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数据聚焦,市场起笔
在 2025 年 4 月的生猪市场领域,一系列关键数据如同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引,清晰地呈现出市场的发展脉络。截至 4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维持在 4038 万头,月度环比保持不变,同比增长 1.3%。这一数据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生猪养殖根基的稳固程度。再看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相关数据,4 月份屠宰量达 3077 万头,环比增长 0.5%,同比大幅增长 20%;1 - 4 月累计屠宰量 12134 万头,同比增长 10.9%。这些增长的数据,直观反映出当前生猪供应市场的活跃态势。
而在价格方面,市场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全国二元母猪销售价格为 34.49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5%,同比下跌 0.7%,这一价格变化反映出市场竞争格局的微妙调整;仔猪价格则呈相反走势,39.16 元 / 公斤的价格环比上涨 5.2%,同比上涨 6.6%,展现出较强的市场活力;生猪出场价格、批发市场白条猪价格、各城市猪肉零售价格等,在环比和同比数据变化中,演绎着价格波动的复杂过程。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实际上蕴含着生猪市场的诸多深层次因素。是养殖策略的调整,还是市场供需关系的悄然转变?是成本收益的博弈,还是进出口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数据背后的逻辑,揭示 2025 年 4 月生猪市场的真实状况。
二、存栏与屠宰:供需天平的两端
(一)能繁母猪存栏:稳定背后的产能密码
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产业的核心指标,一直备受行业关注。2025 年 4 月末 4038 万头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对维持生猪市场的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月度环比不变,表面看似平稳,实则体现了市场供需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比增长 1.3%,预示着未来生猪供应具备潜在增长趋势。
稳定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基础。从养殖周期来看,能繁母猪孕育仔猪,仔猪经过育肥成为可出栏的生猪,这一过程紧密相连,而能繁母猪存栏量则是起始的关键环节。当能繁母猪存栏稳定时,意味着后续生猪的供应也将保持相对稳定,可有效避免市场供应出现大幅波动,从而保障市场上猪肉的稳定供应。就如同大厦的基石,只有基石稳固,大厦才能稳固屹立,能繁母猪存栏的稳定,为生猪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存栏量并非越高越好,适度的存栏量才是维持市场良性循环的关键。回顾过去生猪市场的波动情况,不难发现,当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度增长时,往往会导致后续生猪供应过剩,价格下跌,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而当存栏量过度减少时,又会引发猪肉供应短缺,价格飞涨,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因此,维持能繁母猪存栏量在合理区间,是保障市场供需平衡、稳定猪肉价格的关键所在。
(二)屠宰量攀升:市场供应的直观呈现
与能繁母猪存栏量密切相关的,是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屠宰量。2025 年 4 月份 3077 万头的屠宰量,环比增长 0.5%,同比增长 20%,1 - 4 月累计 12134 万头的屠宰量,同比增长 10.9%。这些持续攀升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当前市场上猪肉供应的充足状况。
屠宰量的增长,对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为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猪肉。在猪肉消费市场中,无论是大型超市的冷鲜肉柜台,还是街头巷尾的菜市场肉摊,充足的猪肉供应满足了消费者日常的饮食需求。从家庭餐桌上的红烧肉、回锅肉,到餐厅里的各种猪肉美食,丰富的猪肉供应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饮食选择。
而屠宰量对价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屠宰量大幅增加,市场上猪肉供应充足时,价格往往会受到一定的下行压力。这是市场供需规律的自然体现,就像水满则溢,当供应过多时,价格就会趋于平稳甚至下降,以达到市场的新平衡。但如果屠宰量突然减少,供应短缺,价格则可能会迅速上涨。因此,屠宰量的变化,如同市场价格的重要指标,时刻反映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对稳定市场价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价格波动:市场的晴雨表
(一)各环节价格走势:从养殖到餐桌的价格链
(在 2025 年 4 月的生猪市场中,价格波动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各个环节的价格走势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市场价格体系。从养殖源头来看,全国二元母猪销售价格为 34.49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5%,同比下跌 0.7%。二元母猪作为生猪养殖的基础,其价格的下跌可能暗示着市场上母猪供应相对充足,或者养殖户对于未来母猪养殖收益的预期有所降低,从而在销售时愿意接受更低的价格。
仔猪价格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39.16 元 / 公斤的价格环比上涨 5.2%,同比上涨 6.6%。仔猪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市场对于仔猪的需求旺盛,养殖户看好未来生猪养殖的前景,积极补栏,导致仔猪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仔猪的供应相对减少有关,比如前期母猪存栏量的调整,使得当前仔猪的产出数量有限。
