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税重锤落地:巴西牛肉出口遭遇 “断崖式” 危机
(一)10 亿美元损失预估背后的核心数据
依据巴西肉类出口工业协会(Abiec)的最新测算结果,若美国对巴西牛肉征收 50% 关税,2025 年下半年巴西牛肉行业将面临高达 10 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美国作为巴西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原计划全年进口 40 万吨巴西牛肉,占其加工用牛肉总量的 21%。然而,2025 年上半年巴西对美出口牛肉 18.1 万吨,创收 10 亿美元,出口量同比增长 113%,收入同比增长 102%,但在 76.4% 的综合税率(36.4% 基础关税 + 50% 附加税)的影响下,这一良好态势将彻底逆转。新关税致使每公斤牛肉成本增加 3.8 美元,直接导致巴西牛肉对美出口在经济层面不具备可行性。
(二)美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与关税传导机制
美国牛肉消费中,60% 以汉堡等加工食品形式呈现,其食品工业对巴西低价精瘦牛肉作为原料存在严重依赖。2025 年,美国牛群存栏量降至 74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年进口缺口超过 400 万磅,其中巴西牛肉占其进口总量的 21%。但 76.4% 的税率意味着,美国加工企业若维持原采购量,每年成本将增加 10 亿美元,这一成本增幅远超从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采购的溢价空间,迫使企业不得不寻求替代方案或承受利润缩水的后果。
二、供需链条震荡:从巴西牧场到美国餐桌的连锁反应
(一)巴西出口结构的 “冰火两重天”
2025 年上半年,在巴西牛肉出口总额中,对美出口占比 12%,而对中国市场出口占比高达 54.9%,中国市场堪称巴西牛肉出口的 “压舱石”。但此次因美国关税面临滞销的 20 万吨牛肉多为适合加工的冻品,与中国市场偏好的高端鲜肉品类严重错位。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 年中国进口冰鲜牛肉占比从 2020 年的 18% 提升至 25%,且进口检疫标准对冻品存储时间有着严格限制,如超过 18 个月的冻牛肉禁止入关。这表明短期内中国难以消化因美国市场转移而产生的巨量冻品。
将视角转向其他潜在市场,埃及年进口牛肉 16.6 万吨,欧盟虽年准入巴西牛肉 30 万吨,但内部市场已趋饱和,需求增长缓慢。经行业专家评估,这些市场预计最多仅能吸收 12 万吨,剩余 8 万吨或被迫以低价倾销回巴西国内。巴西肉类加工企业 Minerva 已表明,若无法拓展新的出口渠道,将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 20% 的价格在本土抛售库存,这无疑会对本土肉价体系造成冲击,致使牧场主收入减少,甚至可能引发行业亏损潮。
(二)美国消费者将为关税 “买单”
美国肉类加工企业如泰森食品已发出预警,失去巴西低价牛肉后,汉堡肉饼生产成本将上涨 15%-20%。2025 年 6 月,美国牛肉价格已创下历史峰值,碎牛肉均价达每公斤 13.49 美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预测,若零售端价格突破每磅 10 美元(约每公斤 22 美元),将直接抑制消费需求。从消费端反馈情况来看,已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将减少牛肉消费频次,转而选择鸡肉、猪肉等替代品。
美国畜牧业长期受干旱影响,饲料成本大幅飙升,牛群存栏量从 2020 年的 9400 万头降至 2025 年的 8800 万头,降幅达 6.4%,处于近 50 年的低位。在这种结构性困境下,关税引发的原料短缺可能形成 “价格螺旋”,肉类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后,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压力,而价格上涨又会抑制消费,导致企业订单减少,进一步压缩产能,形成恶性循环,波及整个肉类加工产业链,从屠宰、包装到物流运输等环节都将面临业务萎缩风险。
三、博弈与破局:巴西的 “双线作战” 与全球市场重构
(一)政治斡旋与市场突围同步展开
面对美国的关税举措,巴西政府迅速做出反应,以 “司法独立不容干涉” 为依据,与美国展开多轮外交谈判。卢拉总统亲自发声,强调巴西主权,要求美国撤回不合理关税,同时寻求延长关税缓冲期,为巴西牛肉产业争取更多调整时间,并争取将牛肉纳入豁免清单,以避免贸易关系全面破裂。
在政府开展外交努力的同时,巴西肉类行业协会也积极行动,启动 “市场 Diversification” 计划,旨在通过开拓新兴市场和深化现有合作,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一方面,积极拓展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巴西牛肉凭借其高性价比优势,契合中东地区宗教节日期间对肉类的旺盛需求,通过举办线上展销会、与当地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等方式,巴西牛肉正逐步打开中东市场大门。在非洲,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加工肉类的需求日益增长,巴西加速推动牛肉深加工产品(如牛肉干、罐头)出口,以满足非洲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成为巴西应对危机的关键举措。2024 年,巴西新增 38 家获准入华企业,为中巴牛肉贸易注入新活力。据估算,这些企业预计可增加 131 亿元贸易额,进一步巩固中国作为巴西牛肉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尽管存在品类错位问题,巴西企业通过定制化加工,根据中国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将部分适合加工的牛肉转化为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如开发适合涮火锅的牛肉卷、用于家庭烹饪的小块牛排等,有望部分消化因美国关税而产生的过剩产能。
(二)全球贸易规则面临 “美式单边主义” 考验
