:14 关注:54 评论: 我要投稿

  猪肉大国的基石:生猪产业的关键地位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与消费国,猪肉产量占全球近半壁江山,堪称当之无愧的猪肉大国。2023 年,我国猪肉产量达 5794 万吨,生猪出栏量高达 7 亿多头 ,此等庞大的数据,直观展现出我国在全球生猪产业中的主导地位。生猪产业不仅是满足民众日常饮食需求的重要支柱,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从养殖源头到终端餐桌,在这条漫长的产业链上,生猪产业承载着无数从业者的生计,亦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
  在这一庞大产业的背后,良种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其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良种猪犹如产业的 “芯片”,决定着生猪的生长速度、肉质品质、抗病能力等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养殖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拥有优良种猪,不仅能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还能生产出更优质、更安全的猪肉,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需求。
  从 “缺肉” 到 “优肉”:遗传改良的辉煌成就回顾历史,曾经我国生猪生产效率低下,年出栏量长期处于低位。1950 年,我国生猪年出栏量仅 6000 万头,彼时民众对猪肉的渴望常难以满足,“缺肉” 成为生活常态。逢年过节时民众方能享用一顿猪肉,日常餐桌上肉类极为稀缺。
  随着时代发展,2009 年成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年,我国开始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为生猪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在该计划推动下,我国生猪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种猪数量与质量均实现历史性跨越。生猪年出栏量大幅增长,如今已突破 7 亿多头,增长十多倍。民众生活亦发生巨大改变,从过去的 “缺肉”,到如今的 “顿顿有肉”,再到追求 “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这一系列转变,充分彰显出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显著成效。
  如今,走进超市生鲜区,琳琅满目的猪肉产品摆满货架,有鲜嫩的里脊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富含胶原蛋白的猪蹄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民众购买猪肉时,不再仅关注价格,更注重猪肉的品质、安全与营养。这背后,是我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在发挥关键作用,促使我国生猪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健康的猪肉产品。
  突破技术瓶颈:先进育种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传统育种的局限与新技术的曙光
  过去,传统育种方式在我国生猪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5 年其通过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传统手段,培育出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的配套系。然而,传统育种方式存在明显弊端。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蔡更元指出:“生产性能测定主要聚焦日增重、达 120 公斤体重日龄、眼肌深度、背膘厚和瘦肉率等数据,但效率偏低,育种质量也遭遇瓶颈。” 传统育种依赖猪的生长过程来观察各项性能指标,需耗费大量时间等待猪生长,不仅拉长育种周期,对一些隐性性状的筛选也较为困难,导致育种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市场对优质种猪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全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应运而生,为生猪育种带来新的契机。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能够依据已知的大量基因位点,直接判断猪在生长性能、抗病、抗应激等各方面的优劣。在筛选优秀种猪时,借助生猪育种芯片,通过实验室的基因组检测,短短几天就能知晓一头猪的好坏,彻底改变传统方式漫长等待的局面,极大提高选育效率。蔡更元形象地比喻道:“全基因组选择就像一张网,在仔猪断奶前进行早期检测,能够直接筛掉至少 40% 不够优秀的猪,剩下 60% 再进行持续的生产性能测定,不但减少了测定的工作量,也能让种猪后期测定成本节约 30% 以上。” 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生猪育种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育种芯片的国产替代之路
  欲充分发挥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优势,育种芯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具。然而,过去 20 多年里,生猪育种芯片技术一直被两家国外企业牢牢垄断。这些国外企业对中国育种芯片市场采取 “高定价”“高门槛” 的商业垄断策略,致使我国育种行业的分子检测渗透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高昂价格让许多国内育种企业望而却步,严重制约我国生猪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为打破这一困境,我国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在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院士团队牵头下,联合 12 家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中芯一号” 猪育种基因芯片成功问世。该芯片集成了家猪影响脊椎数量、肉的品质、胴体长度、抗病能力、毛色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国家发明专利因果基因位点,自 2017 年起在全国 24 个生猪主产省份持续推广应用,并于 2024 年入选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其出现,标志着我国在生猪育种芯片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在此基础上,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团队、温氏集团、苏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联合开发出国产固相猪育种芯片。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使生猪基因组信息的检测成本大幅降低 90%,并且实现设计、生产、制造环节 100% 在国内完成。国产育种芯片的成功研发与应用,不仅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降低育种成本,还为我国生猪育种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育种企业能够用上质优价廉的国产育种芯片,推动我国生猪育种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遗传评估与软件自主研发