生猪出场价格为 15.06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9%,同比下跌 2.1%,这一价格的下跌,反映出市场上生猪供应较为充足,而需求增长相对缓慢,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生猪出场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再看批发市场白条猪价格,20.77 元 / 公斤的价格环比下跌 0.3%,同比上涨 1.2%。从环比下跌来看,可能是受到短期内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屠宰量的增加或者市场消费需求的暂时疲软,导致白条猪价格有所下降;而同比上涨,则说明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整体的价格水平还是有所上升的,这背后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成本的上升、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等。
在零售环节,36 个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白条猪价格、猪肉(精瘦肉)零售价格、猪肉(后腿肉)零售价格以及县乡集贸市场猪肉零售价格等,都在环比和同比数据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涨跌变化。这些零售价格的波动,不仅受到上游养殖、屠宰环节价格的影响,还与当地的市场消费习惯、消费水平、流通成本等密切相关。例如,在一些经济发达、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消费者对于猪肉品质和品牌的要求较高,愿意为优质猪肉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就可能导致这些地区的猪肉零售价格相对较高;而在一些县乡地区,消费者更加注重价格的实惠,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猪肉零售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更加敏感地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
(二)价格影响因素剖析:供需、成本与市场预期
(价格波动的背后,是供需关系、成本变化以及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供需关系作为影响价格的核心因素,在 2025 年 4 月的生猪市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供应端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稳定以及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的增长,都表明市场上猪肉的供应较为充足。如前文所述,4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 4038 万头,稳定的存栏量为后续生猪的供应提供了保障;4 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 3077 万头,环比增长 0.5%,同比增长 20%,大量的生猪被屠宰上市,使得市场上猪肉的供应量大幅增加。
当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的增长却相对缓慢时,价格就会受到下行压力。在需求方面,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总体需求呈上升趋势,但 4 月作为传统的消费淡季,气温升高,消费者的饮食倾向于清淡,对猪肉的需求相对减少。例如,在炎炎夏日,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清爽的蔬菜沙拉、凉拌菜等,而减少对红烧肉、回锅肉等油腻猪肉菜肴的消费,这就导致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下降,进而影响价格。
养殖成本的变化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养殖成本。当饲料价格上涨时,养殖户的成本增加,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就会提高猪肉价格;反之,饲料价格下降,养殖成本降低,猪肉价格也可能随之下降。除了饲料成本,人工成本、防疫成本等也会对养殖成本产生影响。例如,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人工工资的上涨会增加养殖的人工成本;而一旦生猪养殖过程中爆发疫病,如非洲猪瘟等,养殖户为了防控疫病,需要增加防疫成本,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市场预期同样在价格波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养殖户、屠宰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市场行情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如果养殖户预期未来猪肉价格会上涨,他们可能会增加养殖规模,压栏惜售,减少当前市场上生猪的供应,从而推动价格上涨;相反,如果预期价格下跌,他们可能会加快出栏,增加供应,导致价格下降。屠宰企业如果预期未来市场需求旺盛,可能会增加收购量,提高收购价格;消费者如果预期猪肉价格会上涨,可能会提前储备,增加当前需求,反之则会减少购买。这种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价格波动更加复杂多变。
四、进出口动态:全球视野下的市场拼图
(一)进口减量:国内供应充足下的市场选择
在 2025 年 4 月的生猪市场进出口格局中,进口数据的变化备受关注。当月进口猪肉 8.07 万吨,环比下降 11.8%,同比下降 7.1%;进口猪杂碎 9.75 万吨,环比下降 9.6%,同比下降 10.2%。1 - 4 月累计进口猪肉 35.63 万吨,同比增长 3.8%;累计进口猪杂碎 39.94 万吨,同比不变。这些进口量的下降和相对稳定,反映了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
国内市场供应充足,是进口量下降的关键因素。如前文所述,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稳定以及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的大幅增长,使得国内猪肉市场供应充盈。当国内市场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对于进口猪肉和猪杂碎的依赖自然就会降低。这就如同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再注入水就会溢出,国内充足的猪肉供应限制了进口量的增长。