美国此次以 “司法干预” 为由对巴西牛肉加征关税,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暴露了贸易政策与产业依赖之间的深层矛盾。在自身牛源短缺、进口依赖加剧的情况下,美国仍为维护本土牛肉产业利益,不惜打破全球牛肉供应链的平衡,这种单边主义做法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
巴西作为受损方,可能采取对等报复措施,如对美国农产品加征 50% 关税,以回应美国的不合理行为。同时,巴西已表示将把该问题提交至 WTO,通过诉讼程序维护自身权益。这一系列行动将考验多边贸易体系的有效性,WTO 能否公正裁决,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恢复正常贸易秩序,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从长远视角来看,此次关税事件或加速全球肉类贸易 “去单一化” 进程。各国为避免类似风险,将更加注重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区域化供应链重组。例如,南美与中东地区可能加强直接贸易往来,利用各自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建立更紧密的肉类贸易网络;亚太地区内部也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区域内肉类贸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种趋势将促使全球肉类贸易格局更加均衡、多元,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 。
四、短期阵痛与长期重构:行业的 “生存窗口期”
(一)2025 年 Q3 关键时间节点
8 月 1 日关税正式生效后,市场反应迅速且剧烈。据巴西肉类出口协会(Abiec)数据监测,8 月巴西对美牛肉出口量仅为 3000 吨,同比暴跌 85%,创近 5 年单月最低纪录。预计未来 3 个月,随着美国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巴西对美牛肉出口量将持续低迷,同比跌幅大概率维持在 80% 以上。
国际牛肉价格指数也因这场关税风暴大幅波动。8 月第一周,国际牛肉价格指数较 7 月下旬下跌 6.2%,跌至近 18 个月以来的最低点。这主要是由于巴西大量牛肉因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只能涌入国际市场,引发恐慌性抛售。但随着中秋、圣诞等消费旺季的临近,市场情况出现转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牛肉进口国之一,在中秋佳节前,对牛肉的采购需求显著增加。东南亚市场也因圣诞等节日备货,对牛肉的进口量有所上升。这些积极因素阶段性缓解了巴西牛肉的库存压力,价格在第四季度有望小幅回升,预计涨幅在 3%-5% 左右。
(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此次关税事件给巴西畜牧业敲响了警钟,产业升级迫在眉睫。长期以来,巴西牛肉产业依赖低价原料出口,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如今,面对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巴西必须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一方面,加大对牛肉深加工的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牛肉干、牛肉罐头、高端牛排等。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价格敏感度,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更灵活的市场响应机制,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监测和分析,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特点,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
美国企业在失去巴西低价牛肉后,也面临着成本上升和供应短缺的双重压力。为了寻找成本平衡点,美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全球牛肉供应格局。澳大利亚牛肉虽然品质优良,但价格相对较高,长期依赖澳大利亚牛肉将大幅增加成本。因此,美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墨西哥等近岸牧场。墨西哥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成本低,且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有望成为美国牛肉进口的重要补充来源。此外,美国企业也在加速投资本土畜牧业,提高国内牛肉产量,减少对进口牛肉的依赖。
全球肉类贸易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巴西 - 美国” 轴心的松动,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国纷纷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提升自身在全球肉类贸易中的地位。未来,全球肉类贸易的权力版图将由产能布局、贸易政策与消费升级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结语
当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牧场主们目睹第 20 万吨牛肉滞留港口,这场由关税引发的产业震荡已不仅局限于两国之间的博弈。它揭示了全球肉类供应链的脆弱性,也促使行业重新审视 “效率” 与 “安全” 的平衡。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几个月或将切实面临汉堡涨价、牛排缩水的现实;对于从业者,如何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构建韧性供应链,将是比短期损失更为严峻的长期课题。
|