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数据解析:巴西于中国鸡肉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成因探究
(一)巴西市场份额持续领先,进口品类结构呈现 “重副轻主” 特征审视
2025 年上半年中国鸡肉进口市场状况,各类数据如实反映市场偏好与选择。数据表明,上半年中国累计进口鸡肉 47.69 万吨,其中巴西所占份额达 56.36%,进口量近 27 万吨,在众多供应国中遥遥领先,稳居首位。相比之下,俄罗斯占比 15.44%,泰国占比 12.55%,美国占比 12.00%,这些处于第二梯队的国家与巴西相比,差距显著。
从进口品类维度深入分析,“重副轻主” 的结构特点极为突出。冻鸡爪在进口品类中占比 40.19%,居首位;冻鸡翼占比 34.94%,紧随其后,二者合计占比超 75%,成为进口品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品类结构与国内餐饮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以火锅行业为例,全国超 50 万家火锅店,每日冻鸡爪消耗量可达数百吨。一家普通火锅店日均消耗约 50 公斤冻鸡爪,仅火锅这一应用场景,对冻鸡爪的需求量就极为可观。而国内 2024 年冻鸡爪年产量为 81.6 万吨,仅能满足 60% 的市场需求,剩余 40% 的缺口需依赖进口填补。
(二)巴西凭借 “成本 + 产能” 双重优势构建稳固供应链壁垒
巴西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鸡肉进口市场独占鳌头,其根本原因在于具备得天独厚的 “成本 + 产能” 双重优势,这两大优势如同坚固壁垒,有效阻挡其他竞争对手。
作为全球主要鸡肉出口国之一,巴西的养殖条件极具优势。广阔的土地资源降低了土地成本,为规模化养殖创造了基础条件。热带气候使巴西白羽肉鸡出栏时间比中国快 10 天,极大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率。同时,规模化养殖模式使巴西在饲料成本上占据优势,其玉米价格比中国低 20%,饲料转化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使得巴西白羽肉鸡出栏成本较中国低 30%-40%,在价格方面具备绝对竞争力。
除成本优势外,巴西产能稳定性也是吸引中国进口商的关键因素。成熟的屠宰分割技术使巴西能够精准生产高附加值副产品,满足中国市场对冻鸡爪、冻鸡翼等产品的需求。全年稳定的供应能力契合中国餐饮业对冻品长周期备货需求,中国进口商无需担忧因季节波动或疫病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这种稳定性使巴西鸡肉在品质和供应稳定性方面表现突出,与价格优势相结合,形成难以撼动的供应链壁垒。
二、出口与进口的显著差异:初级加工品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进口
(一)出口市场:以邻近市场为主导,产品附加值提升面临困境
在出口市场方面,中国鸡肉主要出口至邻近区域,形成以日本和中国香港为主导的 “核心辐射圈”。2025 年上半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鸡肉 9.63 万吨,占出口总量的 21.56%;对中国香港出口 8.95 万吨,占比 20.03%,二者合计占比超过 40%,在出口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日本市场对鸡肉新鲜度要求极高,中国凭借地缘优势,通过短途运输可确保冰鲜鸡胸肉在 48 小时内抵达日本港口,满足其对 “鲜” 的严格要求。中国香港作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承接大量来自内地的冻鸡块,占其进口量的 35%,并以此为中心将中国鸡肉进一步辐射至澳门、越南等地,在区域贸易中发挥关键桥梁作用。
然而,在出口数量可观的背后,中国鸡肉出口产品结构存在隐忧。当前,中国鸡肉出口仍以冻鸡块、冻鸡胸肉等初级加工品为主,这类产品凭借规模化养殖带来的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价格竞争力,出口量占比达 40.82%。调味鸡胸肉、腌制鸡腿肉等初加工产品占比 33.38%,主要供应海外中餐连锁及便利店。但精深加工品,如即食凤爪、卤味鸡翅等,占比不足 5%,与进口市场对高附加值副产品的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从利润率来看,中国鸡肉出口初级加工品利润率仅为 5%-8%,而欧美深加工企业利润率普遍在 15% 以上,差距明显。这种低附加值出口模式限制企业利润空间,阻碍中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升级,难以在高端市场立足。
(二)进口依赖带来的问题:供应链风险与产业失衡
2025 年 6 月,中国鸡肉进口量同比下滑 27%,这一数据警示中国鸡肉进口供应链存在潜在风险。表面上看,这是由于巴西 5 月禽流感导致暂停进口的短期影响,但深入分析,背后反映出对单一来源过度依赖的深层次隐患。巴西作为中国鸡肉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一旦因疫病、自然灾害或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减少供应,中国市场将直接受到影响。据行业预测,若巴西供应减少,冻鸡爪价格可能上涨 20%-30%,这一成本增加将直接传导至餐饮终端,以鸡爪为主要食材的卤味店、火锅店等业态成本将大幅上升,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价格,冲击餐饮市场稳定。
与此同时,国内白羽肉鸡产能虽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1530 万吨,但中小养殖户在进口副产品冲击下面临严峻挑战。大量低价进口的冻鸡爪、冻鸡翼进入市场,挤压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空间,引发价格战。中小养殖户因养殖规模小、成本控制能力弱,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甚至出现亏损。这种产业失衡现象不仅影响养殖户积极性,也对国内鸡肉产业健康发展构成威胁,促使产业必须向深加工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化解进口依赖带来的风险。