进口量的减少,对稳定国内市场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当进口量过多时,可能会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冲击,导致价格下跌,影响国内养殖户的利益。而现在进口量的合理控制,使得国内市场价格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波动,保障了市场的平稳运行。例如,在过去某些时期,大量进口猪肉涌入国内市场,导致国内猪肉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户面临亏损的困境;而如今进口量的下降,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为国内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出口增长: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与进口减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猪肉及猪杂碎的出口呈现出增长的态势。2025 年 4 月出口猪肉 0.31 万吨,环比增长 14%,同比增长 37.1%;出口猪杂碎 0.6 万吨,环比增长 23.6%,同比增长 16.8%。1 - 4 月累计出口猪肉 10.7 万吨,同比增长 23.5%;累计出口猪杂碎 2.06 万吨,同比增长 3.1%。这些增长的数据,充分证明了我国生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出口增长,意味着我国生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我国生猪产业在养殖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不断提升,使得我国的猪肉及猪杂碎产品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养殖技术方面,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采用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和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了生猪的养殖效率和质量;在产品质量方面,我国加强了对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了产品的安全和品质。这些努力都使得我国的猪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客户。
出口的增长也为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出口,我国的生猪企业可以拓展国际市场,增加销售收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口还可以促进我国生猪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猪产业的整体水平。
五、成本收益:养殖行业的经济命脉
(一)猪粮比价与养殖成本:盈亏的关键指标
在 2025 年 4 月的生猪养殖成本收益分析中,猪粮比价与养殖成本是最为关键的两个指标,它们的变化对养殖户的盈亏状况和市场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影响。
4 月份猪粮比价为 6.69,环比下降 2%,同比增长 5.9%。猪粮比价,这一重要的经济指标,直接反映了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情况。它就像是一把精准的衡量工具,能够清晰地展现养殖生猪的利润空间。当猪粮比价较高时,意味着养殖生猪的利润相对丰厚,养殖户每投入一份粮食成本,就能获得更多的生猪价值回报,这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的积极性,他们会积极增加投入,购买更多的仔猪、饲料,扩建猪舍,以期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获取更大的利润。
但当猪粮比价偏低时,情况则大不相同。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付出了诸多努力却收获有限。此时,养殖户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养殖计划,减少生猪存栏量,以避免进一步的亏损。就像 2025 年 4 月猪粮比价环比下降 2%,这一细微的变化背后,反映出的是养殖利润空间的缩小,可能会促使部分养殖户调整养殖策略,控制养殖规模。
再看养殖成本,无论是散养生猪还是规模养殖生猪,成本均呈现出上涨的趋势。散养生猪每头成本 2123 元,环比增长 0.8%,同比增长 0.7%;规模养殖生猪每头成本 2033 元,环比增长 0.7%,同比增长 3.3%。养殖成本的上涨,对养殖户的利润增长形成了较大的制约。饲料成本作为养殖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的波动对养殖成本影响巨大。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养殖户购买饲料的支出增加。例如,随着市场对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需求的增加,其价格可能会相应提高,养殖户为了保证生猪的生长,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饲料,这无疑增加了养殖成本。人工成本的上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养殖户雇佣工人照顾生猪、进行养殖管理的费用也相应增加。防疫成本同样在上涨,为了防止生猪疫病的爆发,养殖户需要定期为生猪接种疫苗、对猪舍进行消毒等,这些防疫措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在猪粮比价下降和养殖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养殖利润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这就如同一场艰难的拔河比赛,养殖户处于中间位置,一边是不断下降的猪粮比价,一边是持续上升的养殖成本,两边的力量都在拉扯着他们的利润,使得养殖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对养殖户的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需要在扩大养殖规模、维持现有规模还是减少养殖规模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而这一决策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将对整个生猪市场的供应和价格产生连锁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