  随着技术创新加速,我国在猪育种个体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在表型选择上,截至目前,79 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购置了猪自动饲喂测定站 8275 台(套),全部核心场都使用 B 超仪进行背膘测定,这些先进设备的应用,使得对猪的生长性能等表型数据的采集更加准确、高效。在基因组选择方面,截至 2024 年底,“全国种猪基因组遗传评估系统” 累计收集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种猪芯片数据 7.3 万头,全国累计评估种猪约 328 万头 ,为种猪的遗传评估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在遗传评估的核心 —— 育种软件方面,我国也实现自主研发的突破。自主开发的 PIBLUP、HIBLUP 等国产育种软件,经历简单表型选择、综合育种值选择和基因组选择三个重要阶段,并逐步向分子设计育种方向迈进。以 HIBLUP 软件为例,它由华中农业大学赵书红教授团队开发,针对现有算法在处理快速增长的基因组育种大数据时面临的瓶颈问题,首创基于 V 矩阵的 “HE+PCG” 策略,可完全避免遗传评估计算过程中的大矩阵求逆,在计算效率和内存需求上全面优于基于 MME 策略的现有工具。该软件功能丰富、操作便捷,可运行于 Windows、Linux、macOS 等多种平台,并且全面适配国产 Kunpeng(鲲鹏)生态,已被来自全球 50 多个国家的用户使用。这些国产育种软件的研发和应用,让我国在生猪遗传评估领域拥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不再依赖国外软件,为我国生猪育种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智赋能与全产业链融合:育种的新变革
  (一)智慧育种的探索与实践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生猪育种领域也开启数智化变革。赤峰家育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场变革中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董事长毛区健丽深刻认识到智慧化和大数据在种业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种业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时间越久我就越发现智慧化和大数据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储备了 100 万头猪的出生登记,10 多万张育种芯片的数据,对于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如何挖掘其背后的价值是关键问题。” 为充分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家育种业应用一套生产管理和育种分析软件,在硬件方面,种猪场添加各种自动化测量设备,用来获取场内温湿度、二氧化碳、猪体重等各类数据 。
  在家育种业的种猪场里,每一头猪都可视为一个行走的数据载体,拥有三张独特的 “卡片”。一张系谱卡,详细记录其父母代等家族信息,如同一份家族族谱,追溯种猪的血脉根源;一张健康卡,忠实记录其病史及健康状况,为种猪的健康管理提供详实依据;一张生长性能测定卡,精准记录其料肉比、日增重等性能数据,直观反映种猪的生长潜力。有了这些丰富的数据,家育种业通过大数据的筛选,将有不同优势的种猪分类出来,形成多个特色系列。例如威猛系列种猪,具有 “省料、高产、体型长大” 的特点,是追求高效养殖和良好体型的养殖户的首选;飞猛系列种猪,以 “日增重高、高产” 而著称,能够满足养殖户对生长速度和产量的需求;猛生系列种猪,“产仔数高和母性好、易管理”,是母猪养殖的优质选择;猛香系列种猪,“肌间脂肪含量高、肉质风味好、料肉比低”,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猪肉来源 。
  通过这种科学数字选猪的方式,家育种业不仅能够按猪的特点特长再持续选育,不断优化种猪的品质,还方便下游育肥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精准选择与应用。下游企业若需求节粮型的猪,家育种业就把料肉比低于 2.4 的猪筛选出来;若对方需要高产母猪,就筛选产仔数多、有效乳头数多的猪;若对方是食品企业的自有养猪场,就筛选出肌间脂肪高、肉很香的猪。这种精准匹配,极大提高整个生猪产业链的效率和效益,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猪肉产品。
  (二)全产业链育种的发展方向
  全产业链育种,作为我国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正逐渐成为生猪育种领域的新趋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剑锋介绍,全产业链联合育种是指整合生猪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群乃至屠宰加工信息,进行一体化的育种规划和生产管理。这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机器,将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整合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使育种端优秀种猪基因能最快地扩散到商品群,同时,扩繁群、商品群的性能信息快速反馈到育种端,从而指导育种,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和优化。
  当前,我国生猪种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纯种种猪性能的选育提升为导向,未来将逐渐转变为以商品猪效益最大化为导向,全产业链育种技术将在其中发挥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在全产业链育种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将快速渗透和应用到全产业链育种的各个方面。在表型采集、遗传评估等方面,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大数据计算等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猪的生长状况、行为模式等,为育种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表型数据;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对海量的育种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遗传规律,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大数据计算则为这些复杂的分析和计算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让育种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为实现全产业链育种,全国畜牧总站正在积极建设全产业链育种群、扩繁群、商品群一体化的智能化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该系统犹如一个庞大的信息中枢,打通各类群体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通。通过这个系统,育种企业可以实时获取各个环节的数据,及时调整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和质量。例如,育种企业可以根据商品群的市场反馈,了解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需求,进而调整育种方向,培育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种猪。同时,扩繁群的繁殖性能数据也能及时反馈到育种端,帮助育种企业优化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繁殖效率。全产业链育种的发展,将推动我国生猪种业实现从传统育种向现代化、智能化育种的跨越,为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迈向国际领先:种源质量的显著提升