三、突破困境的途径:从 “被动依赖” 向 “主动重构” 转变
(一)供应链多元化:构建 “巴西 + N” 采购网络
鉴于单一供应源存在潜在风险,中国鸡肉市场积极构建 “巴西 + N” 采购网络,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发展。自 2025 年以来,中国新增乌兹别克斯坦、智利等 4 个鸡肉供应国,为市场增添新活力。在此基础上,中国加快构建 “巴西 + 俄罗斯 + 中东” 三角采购模型,旨在保障供应稳定的同时,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
俄罗斯在这一采购模型中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发挥重要作用。其远东港口与中国北方地区紧密相连,货物仅需 3 天即可运达,大幅缩短运输周期。这一优势使俄罗斯在冻鸡块供应上能够及时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成为巴西之外的重要补充。泰国则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凭借去骨鸡柳等深加工产品成功进入中国高端餐饮市场。这些产品技术附加值较巴西同类产品高出 15%,不仅丰富中国市场产品种类,也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选择。
通过这种多元化布局,中国鸡肉进口市场逐步形成更加稳定、灵活的供应链体系。不同供应国优势互补,使中国在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时具备更多应对策略。无论是应对突发疫病还是复杂多变的贸易政策,多元化供应源都能为中国鸡肉市场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市场稳定供应,降低价格波动风险,提升中国鸡肉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二)产业升级:通过深加工解决 “副产品困境”
面对国内高达 40% 的鸡爪缺口,中国鸡肉产业以深加工为突破口,全力解决 “副产品困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山东、广东等地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引入先进自动化分割线,将冻鸡爪高效加工成去骨凤爪,这一举措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据预测,2025 年精深加工产品占比将提升至 40%,毛利率较冻品高出 12%-15%,成为产业发展新动力。
在预制菜发展趋势带动下,鸡肉深加工领域迎来新发展机遇。调味鸡翅、即食鸡杂等深加工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迅速进入 C 端市场。2024 年,相关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 25%,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这些深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便捷、美味食品的需求,为鸡肉产业开辟新销售渠道,拓展市场空间。通过深加工,中国鸡肉产业逐渐摆脱对进口副产品的依赖,实现从 “原料供应” 向 “产品供应” 的转变,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政策与技术协同推动
在推动鸡肉产业变革过程中,政策与技术如同强大驱动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海关总署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扩大 RCEP 成员国农产品关税优惠,为产业发展营造有利政策环境。2025 年,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深加工鸡肉产品进口关税降至 5%,远低于巴西的 12%。这一政策调整降低企业进口成本,促进国际间贸易合作,为中国鸡肉市场引入更多优质、多元产品。
农业农村部聚焦技术创新,启动 “白羽肉鸡良种攻关计划”,致力于提升国内白羽肉鸡养殖效率。该计划目标是将饲料转化率从当前的 2.0 降至 1.8,虽数字变化看似微小,但蕴含巨大产业价值。饲料转化率提升意味着养殖成本降低和生产效率提高,将有效缩小中国与巴西在养殖效率上的差距,增强国内鸡肉产业竞争力。在政策与技术双重推动下,中国鸡肉产业朝着更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实现从 “鸡肉进口大国” 向 “肉类产业强国” 的转变注入强大动力。
四、未来展望:在平衡中探寻 “突破点”
中国鸡肉市场的 “依赖” 现象是全球供应链分工与国内消费升级的结果,而 “突破” 则需直面三大核心问题:
1. 短期:如何通过进口来源多元化应对巴西供应链风险?
2. 中期:能否借助深加工提高副产品自给率,减少对 “卡脖子” 品类的依赖?
3. 长期:怎样从 “鸡肉进口大国” 转变为 “产业强国”,实现进出口结构平衡?
2025 年市场数据已呈现积极信号:出口方面,中东、拉美市场对调理鸡胸肉订单增长 30%;进口方面,俄罗斯冻鸡块、泰国去骨鸡柳市场份额合计提升至 25%。当 “冻鸡爪经济” 遭遇供应链重构,中国鸡肉市场的转型不仅关系到产业安全,还将重塑全球肉类贸易格局。从 “巴西依赖” 到 “多元突破”,中国鸡肉市场处于关键转折点,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通过技术升级、品类创新与全球资源整合,才能使 “鸡爪经济” 摆脱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真正实现从 “进口大国” 到 “产业强国” 的转变。这一过程或许充满挑战,但却是中国肉类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