  (一)种猪测定与体系完善
  2021 年,为进一步加快生猪遗传改良,推动生猪种业振兴,农业农村部印发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其中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该计划明确未来 15 年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的总体思路、核心目标、主要任务和技术路线,为生猪种业的发展规划蓝图。
  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企业积极响应,持续开展种猪测定工作。截至 2024 年底,广西扬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累计测定 11.5 万余头,每一次测定都为种猪的品质把关,为育种工作积累宝贵数据;赤峰家育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完成种猪生长性能有效测定 15.2 万余头 ,这些数据为种猪选育指明方向。国家猪遗传评估中心也在持续努力,累计收集种猪登记数据近 2077 万条,生长性能测定 697.2 万头,繁殖记录 307.4 万条 ,为我国生猪遗传评估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核心育种群、扩繁群、商品群为主线的良种繁育体系,核心育种群作为根基,为整个体系提供优质种猪资源;扩繁群如同树干,负责将核心育种群的优良基因进行扩散和繁殖;商品群则是繁茂的枝叶,为市场提供丰富的生猪产品。同时,以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遗传评估中心、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各级技术支撑单位等为保障的遗传改良组织体系也日益完善,这些组织和单位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为生猪遗传改良提供保障。截至 2024 年,全国有种猪场 4339 个,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 4078 万头左右,为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充足种源保障;有瘦肉型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87 家、地方或培育品种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13 家、国家核心种公猪站 8 家 ,这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猪站引领种猪品质提升;有武汉、广州、重庆 3 个部级种猪测定中心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 10 多个省级种猪测定中心,积极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物质质量检测,为种猪的质量评估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二)生产效率提升与种源自主可控
  随着我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持续深入实施,生猪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与 15 年前相比,核心场种猪达 120 公斤日龄缩短了 15 天,总产仔数提高了 3 头左右 。这一成果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从业者的辛勤付出。福建省福清市永诚畜牧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9 年引种后,在长达 16 年的时间里,未再次引种,而是持续开展 11 个世代的本土化选育提高。到 2024 年,其杜洛克公猪达 120 公斤日龄为 152.53 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生猪遗传改良的成功典范。
  在种源自主可控方面,我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近 10 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从国外引种约 1 万头,占核心群母猪存栏量的 5% 左右,引种比例处于正常遗传交流范围,表明我国在种源引进上保持科学、合理的节奏。截至 2024 年底,全国瘦肉型猪核心育种群母猪存栏为 16.76 万头,年可提供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种猪约 100 万头 ,为国内市场提供充足优质种猪。温氏、德康、扬翔、史记等育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稳住种源自主可控的基本盘。综合分析研判,我国瘦肉型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 90% 以上 ,这意味着我国在生猪种源上已具备较强的自主保障能力,不再过度依赖国外种源,为我国生猪产业的稳定、安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展望:生猪种业的新征程
  回顾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历程,从曾经的技术落后、种猪依赖进口,到如今建立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实现种源自主可控,这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奋斗之路。我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我国生猪育种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从核心育种群到商品群的完整良种繁育体系,育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刻苦钻研、企业的积极投入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展望未来,我国生猪种业仍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在技术攻关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探索更多影响生猪生长性能、肉质品质和抗病能力的关键基因,为育种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揭秘楼房养猪:如何构建坚不可摧的生物安全防线2025/5/1 9:13:05
当猪饲料“告别”豆粕,养猪业会变天吗?2025/5/1 8:57:27
当猪饲料“告别”豆粕,养猪业会变天吗?2025/5/1 6:57:27
2025年4月30日浙江及各地市活猪收购价格2025/4/30 18:00:31
2025年4月30日浙江及各地市白条猪价格2025/4/30 18:00:13
一季度猪企大揭秘:牧原、温氏、新希望凭什么狂飙?2025/4/30 14:41:18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咨询热线:13520072067  电子邮箱:cvonet@126.com  客服QQ:1048637528 肉类食品网客服QQ 肉类食品网

肉类食品网主办
版权所有 肉类食品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15680号
公司名称:一米优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鑫隅三街11号院11号楼2层101-262 电话:010-65283357 1352007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